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鼓励阅读、重视阅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让学生爱上读书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笔者认为,首先要从自身和周围环境找出影响学生阅读的原因;然后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阅读;兴趣;习惯
宋代赵恒的《励学篇》曰:“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高尔基警示世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温家宝总理说:“读书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从古到今,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一直强调:书籍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每个学习阶段提出了具体目标。如,第一学段阅读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鼓励阅读、重视阅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沉迷阅读的学生不多。在地铁上,不管男女老少,基本都是手捧电话,或玩游戏,或看抖音,或微信聊天,家里的情况也差不多。有趣的书籍数不胜数,怎么就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上一本随时阅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笔者认为,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阻碍了阅读活动的推进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使不少家长和个别教师的教育思想仍然停留在“分数至上”中,他们强调学生一切活动以考试为重,有关作文的、提高数学思维的、训练英语水平的书常常被大力推荐,而与考试无关的其它“闲书”就只能作为“奖品”,取得好成绩才能限量购买。学生手里拿着的是阅读训练、作文书、考试真题等教辅材料。不少本来可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被 “题海”淹没了,阅读的欲望也被浇灭了。
二、多媒体的多姿多彩削弱了书本的吸引力
70年代,以家中有电视为荣;90年代,以有家用电脑为荣;现在,电视、电脑、手机可以说是家庭标配。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有了电视、电脑、电话等多媒体工具,获取各类资讯易如反掌。手机里的微信、抖音、各类游戏等软件功能,更是让一众男女老少“手不释机”。方便快捷、多姿多彩的“机”上活动,耗掉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书本的吸引力,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后的任务布置打击了阅读的积极性
其实,绝大部分学校也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绝大部分家长也能积极配合学校,给孩子购买各类的课外读物。但绝大部分时间,阅读都当作一项作业来布置,每次阅读会有一定的任务,如,写一篇读后感、编排一份阅读手抄报、设计一张好书推荐卡片、做一份读书笔记。最简单的也要做一个阅读登记:今天读了什么书,读了多长时间,从哪页读到哪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没错,可是,大家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试想:你原本很想读这本书,但要求你读完之后,上交一篇读后感或一份手抄报,你还会心甘情愿地、津津有味地阅读吗?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原因,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让阅读成为生活习惯,首先要从转变落后的阅读观念开始,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促使学生打开书本,继而爱上读书,最终习惯阅读。
(一)转变观念,摆正阅读地位
自古,阅读就伴随着人的一生。古代,教育从研读四书五经开始;现代,阅读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坚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把反复抄写生字词的时间、不断强调某个错句类型怎么修改的时间节省下来,教授学生一个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一个故事,跟学生一起议一篇文章。
(二)巧用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1.故事激趣法
每个人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孩子。每次听故事,他们都会竖起耳朵,全神贯注。正在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或故事正处曲折离奇之时,我们不妨微笑地对他们说:“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行閱读《xxxx》。”这时候的学生正急着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你把相关的那本书推荐给他们,还用担心他们不去阅读吗?
