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长期推行的基本的经济政策,它的产生既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存在着一定的暂时性。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内涵;特征;发展历程;影响
一:内涵
“重农”的内涵,即重视农业;“抑商”的内涵则比较复杂,不可望文生義。抑商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商业,其人可抑,其业不可废。所谓的“抑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抑制富商大贾任意兼并农民,以便把商业资本的活动限制在不触动统治阶级利益范围之内,这属于调整官私关系的问题。二是要抑制中小商业者和独立手工业人数的过多增加,把社会上从事工商业的人数限制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范围之内,这属于调整农商关系的问题。在上述范围之内,商业的正常发展,商人的正当经营,并无害处,可不予禁止。
重农抑商虽源于农商矛盾,但其实质并非农商对立,而是官营工商业与民间工商业的冲突,即国家不是单纯地抑商,而是以官营工商业取代民间工商业的方式来协调农商关系,增加财政收入,进而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大一统是自秦朝以来历代王朝追求的目标,而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经济上的统一。民间工商业与市场相联系,任其发展必然会冲击统治秩序,如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富商大贾不但在经济上与国家争利,而且会成为与政府相抗衡的政治势力。相反,政府直接控制官营工商业,便于协调农商关系与组织财政收入,体现了经济上的统制要求。这是历代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思想内涵、政策取向与社会影响之所在。
可见,中国古代的抑商并非抑制所有的商业活动,而是抑制私商,发展官商。这种政策在本质上是减少私商所获社会剩余劳动,扩大国家所得的份额,即国家从私商手中夺取商业利益。
二:特征:
1。重农相对稳定,抑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重农与抑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重农抑商既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又是一项基本的经济政策。
4。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呈现出由积极向消极转化的过程。
三:实行的原因:
1。政治层面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民问题,常常涉及社会的稳定,特别是皇权的巩固。商人势力的发展和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制权威和统治秩序形成冲击,从而构成体制性的内在矛盾,抑商就成为解决这种矛盾的一把利器。
2。经济层面的原因:
首先,早期中国地广人稀,可开垦的土地较多,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情况更适合发展农业。因此,重农抑商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其次,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发展呈递增趋势,但适合耕作的土地日趋减少,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是发展农业,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基本衣食需求。所以人口递增是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又一因素。
最后,地租是国家赋税的基本部分,也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石。由于经商本身具有流动性,而且商人财产难以估算,国家以商人很难实施一种行之有效的、具有长久性的收税办法,历史上虽产生过剥夺商人的事情,但始终没有法律化和制度化。国家只能把农业税作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3。文化层面的原因:
首先,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观念被历代王朝奉为圭泉。由于工商业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统治者更要通过制定抑商政策来说明自己倍守圣训。
其次,儒家提倡仁政,其目的就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埋头生产,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赋税。在这种思想文化氛围中,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就成为必然。
4。军事层面的原因:中国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两千多年中,有统一王朝时的和平环境,更有纷争不断和战乱环境,即使是统一王朝时期,也有局部的战争。在科技落后的时代,战争最需要的是兵员和粮草,这就构成了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依赖,重农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四:发展历程:
1。战国时期:由理论到实践。
战国时期的农商关系思想,经历了从李悝的“重农抑奢”到商鞅的“重农限商”和荀况的“重农省商”,再到韩非的“重农抑商”等主要阶段的不断演化。这一政策是对春秋时期的“农商俱利”政策的否定。
2。秦汉时期:巩固发展。
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秦国的富强,并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秦的统一,有力地说明了重农抑商政策是一项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政策。秦王朝和继起的汉王朝都不遗力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实施,直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成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3。唐宋时期:松动与调整。
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思想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唐以后,特别是到了宋朝,政府减轻对商人的重剥苛征,任何人只要按章交纳商税,就可取得合法经营权,自由经商。由于商人地位的提高,他们参政欲望也逐渐增强。北宋初年,明确规定具有突出才能的商人也可以应举,这不仅在科举制度上打开一个大缺口,而且也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突破。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商人的利益,一般是不抑制商业资本的。唐宋时期传统的抑商政策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为唐宋时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明清时期:裂变与破产。
