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能激发创新欲望与批判精神,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
一、理念反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新课程理念对我们来说是需要认真解读,细心领会的。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多维化,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新理念的提出,使许多教师一知半解,在实践中不能运用自如,甚至感到困惑、迷茫。因此,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次加以反思,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宽,使自己能够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理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要把理念化为实际行动,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提升学习者的生命质量,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对理念内涵的深入领悟,把握和运用则更为关键。
例如:在《新课标》的前言部分有这么一句话:“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语文的教学任务,我们当然有必要明确这项任务的基本内涵。“语文素养”虽只有四个字,但其容量之大,却是无所不包:语文素养是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将理念活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语文素养”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有效策略,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积淀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一个人的知识底蕴、修养内涵、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在小学阶段,掌握一定的字词句的知识、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2.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丰富语言。深厚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掌握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汉语输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掌握语言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4.培养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专注、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善于思考,勇于提问的习惯等等。
5.提升文化品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用童心、童趣、童真、童意的独特思维、视角、想象、审美来欣赏作品。从文本中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真正做到尊重童心,爱护童真,迎合童趣,收集童意,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困惑反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程改革从启动到现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和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偏差,这些误区和偏差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惑和阻力。面对教学实际中的诸多困惑,许多一线教师心存顾虑,迷茫重重,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下面略举几例教学中的困惑及改进策略。
困惑一、课堂问题泛滥。
课改以来,许多教师把“满堂灌”异化为“满堂问。”表现为平庸无聊地问,杂乱无章地问,漫无边际地问。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诸如:你读了些什么?你想说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等等,学生往往被动举手,仓促应答。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改进策略:
1.要讲究提问艺术。教师的提问要像一颗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
2.要创设大问题背景。不能小而碎,要有质量,有启发性,有针对性。
3.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设身处地地启发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和思维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归类和深化;或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引领学生共同探究解惑,让学生在问题的探讨中增强信心,提高主动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困惑二、合作学习缺乏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出现了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时间不足;时机不当;问题不精;形式不活;目的不明;组织不利等。 改进策略:
1.教师要掌握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调控好学习时间;掌握分组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如性别、学业成绩、潜在能力、个性特点等合理分组;明确角色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形成积极的角色相互依赖。
2.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调控,使学生逐步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一是自觉主动地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养成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不盲从,勇于质疑、批判、反驳,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四是学会求同存异,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更正,补充,修改完善,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
困惑三、多媒体的运用华而不实
运用多媒体教学,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运用多媒体的课,看似精彩纷呈,学生对知识掌握,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程度等却大打折扣。
1.多媒体课件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想象,感悟其深意,才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许多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只是不断地点击鼠标,配以滔滔不绝的解说和演示,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去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了欣赏课件的观众,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缺少必要的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课堂教学就是通过现代高科技的包装之后“教师意志”的倾泻,是典型的越爼代庖。
2.多媒体课件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语言文字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方式来实现。正如著名特级者韩军所说:“语言、文字的单维特点,实际是一种丰富,是一种丰富的包孕;多媒体的多维特点,实际是一种单调,一种对众多参差的想象的统一与扼杀,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围剿与屠戮。”
改进策略:
1.运用整合的观念选择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任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多媒体运用形式的新颖、画面的直观、教学的热闹等,而忽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这样的结果只会画蛇添足,华而不实,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恰当地选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通过多媒体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营造和构建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创造性地展示课文内容,启发帮助学生合作参与、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
2.在设计时应“有的放矢”地编排内容。首先,要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去挑选材料信息,从背景、构图、文字、色彩、音乐、视频、链接等各方面通盘考虑,做到课件重点清晰,主次分明,内容简洁得当,装饰自然得体。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件提供的信息适时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应变思维,又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另外,要注重启发学生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交流中有话可说,从而提高互动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设计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特征和兴趣的呈现方式,使课件在必要时机呈现,并具有启发性,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课件设计时,要注意内容、分量的恰当,选材要精而不滥,充分地考虑色彩、声音、背景等效果的合理使用与搭配,努力做到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完美统一。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努力使多媒体的教学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动静和谐统一,“淡妆浓抹总相宜”。
4.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一般说来,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地向抽象思维过渡。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能使静止的事物动态化,能使消失的过程再现化,我们正是利用它这个现代化的独特功能来进行教学的。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预先留一些学生思维的空间,有计划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励学生思维,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针对教学中的种种困惑,笔者认为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做到不唯上、不盲从,注重独立思考和求实探索,敢于直面问题和挑战,敢于进行争鸣和批判,使自己“跳出庐山看庐山”,方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三、亮点反思——“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与学过程中的“亮点”,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反映。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往往是学生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情感的兴奋点,灵感的激发点,教学的创新点。这些亮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制造亮点,发现亮点,深化亮点,提升亮点,推广亮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万紫千红总是春”。亮点反思的有效策略:
