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有两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原本是赞美春雨的无声无息、促生万物的宝贵与伟大。我认为春雨的这种境界用在家庭教育上是再好不过了。因为自从孩子呱呱落地,就有各自的家长与他们朝夕相处。而日子又总是在平凡中度过,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几乎不可能发生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平凡往往铸就神奇,家庭教育就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不用管做什么事情,目标定位和坚守目标是最重要的。就像家庭教育,我们首先要有各自的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的核心应该是家风、家训。
很幸运,由于我的妻子是农村户口,所以我们先后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现在读高三,小女儿现在上小学四年级。为了教育好这两个孩子,我制定了下面的家风、家训:
跟党走,爱国家,忠心耿耿。
诚待人,勤做事,快快乐乐。
爱读书,善思考,充充实实。
律己严,对人宽,坦坦荡荡。
十八年来,我始终坚守两条原则:一是身教重于言教;二是坚信良好的教育契机蕴含在生活的细微之处。
下面,撷取两个我亲历亲为的小故事来供大家参考。
大家都知道“至乐莫如读书”。读书是净化心灵、启人心智的最佳方式。虽然我始终信服这一点,但由于自己高考时的一塌糊涂,曾使我对读书产生过厌倦甚至恐惧。
1997年1月,我的大女儿出生。做父亲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迫使我重新拿起书本。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就给她读一些儿歌、童话一类的东西,让她从“听书”中受到熏陶;她能坐起来看东西了,我就拿一些带有精美图画的书籍给她看,让她在边听边看中初步感知这个温暖而多彩的世界;她识字了,就自己读一些经典的儿童读物,读到精彩处,每每自己陶醉在书籍的乐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读一些名著,如《红楼梦》《南华经》《骆驼祥子》《复活》等很多很多,这时候我们父女又沉浸在你言我语的“评书”乐趣中;她虽然还没有写书,但作文确是经常获奖,最为关键的是大家都能从她身上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种气质。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点,一是我从一个“装腔作势”的“伴读者”也真正成为了一个“乐读者”;二是我的小女儿从小受良好家风的影响,也是一个酷爱读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由于我的大女儿今年读高三,很快就要外出读大学。所以我和许多家长一样,当想到不久后孩子就要离开家到外地上大学,有时会感到很迷惘。因为孩子不在家长身边了,加上高中三年的艰苦学习业已结束,她会不会一下子松垮下来,失去了原有的那份执着,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她能不能在大学中学业有成,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时时追问着我们的心智,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家长们的担心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现在的许多年轻人,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他们正处于求知创造的黄金时期,却不加珍惜,而是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了无节制的听音乐、上网浏览、交友聊天这样的肤浅的感官享受和刺激上。互联网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从来未有的便利和海量的知识,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也会使许多年轻人在网络中迷失甚至深受其害。
怎样采取一个易于让孩子接受的方法呢?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假期中,为了缓冲一下孩子的学习压力,也为了让她上大学后更为合理而高效的利用手机,晚饭后我们一家人经常一块散散步,也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谈谈。
这个时候我当然绝对不会忘了带手机的,我们谈的起劲的时候,我就会把一些好的想法或写作的素材记在手机的便签上,然后再以这个为话题展开讨论。有时候我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用手机上网查一查。
有一天,我们谈到了《红楼梦》上的一首诗: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人记去作奇传。
李涵把“倩”读成了“qiàn” 。在这首诗中倩应当“请”讲,该读“qìng”,,我们发生了争执,然后我们用手机上网查询,果然是读第二个音。
李涵对我这种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的做法很是赞赏和接受。
我也鼓励她上大学以后这样去拓展手机的用途,而不要仅仅停留在简单而肤浅的听歌、上网猎奇、朋友间空洞无聊的闲谈上。
我还不失时机的告诉她,不管你以后学什么专业,都要有深钻细研的精神。就拿司空见惯的手机来说,同样是在玩,周围的人可能什么也没学到。你看上去也是在摆弄手机,却正在思考着你的学业,思维更为精深的知识,这是多么有趣的精神享受,这是多么完美的人生追求!
