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心理学理论一改从前只关注问题学生的方式,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指导。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在高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关于“积极心理学”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课题研究,现在的学校心理教育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使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许多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纠正其不正确的理论取向,以更加积极的理论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由于心理学界过去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
2 积极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2.1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消极心理学取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使学生能够适应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可是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工作却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心理疾病和诊断等。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过分强调问题矫正,也让学生们误以为只有心里有问题的同学才需要心理健康课,使学生不自觉地排斥与心理老师的交流。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工作,也违背了我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
2.2积极心理学取向—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无论是心理、学习都处在自认为很成熟其实根本不成熟的阶段,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青少年教育也成為了教育实践领域的重要难题。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学教育由重视心理问题化解转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反思传统心理学重视学生问题心理的倾向,提出更为积极的心理教育观点,强调积极健康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学生个体心理得以发展,潜能得以发挥,就能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社会环境方面。
2.1 积极的情绪体验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有很多,如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爱、快乐(Happiness)等等,都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高中学生生活在高考的重压之下,疲惫、焦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而这些压力与焦虑也会使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就变得极为重要了。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使他们以健康的、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与他人,使他们在积极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2.2 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来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挫折与压力情境[4]。高中生在心智和身体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年人,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心理上还比较单纯,因此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容易心理失衡,因此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变得极其重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成长力量。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3 积极的社会环境
Maslow、Rogers等人指出,当父母和教师为孩子提供最优的支持环境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若父母和教师不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爱时,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而积极心理学则注重为学生提供积极有爱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
3.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实践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的传递、人格的养成、智力的提升与创造力的培养等等。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时间较短,因此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一些不足,也需要广大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从业者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必将会促进心理学、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 Building Human Strength: Psychology's Forgotten Mission. APA Monitor, 1998,29(1).
[2]汪胜亮,张婉春. 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见: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1期2010年3月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关于“积极心理学”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课题研究,现在的学校心理教育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使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许多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纠正其不正确的理论取向,以更加积极的理论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由于心理学界过去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
2 积极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2.1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消极心理学取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使学生能够适应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可是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工作却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心理疾病和诊断等。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过分强调问题矫正,也让学生们误以为只有心里有问题的同学才需要心理健康课,使学生不自觉地排斥与心理老师的交流。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工作,也违背了我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
2.2积极心理学取向—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无论是心理、学习都处在自认为很成熟其实根本不成熟的阶段,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青少年教育也成為了教育实践领域的重要难题。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学教育由重视心理问题化解转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反思传统心理学重视学生问题心理的倾向,提出更为积极的心理教育观点,强调积极健康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学生个体心理得以发展,潜能得以发挥,就能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社会环境方面。
2.1 积极的情绪体验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有很多,如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爱、快乐(Happiness)等等,都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高中学生生活在高考的重压之下,疲惫、焦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而这些压力与焦虑也会使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就变得极为重要了。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使他们以健康的、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与他人,使他们在积极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2.2 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来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挫折与压力情境[4]。高中生在心智和身体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年人,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心理上还比较单纯,因此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容易心理失衡,因此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变得极其重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成长力量。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3 积极的社会环境
Maslow、Rogers等人指出,当父母和教师为孩子提供最优的支持环境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若父母和教师不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爱时,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而积极心理学则注重为学生提供积极有爱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
3.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实践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的传递、人格的养成、智力的提升与创造力的培养等等。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时间较短,因此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一些不足,也需要广大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从业者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必将会促进心理学、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 Building Human Strength: Psychology's Forgotten Mission. APA Monitor, 1998,29(1).
[2]汪胜亮,张婉春. 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见: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1期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