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名师工作室犹如雨后春笋在大江南北的教育大地上生长。这项由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特级教师、名优教师为领衔人,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的组织,以其特有的意义和作用,表达着教师成长的新的共同体方式。
在领衔名同工作室的几年里,我一直在思考名师工作室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它应该立足何处?为给自己和团队成员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和收获?
一、基于共同愿景的骨干教师共同体
工作室的定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它是积聚了诸多骨干教师的核心团队。共同愿景和信念是它的主要特征。全体成员首先要认同工作室的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我领衔的文化语文工作室本着“同一个梦想,同一个追求”的信念,通过双向选择,聚集了志同道合,怀有相同教育理想和梦想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进入工作室之前,经历了报名、考核、甄选与确定的环节。文化语文工作室对拟招聘的工作室成员的要求和期望最显著的标志是:热爱生活,热爱儿童,热爱文学,热爱艺术;葆有自然天性、不失赤子之心;诚恳、率真、感觉敏锐、志向高洁、内心丰富;乐于把自己的人格、心志自然地融会到自己的语文教育中去;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善于合作,勤奋刻苦,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了“文化,语文的一面旗帜”的工作室共同的语文教育话语。大家认同用文化的课堂擦亮学生的眼睛,培养学生文化的心灵,积淀学生文化意识,激发学生文化的敏感,把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熔铸在孩子的血脉里。
全体成员经过讨论,确定了以“追求审美气质的语文人生”的工作室口号。为什么大家共同确立了“审美气质的语文人生”?因为母语文化本身就具有艺术之美,语文本身也与各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师就应当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有文学鉴赏力和艺术修养。让课堂充满魔力般的诱惑,必能提高效能,提升品位。如果把艺术与审美作为教师日常生活方式,则更能引领语文教学踏入美不胜收的艺术化境界!
二、基于文化塑造的学术型共同体
工作室立足于培养研究型、学术型的教师研究团队。如何培养?我们在追求审美气质的语文人生背景下,共同构筑读书生活、研究生活、实践生活,在多样的文化研修活动中培养学术共同体,希望成为专业知识全面的能工巧匠,教育理论素养厚实的行家里手,形成团队成员大气、厚重、灵动、唯美的教学风格。
我一直倡导小学老师有大学视野。让读书和写作成为日常生活方式。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工作室成员每学期阅读不少于5本,阅读的视野涉及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开放视野,获得心灵的顿悟。如《语文教学解释学》《文学性演讲录》等,除了共读共赏,每一个成员应有自己的阅读选择,如偏爱美学的马军老师爱读《谈美书简》,他说:“我被朱光潜先生的文笔、思想所深深吸引。美学涉及文艺理论、心理学甚至哲学,诗词、雕塑、建筑、音乐、美术,包罗万象。怎样欣赏美?如何提高审美的品味?朱光潜先生深入浅出,把深奥的美学思想用通俗、流畅的文笔表达出来。读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我唯有感叹和震撼。”对古代文化特别喜爱的陈凤老师读《孙子兵法》,她在博客中写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留下了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我细细品读这洋洋十三篇,深深地为其内容之精深、思想之卓越、文采之典雅而折服,更发现了隐藏在兵法圣典中的教育思想……每一个成员借助网络平台记录着自己的教学梦想,也记录着艰辛的阅读历程。
教师的生活还应该与自然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组织成员到名人故居去感受文化名人的风采,到大学校园聆听大学教授的教育。比如在上海徜徉于宋庆龄、陶行知、贺绿汀、蔡元培、鲁迅、张爱玲等文化名人的故居,让思想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名人对话,在苏州大学文学院,体验大学生活,聆听大学教授讲文学,讲文化。“跟着课本游北京”,在长城、故宫、北京现代文学馆,领域中华文化的大气与博厚……
学术文化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做保障,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体学习和个
体学习相结合。每学期一次文化欣赏活动,结合研读文本或影像资料,扩大成员学术视野。每学期一次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邀请南通市名师导师团的专家进行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引领……
三、基于实践锤炼的研究型共同体
工作室成立后还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工作室通过研究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何寻找到工作室成长的方式,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一群有思想的骨干教师。我们让“文化语文”的研究立足国家课程,与现行语文教材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口号,比如“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研究”,“主题性阅读课程的建设”,“不同文体的教学方法研究”等,对新课标的学习和比较,对国外的课程标准与我国课程标准的学习比较等,提升研究能力。
1.立足于课堂研究的土壤。立足课堂研究是工作室的生命所在。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主题研究落到实处。比如文体教学之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主题性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主要探求古诗词教学、主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和如何评价”的有效路径。新课程“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研讨活动,探究“活动,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什么”的问题,“辩课进校园”活动,领衔人和工作室成员上同题异构,探究神话教学的真谛。每一次研究,大家从解读教材到备课,碰撞思想,达成共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超越。
