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兄弟的电影梦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2岁的彭臣和46岁的彭家煌的名片上的身份是:编剧、导演。之前,名片上印着的是广告制片厂的董事长和合伙人。
  拍完电影《走路上学》后,他们就启用了新名片。彭家煌说,“我们从1987年下海,做了20多年的生意,拍电影不是什么三七分成,这和做生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溜索惊梦
  《走路上学》讲述的是云南怒江边,一对小姐弟为了上学天天用溜索溜过怒江的故事。
  彭家煌第一次见到溜索,是去拍广告。那是2007年的10月份。当地人告诉他,怒江上很少见到桥,溜索是最常见的过江工具。
  正好,一帮孩子放学过江。七八个十多岁的孩子,从书包里拿出由铁质滑轮和一根绳子组成的溜索。他们把自己系在钢索上,“哗”的一下子溜过近百米宽的怒江。
  当地人让彭家煌试下溜索,他不敢。从奔腾的怒江上溜过去,太让人恐惧了。可是彭家煌很兴奋,他拿出手机,给在深圳的弟弟彭臣打了电话:“我找到了一个可以拍电影的好故事!”
  他们已经找了20多年。电影梦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弟弟彭臣写过好几个本子,其中一个叫做《黑暗中的舞者》,写的是他们在广告行业中挣扎的故事,可是最终未能进入实操阶段。
  一个星期后,彭家兄弟又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了《溜索上学》的文章,更加坚定了投拍的决心。
  彭臣写出了20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叫“走路去上学”,与哥哥一起拿到电影局立项。
  立项之后,彭臣马上赶到云南。彭臣去的时候是云南最冷的一个月。在怒江州马吉乡的一个小学里,孩子们都还穿着拖鞋。“他们一边嘿嘿地冲着你笑,一边不停地摩擦两只脚取暖。”
  彭臣在每一个课桌里都看到了溜索,拿起掂了掂,大约有五六斤重。他们的电影梦,被这沉甸甸的溜索激活了。
  彭臣花了一个星期写完了电影剧本。演员朋友于荣光为他引荐了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张看完剧本后对彭臣说:“彭臣你记住,中国没钱修路、没钱看病、没钱上学这种事情真的太多了,穷人的故事太多,如果你们电影要拍,不要走那种苦情戏,如果你走这种苦情、煽情的路子你肯定这辈子会被淹没掉,你是新导演,你要注意阳光下的苦难。”
  “这句话刻在了我的血液中,”彭臣说,“你去看,片子是暖色调,笑声不断,洋溢着梦幻般的温暖。”
  导演胡玫后来评价彭家兄弟:“作为新导演,他们让人见识了难得的控制力和收敛。适可而止,几乎没有做戏的痕迹,没有那种主旋律影片的拿腔拿调。”
  
  等待上海牌轿车
  彭家兄弟的电影梦始于《闪闪的红星》这样的小人书。在十多岁的时候,他们用木板做了一个长方形的空心盒子,找来透明的薄纸片,照着小人书,用毛笔一页一页的画,然后找一面白墙,对着墙一页一页的投影。
  他们的老家在湖南株洲市,四五公里之外驻扎着一个部队,每次部队在篮球场上放电影,兄弟两个就拿着小板凳走四十多分钟去看。
  高中时,一个邻居张叔叔把他们带到奇妙的影像世界。张叔叔有一台海鸥牌的双镜头相机,自己会冲洗照片。
  彭家煌第一次见到了照片是怎么洗出来的:关上灯,打开一个红色的小灯泡,显影液倒在两个大菜碗里,用筷子夹着底片漂几下,再用一个电路丝做的烤炉烤一烤,照片就出来了。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彭家煌借了张叔叔的相机,去拍班上最漂亮的女生。
  另外一位邻居罗叔叔则成为彭臣的启蒙老师。罗是报纸通讯员,他每次寄出的信让彭臣感到奇怪,信封总是被剪掉一个角。罗叔叔告诉彭臣,邮递员见到这种信封,就会知道这是投稿信,不贴8分钱的邮票也能投递。
  受到罗叔叔的影响,彭臣开始尝试给报纸投稿,写散文诗,写小说。
  兄弟俩开始搞“摄影小说”。他们先是想一个故事,然后找来相应的朋友,弟弟给朋友讲述故事的情节和拍摄的要求,哥哥负责拍照。拍完之后,按照故事发展把照片粘在硬纸板上,一页一张,弟弟在下面写上文字说明——这几乎就是一部电影的雏形。
  他们合作的第一个摄影小说题目叫做《爱》,黑白照片,手写字体,至今仍然保留。
  摄影小说让弟弟彭臣的电影梦变得清晰坚定。
  1985年,18岁的彭臣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编导系。当时的高考分为预考和正式考试,预考过后,彭臣成为学校仅有的三个数学和语文“双百分”之一。彭臣早早地收拾好了行李,对身边的人说,“我要去北京了,去学电影!”
