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苏苏 从不叫她们是妓女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1583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苏苏,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导。1997年在海南某镇租房建立“妇女健康活动中心”,开展路边店小姐防艾健康干预,以减少她们怀孕、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机率,是中国“小姐健康干预”的先行者。
  
  50岁的廖苏苏说话像打枪,走路像行军,不太看得出年龄。书卷气的清秀脸孔,素面朝天,头发是最简单的男式短发,眼睛很漂亮。廖苏苏的父亲是古典文学专家,受家庭熏陶,廖苏苏自幼爱好文学,但是她的学生时代尽赶上“插队、劳动、闹革命”,连小学都没有像样地念完,初中去挖防空洞,高中念了两年又下乡当起了赤脚医生,就此走上了跟父辈完全不同的路。
  
  F镇
  
  1980年代末,研究生毕业的廖苏苏怀揣艾芜的《南行记》,登上了去云南的火车。在云南,她参加了瑞丽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者调查。
  后来,联合国WHO的一位官员找到了她。说从公共卫生观点来看,海南的性产业发达,是性传播疾病的高危地,但还没有人去做现场调查。问廖苏苏是否愿意去。
  当时国内性工作者的健康干预领域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廖苏苏思忖再三,答应了。“我觉得很难。”
  她选择了海南省一个叫F镇的地方开展调查。F镇是个只有三万人口的小镇,离海口不远,一条公路穿镇而过,公路两边开着数十家“饭店”。三三两两地看到年轻姑娘,穿着吊带裙,坐在桃红色的塑料靠椅上,聊天或者搓麻将,等待着即将上门的生意。在海岛扑面而来的热风里,传达着欲望,当地人管这种饭店叫“路边店”,它们在经营饭菜的同时提供性服务,已是公开的秘密。
   “这些女孩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九岁,其中部分是少数民族的姑娘。未婚的居多,有的甚至是处女来靠‘开红’挣一笔嫁妆钱的。我是个个人道德观念很传统的人,但我决不会因为我的保守,而认为别人不可以有她的生活方式。”
  廖苏苏在当地卫生系统挑选了几位工作人员作为助手,并在路边店最集中的公路上租了一间民房,“协和医科大学妇女健康活动中心”就此成立。不少路边店的老板娘和小姐们老是问她们“你们到底做什么生意呀?”
  
  碰壁
  
  伫立在路边店中的“妇女健康活动中心”,处境一直是微妙而尴尬的,压力几乎无处不在。当地的官员虽然对“中心”开了绿灯,但是总担心消息传扬出去破坏当地的形象。廖苏苏许诺,不在任何场合透露F镇的真实名称,不在调查报告中提供任何线索。她恪守这一承诺。她更是保护那些性工作者们的隐私与尊严,她从来不记录她们的真实姓名,不给她们拍摄正面照片,也不带记者到当地去采访。凤凰卫视曾经找到她,想以跟拍的形式记录她的工作,她严肃地拒绝了,“我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一个镜头跟在我身后走。”
  路边店的老板娘们更是对廖苏苏怀有戒心,廖通过调查发现,有66%~80%的女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会得性病,大多数人甚至不知安全套为何物,这些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和生活常识的小姑娘,所有性知识的来源就是有经验的伙伴或者老板娘,对自己缺乏起码的保护能力,甚至得了宫外孕都懵懂无知。老板娘怕姑娘们知道得太多以后不肯接客,宁可让她们永远保持无知的状态,“我就是不让她们懂,让她们闭着眼睛做。”不少老板娘极力阻挠中心工作人员接近“小姐”,不让她们上门,甚至当面撕毁她们发放的调查问卷。
  女孩子们对廖苏苏的“中心”也是半信半疑,“还有这样的好事,免费给我们上课?老板娘说你们现在讲得好听,不要钱,以后就要跟我们收钱的。要不,你们就是记者,拿我们的故事去写文章!”工作人员跟她们讲无防护的性行为会传染艾滋病,她们根本不爱听。“那个病是外国人的事,跟我们有啥关系?”曾经有位“小姐”经常去中心跟工作人员咨询和聊天,后来却不肯再去了,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老去你们那里,别人都怀疑我:难道你得病了吗?”
  
