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给予我院自制营养餐在改善脑出血和脑外伤患者胃肠道功能及营养状况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2月——201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脑出血和脑外伤病人,对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常规颅脑手术、脱水降颅内压、补充能量、纠正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肠鸣音恢复或排气后即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我院自制肠内营养餐,经鼻胃管以营养泵方式滴注。对照组则以肠外营养为主,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5天后肠道内腹泻便秘患病率及治疗7天后血浆转铁和血浆前白蛋白。结果 经15天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腹泻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治疗7天后观察组一周后血浆转铁和血浆前白蛋白明显提高,营养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和脑外伤患者营养状况,便秘及腹泻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 肠内营养;脑出血;脑外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95-02
脑出血和脑外伤病人是颅脑外科中常见的急危重症,本病发病急、病情凶险,变化快,并发症多。营养支持治疗是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昏迷患者临床综合治疗极为重要的部分,营养支持治疗是否及时、合理、有效,对于昏迷患者的苏醒、并发症的减少及病情的康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我科对2011年2月——2012年7月住院治疗的脑出血和脑外伤病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脑出血和脑外伤的患者,对其采用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61.5±4.5)岁;其中脑外伤28例,脑出血17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62.5±3.5)岁,其中脑外伤21例,脑出血2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脑出血和脑外伤诊断标准,腹泻以及便秘诊断符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以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3]。剔除有严重心肺及其他慢性胃肠道疾病的病人,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常规颅脑手术、脱水降颅内压、補充能量、纠正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自肠鸣音恢复或排气后进行试餐,因早期使用输注泵持续输入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能减少传统式肠内营养造成的各种并发症[4]故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置鼻胃管,通过肠内营养输注器与鼻胃管连接滴入。观察组患者由我院营养科医师结合患者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制定个性化营养餐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营养素含量见表1。患者试餐用里奇特,每日500ml.若无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即给予Ⅱ号有渣配方,Ⅱ号有渣配方为从半量(每天共750ml)开始,逐渐增加为全量(每天共1500ml)。①速度的调节:输注速度应由慢到快,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②有渣营养液配方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正常患者,无渣则适用于有轻微腹泻患者。③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蛋白血症,可将患者营养餐改为Ⅲ号配方。④为避免患者住院时间长出现肠道菌群失调,预防性服用合生元和谷氨酰胺。
3 讨 论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脑出血及脑外伤的患者日益增加,病死率逐年上升。目前住院治疗的脑出血及脑外伤的患者机体遭受颅脑严重创伤后,经过短暂的抑制期即进入高分解、高消耗的代谢状态,如不能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多致病情危重。如何有效为患者提供合适的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群的正常代谢,直接关系到机体器官的功能恢复情况。肠外营养(PN)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治疗方法[5-6],应用肠外营养不能有效地利用外界供给的葡萄糖作为能源,过多地补充葡萄糖会加重原有的应激性高血糖而影响预后,早期肠内营养会减轻这种内分泌和代谢反应,EN的优点得到重视[7]。肠内营养(EN)时营养物质通过肠道消化吸收,可直接对胃肠道粘膜起到营养作用,可以改善并且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肠道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等免疫屏障的功能,可以防止细菌移位和肠道功能损伤的发生。但临床观察发现,由于EN制剂的渗透浓度问题,患者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和腹泻。另外该类患者综合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肠道菌群失调,也容易导致反复出现的肠道感染[8]。因此,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对患者的临床恢复至关重要,我院营养餐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应用过程结合患者基本情况循序渐进。其营养液富含大量膳食纤维,经肠道内的菌群发酵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是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供给,具有保护结肠粘膜,防止菌群紊乱,增强肠蠕动,改善肠道排泄黏稠度等作用,可有效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营养状况的同时能有效降低便秘和腹泻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腹泻、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一周后血浆转铁和血浆前白蛋白明显提高,营养得到改善,说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体内组织蛋白的丢失,满足机体高代谢的能量和其他物质的需要,维持机体各脏器能量需求。同时选择抽血浆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结果来作为观察指标,可避免因多为昏迷病人长期卧床,无法监测体重、住院时间较短、测量上臂围不准确等误差。因此,早期使用我院自制肠内营养可提供全面的、均衡的营养,并可长期作为脑出血及脑外伤病人营养支持的唯一来源。
参考文献
[1] 邵蕊,刘芳.鼻肠管肠内营养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4):395.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中华消化杂志,2013,33(5):73-74.
[3]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4] 焦桂梅,张彤安,安艳秋,等.重症脑损伤患者两种不同肠内营养注入法的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42-43.
[5]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华医学杂志,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中华医学杂志,2012,86(5).
[6] 吕桂芬,罗天航,高青,等.肠外营养制剂临床应用进展及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0(1)68-69.
