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庆广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1月
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与一个50多岁的美国老头坐在了一起,他蠕动着下垂的两腮,用那种白描的语气缓缓回忆点滴往事。只是在他说到旁观学生集会的时候,我听到一句低低的“Fuck you, Reagan!”
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恐怕很多都有“Fuck”一把共和党政客的经历,但1960年代的一场惨烈的越战让肯尼迪和约翰逊也难逃此命。30岁之前不激进是心灵有病,30岁后激进是脑子有病——丘吉尔的名言有好几个版本,但原理是一样的:如果年轻时候不问时事,稳如泰山,一进入中年反而骚动起来,那么这人的一生很可能就会沦为家残人稀般的惨淡;通常情况下,激进是少年人的专利,那些20多岁放纵嚣张的年轻人,总是让政府傷透脑筋:这个人群就像一支危险的兴奋剂,适度时激发全身血脉活力,超标时则会带来生命之虞。
《6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一书本不以先锋艺术为主要内容,而是勾勒一个时代的全貌。不过,作为学生运动中的一支准主力,先锋艺术得以发挥席卷全国的影响,其实与这个国家的自由与宽容不无关系。这是那个时代的吊诡之处,也是美国让人难以轻易褒贬的地方。如此丰富的非常规文化现象能在这个国家存在:先锋派们的街头戏剧、地下电影和图书直接激发了学生运动的灵感,而免费教堂、免费学校、免费诊所以及各行各业的进入,则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变成了一个乌托邦的试验田,学生一面在这里进行实践反抗,一面尝试脱离社会正轨,享受激进带来的快感。法国的1968,学生们直接喊出了他们的政治诉求,全国各界群起响应,把戴高乐震得跌下宝座,而美国的1968虽然充满着先锋派的锋芒,却也因为这种艺术含量而显得更文化,内涵更丰富而有超越意味。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对比。
是不是一个能把信仰反叛的青年亚文化纳入体制,融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的社会才更能显示其成熟?和法国民间与政府直接碰撞相比,美国60年代的学生们虽然不久也遭到官方的弹压,但学生运动和先锋派的巨大影响至今仍然清晰可辨;高层和民众之间有一个宽阔的缓冲地带,乌托邦精神和无政府传统被一层一层地下情上达,途中流布到全国各地。这一段看起来似乎大厦将倾的日子过去后,一部分愤青顺利转型,进入安分守己的中产行列;另一部分愤青碰壁退思,转而寻找出世之途;剩下的一些人,则尽可能长地延续他们“Fuck you”的热情。在这本严谨客观的学术著作里,作者叙述美国学生运动的盛衰,决不是要证明越战的巨大罪孽或资产阶级政府镇压的残忍;值得我们反思的是:面对激进青年自由奔放的个性,应该掌握何种尺度的宽容,才能保证兴奋剂发挥其最大效用,以取得收获精神财富和付出社会代价的最佳比例。
《中年时代》
萨孟武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与同时代的许多著名知识分子一样, 1897 年生的萨孟武先生有留洋的经历,一辈子在大学执教, 1949 年去了台湾。1950年代在台湾大学校园中口无遮拦抨击国民党。《中年时代》从作者 1924 年东京帝大毕业回国写起,以其政治学者的敏锐角度,藉着平凡小事,翔实记录 1924 —1949 年这段现代中国最动荡时期中他所见闻的种种风土人情。书中如他在上海六年的见闻,对抗战期间经济部长翁文灏不懂经济号召全国大炼钢的嘲讽,对选举和抗战期间参政会的描写,对“六君子”在参政会上表现的描写,都颇让人开眼界。
《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
[日]家近亮子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本书是日本女学者家近亮子在日本名校庆应义塾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的著作。这里说的南京国民政府,是指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后在南京成立的政府,直至1949年12月7日迁至台北。长期以来,在中共党史的框架内,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被视为发端于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政变”的“反革命产物”,因此中国学术界对当时代表中华民国正统政府的南京国民政府,评价并不充分。“领导着当时正统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国国民党,为何容许其敌对势力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增长,并最终失败?”作者认为,其根本的致命原因是南京政府以及国民国党没能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渗透到基层。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共两党有过交战经历的日本,最早将两者相对化,展开了比较研究。作者在书中也综合了大量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全新的视角对于理解国共两党政权统治的差异相当有帮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1月
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与一个50多岁的美国老头坐在了一起,他蠕动着下垂的两腮,用那种白描的语气缓缓回忆点滴往事。只是在他说到旁观学生集会的时候,我听到一句低低的“Fuck you, Reagan!”