2.言传身教法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家长爱阅读,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很多名著;家长爱写书法,孩子的字体也不会差……这不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吗?因此,要想学生爱读书,家长和教师必须自己先爱读书。只有大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捧起书籍,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爱上阅读,习惯阅读。
3.活动推动法
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书热情持续保持,我们要适当开展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让其亲身体会读书的好处。例如,开展主题阅读周,如,3月份开展“雷锋的故事”主题阅读,10月分开展“我爱祖国”主题阅读等。还可以定期举办 “故事大擂台”“诗词大会”等主题活动。“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等展示活动也可以积极举行。读书活动不但能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四、精选书箱,提高阅读质量
人是情感动物,喜欢某种事物,就愿意去接近它;对不喜欢的事物,即使在眼前,也视若无睹,甚至排斥它。读书也一样,只有学生喜欢那本书,才乐意去细细品读,硬塞给一本他们不喜欢的书,他们不会好好地把它读完。所以,要想让学生爱读书,就要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切忌以成人的喜好选择书刊,更不能以“对考试是否有用”的标准进行选书。如何选书?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识字不多,选的的书要求内容显浅易懂,图文并茂。绘本、卡通书等是很不错的选择。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拼音版本的、内容简单的童话、神话等也是很好的选择。 (二)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童话、神话等故事书仍然是很好的选择。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寓言、知识类的图书,如,《中華民间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订阅一些相关的优秀儿童刊物。
(三)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识字量、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可以让他们进行较深层次地阅读。如,报告文学类、科学知识类、人生智慧类的书籍,儿童小学、科幻小说、探险故事等都十分适合他们阅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去读经典名著。对能力一般的学生,推荐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版名著,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去读经典名著原著。随着学生学识的不断增长,选择书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不断扩大。
五、创设条件,保证阅读机会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习惯阅读,我们还要为学生的阅读之路保驾护航。
1.保证丰富的阅读资源
在学校,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保证学生有书可读。如,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放置足够数量的图书,每学期利用向学校借阅、社会捐献、好书漂流等活动,更新“图书角”的图书;在空旷阴凉的地方,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些“阅读长廊”之类的场所,让学生在校园内能随时随心阅读。 在家中,家长定期给孩子添置或更新书籍。除了购买,我们也可以举行类似学校“好书漂流”的活动,几个经常来往的家庭互相交换图书。这样,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身边的朋友读了哪些好书;读完后,他们还有可能会互相交流阅读所得。这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动力就形成了。
2.保证充分的阅读时间
在筑建学生的阅读之路时,除了保证给予学生足够的书籍,我们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如,我校每周都抽出1节课、3个午读作为静读时光,让学生每天带上自己最的课外书,自由阅读,互诉阅读心得。课后作业减少机械的抄抄写写,以课外阅读为主。在家中,家长跟孩子可共同制定一个阅读时间安排表。规定每天到了阅读的时间,一家人放下手上的电话、关掉客厅的电视,一起畅游书海,品味书香。
合适的书有了,读书的时间有了,慢慢地,学生自然而然就爱上阅读了。朱永新说:“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让我们摒弃陈旧的阅读观念,摆正阅读的地位,创设阅读的环境,让学生爱阅读,多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
参考文献:
[1]宋亚珍.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OL].http://www.doc88.com/p-3724291583516.html.
[2]孙云晓.养成读书习惯等于在孩子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M].漓江出版社,2007.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阅读;兴趣;习惯
宋代赵恒的《励学篇》曰:“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高尔基警示世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温家宝总理说:“读书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从古到今,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一直强调:书籍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每个学习阶段提出了具体目标。如,第一学段阅读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鼓励阅读、重视阅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沉迷阅读的学生不多。在地铁上,不管男女老少,基本都是手捧电话,或玩游戏,或看抖音,或微信聊天,家里的情况也差不多。有趣的书籍数不胜数,怎么就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上一本随时阅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笔者认为,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阻碍了阅读活动的推进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使不少家长和个别教师的教育思想仍然停留在“分数至上”中,他们强调学生一切活动以考试为重,有关作文的、提高数学思维的、训练英语水平的书常常被大力推荐,而与考试无关的其它“闲书”就只能作为“奖品”,取得好成绩才能限量购买。学生手里拿着的是阅读训练、作文书、考试真题等教辅材料。不少本来可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被 “题海”淹没了,阅读的欲望也被浇灭了。
二、多媒体的多姿多彩削弱了书本的吸引力
70年代,以家中有电视为荣;90年代,以有家用电脑为荣;现在,电视、电脑、手机可以说是家庭标配。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有了电视、电脑、电话等多媒体工具,获取各类资讯易如反掌。手机里的微信、抖音、各类游戏等软件功能,更是让一众男女老少“手不释机”。方便快捷、多姿多彩的“机”上活动,耗掉了学生阅读的时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书本的吸引力,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后的任务布置打击了阅读的积极性
其实,绝大部分学校也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绝大部分家长也能积极配合学校,给孩子购买各类的课外读物。但绝大部分时间,阅读都当作一项作业来布置,每次阅读会有一定的任务,如,写一篇读后感、编排一份阅读手抄报、设计一张好书推荐卡片、做一份读书笔记。最简单的也要做一个阅读登记:今天读了什么书,读了多长时间,从哪页读到哪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没错,可是,大家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试想:你原本很想读这本书,但要求你读完之后,上交一篇读后感或一份手抄报,你还会心甘情愿地、津津有味地阅读吗?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原因,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让阅读成为生活习惯,首先要从转变落后的阅读观念开始,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促使学生打开书本,继而爱上读书,最终习惯阅读。
(一)转变观念,摆正阅读地位
自古,阅读就伴随着人的一生。古代,教育从研读四书五经开始;现代,阅读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坚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把反复抄写生字词的时间、不断强调某个错句类型怎么修改的时间节省下来,教授学生一个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一个故事,跟学生一起议一篇文章。
(二)巧用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1.故事激趣法
每个人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孩子。每次听故事,他们都会竖起耳朵,全神贯注。正在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或故事正处曲折离奇之时,我们不妨微笑地对他们说:“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行閱读《xxxx》。”这时候的学生正急着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你把相关的那本书推荐给他们,还用担心他们不去阅读吗?