[7] 冯玉峰,叶宏伟,郑峰,吴晓东,一种新型肠内营养制剂在重型脑外伤病人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肠外与肠内营养[J].2011.9,5(18),300-301.
[8] 黎介寿.免疫营养的现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9(6):35.
【关键词】 肠内营养;脑出血;脑外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95-02
脑出血和脑外伤病人是颅脑外科中常见的急危重症,本病发病急、病情凶险,变化快,并发症多。营养支持治疗是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昏迷患者临床综合治疗极为重要的部分,营养支持治疗是否及时、合理、有效,对于昏迷患者的苏醒、并发症的减少及病情的康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我科对2011年2月——2012年7月住院治疗的脑出血和脑外伤病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脑出血和脑外伤的患者,对其采用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61.5±4.5)岁;其中脑外伤28例,脑出血17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62.5±3.5)岁,其中脑外伤21例,脑出血2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脑出血和脑外伤诊断标准,腹泻以及便秘诊断符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以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3]。剔除有严重心肺及其他慢性胃肠道疾病的病人,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常规颅脑手术、脱水降颅内压、補充能量、纠正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自肠鸣音恢复或排气后进行试餐,因早期使用输注泵持续输入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能减少传统式肠内营养造成的各种并发症[4]故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置鼻胃管,通过肠内营养输注器与鼻胃管连接滴入。观察组患者由我院营养科医师结合患者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制定个性化营养餐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营养素含量见表1。患者试餐用里奇特,每日500ml.若无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即给予Ⅱ号有渣配方,Ⅱ号有渣配方为从半量(每天共750ml)开始,逐渐增加为全量(每天共1500ml)。①速度的调节:输注速度应由慢到快,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②有渣营养液配方适用于胃肠道功能正常患者,无渣则适用于有轻微腹泻患者。③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蛋白血症,可将患者营养餐改为Ⅲ号配方。④为避免患者住院时间长出现肠道菌群失调,预防性服用合生元和谷氨酰胺。
3 讨 论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脑出血及脑外伤的患者日益增加,病死率逐年上升。目前住院治疗的脑出血及脑外伤的患者机体遭受颅脑严重创伤后,经过短暂的抑制期即进入高分解、高消耗的代谢状态,如不能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多致病情危重。如何有效为患者提供合适的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群的正常代谢,直接关系到机体器官的功能恢复情况。肠外营养(PN)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治疗方法[5-6],应用肠外营养不能有效地利用外界供给的葡萄糖作为能源,过多地补充葡萄糖会加重原有的应激性高血糖而影响预后,早期肠内营养会减轻这种内分泌和代谢反应,EN的优点得到重视[7]。肠内营养(EN)时营养物质通过肠道消化吸收,可直接对胃肠道粘膜起到营养作用,可以改善并且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肠道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等免疫屏障的功能,可以防止细菌移位和肠道功能损伤的发生。但临床观察发现,由于EN制剂的渗透浓度问题,患者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和腹泻。另外该类患者综合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肠道菌群失调,也容易导致反复出现的肠道感染[8]。因此,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对患者的临床恢复至关重要,我院营养餐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应用过程结合患者基本情况循序渐进。其营养液富含大量膳食纤维,经肠道内的菌群发酵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是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供给,具有保护结肠粘膜,防止菌群紊乱,增强肠蠕动,改善肠道排泄黏稠度等作用,可有效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营养状况的同时能有效降低便秘和腹泻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腹泻、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一周后血浆转铁和血浆前白蛋白明显提高,营养得到改善,说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体内组织蛋白的丢失,满足机体高代谢的能量和其他物质的需要,维持机体各脏器能量需求。同时选择抽血浆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结果来作为观察指标,可避免因多为昏迷病人长期卧床,无法监测体重、住院时间较短、测量上臂围不准确等误差。因此,早期使用我院自制肠内营养可提供全面的、均衡的营养,并可长期作为脑出血及脑外伤病人营养支持的唯一来源。
参考文献
[1] 邵蕊,刘芳.鼻肠管肠内营养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4):395.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中华消化杂志,2013,33(5):73-74.
[3]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4] 焦桂梅,张彤安,安艳秋,等.重症脑损伤患者两种不同肠内营养注入法的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42-43.
[5]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华医学杂志,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中华医学杂志,2012,86(5).
[6] 吕桂芬,罗天航,高青,等.肠外营养制剂临床应用进展及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0(1)68-69.
[7] 冯玉峰,叶宏伟,郑峰,吴晓东,一种新型肠内营养制剂在重型脑外伤病人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肠外与肠内营养[J].2011.9,5(18),300-301.
[8] 黎介寿.免疫营养的现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9(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