  健美操
  
  有个“小姐”给廖苏苏出主意,“你们这里生意不好,干脆改教健美操好了,我们整天坐着,都发胖了。”廖苏苏灵机一动。
  F镇没有人会跳健美操,她四处打听,得知县城有一位小学老师有此专长,就专门聘请来免费教“小姐”们跳操。老板娘们以为“中心”改弦更张了,都很高兴,健美操活动室开放的那天,不少老板娘还带着小姐上门道贺、捧场,恭祝开张之喜。
  
  廖苏苏发现,大多数“小姐”有着“从良”的设想,她们中很多人打算等赚够了钱,就回老家结婚、生孩子。她试探着问她们,“如果对方发现你不是处女,怎么辦?”
  小姐们倒是大都懂得应对,“就说我在地里劳动时不小心弄伤的。”
  廖苏苏又问,“那如果你不能生孩子呢?”
  “那肯定结不了婚,结了婚也长不了。”
  从此,中心的工作人员宣传知识的时候再也不把吓人的“艾滋”挂在嘴边了,她们告诉这些女孩子,性传播疾病不及时防治,往往会导致绝育,一下子就引起了姑娘们的关心。
  健美操的灵感推而广之,中心工作人员开始运用各种各样新鲜有趣的形式传播知识,有奖竞猜、知识测验、歌唱比赛等寓教于乐的活动受到了小姐们的欢迎,“这几家店的姑娘一个队,那几家店的姑娘分成另一队,彼此竞赛,直到我离开那里,活动还在继续搞。”
  廖苏苏还专门为女孩子们订做发放过一种“生殖系统围裙”。就把各个器官的位置印在围裙上,围裙往姑娘们身上一套,哪儿对着哪儿,看图说话,直观明了。
  妇女健康中心里定期播放录像,举行讲座,发放宣传小册子和安全套,并设专人答复咨询,妇女健康中心逐渐取得了女孩子们的信任,不少小姐跟工作人员交上了朋友。她们管廖苏苏叫“大姐”,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心灵的、情感的困惑,也乐于跟“大姐”们交流。
   “她们是跟你我一样的人,所有女孩子的梦想与情感,她们都不缺少。”廖说,“她们也向往白马王子,在荒凉和孤独的环境中渴望有个情感的寄托,她们甚至比普通人更钟情、更害羞。”
  
  心灵的重担
  
  小姐们上午要睡觉,傍晚以后要上班,只有最热的中午和下午,可以接受工作人员的出访。写工作日记、出访记录,甚至洗衣、买菜、做饭,都是工作人员自己解决,她们吃住在中心,长期不能跟家人团聚。
  廖苏苏兼做中心的领导、财会、秘书、翻译、项目报告员、打字员。海南气候潮湿,喷墨打印机放不住,每次坐飞机,廖苏苏扛一台手提电脑,一台打印机,还要拿自己的一个衣物箱子。
  她最大的负担,来自心灵的道德拷问。
  她接触过的许多“小姐”,都是被老板或老板娘从家乡以打工为名骗出来强迫卖淫的。廖苏苏有的时候甚至要跟老板娘合作,取得老板娘的信任,才能顺利地开展她的健康干预。她常问自己,“你怎么跟坏人合作起来了?”廖苏苏更担忧的是,长期与社会阴暗面接触,会对她手下的工作人员,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时固定在中心工作的,有四位女性,两个已婚的中年人,两个未婚的青年人。这两个中年人的丈夫都是当地的机关干部,而光临‘路边店’的,有较大一部分就是机关里的官员,她们出访路边店的时候,一不留神竟会碰到熟人。而那两个还没有谈过恋爱的青年人,她们在工作中看到的几乎所有男性都是嫖客,这会不会给她们的一生笼罩上心理阴影?”
  一位中年的工作人员,出访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一整天。廖苏苏说,谁也不要去劝,哭就让她哭个痛快。后来这位工作人员在访谈日记里写出了自己的无助感:“我跟她讲几句卫生知识有什么用,能救她出火坑吗?”
  廖苏苏跟工作人员定下两条规则:一,我们所有的人都不许直接面对嫖客,看见有人上门,就赶快躲起来。二,工作之余不谈工作。廖苏苏自己,除了丈夫,连她父母都不清楚她到底在做什么。回家就是回家,工作闭口不提。
  她说,“我手下所有工作人员都哭过,惟独我没有,不是不想哭,是我不能哭。”
  有一个梦廖苏苏至今记忆清晰,梦中,她的头发渐次褪色,片刻间白发苍苍。
  