一次不露声色家庭教育,就在散步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了。
我不赞成家长对孩子“苦口婆心”般的教育,更欣赏“无心插柳”式的亲子之间朋友一样的交流,因为这样更能让孩子在关爱与温暖中健康成长,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不用管做什么事情,目标定位和坚守目标是最重要的。就像家庭教育,我们首先要有各自的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的核心应该是家风、家训。
很幸运,由于我的妻子是农村户口,所以我们先后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现在读高三,小女儿现在上小学四年级。为了教育好这两个孩子,我制定了下面的家风、家训:
跟党走,爱国家,忠心耿耿。
诚待人,勤做事,快快乐乐。
爱读书,善思考,充充实实。
律己严,对人宽,坦坦荡荡。
十八年来,我始终坚守两条原则:一是身教重于言教;二是坚信良好的教育契机蕴含在生活的细微之处。
下面,撷取两个我亲历亲为的小故事来供大家参考。
大家都知道“至乐莫如读书”。读书是净化心灵、启人心智的最佳方式。虽然我始终信服这一点,但由于自己高考时的一塌糊涂,曾使我对读书产生过厌倦甚至恐惧。
1997年1月,我的大女儿出生。做父亲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迫使我重新拿起书本。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就给她读一些儿歌、童话一类的东西,让她从“听书”中受到熏陶;她能坐起来看东西了,我就拿一些带有精美图画的书籍给她看,让她在边听边看中初步感知这个温暖而多彩的世界;她识字了,就自己读一些经典的儿童读物,读到精彩处,每每自己陶醉在书籍的乐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读一些名著,如《红楼梦》《南华经》《骆驼祥子》《复活》等很多很多,这时候我们父女又沉浸在你言我语的“评书”乐趣中;她虽然还没有写书,但作文确是经常获奖,最为关键的是大家都能从她身上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种气质。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点,一是我从一个“装腔作势”的“伴读者”也真正成为了一个“乐读者”;二是我的小女儿从小受良好家风的影响,也是一个酷爱读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由于我的大女儿今年读高三,很快就要外出读大学。所以我和许多家长一样,当想到不久后孩子就要离开家到外地上大学,有时会感到很迷惘。因为孩子不在家长身边了,加上高中三年的艰苦学习业已结束,她会不会一下子松垮下来,失去了原有的那份执着,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她能不能在大学中学业有成,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时时追问着我们的心智,拷问着我们的灵魂。家长们的担心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现在的许多年轻人,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他们正处于求知创造的黄金时期,却不加珍惜,而是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了无节制的听音乐、上网浏览、交友聊天这样的肤浅的感官享受和刺激上。互联网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从来未有的便利和海量的知识,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也会使许多年轻人在网络中迷失甚至深受其害。
怎样采取一个易于让孩子接受的方法呢?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假期中,为了缓冲一下孩子的学习压力,也为了让她上大学后更为合理而高效的利用手机,晚饭后我们一家人经常一块散散步,也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谈谈。
这个时候我当然绝对不会忘了带手机的,我们谈的起劲的时候,我就会把一些好的想法或写作的素材记在手机的便签上,然后再以这个为话题展开讨论。有时候我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用手机上网查一查。
有一天,我们谈到了《红楼梦》上的一首诗: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人记去作奇传。
李涵把“倩”读成了“qiàn” 。在这首诗中倩应当“请”讲,该读“qìng”,,我们发生了争执,然后我们用手机上网查询,果然是读第二个音。
李涵对我这种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的做法很是赞赏和接受。
我也鼓励她上大学以后这样去拓展手机的用途,而不要仅仅停留在简单而肤浅的听歌、上网猎奇、朋友间空洞无聊的闲谈上。
我还不失时机的告诉她,不管你以后学什么专业,都要有深钻细研的精神。就拿司空见惯的手机来说,同样是在玩,周围的人可能什么也没学到。你看上去也是在摆弄手机,却正在思考着你的学业,思维更为精深的知识,这是多么有趣的精神享受,这是多么完美的人生追求!
一次不露声色家庭教育,就在散步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了。
我不赞成家长对孩子“苦口婆心”般的教育,更欣赏“无心插柳”式的亲子之间朋友一样的交流,因为这样更能让孩子在关爱与温暖中健康成长,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