  结果彭臣的电影梦拐了一个大弯。他正式考试的分数低得可怜,只能上当地一所专科学校。
  失望的彭臣每天坐在床边,幻想学校的大喇叭喊自己的名字:“彭伟文(原名)同学,彭伟文同学,请注意,学校门口有一辆上海牌黑色小轿车在等你,接你去北京,去拍电影,请速来。”
  
  热情和冷遇
  上海牌小轿车永远不可能来了,1987年,彭臣坐上一列南下的火车,目的地是深圳。
  彭家煌比弟弟先到深圳几年,他们凭借广告设计与摄影完成了第一笔财富的积累。20多年过去,他们的公司已经由一个人的办公桌变成4000平方米的创作空间,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广告公司,最新版本的小沈阳、陈道明、刘谦和招商银行等诸多广告都出自他们的公司。
  他们的广告公司有一个颇为怪异的名字——广告制片厂。彭家煌说,为了“广告制片厂”这五个字,他们花费了五年时间向主管部门申报,一是可以区别于别的广告公司,二是觉得这样做离电影梦更近一些。
  电影始终是彭家兄弟无法舍弃的梦想。“我们一直没有忘记童年时用手电筒在墙面上投射出影像的情景,电影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沉睡了,仅仅需要唤醒而已。”彭臣说。
  怒江上的溜索唤醒了他们的梦想。在从云南回来的那段日子里,彭家煌和彭臣逢人就讲怒江上溜索少年的故事,讲“阳光下的苦难”,可是没有人愿意为他们投资。
  最后,他们决定自己投资1000万。
  对于彭家兄弟来说,拍出《走路上学》是他们的第一步,让更多的人看到电影则是第二步。
  第二步走得悲喜交加。刚开始,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向他们推荐了中国电影界一个发行大佬。大佬看过样片后对他们说:片子很感人,可是达到十万的票房就可以开庆功会了。
  后来,他们见过了中国一流院线的几乎全部负责人,他们听到同样的声音:这样一部“三无电影”(没有大投资、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宣传)不会有票房。
  有人劝他们放弃上院线,彭臣不愿意。他问哥哥,难道就我们两个人关在屋子里一边看一边流泪?
  冷遇的另一面是热捧。彭家煌带着《走路上学》去台湾参加两岸电影展,电影放完,所有的观众都不肯离开,排队等着彭家煌为《走路上学》的画册签名。
  在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最大的电影发行商在看完《走路上学》之后,当场买下了电影在土耳其的版权。
  这让兄弟两人感到迷惑:为什么中国的发行商拒绝了他们,而《走路上学》所到的十几个国家的发行商都伸出了合作的手?