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恐怕很多都有“Fuck”一把共和党政客的经历,但1960年代的一场惨烈的越战让肯尼迪和约翰逊也难逃此命。30岁之前不激进是心灵有病,30岁后激进是脑子有病——丘吉尔的名言有好几个版本,但原理是一样的:如果年轻时候不问时事,稳如泰山,一进入中年反而骚动起来,那么这人的一生很可能就会沦为家残人稀般的惨淡;通常情况下,激进是少年人的专利,那些20多岁放纵嚣张的年轻人,总是让政府傷透脑筋:这个人群就像一支危险的兴奋剂,适度时激发全身血脉活力,超标时则会带来生命之虞。
《6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一书本不以先锋艺术为主要内容,而是勾勒一个时代的全貌。不过,作为学生运动中的一支准主力,先锋艺术得以发挥席卷全国的影响,其实与这个国家的自由与宽容不无关系。这是那个时代的吊诡之处,也是美国让人难以轻易褒贬的地方。如此丰富的非常规文化现象能在这个国家存在:先锋派们的街头戏剧、地下电影和图书直接激发了学生运动的灵感,而免费教堂、免费学校、免费诊所以及各行各业的进入,则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变成了一个乌托邦的试验田,学生一面在这里进行实践反抗,一面尝试脱离社会正轨,享受激进带来的快感。法国的1968,学生们直接喊出了他们的政治诉求,全国各界群起响应,把戴高乐震得跌下宝座,而美国的1968虽然充满着先锋派的锋芒,却也因为这种艺术含量而显得更文化,内涵更丰富而有超越意味。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对比。
是不是一个能把信仰反叛的青年亚文化纳入体制,融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的社会才更能显示其成熟?和法国民间与政府直接碰撞相比,美国60年代的学生们虽然不久也遭到官方的弹压,但学生运动和先锋派的巨大影响至今仍然清晰可辨;高层和民众之间有一个宽阔的缓冲地带,乌托邦精神和无政府传统被一层一层地下情上达,途中流布到全国各地。这一段看起来似乎大厦将倾的日子过去后,一部分愤青顺利转型,进入安分守己的中产行列;另一部分愤青碰壁退思,转而寻找出世之途;剩下的一些人,则尽可能长地延续他们“Fuck you”的热情。在这本严谨客观的学术著作里,作者叙述美国学生运动的盛衰,决不是要证明越战的巨大罪孽或资产阶级政府镇压的残忍;值得我们反思的是:面对激进青年自由奔放的个性,应该掌握何种尺度的宽容,才能保证兴奋剂发挥其最大效用,以取得收获精神财富和付出社会代价的最佳比例。
《中年时代》
萨孟武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与同时代的许多著名知识分子一样, 1897 年生的萨孟武先生有留洋的经历,一辈子在大学执教, 1949 年去了台湾。1950年代在台湾大学校园中口无遮拦抨击国民党。《中年时代》从作者 1924 年东京帝大毕业回国写起,以其政治学者的敏锐角度,藉着平凡小事,翔实记录 1924 —1949 年这段现代中国最动荡时期中他所见闻的种种风土人情。书中如他在上海六年的见闻,对抗战期间经济部长翁文灏不懂经济号召全国大炼钢的嘲讽,对选举和抗战期间参政会的描写,对“六君子”在参政会上表现的描写,都颇让人开眼界。
《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
[日]家近亮子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本书是日本女学者家近亮子在日本名校庆应义塾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的著作。这里说的南京国民政府,是指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后在南京成立的政府,直至1949年12月7日迁至台北。长期以来,在中共党史的框架内,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被视为发端于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政变”的“反革命产物”,因此中国学术界对当时代表中华民国正统政府的南京国民政府,评价并不充分。“领导着当时正统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国国民党,为何容许其敌对势力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增长,并最终失败?”作者认为,其根本的致命原因是南京政府以及国民国党没能像中国共产党那样渗透到基层。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共两党有过交战经历的日本,最早将两者相对化,展开了比较研究。作者在书中也综合了大量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全新的视角对于理解国共两党政权统治的差异相当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