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炖三遍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是母亲讲的。
  花奶奶四儿一女,农业社的时候,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真应了那句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刚入冬,花奶奶的婆婆去世了,花奶奶东凑西借,请人置办,好不容易打发老人入土为安,按老理儿最后需请帮工的乡亲吃顿饭,事情就算彻底办完了。
  白面缸仨月前就见了底,花奶奶硬着头皮跑了四家才借了五六斤面,让做饭的大师傅看了看,大师傅皱皱眉:“就这吧!”按规矩,这顿大锅饭得有荤腥,花奶奶哪有钱买肉,鸡屁股里抠的几分钱还不够换油盐呢,咬咬牙狠狠心把一只母鸡杀了,杀鸡的时候,花奶奶躲出去老远,收拾鸡的时候,望着鸡肚子里葡萄一样的鸡软蛋,花奶奶撩起衣襟一个劲抹眼泪。
  傍晚,大师傅出门时叮嘱:“水开了,慢火炖两个钟头,千万盖好盖子别让野猫野狗给祸害了,明儿就用呢。”
  入夜,一家人喝着稀糊糊,一人分一个柿子窝窝头,小五抢着用水涮了涮糊糊锅,咕咚一口,满意地喝了下去。很快,香味悠悠地从厨房飘出来,小五咽一口唾沫,几个孩子受了传染,也不由自主吞口唾沫,本家爷爷也跟着喉结一动。不自觉地,一家人就围在厨房火炉旁,小三伸脖子,使劲吸冒出的白汽。香气愈来愈浓郁,四丫头伸手去揭锅盖,花奶奶一巴掌拍在手背上:“别动!”四丫头嘟囔道:“我只看看。”“看也不行!”花奶奶训斥道。花奶奶心里敞亮,倘若掀开盖子,怕是神仙也难忍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最后齐齐看向父亲。本家爷爷开口了:“要不咱喝口汤吧,汤这么多,喝点儿没啥,大不了再续点儿水。”“好啊,好啊!”老二鼓掌,几个孩子眼睛一下子移到母亲脸上。花奶奶心里觉得应该阻止,但看着能伸出舌头的五双眼睛,嘴唇翕動一下,没出声只点点头。小四跑去拿来碗,花奶奶掀开锅盖,一圈人同时深吸一口气,一人一勺,花奶奶紧招呼:“凉凉再喝,烫嘴咧!”大儿子鼓着腮帮子用力吹,老二直接把碗端到寒冷的屋外,小三干脆端着碗就着边慢慢嘬,四丫头笑着没动,小五晃悠着碗,让汤在碗里一圈一圈打转儿,花奶奶和本家爷爷互相望一眼,同时说:“你也喝一口吧!”说完都笑了。花奶奶端起碗的时候,身子一背,几颗泪蛋蛋落在汤里。一眨眼,一溜碗又摆到炉台上,“真香啊!”“那叫鲜,不叫香。”“没有放盐。”“你们女娃毛病多!”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异常兴奋,平时最话痨的老三嘶嘶着凉气没吭声。“三哥你咋了?”“喝得急,烫舌头了!”全家人一下子笑翻。
  看着一溜碗,花奶奶望向丈夫,恰和丈夫的目光相遇,花奶奶每个碗里捏一撮盐,给五个孩子一人又盛了一碗,锅里的汤眼看着见了底,拎起大水壶,堪堪倒完一壶。花奶奶在厨房盯着足足炖了三小时,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躺下,很快进入了梦乡。
  也许是喝了鸡汤的缘故,几个孩子你出我进不停地去院里上茅房。
  一早大师傅去看锅里炖的鸡,一掀盖子就晕了圈,大呼小叫喊来花奶奶。锅里干巴巴剩着鸡,花奶奶狠狠一惊:“真是见了鬼了。”看见炉边的盐罐子,想想几个孩子,随即明白了,赔着笑:“还好,还好,鸡还在!”大师傅生气了:“十几个大男人一只鸡管啥用?我要的是鸡汤!咱也就能凑合做一锅稀点儿的鸡汤揪片!”
  要强的花奶奶扭头奔出院外,追得几只鸡乱飞。大师傅跑出来死死拦下,锅里那只可怜的鸡便被第三次放入清水中,一直炖到快晌午,花奶奶又去借了一斤多面,鸡肉撕成细丝,葡萄一样的鸡软蛋也都放了进去。知道原委的帮工都说那天的鸡汤揪片特别好吃,听着夸奖,花奶奶的脸成了红布。
  故事没讲完,母亲就叮嘱我:花奶奶让你过去一趟呢。
  院墙外爬满爬山虎,院里传出上党梆子的乐曲,进门,二层小楼前,和煦的阳光下,花奶奶闭眼在摇椅里摇啊摇,手里捧着戏匣子。我陪花奶奶说话,提起鸡汤的事,花奶奶摇椅一顿,随即笑着说:“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早不记得了。”
  告别的时候,花奶奶一再嘱咐:“下周,五月初九小五的孩子结婚,一定回来吃席哦!”