2.践行于共同体的团队实践。名师工作室成员需要一个能充分发挥创造潜能的平台。我们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大家得到锻炼,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工作室成员如果深入课程的研发,必将对其课程素养产生更大的影响。几年来,我们编写了“儿童晨诵课程”《文学阅读手册》等,依托南通市名师导师团的学术引领,借助海门市教育局搭建的研究平台,吸收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的专业辅导,借鉴其他地域工作室的运作经验,通过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文化语文”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为海门市、南通市的小学语文老师提供研究成果,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功能,使工作室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发展中心。 四、工作室行动,诠释着教育哲学
工作室的运作,在乎的是行动,诠释的是活的教育哲学。行动需要目标引领,引爆成员的创新潜能;通过读书理论学习,丰厚成员的文化底蕴;通过课堂实践研究,生长成员的教育智慧;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培养成员的合作和分享意识;通过聆听窗外声音,打开成员的学术视野;通过课程案例研发,提升成员的课程建设能力;通过文学艺术欣赏活动,培养审美的眼光和心灵。一切的行动都在诠释一个名师成长所必须经过的路径。工作室,为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鲜活的范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崭新的平台,为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丰满的语文基础。
工作室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海门市教育局曾出台《海门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这是对每一个工作室作出的郑重承诺和规则要求。在确保相关政策到位,经费到位的前提下,成员所在学校创造条件,为成员提供相应的办公和学习环境,配比必备的打印机、电脑等用品,支持成员的学习研讨活动。南通市教育局名师导师团为“文化语文”工作室提供必要的学术指导,为工作室的成果在南通地区的推广和辐射创造条件。
每年度,教育局会对每一个工作室进行考核,分成优秀合格不合格几类。领衔人由教育局考核,工作室成员主要由领衔人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以及对研究项目的态度、活动的参与程度等。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工作室,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的、有发展潜能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成员中途退出工作室必须事先提出并经领衔人报教育局批准。成员考核也采用达标制,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第,对获得优秀级的成员进行奖励。工作周期末,在由“名师工作室”办公室组织的考评中获得优秀等级的,教育局将优先推荐领衔人晋升高一级职称和专业荣誉称号,优先推荐为省、市教育系统高层次培养对象;优先推荐名师工作室成员晋升高一层次的骨干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对工作室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工作室的健康成长,考核与奖励并重,规则和创新并存。工作室无论是在档案管理、还是图书管理、电教器材管理、经费管理都做到合理规划。
几年来,我们工作室成员定期在一起活动,弥补了以往学校独立成团的狭隘局面,通过学习、研究等常规性工作方式,扎扎实实做研究,认认真真做学问,在潜心研磨中,生长教育的智慧,获得教育的文气,提升教育的力量,享受教育创造的激情,促进了工作室成员的全面发展,沟通了感情,获得了兄弟姐妹般的情义,诠释着审美气质的语文人生。也为工作室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本。
(祝禧,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文化语文”倡导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通市教育局认定的“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
在领衔名同工作室的几年里,我一直在思考名师工作室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它应该立足何处?为给自己和团队成员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和收获?
一、基于共同愿景的骨干教师共同体
工作室的定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它是积聚了诸多骨干教师的核心团队。共同愿景和信念是它的主要特征。全体成员首先要认同工作室的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我领衔的文化语文工作室本着“同一个梦想,同一个追求”的信念,通过双向选择,聚集了志同道合,怀有相同教育理想和梦想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进入工作室之前,经历了报名、考核、甄选与确定的环节。文化语文工作室对拟招聘的工作室成员的要求和期望最显著的标志是:热爱生活,热爱儿童,热爱文学,热爱艺术;葆有自然天性、不失赤子之心;诚恳、率真、感觉敏锐、志向高洁、内心丰富;乐于把自己的人格、心志自然地融会到自己的语文教育中去;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善于合作,勤奋刻苦,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了“文化,语文的一面旗帜”的工作室共同的语文教育话语。大家认同用文化的课堂擦亮学生的眼睛,培养学生文化的心灵,积淀学生文化意识,激发学生文化的敏感,把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熔铸在孩子的血脉里。
全体成员经过讨论,确定了以“追求审美气质的语文人生”的工作室口号。为什么大家共同确立了“审美气质的语文人生”?因为母语文化本身就具有艺术之美,语文本身也与各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师就应当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有文学鉴赏力和艺术修养。让课堂充满魔力般的诱惑,必能提高效能,提升品位。如果把艺术与审美作为教师日常生活方式,则更能引领语文教学踏入美不胜收的艺术化境界!