  播种发芽
  
  1998年,廖苏苏对性工作者的健康干预范围拓宽到了Y镇,在这里,她看到了性产业的成长速度。取代路边店的是许多的发廊、按摩院。本来还要借着吃饭遮掩一下的性交易,变得更加直接、快捷。
  针对当地的情况,廖苏苏想到了跟私人诊所合作,“因为我们的工作人员不可能长期住在这儿,所以要借助社区资源。我想,宣传也要从男性入手,而且这个源头更容易控制,因为男性有病是必须要看的,不像女性有病会长期不表现症状。”
  在Y镇,廖苏苏先后发放了20000本宣传小册子,8000个安全套,为近百人做免费咨询,性安全观念的种子,播了下去。
  廖苏苏还想尽办法带工作人员去泰国考察,参加国际会议,在她的影响和培训下,这些一线的工作人员开始成长为性健康干预的中坚力量。原先F镇的妇女活动中心,在廖苏苏离开以后,依然正常运作。
  “我真的很佩服这些工作人员,她们有不少是从底层出来的,特别懂得如何跟底层的人交流,有很多话,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人说,她们能说出口。她们甚至会去专门学一些黎族的语言,甚至是很脏的话,来跟少数民族的姑娘们说性的事情。”
  无助感依然存在,公共卫生不是一个迅速见效的领域,一位外国的专家告诉廖苏苏,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过是tinker(修锅匠、修补)。“我意识到,做公共卫生,尤其需要有一颗理想主义的心,一点点去修补,你可能不会一下子改变一个很大的事情。”
  