其他文献
5点时分,父亲急慌慌地往楼上跑,去给自家的房子贴春联。  那时候父亲刚从老家赶回来。父亲是入赘来到这边的,他的老家在南边的大山里。父亲的爹娘都走了,今天是年除夕,父亲要赶回去给父母上坟。赶回来,父亲就紧着给楼上的房子贴春联,贴上春联就过年了。  父亲一直跟岳父母住在一起,房子是三间低矮的土坯房,有几十年历史了。父亲入赘过来,房子就是这样子的,这多半的原因要怪老岳父。老岳父固执,因了多种原因拒不服从
期刊
翠莲住在长江边的白马渡,建国自小跟着爹娘在渡口打鱼。他们年纪相仿,一来二去,彼此相识。  翠莲得空,常蒸几个雪白雪白的馒头,送给建国。建国也会送她一点儿鱼干虾干,要不就是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黄澄澄的老虎糖,作为回馈。  “给你吃。”  “真甜。”  “你喜欢吃,货郎来了我再给你买。”  廉价的老虎糖,是翠莲年少时收到的最好礼物。  十八岁那年,建国找翠莲网鱼,喊了几声,无人回应,便掀开她卧室的帘子瞧了
期刊
Q城的申君近年来染上了一种喜好,收藏石头。申君说这是他的关门爱好了。所谓关门,那当是最后一个了。申君花心,一生有过许多的喜好,下象棋,打弹弓,投飞镖,练书法,摄影,写作,钓鱼,每一样都只坚持一阵子,都是半拉子状态,这不,近年来又喜欢上了奇石。据申君自己说,他喜欢收藏石头,但从未想过要凭石头去发财。虽然读到过那些动辙上千万甚至上亿的石头传说,比如那个比鸡蛋大不了多少的“小鸡出壳”价值1.2亿,再比如
期刊
结婚三周年纪念日这天,席莉绚丽的天空突然塌了——来了一群穿制服的人,指着院墙上套着大圆圈的 “拆”字大声责问:是谁乱画上去的?赶紧擦掉,那边废弃工厂墙上的“拆”字也要擦。随着“哗哗”地清洗,留下一团模糊不清的白色印痕。  席莉二十六岁时,同车间追求她的小伙子排成了队。她能接受大六岁的苏培,乖乖走进苏家四合院的洞房,都因为一个大大的纯白色的“拆”字。动迁后,这套近百岁高龄的四合院摇身一变,就成了两套
期刊
日从山上出来。  兵马进入古勒野地,汗看见太阳的两旁有红绿两线相交如门,紧随人行。天现黄色,人的脸面也随之淡黄。他下马,率众向那光线叩拜。光线便停留下来,不再随人。汗给众将士训话,我本为人,但我教育后代信仰苍天。为何要信苍天?因为天地公正,有法度。大家抬头看,天地之间那么遥远,风霜雨雪日月轮替,四季从不相违。我们顺乎天道,天必佑我!如天佑我,什么样的敌人我们都能战胜!我们是天命所归!  将士们欢呼
期刊
小妹妹,一起去看录像?  她惊觉回头,左侧一个中年男子推着一辆自行车,突然把脸凑了过来。  她的头发根根竖起来,心怦怦跳,寒意从脚踝涌上来。  桥上,偶尔有一两辆汽车开过,两侧的自行车流像桥下的江水,滚滚向前。人行道上,行人络绎不绝,熙来攘往。  她想破口大骂,恐惧让她只是盯了他一眼。  她继续往前走,那辆自行车就像一条尾巴,不疾不徐地踩住她的身影。  到了青少年宫附近,沿街是一溜饭店。她猛然跑起
期刊
破旧的窗台上,搁着半壶油,亮堂堂的明黄色,在阳光下闪着柔光。只要外面伸进来一只手,这半壶油就会被偷走。  这里是汉阳南岸嘴的高公街。1998年的夏天,为避水患和兴建晴川桥的需要,多数巷子都在拆迁中。  林芳租住的对门,住着当地的两户下岗职工。胖嫂一家有存款,一日三餐还正常。旁边的林兵两口子,家里已有几天没有炒菜,仿佛成了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了。  林兵在林芳搬来的那天,跟她套过近乎,说一笔难寫两个林
期刊
从局长办公室出来,老郭有点气喘。  老郭头大脖子粗身材矮胖,多说几句话或者一气急就脖子红到耳根,还气喘。  办公室的走廊是安静的,他明显听到自己重重的喘气声。  此刻他觉得脚步比平时轻了,他像一只刚刚斗胜利的公鸡,有点气喘但喘得舒坦。  老郭本就属鸡。  五十出头了,副局长当了十二年了,也是老资格的人了。他边走边想。那条几十米的长廊今天显得特别短。  办公室在走廊西边的尽头。  这是一个梗,心怀多
期刊
周塘的天空还是乌色的,外面的树一大团一大团,像黑云。父亲一个人起来了,一点亮电灯,蚊子就活跃起来。屋里放满了刚收割的一箩筐一箩筐的早稻,没个落脚处。屋外的蛙叫声仍像前半夜一样,仿佛它们整宿不眠似的。  出了村子,路越来越窄,他只能推车前行。  昨天的一块高田已经让二爷爷耕好。高田与低田之间的田塍上,堆满了稻草,父亲还来不及晒开。天还是黑沉沉的,他一脚踏进秧田时,水还有余温。秧苗细细密密,有股清香。
期刊
一只小飞蛾,刚出生就被灌输树立远大理想,为追求光明而献出生命的使命。  一出家门,就可以看见一盏盏发出不同亮光的灯笼,有的暗淡,有的明亮,有的耀眼。灯笼下有无数只飞蛾的尸体。他们都因烧伤而亡。最勇敢的,都是烧得最严重的——他们大都是耀眼的灯笼下的尸体,面目全非,快成了灰,在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后,他们会被葬在一座高耸的纪念塔中,授予的“勇士”称号的牌匾被吹吹打打送到家里。小飞蛾家里古老的墙壁上,挂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