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纪初的春天开始,我们这所学校便以一股摧枯拉朽之势推倒了一大批从上世纪苟延残喘至今的宿舍食堂,然后在它们的尸体上塑起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学生公寓。这足让我们见识到人类伟大的生产力与破坏力。倒塌伏卧的废墟散发着昏黄发臭的记忆与感伤,而破土挺立的文明却结结实实地踩在上面。
苗紫不禁欣然感叹:“如果说废墟是文明的落红,那么文明便是废墟的呓语。”
当我们曾经居住的文明化作一堆废墟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们已经达到某种状态,只要看见一种变化的发生,便要义无反顾地将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而在感性上,我们却是无比的激动。这有点像树叶,接受的是阳光,投下的总是阴影。总而言之,我们就这样经历了一次伟大的迁徙,而这次足以载入校史的迁徙被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向着新生代文明的过渡”。我们从未见识过如此盛大壮阔的迁徙场面,我们从失魂落魄的宿舍里走出,拖着往日的岁月与沉重的行李并步。在我们这群人的眼里,这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搬迁,而是一次毕业离校的总演习。所以当我们看见大一大二大三的学弟学妹们拥入新文明的时候,我们的表情一定像极了失去家园的离鸟困兽,我们看见废墟褪去古老的外壳,留下一座记忆的孤城,空虚而寂寞地发出声声呓语。
在不远的十字路口,人流豁然分开。有人豪迈前往某某公寓,有人信步拥入学生宿舍。我们忽然灵光一闪,顿时思如泉涌,意如飘风。可是谁也没有将之落实为具体的语言。我们已经形成某种默契,可谓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走到大学生活的十字路口,然后悄无声息地向右拐去。我们不再习惯表达,渴望喧哗而远离喧哗。有人说得好,这是身处人群的寂寞,独处喧闹的寂寞,这是现代的寂寞,另类的寂寞。我们竭力超脱孤独,却发现了解自己的速度竟赶不上自己变化的速度。
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在大学的十字路口很有默契地向右拐去的人。事实上也是如此。向前走的人神经亢奋,精神抖擞;向右拐的人面无表情,失魂落魄。这仿佛暗示了年龄与年级划分的心理依据。
现在,是离开的时候了。学校在热情地为我们欢送,正如同四年前他们同样热情地欢迎。有谁会留恋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留恋?很多人在很多地方拼命地留影,试图用成打的胶卷为自己拍一部纪录片,然后等待着许多年后重温与怀旧。回忆让人玩味年少轻狂的二度青春,回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奢侈的虚构与想像?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班四年组织的活动从没有全部到齐的时候,可是最后吃散伙饭的时候已经流散各地的同学都回来了,当时的场面只能用惨烈形容。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疯狂的敬酒与被敬,最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灌倒了。如果说还有一部关于我的电影,那么这应该是我在大学里的最后一个镜头。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我把这句话写在我那本《乱七八糟》的最后一页。
直到现在才发现很多人都被我写进了里面,零散但自认为精巧别致。
老马整天骑着车在校园里四处游荡,有时觉得他越来越像一个幽灵,在鸟语花香、书香云绕的象牙塔里画着孤独的符号,那种符号给人一种绵长的感觉,像是一个圆圈,你永远无法找到起点与终点。老马说这便是爱情的图腾,所谓浪漫的本质便是在没有起点与终点的路上不期而遇!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撞倒了一个女孩和他一生的幸福。
小海依然固执地穿梭于几个女孩的故事里,可是男主角早已换成了别人。这倒像一个爱情剧目,没有绝对的主角与配角。当别人的爱情发生时,尽管小海表演得十分卖力,将角色发挥得酣畅淋漓,可最终他还是成为爱情的配角。当他站在舞台的中央,面对寥寥无几的观众,灯光师却为他打下一束幽蓝,浪漫向着另一个方向飞去。小海沐浴着蓝色之光,只说了一句便匆匆离场。他说:“任何悲剧都可以用浪漫的手法表现。”于是底下的观众爆发出一阵喧哗,牛牛总结得好:“当他扮演主角的时候,女配角却不见了踪影。”