明清时期,重农和抑商逐步分离。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农商关系调整的推动下,“农商并重”理论在明清时期得到发扬光大。特别是黄宗羲(1610—165)不仅把农业和商业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阐述了“农商并重”的思想,而且还进一步拓宽视野,把手工业也纳入分析的范围,提出了农工商皆本论,阐述了三业并重的观点。王源(1648—1710)进一步提出要在政治上实现士农工商并重,平等对待商人。
明清以来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士商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官商关系也逐渐由抑商转向利用商人。对商人的利用主要表现在对工商业税的征收上,更重要的是,政府逐渐从对经济的直接控制中退出,转而利用商人以达到目标。如政府的专卖制度并非由国家经营而是委托给商人,即使是政府最基层的衙门,其日常运行也需要向商人采购而不是直接征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一系列制度对经济进行管理。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学东渐”的思想氛围中,王韬、郑观应等人尖锐地批判重农抑商思想,提出了“商战论”,旗帜鲜明地批判重农抑商思想,对重农抑商思想予以沉重的打击。
戊戌变法运动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立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设想,并把农工商以及其他经济部门视为实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述了其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实业论”思想。
20世纪初期,孙中山系统提出规模宏大的《实业计划》,旨在推进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工业化思想和主张的提出,标志着以农立国基础上形成的重农抑商思想走到历史的尽头。
五: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对于维护王朝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政策目标。
政治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能够防止农民弃农经商,从而减少社会的流动性,保证广大农村局势的稳定,农村的稳定就意味着社会基层的稳定,社会基层的稳定就意味着国家统治的稳定。
经济上,农业是古代社会的主导经济,农业税是国家的基本税收。保障农业的稳定,就是保障国家税收的稳定;促进农业的发展,就是增加国家的税收。
道德上: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有利于维护重义轻利的道德和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深刻影响。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成为突出的政治问题,农民被牢牢禁锢在土地上,成为愚味化的政治工具。重农抑商在客观上还强化了战争因素。为了准备战争而鼓励农村人口增长,重视农业生产。
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直接导致民间工商业的不发达,中国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成为制约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最大阻力。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产生深刻影响。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深刻影响了文明发展的进程,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文明史连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最后竟成为落后挨打的对象,遭受了主要依靠工商业发展起来的列强的欺辱,这一教训发人深省。
关键词:内涵;特征;发展历程;影响
一:内涵
“重农”的内涵,即重视农业;“抑商”的内涵则比较复杂,不可望文生義。抑商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商业,其人可抑,其业不可废。所谓的“抑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抑制富商大贾任意兼并农民,以便把商业资本的活动限制在不触动统治阶级利益范围之内,这属于调整官私关系的问题。二是要抑制中小商业者和独立手工业人数的过多增加,把社会上从事工商业的人数限制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范围之内,这属于调整农商关系的问题。在上述范围之内,商业的正常发展,商人的正当经营,并无害处,可不予禁止。
重农抑商虽源于农商矛盾,但其实质并非农商对立,而是官营工商业与民间工商业的冲突,即国家不是单纯地抑商,而是以官营工商业取代民间工商业的方式来协调农商关系,增加财政收入,进而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大一统是自秦朝以来历代王朝追求的目标,而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经济上的统一。民间工商业与市场相联系,任其发展必然会冲击统治秩序,如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富商大贾不但在经济上与国家争利,而且会成为与政府相抗衡的政治势力。相反,政府直接控制官营工商业,便于协调农商关系与组织财政收入,体现了经济上的统制要求。这是历代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思想内涵、政策取向与社会影响之所在。
可见,中国古代的抑商并非抑制所有的商业活动,而是抑制私商,发展官商。这种政策在本质上是减少私商所获社会剩余劳动,扩大国家所得的份额,即国家从私商手中夺取商业利益。
二:特征:
1。重农相对稳定,抑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重农与抑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重农抑商既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又是一项基本的经济政策。
4。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呈现出由积极向消极转化的过程。
三:实行的原因:
1。政治层面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民问题,常常涉及社会的稳定,特别是皇权的巩固。商人势力的发展和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制权威和统治秩序形成冲击,从而构成体制性的内在矛盾,抑商就成为解决这种矛盾的一把利器。
2。经济层面的原因:
首先,早期中国地广人稀,可开垦的土地较多,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情况更适合发展农业。因此,重农抑商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其次,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发展呈递增趋势,但适合耕作的土地日趋减少,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是发展农业,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基本衣食需求。所以人口递增是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又一因素。
最后,地租是国家赋税的基本部分,也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石。由于经商本身具有流动性,而且商人财产难以估算,国家以商人很难实施一种行之有效的、具有长久性的收税办法,历史上虽产生过剥夺商人的事情,但始终没有法律化和制度化。国家只能把农业税作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3。文化层面的原因:
首先,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观念被历代王朝奉为圭泉。由于工商业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统治者更要通过制定抑商政策来说明自己倍守圣训。
其次,儒家提倡仁政,其目的就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埋头生产,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赋税。在这种思想文化氛围中,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就成为必然。
4。军事层面的原因:中国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两千多年中,有统一王朝时的和平环境,更有纷争不断和战乱环境,即使是统一王朝时期,也有局部的战争。在科技落后的时代,战争最需要的是兵员和粮草,这就构成了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依赖,重农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四:发展历程:
1。战国时期:由理论到实践。
战国时期的农商关系思想,经历了从李悝的“重农抑奢”到商鞅的“重农限商”和荀况的“重农省商”,再到韩非的“重农抑商”等主要阶段的不断演化。这一政策是对春秋时期的“农商俱利”政策的否定。
2。秦汉时期:巩固发展。
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秦国的富强,并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秦的统一,有力地说明了重农抑商政策是一项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政策。秦王朝和继起的汉王朝都不遗力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实施,直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成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3。唐宋时期:松动与调整。
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思想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唐以后,特别是到了宋朝,政府减轻对商人的重剥苛征,任何人只要按章交纳商税,就可取得合法经营权,自由经商。由于商人地位的提高,他们参政欲望也逐渐增强。北宋初年,明确规定具有突出才能的商人也可以应举,这不仅在科举制度上打开一个大缺口,而且也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突破。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商人的利益,一般是不抑制商业资本的。唐宋时期传统的抑商政策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为唐宋时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明清时期:裂变与破产。
明清时期,重农和抑商逐步分离。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农商关系调整的推动下,“农商并重”理论在明清时期得到发扬光大。特别是黄宗羲(1610—165)不仅把农业和商业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阐述了“农商并重”的思想,而且还进一步拓宽视野,把手工业也纳入分析的范围,提出了农工商皆本论,阐述了三业并重的观点。王源(1648—1710)进一步提出要在政治上实现士农工商并重,平等对待商人。
明清以来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士商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官商关系也逐渐由抑商转向利用商人。对商人的利用主要表现在对工商业税的征收上,更重要的是,政府逐渐从对经济的直接控制中退出,转而利用商人以达到目标。如政府的专卖制度并非由国家经营而是委托给商人,即使是政府最基层的衙门,其日常运行也需要向商人采购而不是直接征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一系列制度对经济进行管理。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学东渐”的思想氛围中,王韬、郑观应等人尖锐地批判重农抑商思想,提出了“商战论”,旗帜鲜明地批判重农抑商思想,对重农抑商思想予以沉重的打击。
戊戌变法运动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立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际,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设想,并把农工商以及其他经济部门视为实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述了其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实业论”思想。
20世纪初期,孙中山系统提出规模宏大的《实业计划》,旨在推进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工业化思想和主张的提出,标志着以农立国基础上形成的重农抑商思想走到历史的尽头。
五: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对于维护王朝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政策目标。
政治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能够防止农民弃农经商,从而减少社会的流动性,保证广大农村局势的稳定,农村的稳定就意味着社会基层的稳定,社会基层的稳定就意味着国家统治的稳定。
经济上,农业是古代社会的主导经济,农业税是国家的基本税收。保障农业的稳定,就是保障国家税收的稳定;促进农业的发展,就是增加国家的税收。
道德上: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有利于维护重义轻利的道德和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深刻影响。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成为突出的政治问题,农民被牢牢禁锢在土地上,成为愚味化的政治工具。重农抑商在客观上还强化了战争因素。为了准备战争而鼓励农村人口增长,重视农业生产。
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直接导致民间工商业的不发达,中国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成为制约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最大阻力。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产生深刻影响。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深刻影响了文明发展的进程,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文明史连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最后竟成为落后挨打的对象,遭受了主要依靠工商业发展起来的列强的欺辱,这一教训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