  彭臣无法回答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很多外国人在看完《走路上学》之后问他,你们中国人在想什么?原来你们吃不饱饭,现在到处抢购奢侈品,全世界买LV,你们在想什么?彭臣说,大部分人不想问题,少部分人想什么我也不知道。
  最后,兄弟两人成立了自己的发行公司,“发明”了“先看电影后付款”的观影模式。现在,这部一直未能公映的电影开始在深圳福田区上映。他们先为观众向影院垫付票款,观众看完之后可以选择任意金额的付款,也可以拒绝付钱。很多人在看完之后,选择把身上所有的钱投进场外的票款箱。
  现在,彭家兄弟准备让《走路上学》在全国分区域发行。
  
  “该人死于梦想”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就赔钱,他们怕的不是钱,是时间,他们都已经年过40了。
  彭臣从1985年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写日记,至今坚持。日记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
  他为自己的日记取名为“春梦纪”。在日记本的扉页上,他写下一连串人名和数字:张艺谋,58岁;冯小刚,51岁;贾樟柯,39岁;宁浩,32岁……在最后一行,他写了“彭臣,41岁”。
  这串人名和数字写于2009年的上海电影节期间,他们的电影《走路上学》首次公映。电影的公映重新点亮了他们的电影梦,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重新加速了。
  在最新的日记中,彭臣用工整的字体抄录了导演贾樟柯的一段话:“生命中引诱自己下沉,游说自己放弃的另一个自己,日渐强大。青春岁月里从未有过的身的疲惫和心的厌倦,也不时会袭来,而私欲也准备好它的理由,笑眯眯来到我们身边。但对我来说,只要看到满街如织的人群,我还有动心的刹那,这让我想起最初拍电影的理由。学会将滚烫的生命和真实的自我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我们的电影走向未来的理由。”
  “他写出了我内心的感受,”彭臣说,“就像他说的,世俗的快乐会把你抓住,往下拖,可是我不想下沉。40岁以前做事,40岁以后做梦,做事是委屈自己,做梦是张扬自己,把自己拿出来给别人看,把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拿出来给别人看,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拍摄《走路上学》期间,一次,彭臣带摄制组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拍一组空镜,回来的路上翻车了。往右边翻就是怒江,几乎必死无疑;往左翻是山沟。车子最终往左翻了。“后来,我一想,我什么也不是,我还在半路上,我不是编剧,也不是导演,还不是因公殉职,要写墓志铭的话,就是该人死于梦想。”
  拍完《走路上学》后,彭臣第一时间赶到北京,参加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的考试。现场面试的题目是设计一个等待的镜头。彭臣与一群“小姑娘、小男孩”一起面试,很多人给出的设计是“不停地打手机”、“来回踱步”。彭臣设计的是一个堆满烟头的烟灰缸,手里的一支烟还在燃烧中,白色的烟灰越来越长,在即将燃尽的时候,配上一个开门的画外音,“当”的一声。
  彭臣再次失败。“我不敢去揣测真实的原因什么,我不考了。”彭臣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弥补电影理论上的差距:每天深夜,当妻子和女儿睡去,他独自一人来到地下室,面对的是数不清的关于电影的书和影像资料,“整个世界完全的安静下来”。
  现在,哥哥彭家煌正在考虑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逐步放下生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电影上面。
  彭臣已经完全放弃了广告生意。广告界大佬叶茂中评价说:“彭臣放弃广告,是广告业的一个损失,为尊严放弃,什么都是值得的。”
  现在,《走路上学》让兄弟两个再去谈电影投资容易了很多。但彭家煌很清醒:“《走路上学》是一个美梦,接下来也有可能是一个噩梦。”
  目前,他们正在操作的一个关于大陆播音员和台湾播音员的电影,已经立项,5000万的投资也找到了。
  也有人找他们,合作一部电影瞄准某一个奖项。兄弟拒绝了。“有人说《走路上学》是一个主旋律的电影,我说未必,其实里面有一种巨大的悲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有那么一块近乎被遗忘的角落,你说是一种歌颂吗?是一种赞美吗?”
