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自1991年1月制定至今,已然走过了三十年的文本建设历程,它的历次修订始终与同时代的国家政治进程紧密连通,注意听取和采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也及时因应了各个时期媒体环境、媒介技术以及新闻从业队伍的发展和变化,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放性.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自1991年1月制定至今,已然走过了三十年的文本建设历程,它的历次修订始终与同时代的国家政治进程紧密连通,注意听取和采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也及时因应了各个时期媒体环境、媒介技术以及新闻从业队伍的发展和变化,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放性.
其他文献
当前指导人们看待教师职业的社会观念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圣贤职业观,二是从事专门知识和技术领域所要求的专业性职业观,三是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下的经济观.这三种有时相互分离有时相互重叠的教师职业观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着教师职业活动的开展质量,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公众对这一职业声望的公正判断和期望.以此为基础,基于纵向经验数据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声望进行了经验研究,同时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政策目标在中小学阶段的达成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结果 表明,上述三种教师职业观在中小学教
当不敢管、不愿管、不能管成为教师对于教育惩戒的思想和抉择时,应妥善思考教师教育惩戒权何以发展成为此种尴尬状态,归因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剥夺感.通过一项教育史的重要观点考察,从学术发展、教育思想、教育运动、教育法律等角度分析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关键问题,发现教师教育惩戒权依然还在,从未被摒弃,之所以有剥夺感,是因为错把教师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等同理解,误把教师教育惩戒同现代教育价值相悖理解,谬将教师教育惩戒视为法律禁止之范畴,因此有必要为教师教育惩戒权“正名”和“赋权”,营造教育环境让教师重拾始终存在于教师手中
对“育人”的关注是新时代教育回视教育本真的体现,剖析探赜教师育人能力是落实国家育人目标的需要.基于文本编码分析及德尔菲专家咨询等研究,发现教师育人能力是由四维能力要素组构成的能力集群:“基础性育人能力”是教师开展育人活动的一般性能力;“情境性育人能力”指向教师在育人情境中的智慧行动力;“示范性育人能力”属教师遵循职业规范身教育人的能力表现;“激励性育人能力”是教师遵循主体间关系规律,激发学生自主能动发展的能力构成.四维育人能力在育人活动中以综合样态产生、发展并协同发挥作用.
师资匮乏是开展跨学科融合教育(STEM)的首要困难,加强小学STEM教师职前培养是解决小学STEM师资匮乏有效途径.STEM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得到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视;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模糊;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合格的STEM教师职前培养师资队伍;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推进小学STEM教师职前培养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优化STEM教师职前培养的政策环境;探索可行的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质
教师偏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由于缺乏事实依据而做出的错误判断并由此产生的喜欢或厌恶的情绪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它源于教师个人性格、教师生活史及其教师内群体之中.通过教师的预先判断和过度概括两种思维机制得以真实发生.在教学现实中,教师对学生所表现的言语拒斥、设置的空间隔离及发起的实质攻击一定程度上都是教师偏见所引发的行为产物.如若回归教师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尽可能规避教师偏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教师树立合理的偏见观并从养成教师宽容人格、加强师生有效沟通、培育教师理性三方面进一步规约教师行为.
污名化来源于刻板印象和偏见,它既是社会观念的反映,也是权力政治在国际传播话语领域的呈现.本文基于对西方七家主流媒体涉中国共产党报道的分析,发现其报道文本与2020年以来西方民调结果和一些右翼政客的言论一致,显示出对其极度的负面形象,这种污名化做法误导国际舆论,给中国执政党形象塑造带来严重挑战,这种现象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尤为凸显.污名化中国共产党具有文化哲学层面和全球治理层面的动因,破解对其污名化现象,可从开展全球执政党形象调查起步,以阻断污名的标签构建链条;既要坚持制度自信,又要防止过度自负,
本文从观念史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理念创新做了全面探讨.百年来,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宣传、新闻、党性原则、新闻宣传、舆论监督、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公民权利、信息公开、新闻传播规律、新闻舆论、媒体融合、现代传播体系等核心理念及其体系.正是这样一个开放而创新的传播观念体系,引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不断发展.
自由是人的存在事实,也是教学活动的应然状态,教学自由是能够从事自己想要从事的教学活动且免受他者干预的自主自愿状态,含有专业性的能力支撑和公共性的权利规范两个基本向度.教学自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限定下的现实的、社会性自由,要实现真正的教学自由必须要把天然自由与社会自由协调统一,处理好自由与权利、自由与能力、自由与德性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不受限制的教学自由,教学自由的真正实现还必须考虑教学价值、教学责任、教师发展阶段以及教学秩序的边界与限度.
在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历程中,“以何种立场或态度开展教学研究”,或者说“如何理解教学研究及其价值取向”,是一个至今仍然困扰着教学论研究者的难题.凡关心教学论学科建设,思虑教学研究在继承与发展、历史与现实关系中何以可能与何以作为的学者大都进行过逻辑审辩与价值辩护.教学研究不是一个价值无涉的过程,关于教学研究的整体推进理应有着教学论研究者独有的文化特征及精神自觉.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教学论研究者在教学研究思路上一方面执拗于绝对主义的理性模式,试图在教学研究中找到一种终极的存在价值和普遍化依据;另一方面又高扬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