1.精心预设,制造亮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节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科学的预设是对文本的尊重,对学生的关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思维灵动,使课堂教学精彩生成、五彩缤纷。
①指导绘声绘色地朗读展示亮点。课堂上,师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的亮点不仅体现在朗读的表达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在老师的精心指导过程中。所以,语文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指导学生读得精彩,读得生动,读得入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要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内化和体验,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 ②设计精当巧妙的导入展示亮点。课文的导入,是课文教学的“序曲”。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必要准备。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精当巧妙的导入,那么课堂就会犹如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兴趣激发,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妙趣横生,悬念于怀,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谈话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实物导入,演示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③运用交往互动展示亮点。好奇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课堂的交往互动可以开辟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控,精心指导: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另辟捷径,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使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特别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化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④鼓励个性化表达展示亮点。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善于启发学生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个性化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所以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面对语言文字,多角度、多层面地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生在鉴赏玩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美感,提高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的独特感受成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开放的思维、积极的心态,来倾听、理解学生的独特体验,燃起学生的思维情感之火,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精神愉悦,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阅读中的质疑、批判意识尤为可贵。一个学生只有敢于质疑,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能力和个性风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方式对文本,对教师,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大胆质疑,争辩,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亮出自己的观点,使课堂在学生的质疑思辨中呈现精彩,绽放美丽。
2.关注生成、捕捉亮点。叶澜教授指出: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的、合作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把握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让课堂因生成而出彩,因生成而充满生机。
①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教师要真做到心中有学生,教为学服务,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在课堂中,学生常常会节外生枝,突发奇想,标新立异,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②不拘一格,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课堂上的意外,常常是千变万化的,不经意之间,学生往往会制造一个个的“意外”。这些“意外之举”,其中不乏可贵的、积极的、创新的生成因素,是课堂亮点之所在。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并及时调控,即时跟进,独辟蹊径,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这种意外信息,机智地,创造性的处理这些意外,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正是这一个个的诸如“雪化以后是春天”的“意外”之举,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情感交流碰撞的幸福。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能提升教师的理性认识,明确教学努力的方向,增强发展的后劲;教学反思能使我们发现自己和别人原有认识的错误和不足,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教学反思有利于拓宽思路,优化教学策略,打造教学亮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创新行为,我们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灵动,高效的新课堂。我们应持之以恒,在不断的反思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早日跨入名师的行列。
(刘溥生,湖北省名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小语会理事、黄陂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一、理念反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新课程理念对我们来说是需要认真解读,细心领会的。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多维化,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新理念的提出,使许多教师一知半解,在实践中不能运用自如,甚至感到困惑、迷茫。因此,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次加以反思,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宽,使自己能够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理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要把理念化为实际行动,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提升学习者的生命质量,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对理念内涵的深入领悟,把握和运用则更为关键。
例如:在《新课标》的前言部分有这么一句话:“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语文的教学任务,我们当然有必要明确这项任务的基本内涵。“语文素养”虽只有四个字,但其容量之大,却是无所不包:语文素养是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将理念活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语文素养”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有效策略,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积淀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一个人的知识底蕴、修养内涵、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在小学阶段,掌握一定的字词句的知识、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2.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丰富语言。深厚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掌握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汉语输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掌握语言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4.培养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专注、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善于思考,勇于提问的习惯等等。
5.提升文化品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用童心、童趣、童真、童意的独特思维、视角、想象、审美来欣赏作品。从文本中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真正做到尊重童心,爱护童真,迎合童趣,收集童意,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困惑反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程改革从启动到现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和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偏差,这些误区和偏差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惑和阻力。面对教学实际中的诸多困惑,许多一线教师心存顾虑,迷茫重重,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下面略举几例教学中的困惑及改进策略。
困惑一、课堂问题泛滥。
课改以来,许多教师把“满堂灌”异化为“满堂问。”表现为平庸无聊地问,杂乱无章地问,漫无边际地问。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诸如:你读了些什么?你想说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等等,学生往往被动举手,仓促应答。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改进策略:
1.要讲究提问艺术。教师的提问要像一颗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
2.要创设大问题背景。不能小而碎,要有质量,有启发性,有针对性。
3.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设身处地地启发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和思维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归类和深化;或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引领学生共同探究解惑,让学生在问题的探讨中增强信心,提高主动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困惑二、合作学习缺乏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出现了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时间不足;时机不当;问题不精;形式不活;目的不明;组织不利等。 改进策略:
1.教师要掌握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调控好学习时间;掌握分组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如性别、学业成绩、潜在能力、个性特点等合理分组;明确角色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形成积极的角色相互依赖。
2.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调控,使学生逐步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一是自觉主动地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养成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不盲从,勇于质疑、批判、反驳,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四是学会求同存异,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更正,补充,修改完善,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
