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海地方曲艺发展之路微探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0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海地方曲艺是青海特有的曲艺类型,一直以来,青海地方曲艺都广受青海人民喜欢,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海地方曲艺的发展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在新时期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才是振兴青海地方曲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青海;地方曲艺;新时期;发展之路
  一、青海地方曲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现状
  青海自古以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灿烂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青海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青海地方曲艺就是众多文化遗产的魅力一角。从唐代诗人张乔的《河湟旧卒》、杜牧的《河湟》等诗中,可以看到“边曲”就是河湟一带民间流传的带有忧伤情绪的小曲,类似曲艺演唱的早期活动。明末清初是各民族曲艺形成或成熟的阶段,青海地方曲艺的形成与成熟阶段也大致在这个阶段。明初,实行移民戍边及屯垦政策,江、浙等地大量汉族西迁至青海,为江浙一带的说唱在青海流传创造了条件。它们在流传过程中与青海民歌、小调和小曲结合,逐渐成为孕育新曲种的因素之一。明孝宗弘治初年,西宁兵备道按察使柯忠在城内北街创建“养济院”,院内幼年盲童习教习弹唱技艺,使其成人后自立维持生计,后清乾隆、道光诸朝仍开办“养济院”。清末,青海汉族曲艺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曲词自成体系。民国时期,各曲种随着社会的需求在城镇及民间广泛流行,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青海曲艺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和长足发展的局面。经过各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青海地方曲艺逐渐发展为平弦、越弦、贤孝、打搅儿、道情、倒江水、太平秧歌等曲种。但是,青海地方曲艺发展到现在,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的大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文化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改变了大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传统的地方曲艺形式和艺术风格吸引力不足,尤其难以博得年轻群体青睐。另外在保护理念、传播方式、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因而在新时期新时期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才是振兴青海地方曲艺的关键所在。
  二、新时期青海地方曲艺所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的地方曲艺难以博得年轻群体青睐。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创造了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社会各个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群众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的时代,青海地方曲艺在婚丧、嫁娶、祭祀、庙会、传统节日等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广泛的群众基础赋予青海地方曲艺持久的生命力。但是,现如今青海地方曲艺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文化生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可供娱乐消遣的文化生活方式形态多样。时代高速发展,伴随着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青海地方曲艺悠长的曲调、缓慢的节拍在现代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通常欣赏一部完整的曲艺作品要花费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十分钟,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更为快捷的娱乐方式,比如刷微信、微博、抖音等。年轻群体对青海地方曲艺大多不感兴趣,如今仍钟情于传统地方曲艺演唱活动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中老年群体,而这个群体随着许多高龄老人的离世也在逐渐萎缩。
  (二)对地方曲艺保护的理念有待改变。近年来,文化部门不断深化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坚持“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指导思想,坚持“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以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为重点,积极稳慎开展探索,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青海地方曲艺传承发展方面卓有成效,但是在“融入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在适应时代变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缺乏观念上的引领。
  (三)青海地方曲艺的发展在传播方面有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所谓传承,就是把非遗项目 “老样子”继承下来并传下去;所谓传播,就是把 “老样子”的“好”告诉更多的人,非遗保护的核心是大众参与,传播是为传承服务的。青海地方曲艺作为一种比较边缘的民间艺术形式,长期的小范围传播导致与大众生活距离较远,另外只能用青海方言演唱,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传播能力。
  (四) 人才培养力度有待加强。青海地方曲艺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师徒传习、口耳相传、短期培训班等传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维系曲艺传承不中断,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曲艺专业人才长期匮乏的困境,无法形成一种专业链条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新时期青海地方曲艺发展途径
  (一)引导青年群体融入青海地方曲艺保护传承。智能传播语境下,我们应该借助青年群体喜爱的抖音、微博、微信通过直播、推送短视频、推送文章等形式,促进青年群体对青海地方曲艺的认识及价值认同,推动青海地方曲艺在青年人群的传播、传承与创新,进而辐射其他人群。鼓励传承人定期招收学员,组织授徒传艺,不断壮大青年传承队伍。鼓励中青年传承人重视并加强曲艺基本功锻炼,扎实掌握表演技巧,全面领会曲种特点,切实传承曲种精髓,带动青年群体对青海地方曲艺的关注,引导青年群体观看曲艺、欣赏曲艺、热爱曲艺,投入青海地方曲艺保护传承事业。
  (二)助推青海地方曲艺创新性发展。在青海地方曲艺的保护传承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活化利用、传承曲艺文化遗产,激活曲艺艺术生命力融入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要加快探索“青海地方曲艺+”的发展模式,促进曲艺依托互联网传承发展,促进曲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曲艺与直播行业的接轨,促进曲艺助力生態保护、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地摊经济等国家发展战略,使青海地方曲艺融入社会生活,发掘自身潜力,发挥应有作用,在构建社会安定和谐、繁荣市场经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生活幸福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大青海地方曲艺传播力度。在媒介技术快速更迭的当下,受众不再满足于语言文字、静止图像甚至是预设的视听内容,提供受众主导、全感官参与的传播体验势在必行。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中,应将数字技术与曲艺进行深度融合,使曲艺传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终端等媒体,讲好曲艺故事,提高大众对青海地方曲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比如,邀请传承人、网红主播做客直播间,演唱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讲述曲艺的文化内涵,讲述曲艺发展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认识、了解青海地方曲艺,进而爱上青海地方曲艺,扩大青海地方曲艺的传播空间。未来,随着传播手段的创新,除直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VR、 AR等新媒体技术,同时要与曲艺界的专家们合作,让传播更具系统性、逻辑性、针对性。
  (四)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将青海地方曲艺知识编入乡土教材,由浅入深贯穿到小学到初高中的教学阶段。在地方职业院校开设青海地方曲艺学科,系统教授青海地方曲艺史、曲艺分类、曲艺美学、曲艺演唱、曲艺艺术语言等内容。要培养一支会表演、能创作、具有双重功力的演员队伍和总结曲艺在实践中形成的曲艺理论的研究队伍,以优秀的曲艺作品培养和引导观众的健康欣赏习惯,把丰富的曲艺实践成果整理、转化为系统的曲艺理论,实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李明正.周来达编著. 曲艺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03.