  在接受《中国周刊》记者专访的前一天,兄弟两人去央视录制了一个关于“梦想”的节目。在节目的结尾,兄弟两人各自写下了一句话。哥哥彭家煌写到,“我是一个有梦的人”;弟弟彭臣写了“我是未来的导演,大的”。
其他文献
2011年伊始,美国国防部部长罗伯特盖茨访华,胡锦涛主席即将访美,给冷却了一年之久的两国军事关系带来了生机,人们普遍期待高层互访能成为两国军事关系回暖的增温器。的确,无论是盖茨的访华还是胡主席的即将访美之旅,都是中美关系中的大事,特别是对恢复中美军事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依据历史经验,如果一些最核心和关键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特别是美国不放弃其霸权思维,冰冻三尺的中美军事关系,即便过了三九隆冬
期刊
刚闭幕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决定把公务用车问题纳入专项治理。多年以来,尽管围绕公车的监督、整改或治理工作一直没有中断过,但纳入中央的专项治理计划,这还是首次。并且,2011年就将要“认真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再联想到去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的主张,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成为彻底变革我国公务用车管理模式的前
期刊
最初,朱时茂和陈佩斯合作小品时,经常意见不合。争执不下中,朱时茂半开玩笑说:“你,陈佩斯,不过就是演演甲乙丙丁出身。我,朱时茂,在福建电影制片厂可是演主角出身的,咱们出身不同,档次不同。所以有时候我看的角度比较高。”  这是1990年小品《主角与配角》的创作雏形,它也几乎可以概括出了陈佩斯每一部喜剧作品中的角色地位。  “我就是一个小人物啊。”陈佩斯说。    父子情境喜剧  1979年的《瞧这一
期刊
话剧《四世同堂》在北京演出前,已从各地收回了1000多万元票房。以话剧市场的票房衡量,这绝对算得上“成绩骄人”。  《四世同堂》在台湾首演时,连战坐在头排;转到深圳时,院线老板望着满场的人感叹:深圳剧场终于出现了“爆满”;导演田沁鑫本来最担心石家庄站,但开演五分钟前,没买到票的观众挤坏了剧场的门。  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是超强的阵容。而既能拉来大明星,又不用巨额开支,得益于田沁鑫所在的体制:中国国
期刊
长久以来困扰李连杰的“孩子身份”问题,在2011年1月11日得到了解决。  李连杰、王石、冯仑、马蔚华均穿着白色的壹基金T恤,在媒体和深圳相关部门的见证下,宣布壹基金的新身份——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成立。  李连杰的眉眼间舒展着笑容,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我一路走来,多艰苦我都会努力,我曾经掉过眼泪,但是我从来不敢放弃。”  三年来,从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到红十字会壹基金再到深圳壹基金,为了把壹基金转
期刊
2006年2月,《读库》第一期《0601》正式出版发行,这也宣告了江湖人称“老六”的张立宪又多了个头衔——《读库》主编。  因为交游甚广,张立宪被朋友们戏称是京城文化圈的 “交际花”;也因为他本来就喜欢呼朋引伴攒饭局聊人生谈理想。五年过去,文艺气息十足的《读库》和老六一起发生了改变。    变化  在2010年5月前,仝冰雪从没想过和大学老同学张立宪合作。仝冰雪是一位老照片收藏家。这三年来,仝冰雪
期刊
金明哲悬了四年的心,放了下来。由他担任总导演的6集纪录片《颐和园》,在2010年最后一个周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播出了。  早在2009年10月,《颐和园》就已经制作完成了。这么久不播,就是为了等待着央视一套能腾出一个合适的播出时段。    突如其来  《颐和园》最终会在央视一套播出,金明哲心里是有底的:毕竟是央视投资的,而且在立项签约时就已经确定了。漫长的等待,也并非没有先例。  不过,对于这
期刊
眼瞅着过年了。做人家台湾女婿这么多年,这回得说说台湾过年的事儿了。  老百姓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这么点念想儿,可一到了年关又都各家念了各家的难经。有喜庆的,就有撅嘴的。  比如我吧,娶台湾媳妇时,和她商量的头件大事就是如何过年。说心里话,不管是她还是我,不在家陪老人过年,还都是头一遭。估计和大多数两岸配偶一样,到了年关,今年大陆明年台湾,反正总会让一方老人惦记着隔海相望的儿女。  结婚那年春节,我从
期刊
“在我心里,工厂就像是我的老朋友。有一天他要走,我也不知道是该挽留还是看着他默默地离开。”话是这么说,但这个来自沈阳的年轻导演,还是在9月底的一个凌晨,带着剧组赶赴鞍山,拍摄电影《钢的琴》的电视剧版——《离幸福只差半步》。  《钢的琴》讲的是一个下岗又离婚的钢铁厂工人,为女儿自制一架钢琴的故事。电影得了不少奖,张猛在工作室的书柜上摆了三份“战利品”——中国电影华表奖获奖证书、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
期刊
1.1月15日,上海浦东飞碟一般的奔驰文化中心。作为人类第一辆汽车全球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奔驰诞生125周年的庆典正在隆重举行。  我一直认为,汽车是20世纪地平线上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它不但成百倍地扩大了人类的出行半径,实现了千百年来人们“日行千里”的梦想;而且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创造了人类从来没有享有过的巨大社会财富。我想,写出《资本论》的马克思大概会感到遗憾,他没有能够看到,一旦装上了轮子,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