牛牛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自身幻想与书本超脱完美结合的产物。这也注定了牛牛走上网恋的道路。距离是诗意萌发的必备条件,我们常说将朦胧与诗意联系起来,道理不过如此。牛牛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他的三分人类法,他说人有三种,即活在理想中的人,活在现实中的人,以及活在理想与现实交叉地带的人。他自认为属于第一种,他说这样的人才能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苗紫却说他在享受最痛苦的快乐。苗紫说人其实只有一种,人永远生活在理想与现实交织而成的沼泽里。
牛牛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但他还是不以为然地摇摇脑袋。
苗紫是个女孩,是我这篇漫不经心的文章中唯一的女孩。但和我们一样,她学的是中文,皓首穷经,汗牛充栋是教授对我们的一致要求。她曾经狂热地崇拜思嘉丽,然后是萧红,现在又迷上了高领旗袍的张爱玲。三寸不烂之舌加上叛逆基因占优的血统造就了这个二十一世纪典型的中文系女性。可是一旦遭遇花前月下的爱情,她就传统得一塌糊涂。这足让我们见识到书本向现实过渡中所可能发生的典型性断层现象。
幽灵、舞台、沼泽、断层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一群人的生活旋律。它的节奏就仿佛秋风摇落叶,不紧不慢,有张有弛。事实上,无论是幽灵、舞台、沼泽还是断层都毫无例外地蕴含着“摇”的动感,“摇”是一种动态,更是一种心态,闲适与迷惘分落在弧线的两端。
最后想说的是,每当我坐在老马的车后,都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我们穿梭在校园里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法国梧桐的叶子从我们耳边纷纷滑过。我们像风一般从一群群将书本揽在胸前的女孩子的发端穿过,引起她们一阵阵清爽的尖叫,一个女孩捉住一片飞起的落叶,悄悄地夹在自己的书里。
老马欢呼一声,回头喊道:“这他妈的才是大学生活!”
我笑了,接着我觉得身体的重心移向了右边。
苗紫不禁欣然感叹:“如果说废墟是文明的落红,那么文明便是废墟的呓语。”
当我们曾经居住的文明化作一堆废墟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们已经达到某种状态,只要看见一种变化的发生,便要义无反顾地将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而在感性上,我们却是无比的激动。这有点像树叶,接受的是阳光,投下的总是阴影。总而言之,我们就这样经历了一次伟大的迁徙,而这次足以载入校史的迁徙被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向着新生代文明的过渡”。我们从未见识过如此盛大壮阔的迁徙场面,我们从失魂落魄的宿舍里走出,拖着往日的岁月与沉重的行李并步。在我们这群人的眼里,这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搬迁,而是一次毕业离校的总演习。所以当我们看见大一大二大三的学弟学妹们拥入新文明的时候,我们的表情一定像极了失去家园的离鸟困兽,我们看见废墟褪去古老的外壳,留下一座记忆的孤城,空虚而寂寞地发出声声呓语。
在不远的十字路口,人流豁然分开。有人豪迈前往某某公寓,有人信步拥入学生宿舍。我们忽然灵光一闪,顿时思如泉涌,意如飘风。可是谁也没有将之落实为具体的语言。我们已经形成某种默契,可谓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走到大学生活的十字路口,然后悄无声息地向右拐去。我们不再习惯表达,渴望喧哗而远离喧哗。有人说得好,这是身处人群的寂寞,独处喧闹的寂寞,这是现代的寂寞,另类的寂寞。我们竭力超脱孤独,却发现了解自己的速度竟赶不上自己变化的速度。
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在大学的十字路口很有默契地向右拐去的人。事实上也是如此。向前走的人神经亢奋,精神抖擞;向右拐的人面无表情,失魂落魄。这仿佛暗示了年龄与年级划分的心理依据。