  女人廖苏苏
  
  为人女,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这个过程中,廖苏苏感激很多人。
  文化大革命时,廖苏苏一下子就变成了黑五类、狗崽子,家里被抄。“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不知道。”
  在北京郊区插队当赤脚医生时,廖苏苏常给隔壁一个皮铺老太太打针,皮匠死后,老太太一人寡居,无儿无女,尤其疼爱和关照廖苏苏,她看管公社的菜园子,知道廖苏苏嗜食辣椒,不敢到菜园子里摘,就偷偷摇小辣椒树,把落在地上的辣椒捡了给廖苏苏送过来。廖苏苏常听人说,“皮铺老太太原先是窑姐儿”,她一辈子不能生养,就是那時落下了毛病。这个老太太,是廖苏苏一生所遇见的第一位性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多多少少改变了廖苏苏对“好女人”、“坏女人”的固定看法。
  25岁时恢复高考,按照当年的规定,她的年龄恰好大了一个月,眼瞅着连高考资格也没有,这时,协和医科大学的一位领导说了一句话:人家都努力了这么久了,她想考就让她考吧!“要是医院刁难我一下,我也进不了大学。”
  廖苏苏的女儿一出生,哭的嗓门特别大,医生护士都笑了,“这嗓子,将来是歌唱家的料儿”。廖苏苏一琢磨,给女儿起了个名,“白歌”。自己常年跑海南,孩子没人管,一次公公做手术,丈夫回去照顾,女儿一个人在家里,小学老师问 她:白歌,你衣服怎么这么脏啊?女儿说,我爸妈都不在,都出差了。老师实在看不下去:快脱下来,让老师给洗洗。
  女儿上初中,就被送到学校住校,孩子挺懂事,不抱怨,就是常问她,“妈,你怎么老出差呀?”
  现在女儿要高考了,廖苏苏推掉所有周末的活动,为的是多照顾女儿。
  廖苏苏在学校是出名的严师,她带的博士,不容易考,也不容易过。“学生都知道我严厉,不过,他们也知道我的软肋在哪里:容易心软。”
  “我有很多爱好,爱旅游,也想学学照相,就是没有时间去照。还买过许多小说,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在医院工作拿30来块钱的工资,都在王府井买了小说。我还有很多邮票,都压在箱子里。在国外拍的许多照片也都没整理。还有毛主席像章呢,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攒的……要捡起这些业余爱好,等退休吧。”
其他文献
西哈努克的音容笑貌,早已为亿万中国老百姓所熟悉;  西哈努克的政治生涯,早已被各种媒体反复报道;  但这位柬埔寨国王独特的内心世界,却可能不为人知。  现在,在他宣布退位之时,让我们进入到他那色彩斑斓、复杂甚至是矛盾的内心世界……    心路之源    西哈努克这个名字是由他的祖父诺罗敦·苏他罗亲王取的,他是一位巴利文专家,按照巴利文的意思,“西哈”即“狮子”。他预言:“诺罗敦·西哈努克有一天将会
期刊
我是在我外公的追悼会上才开始了解他这个人的。原来我与他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十几年,竟像是两只玻璃杯里的水,冷漠地注视,寂寞地存活,他的世界即使灿烂成一片,也未曾有丝毫的光焰,映到我心里来,因为他从来不肯述说。每个参加吊唁的人都泣不成声:画家、学者、诗人、同事、学生,他们挨个走过躺在玻璃棺材里那个穿黑色雪花呢长大衣的瘦削老人,有的人,还小心翼翼地摸摸玻璃盖板,想尽可能地触及他的身体、须发甚至衣角,很多
期刊
董明珠对他们各自的“优势”——有的是私营利益,有的是强硬后台,有的是金钱诱惑,有的干脆是赤裸裸的威胁——全都不屑一顾,只撂出一句:“你们谁拿出最合理的价钱,最好的服务,最真材实料的东西,谁再来跟我谈!”    董明珠走过的马路都不长草!    一般说来,独家专访都是“单挑”,文字记者采访局面一打开,摄影记者跟上,绝对“我众敌寡”。对于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明珠的专访,却发生了小小的意外——受
期刊
和中国相比,韩国是个小国。和中国相比,韩国也是个大国。  访问中国的韩国人,当他们有了坐火车穿越茫茫大地的经历后,往往会产生一个令他惊惧的印象:“中国,太大了!”  是的,韩国的国土面积仅为9.9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百分之一,只相当于广东省的一半。人口也只有4800万,约为中国的1/28。  可是,就是这个也曾极度落后、饱受蹂躏的东方小国,却走在了中国前头:其经济规模的总量,已居世界第10位
期刊
每天上午10点,阎华总会准时出现在电视上。你好,这里是《东方快报》  9月的一个下午,威海路298号,东方电视台,大厅咖啡座,阎华悄悄地站在了我面前。不施粉黛,讲话很平静,分明一个邻家乖乖女,丝毫不像我在电视上所认识的那个干练的女主持。    长在舞台上    当大部分孩子还在玩捉迷藏、跳皮筋的游戏时,7岁的阎华就走上了她人生的第一个舞台——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频繁地排练、演出、灌唱片,她却依
期刊
他们的财富令人晕眩 他们的年轻更加令人晕眩  他们领导着年龄甚至超过他们一倍的员工  他们少年老成 心中没有英雄  他们视创业为人生的游戏  他们的血液中流动着1和0  他们是中国的极客  极客:年龄在21~34岁之间,从有记忆开始就与数字技术打交道,在30岁时的理想是改变世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领导能力的养成阶段在1991~2000年之间,追求个人生活与事业发展的平衡。  怪杰:年龄在70
期刊
“9·11”事件第二天,他告诉我们,他一夜没睡  我不是法国人,我和中国人坐一辆车!  昨天清晨,巴黎的朋友发来的电子邮件中附有可能是法国媒介有关德里达去世的文字。那是Marie-laure Delorme发表在《星期日报》上的一篇短文,题目是《德里达去世》。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的:“我们能够读他,再读他:他把我们的世界作为人来思考。雅克·德里达在星期五-星期六的夜间离世,享年74岁。德里达是当今最
期刊
吕庆广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1月     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与一个50多岁的美国老头坐在了一起,他蠕动着下垂的两腮,用那种白描的语气缓缓回忆点滴往事。只是在他说到旁观学生集会的时候,我听到一句低低的“Fuck you, Reagan!”  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恐怕很多都有“Fuck”一把共和党政客的经历,但1960年代的一场惨烈的越战让肯尼迪和约翰逊也难逃此命。30岁之前
期刊
我所研究的东西都是跟着改革开放走的,研究它的热点、难点和敏感点  自上而下是改革,自下而上是造反  改革不成,革命必然发生    刘吉先生的名字是与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某些敦促改革开放的作品或演讲,如《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政企分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判断》,曾经在中国学术界引起过较大的反响和讨论。所以印象中,刘吉先生是一位社科学者。  采访之前,做功课时,才较为详细地了解了刘吉先生的简历
期刊
清末宣统3年,流亡海外的梁启超为驳斥对他的毁谤,致函上海某报主笔,“吾固确自信为现在中国不可少之一人也。……吾信吾足迹若能履中国之土,则于中国前途必有一部分裨益。……吾尝有一不惭之大言在此,曰:‘吾之能归国与否,此自关四万万人之福命……故吾常以为天如不死此四万万人者,终必有令我自效之一日。……”  今天,如果有人放出如此不惭之大言,十有八九会被送进疯人院。  梁启超那种承诺天下的霸气,是他的强烈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