二、基于文化塑造的学术型共同体
工作室立足于培养研究型、学术型的教师研究团队。如何培养?我们在追求审美气质的语文人生背景下,共同构筑读书生活、研究生活、实践生活,在多样的文化研修活动中培养学术共同体,希望成为专业知识全面的能工巧匠,教育理论素养厚实的行家里手,形成团队成员大气、厚重、灵动、唯美的教学风格。
我一直倡导小学老师有大学视野。让读书和写作成为日常生活方式。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工作室成员每学期阅读不少于5本,阅读的视野涉及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开放视野,获得心灵的顿悟。如《语文教学解释学》《文学性演讲录》等,除了共读共赏,每一个成员应有自己的阅读选择,如偏爱美学的马军老师爱读《谈美书简》,他说:“我被朱光潜先生的文笔、思想所深深吸引。美学涉及文艺理论、心理学甚至哲学,诗词、雕塑、建筑、音乐、美术,包罗万象。怎样欣赏美?如何提高审美的品味?朱光潜先生深入浅出,把深奥的美学思想用通俗、流畅的文笔表达出来。读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我唯有感叹和震撼。”对古代文化特别喜爱的陈凤老师读《孙子兵法》,她在博客中写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留下了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我细细品读这洋洋十三篇,深深地为其内容之精深、思想之卓越、文采之典雅而折服,更发现了隐藏在兵法圣典中的教育思想……每一个成员借助网络平台记录着自己的教学梦想,也记录着艰辛的阅读历程。
教师的生活还应该与自然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组织成员到名人故居去感受文化名人的风采,到大学校园聆听大学教授的教育。比如在上海徜徉于宋庆龄、陶行知、贺绿汀、蔡元培、鲁迅、张爱玲等文化名人的故居,让思想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名人对话,在苏州大学文学院,体验大学生活,聆听大学教授讲文学,讲文化。“跟着课本游北京”,在长城、故宫、北京现代文学馆,领域中华文化的大气与博厚……
学术文化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做保障,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体学习和个
体学习相结合。每学期一次文化欣赏活动,结合研读文本或影像资料,扩大成员学术视野。每学期一次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邀请南通市名师导师团的专家进行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引领……
三、基于实践锤炼的研究型共同体
工作室成立后还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工作室通过研究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何寻找到工作室成长的方式,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一群有思想的骨干教师。我们让“文化语文”的研究立足国家课程,与现行语文教材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口号,比如“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研究”,“主题性阅读课程的建设”,“不同文体的教学方法研究”等,对新课标的学习和比较,对国外的课程标准与我国课程标准的学习比较等,提升研究能力。
1.立足于课堂研究的土壤。立足课堂研究是工作室的生命所在。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主题研究落到实处。比如文体教学之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主题性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主要探求古诗词教学、主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和如何评价”的有效路径。新课程“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研讨活动,探究“活动,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什么”的问题,“辩课进校园”活动,领衔人和工作室成员上同题异构,探究神话教学的真谛。每一次研究,大家从解读教材到备课,碰撞思想,达成共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超越。
2.践行于共同体的团队实践。名师工作室成员需要一个能充分发挥创造潜能的平台。我们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大家得到锻炼,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工作室成员如果深入课程的研发,必将对其课程素养产生更大的影响。几年来,我们编写了“儿童晨诵课程”《文学阅读手册》等,依托南通市名师导师团的学术引领,借助海门市教育局搭建的研究平台,吸收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的专业辅导,借鉴其他地域工作室的运作经验,通过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文化语文”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为海门市、南通市的小学语文老师提供研究成果,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功能,使工作室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发展中心。 四、工作室行动,诠释着教育哲学
工作室的运作,在乎的是行动,诠释的是活的教育哲学。行动需要目标引领,引爆成员的创新潜能;通过读书理论学习,丰厚成员的文化底蕴;通过课堂实践研究,生长成员的教育智慧;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培养成员的合作和分享意识;通过聆听窗外声音,打开成员的学术视野;通过课程案例研发,提升成员的课程建设能力;通过文学艺术欣赏活动,培养审美的眼光和心灵。一切的行动都在诠释一个名师成长所必须经过的路径。工作室,为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鲜活的范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崭新的平台,为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丰满的语文基础。
工作室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海门市教育局曾出台《海门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这是对每一个工作室作出的郑重承诺和规则要求。在确保相关政策到位,经费到位的前提下,成员所在学校创造条件,为成员提供相应的办公和学习环境,配比必备的打印机、电脑等用品,支持成员的学习研讨活动。南通市教育局名师导师团为“文化语文”工作室提供必要的学术指导,为工作室的成果在南通地区的推广和辐射创造条件。
每年度,教育局会对每一个工作室进行考核,分成优秀合格不合格几类。领衔人由教育局考核,工作室成员主要由领衔人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以及对研究项目的态度、活动的参与程度等。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工作室,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的、有发展潜能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成员中途退出工作室必须事先提出并经领衔人报教育局批准。成员考核也采用达标制,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第,对获得优秀级的成员进行奖励。工作周期末,在由“名师工作室”办公室组织的考评中获得优秀等级的,教育局将优先推荐领衔人晋升高一级职称和专业荣誉称号,优先推荐为省、市教育系统高层次培养对象;优先推荐名师工作室成员晋升高一层次的骨干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对工作室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工作室的健康成长,考核与奖励并重,规则和创新并存。工作室无论是在档案管理、还是图书管理、电教器材管理、经费管理都做到合理规划。
几年来,我们工作室成员定期在一起活动,弥补了以往学校独立成团的狭隘局面,通过学习、研究等常规性工作方式,扎扎实实做研究,认认真真做学问,在潜心研磨中,生长教育的智慧,获得教育的文气,提升教育的力量,享受教育创造的激情,促进了工作室成员的全面发展,沟通了感情,获得了兄弟姐妹般的情义,诠释着审美气质的语文人生。也为工作室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本。
(祝禧,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文化语文”倡导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通市教育局认定的“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