现在,是离开的时候了。学校在热情地为我们欢送,正如同四年前他们同样热情地欢迎。有谁会留恋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留恋?很多人在很多地方拼命地留影,试图用成打的胶卷为自己拍一部纪录片,然后等待着许多年后重温与怀旧。回忆让人玩味年少轻狂的二度青春,回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奢侈的虚构与想像?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班四年组织的活动从没有全部到齐的时候,可是最后吃散伙饭的时候已经流散各地的同学都回来了,当时的场面只能用惨烈形容。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疯狂的敬酒与被敬,最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灌倒了。如果说还有一部关于我的电影,那么这应该是我在大学里的最后一个镜头。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我把这句话写在我那本《乱七八糟》的最后一页。
直到现在才发现很多人都被我写进了里面,零散但自认为精巧别致。
老马整天骑着车在校园里四处游荡,有时觉得他越来越像一个幽灵,在鸟语花香、书香云绕的象牙塔里画着孤独的符号,那种符号给人一种绵长的感觉,像是一个圆圈,你永远无法找到起点与终点。老马说这便是爱情的图腾,所谓浪漫的本质便是在没有起点与终点的路上不期而遇!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撞倒了一个女孩和他一生的幸福。
小海依然固执地穿梭于几个女孩的故事里,可是男主角早已换成了别人。这倒像一个爱情剧目,没有绝对的主角与配角。当别人的爱情发生时,尽管小海表演得十分卖力,将角色发挥得酣畅淋漓,可最终他还是成为爱情的配角。当他站在舞台的中央,面对寥寥无几的观众,灯光师却为他打下一束幽蓝,浪漫向着另一个方向飞去。小海沐浴着蓝色之光,只说了一句便匆匆离场。他说:“任何悲剧都可以用浪漫的手法表现。”于是底下的观众爆发出一阵喧哗,牛牛总结得好:“当他扮演主角的时候,女配角却不见了踪影。”
牛牛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自身幻想与书本超脱完美结合的产物。这也注定了牛牛走上网恋的道路。距离是诗意萌发的必备条件,我们常说将朦胧与诗意联系起来,道理不过如此。牛牛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他的三分人类法,他说人有三种,即活在理想中的人,活在现实中的人,以及活在理想与现实交叉地带的人。他自认为属于第一种,他说这样的人才能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苗紫却说他在享受最痛苦的快乐。苗紫说人其实只有一种,人永远生活在理想与现实交织而成的沼泽里。
牛牛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但他还是不以为然地摇摇脑袋。
苗紫是个女孩,是我这篇漫不经心的文章中唯一的女孩。但和我们一样,她学的是中文,皓首穷经,汗牛充栋是教授对我们的一致要求。她曾经狂热地崇拜思嘉丽,然后是萧红,现在又迷上了高领旗袍的张爱玲。三寸不烂之舌加上叛逆基因占优的血统造就了这个二十一世纪典型的中文系女性。可是一旦遭遇花前月下的爱情,她就传统得一塌糊涂。这足让我们见识到书本向现实过渡中所可能发生的典型性断层现象。
幽灵、舞台、沼泽、断层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一群人的生活旋律。它的节奏就仿佛秋风摇落叶,不紧不慢,有张有弛。事实上,无论是幽灵、舞台、沼泽还是断层都毫无例外地蕴含着“摇”的动感,“摇”是一种动态,更是一种心态,闲适与迷惘分落在弧线的两端。
最后想说的是,每当我坐在老马的车后,都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我们穿梭在校园里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法国梧桐的叶子从我们耳边纷纷滑过。我们像风一般从一群群将书本揽在胸前的女孩子的发端穿过,引起她们一阵阵清爽的尖叫,一个女孩捉住一片飞起的落叶,悄悄地夹在自己的书里。
老马欢呼一声,回头喊道:“这他妈的才是大学生活!”
我笑了,接着我觉得身体的重心移向了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