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因素,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予以分析并寻找对策,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描述,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不安全心理,并从安全心理调试,安全行为激励,安全文化管理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心理; 管理对策
【分类号】:X910
在生产活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离不开人—— 机——物——环这四个方面,即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因素,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其中人是生产活动的 主体,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同时也是激发事故的主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安全生产是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策确保安全生产,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1、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 中定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一般来讲,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曾经引起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从人的心理状态出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
①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违章行为。如酒后上岗,酒后驾车等。这些不安全行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冒险”。进一步思考可见,之所以冒险,是为了实现某种不适当的需要,抱此心理的人为了实现获取利益而甘愿受到伤害的风险。由于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估计不当,心存侥幸,在避免风险和获得利益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②无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非故意的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地纠正。这类错误的表现较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外部信息有误或人没有感知到外部信息的刺激,如没有注意到异常情况的发生: 人身的生理机能有缺陷,如听力较差、色盲等;因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判断失误,如从业时间短,处理异常情况不当; 因操作技能欠缺而造成失误,如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上岗工作; 大脑意计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如疲劳作业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导致不安全行为,也可能共同作用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不管是有意的不安全行为还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都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
2、有意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
虽然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是种明知故犯的行为,但仍然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①主观:人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或急功近利,急于将工作完成,从而忽略了安全的重要性。从众心理,明知违章但因为看到其它人违章没有造成事故或没有受到处罚而放纵自己的行为,过于自负、逞强,认为自己可以依靠较高的个人能力避免风险。
②客观: 管理的松懈和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给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创造条件。管理原因: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监管工作和安全教育不到 位等。环境因素: 安全防护措施不齐全或防护设施过于复杂,不符合人机工程的要求, 使工作者不愿意按照给定的条件工作。
3、无意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从人自身讲,存在心理、生理、技术水平等原因。心理原因是指思想不集中、个性不良、情绪不稳定等;生理原因是指疲劳、体力差、视力、运动机能、年龄、性别差异不适应所从事的工作等;技术水平原因是指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或技能不熟练等。
②从外部条件讲,外部事物和情况的变化是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管理因素是指操作规程不健全,工作安排协调不当,信息传递不佳等;教育因素是指培训不到位,教育内容匮乏,不切实际的教育方式等;物的不安全因素是指煤矿井下作业空间小,矿井压力大,水害矿井,高瓦斯矿井等;机的不安全状态指机械与地质条件不适应, 机械运行时间过长,机械制造缺陷等;环境因素是指路面状况,安全设施的设置是否合理,气候条件变化,井下噪音等;社会原因是指生活条件、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变化等。
二、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对策与方法
大量的数据资料表明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减少其数量,必然会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安全工作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消除不安全行为,必须从人自身出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从根源上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
①人的安全化:合理调解人的心理及生理机能,诸如情绪、生物钟等;能用机械替代人力劳动的,决不投入人力;安排职工合理地休息,减少工作时间,按时休班等。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安全技能。
②管理的安全化: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安全制度,执行严格的工作现场检查制度。推行先进的管理方式,开展岗位对标活动,通过建标(建立岗位标准) 、对标(对照岗位标准进行岗前培训,操作培训) 、达标(岗前考核,实际操作考核日常操作考核)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每个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把每个人在作业过程中的工作失误降到最小限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运用激励和奖惩手段,创建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
③工作的安全化: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控制危险源,避免低水平无意义的安全防护。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2、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方法
①提高人的知识水平。科学知识是人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 根本就不可能参加高水平的生产活动,安全意识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人的知识水平是减少不安全行为最基础的内容。企业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是提高企業自身安 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②有效的安全培训与教育。安全培训与教育是消除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水平,帮助人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培养在异常情况下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最终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③利用行政手段根据人的状态合理调整工作。由于人生理状况和个性不同,每个人能够适应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不同,在安全管理中,应高度重视这一点,合理运用行政手段安排不同类型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注重观察人的情绪和生理状况变化,必要时做出合理的调整,避免因人的状态不佳发生意外。
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保障。所谓健全管理制度必须是合法、合情、合理的,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引导人自觉的遵守制度;另一方面,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必须严厉处罚,奖罚分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⑤创造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可以使人主动避免侥幸心理。创造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则可帮助人解决这类问题,同时还可令人感到心情舒畅,缓解工作压力,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安全管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找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进而采取一系列科学措施和对策来消除,有利于控制事故的发生,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以物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转化为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对我国传统安全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必将对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环境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和控制,将会不断深化。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应及时跟上科技前进的步伐,不断补充新知识,识别新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不断研究,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生产,促进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心理; 管理对策