困惑三、多媒体的运用华而不实
运用多媒体教学,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运用多媒体的课,看似精彩纷呈,学生对知识掌握,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程度等却大打折扣。
1.多媒体课件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想象,感悟其深意,才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许多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只是不断地点击鼠标,配以滔滔不绝的解说和演示,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去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了欣赏课件的观众,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缺少必要的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课堂教学就是通过现代高科技的包装之后“教师意志”的倾泻,是典型的越爼代庖。
2.多媒体课件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语言文字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方式来实现。正如著名特级者韩军所说:“语言、文字的单维特点,实际是一种丰富,是一种丰富的包孕;多媒体的多维特点,实际是一种单调,一种对众多参差的想象的统一与扼杀,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围剿与屠戮。”
改进策略:
1.运用整合的观念选择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任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多媒体运用形式的新颖、画面的直观、教学的热闹等,而忽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这样的结果只会画蛇添足,华而不实,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恰当地选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通过多媒体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营造和构建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创造性地展示课文内容,启发帮助学生合作参与、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
2.在设计时应“有的放矢”地编排内容。首先,要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去挑选材料信息,从背景、构图、文字、色彩、音乐、视频、链接等各方面通盘考虑,做到课件重点清晰,主次分明,内容简洁得当,装饰自然得体。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件提供的信息适时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应变思维,又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另外,要注重启发学生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交流中有话可说,从而提高互动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设计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特征和兴趣的呈现方式,使课件在必要时机呈现,并具有启发性,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课件设计时,要注意内容、分量的恰当,选材要精而不滥,充分地考虑色彩、声音、背景等效果的合理使用与搭配,努力做到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完美统一。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努力使多媒体的教学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动静和谐统一,“淡妆浓抹总相宜”。
4.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一般说来,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地向抽象思维过渡。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能使静止的事物动态化,能使消失的过程再现化,我们正是利用它这个现代化的独特功能来进行教学的。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预先留一些学生思维的空间,有计划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励学生思维,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针对教学中的种种困惑,笔者认为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做到不唯上、不盲从,注重独立思考和求实探索,敢于直面问题和挑战,敢于进行争鸣和批判,使自己“跳出庐山看庐山”,方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三、亮点反思——“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与学过程中的“亮点”,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反映。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往往是学生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情感的兴奋点,灵感的激发点,教学的创新点。这些亮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制造亮点,发现亮点,深化亮点,提升亮点,推广亮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万紫千红总是春”。亮点反思的有效策略:
1.精心预设,制造亮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节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科学的预设是对文本的尊重,对学生的关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思维灵动,使课堂教学精彩生成、五彩缤纷。
①指导绘声绘色地朗读展示亮点。课堂上,师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的亮点不仅体现在朗读的表达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在老师的精心指导过程中。所以,语文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指导学生读得精彩,读得生动,读得入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要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内化和体验,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 ②设计精当巧妙的导入展示亮点。课文的导入,是课文教学的“序曲”。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必要准备。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精当巧妙的导入,那么课堂就会犹如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兴趣激发,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妙趣横生,悬念于怀,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谈话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实物导入,演示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③运用交往互动展示亮点。好奇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课堂的交往互动可以开辟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控,精心指导: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另辟捷径,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使学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特别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化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④鼓励个性化表达展示亮点。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善于启发学生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个性化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所以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面对语言文字,多角度、多层面地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学生在鉴赏玩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美感,提高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的独特感受成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开放的思维、积极的心态,来倾听、理解学生的独特体验,燃起学生的思维情感之火,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精神愉悦,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阅读中的质疑、批判意识尤为可贵。一个学生只有敢于质疑,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能力和个性风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方式对文本,对教师,对他人的看法和观点大胆质疑,争辩,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亮出自己的观点,使课堂在学生的质疑思辨中呈现精彩,绽放美丽。
2.关注生成、捕捉亮点。叶澜教授指出: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的、合作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把握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让课堂因生成而出彩,因生成而充满生机。
①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教师要真做到心中有学生,教为学服务,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在课堂中,学生常常会节外生枝,突发奇想,标新立异,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②不拘一格,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课堂上的意外,常常是千变万化的,不经意之间,学生往往会制造一个个的“意外”。这些“意外之举”,其中不乏可贵的、积极的、创新的生成因素,是课堂亮点之所在。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并及时调控,即时跟进,独辟蹊径,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这种意外信息,机智地,创造性的处理这些意外,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正是这一个个的诸如“雪化以后是春天”的“意外”之举,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情感交流碰撞的幸福。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能提升教师的理性认识,明确教学努力的方向,增强发展的后劲;教学反思能使我们发现自己和别人原有认识的错误和不足,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教学反思有利于拓宽思路,优化教学策略,打造教学亮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创新行为,我们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灵动,高效的新课堂。我们应持之以恒,在不断的反思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早日跨入名师的行列。
(刘溥生,湖北省名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小语会理事、黄陂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