  [2]张立新主编.青海地方曲艺探索[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10.
  [3]中国曲艺志 . 青海卷[M]中国曲艺志 . 青海卷 [M]. 北京:ISBN 出版中心.2009. 北京:ISBN 出版中心.2009.
  作者简介:
  龚雪霞(1992-),女,青海西宁人,本科,初级职称 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古往今来,无论是文学戏曲,还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各种艺术都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风光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直接以大自然为唯一的表现对象,因为它所呈现出的美是丰富和深刻的,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无一不扣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永远都要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其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大自然,这就决定了人类对大自然美的欣赏、美的热爱、美的表
期刊
摘要:中国漆艺的发展历史悠久,每个历史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漆艺的传统性和装饰性逐渐丧失, 如何挽救漆艺并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以当代漆艺发展状况,结合漆艺发展历史从创作观念与创作形式角度对我国当代漆艺进行分析,如何创造与时俱进当代的漆艺,并对漆艺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希望为我今后漆艺创作做好知识基础梳理。  关键词: 中国当代漆艺;发
期刊
摘要: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整齐划一的课桌,因为一群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课桌涂鸦文化。从课桌涂鸦文化中,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动态,抓住契机,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关键词:课桌;涂鸦文化;中职学生  一、课桌涂鸦文化的起源和概念  “涂鸦”一词源于唐朝,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带有时代色彩的艺术行为。20世纪后,涂鸦的介质不只是墙壁,其创作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化。
期刊
摘要:博物馆是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基本内涵以及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升,我国人民对于精神世界的建设与精神文化的要求也再不断攀升,而博物馆则成为了人们获取精神文明与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方式。在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为了增加自身的观看体验,陈列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观众能够按照陈列的顺序来了解文化的重要性。本文以博物馆陈列艺术的重要性为探索的根本出发点,探
期刊
摘要:澳大利亚已经举办了许多精彩的展览,最具代表性的展览非悉尼双年展莫属。悉尼双年展于1973年成立,目的是展示国际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并为交流和展示挑战传统艺术概念的艺术提供平台。2018年展览的主题是“过度:平衡与参与”。但是,公众对本次展览的一些艺术品和方法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将主要讨论鹦鹉岛展览的优势和风险,它将在新颖的策展观点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方面作出贡献,以及分析因公众对艺术的误解而无法充
期刊
摘要: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基因改造技术、生物技术等前端科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很多成就,二十年前我们幻想的美好的百年后的未来,现如今已经实现了大半。 而在媒体传播领域,新媒体技术也在产生巅峰性的影响 而人与技术的关系再次更加值得被讨论,主客体的模糊关系,身体与媒介,我们无法再以传统的二元对立观看待这个世界,如果去定义这个模糊的边界? 如何处理现实与虚拟的纠缠?如何面对我们信息化的身体?新媒体的研究如
期刊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当今,素质教育作为主流教育,对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而后提出具体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方法  由于
期刊
摘要:上世纪60年代,切萨雷·布兰迪的思想体系不管是在博物馆还是在建筑遗产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都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也将从切萨雷·布兰迪艺术修复理论、切萨雷·布兰迪的艺术基本认知,以及切萨雷·布兰迪艺术修复理论的相关启示这三个方面进行文章分析,以此促进于对切萨雷·布兰迪艺术修复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更深入内的研究。  关键词:切萨雷·布兰迪;艺术修复理论;评论性修复  在艺术遗产中,其
期刊
摘要:检阅当前学者对《千里江山图》的研究文章,大多是从作品的历史问题角度展开研究,极少有对作品现实审美意义的关注。随着这些设计质量参差不齐的衍生品的大量涌现,对《千里江山图》文化衍生品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对古代书画艺术品的衍生品设计研究主要有蛋类:第一类,对原图像的裁切、喷绘。第二类,对作品结构和色彩体系的初步提炼。第三类,是对色彩体系的深度理解与设计延伸。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图像的传播效率得到
期刊
摘要:青春励志题材微电影是微电影类别中的一部分,指在唤醒一个人内在的创造力。只有借助内心的自主能力,用心去感受并作出总结,才能使个人获得自信与激励。励志题材微电影是微电影类别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励志题材微电影所产生的社会作用积极而深远。  青春励志题材微电影提倡正面、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运用微小的题材和简短的故事内容,传达真善美的正面意识和进步思想,表达一种能激发人性对梦想对生活不断奋进的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