【分类号】:X910
在生产活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离不开人—— 机——物——环这四个方面,即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因素,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其中人是生产活动的 主体,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同时也是激发事故的主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安全生产是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策确保安全生产,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1、不安全行为的概念
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 中定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一般来讲,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曾经引起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从人的心理状态出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
①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违章行为。如酒后上岗,酒后驾车等。这些不安全行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冒险”。进一步思考可见,之所以冒险,是为了实现某种不适当的需要,抱此心理的人为了实现获取利益而甘愿受到伤害的风险。由于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估计不当,心存侥幸,在避免风险和获得利益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②无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非故意的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地纠正。这类错误的表现较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外部信息有误或人没有感知到外部信息的刺激,如没有注意到异常情况的发生: 人身的生理机能有缺陷,如听力较差、色盲等;因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判断失误,如从业时间短,处理异常情况不当; 因操作技能欠缺而造成失误,如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上岗工作; 大脑意计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如疲劳作业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导致不安全行为,也可能共同作用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不管是有意的不安全行为还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都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
2、有意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
虽然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是种明知故犯的行为,但仍然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①主观:人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或急功近利,急于将工作完成,从而忽略了安全的重要性。从众心理,明知违章但因为看到其它人违章没有造成事故或没有受到处罚而放纵自己的行为,过于自负、逞强,认为自己可以依靠较高的个人能力避免风险。
②客观: 管理的松懈和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给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创造条件。管理原因: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监管工作和安全教育不到 位等。环境因素: 安全防护措施不齐全或防护设施过于复杂,不符合人机工程的要求, 使工作者不愿意按照给定的条件工作。
3、无意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从人自身讲,存在心理、生理、技术水平等原因。心理原因是指思想不集中、个性不良、情绪不稳定等;生理原因是指疲劳、体力差、视力、运动机能、年龄、性别差异不适应所从事的工作等;技术水平原因是指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或技能不熟练等。
②从外部条件讲,外部事物和情况的变化是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管理因素是指操作规程不健全,工作安排协调不当,信息传递不佳等;教育因素是指培训不到位,教育内容匮乏,不切实际的教育方式等;物的不安全因素是指煤矿井下作业空间小,矿井压力大,水害矿井,高瓦斯矿井等;机的不安全状态指机械与地质条件不适应, 机械运行时间过长,机械制造缺陷等;环境因素是指路面状况,安全设施的设置是否合理,气候条件变化,井下噪音等;社会原因是指生活条件、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变化等。
二、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对策与方法
大量的数据资料表明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减少其数量,必然会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安全工作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消除不安全行为,必须从人自身出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从根源上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
①人的安全化:合理调解人的心理及生理机能,诸如情绪、生物钟等;能用机械替代人力劳动的,决不投入人力;安排职工合理地休息,减少工作时间,按时休班等。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安全技能。
②管理的安全化: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安全制度,执行严格的工作现场检查制度。推行先进的管理方式,开展岗位对标活动,通过建标(建立岗位标准) 、对标(对照岗位标准进行岗前培训,操作培训) 、达标(岗前考核,实际操作考核日常操作考核)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每个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把每个人在作业过程中的工作失误降到最小限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运用激励和奖惩手段,创建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
③工作的安全化: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控制危险源,避免低水平无意义的安全防护。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2、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方法
①提高人的知识水平。科学知识是人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 根本就不可能参加高水平的生产活动,安全意识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人的知识水平是减少不安全行为最基础的内容。企业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是提高企業自身安 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②有效的安全培训与教育。安全培训与教育是消除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水平,帮助人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培养在异常情况下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最终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③利用行政手段根据人的状态合理调整工作。由于人生理状况和个性不同,每个人能够适应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不同,在安全管理中,应高度重视这一点,合理运用行政手段安排不同类型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注重观察人的情绪和生理状况变化,必要时做出合理的调整,避免因人的状态不佳发生意外。
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保障。所谓健全管理制度必须是合法、合情、合理的,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引导人自觉的遵守制度;另一方面,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必须严厉处罚,奖罚分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⑤创造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可以使人主动避免侥幸心理。创造良好的现场工作环境则可帮助人解决这类问题,同时还可令人感到心情舒畅,缓解工作压力,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安全管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找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进而采取一系列科学措施和对策来消除,有利于控制事故的发生,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以物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转化为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对我国传统安全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必将对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环境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和控制,将会不断深化。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应及时跟上科技前进的步伐,不断补充新知识,识别新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不断研究,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生产,促进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