2.言传身教法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家长爱阅读,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很多名著;家长爱写书法,孩子的字体也不会差……这不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吗?因此,要想学生爱读书,家长和教师必须自己先爱读书。只有大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捧起书籍,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爱上阅读,习惯阅读。
3.活动推动法
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书热情持续保持,我们要适当开展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让其亲身体会读书的好处。例如,开展主题阅读周,如,3月份开展“雷锋的故事”主题阅读,10月分开展“我爱祖国”主题阅读等。还可以定期举办 “故事大擂台”“诗词大会”等主题活动。“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等展示活动也可以积极举行。读书活动不但能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四、精选书箱,提高阅读质量
人是情感动物,喜欢某种事物,就愿意去接近它;对不喜欢的事物,即使在眼前,也视若无睹,甚至排斥它。读书也一样,只有学生喜欢那本书,才乐意去细细品读,硬塞给一本他们不喜欢的书,他们不会好好地把它读完。所以,要想让学生爱读书,就要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切忌以成人的喜好选择书刊,更不能以“对考试是否有用”的标准进行选书。如何选书?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识字不多,选的的书要求内容显浅易懂,图文并茂。绘本、卡通书等是很不错的选择。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拼音版本的、内容简单的童话、神话等也是很好的选择。 (二)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童话、神话等故事书仍然是很好的选择。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寓言、知识类的图书,如,《中華民间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订阅一些相关的优秀儿童刊物。
(三)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识字量、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可以让他们进行较深层次地阅读。如,报告文学类、科学知识类、人生智慧类的书籍,儿童小学、科幻小说、探险故事等都十分适合他们阅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去读经典名著。对能力一般的学生,推荐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版名著,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去读经典名著原著。随着学生学识的不断增长,选择书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不断扩大。
五、创设条件,保证阅读机会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习惯阅读,我们还要为学生的阅读之路保驾护航。
1.保证丰富的阅读资源
在学校,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保证学生有书可读。如,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放置足够数量的图书,每学期利用向学校借阅、社会捐献、好书漂流等活动,更新“图书角”的图书;在空旷阴凉的地方,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些“阅读长廊”之类的场所,让学生在校园内能随时随心阅读。 在家中,家长定期给孩子添置或更新书籍。除了购买,我们也可以举行类似学校“好书漂流”的活动,几个经常来往的家庭互相交换图书。这样,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身边的朋友读了哪些好书;读完后,他们还有可能会互相交流阅读所得。这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动力就形成了。
2.保证充分的阅读时间
在筑建学生的阅读之路时,除了保证给予学生足够的书籍,我们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如,我校每周都抽出1节课、3个午读作为静读时光,让学生每天带上自己最的课外书,自由阅读,互诉阅读心得。课后作业减少机械的抄抄写写,以课外阅读为主。在家中,家长跟孩子可共同制定一个阅读时间安排表。规定每天到了阅读的时间,一家人放下手上的电话、关掉客厅的电视,一起畅游书海,品味书香。
合适的书有了,读书的时间有了,慢慢地,学生自然而然就爱上阅读了。朱永新说:“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让我们摒弃陈旧的阅读观念,摆正阅读的地位,创设阅读的环境,让学生爱阅读,多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
参考文献:
[1]宋亚珍.指导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OL].http://www.doc88.com/p-3724291583516.html.
[2]孙云晓.养成读书习惯等于在孩子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M].漓江出版社,2007.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