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日益成为各级学校、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孜孜以求的教学理念。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更高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目前,我校的实际现状是平均每班的班容量在65-70人之间。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教学组织形式为小组合作,学生面对面,这么多人数的班级,加大了因材施教的难度,对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对课堂教学高效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实施高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成为我校亟待研究与攻克的课题。
新的教育形势下,在大班额下实施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经成为我校课改工作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怎样在具体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是我们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接下来,就从具体的教学案例中来研究,在大班额环境下,是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
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机制。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其合作意识的有效形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的问题情境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具体教学中,怎样有效的运用小组合作机制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呢?
一、.一年级起步,课堂中学生面对面。
案例1:计算课堂上——13-9的计算方法探究阶段,学生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等方法探究13-9的计算过程,同时将自己的方法和同桌说一说,再进行全班的集体汇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也必须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仅仅的可以直观的动手操作,却说不清所以然,为学生进一步将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
同时,当学生总结出两种计算方法(分别是:10-9=1/1+3=4;13-3=10/10-6=4)时,除了提出这两种计算方法的同学外,教师为了强化这两种方法,再找3到5名同学重复,但仍有50几个孩子没有机会开口说话。对于70人的大班额课堂来说,这样的提问量,是远远不能检测到全体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两种方法,或者有多少人还没有掌握。这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我们采用同桌面对面的方法,互相将这种方法说一遍,不会的同桌教会,再不会的汇报教师。这样,在提高学生张嘴参与到课堂的机会的同时,也能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2:计算课堂上——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巩固阶段,学生需要大量的计算练习来巩固计算方法。但是如果始终是老师出题学生做,学生的练习量不但没有提高,暴露出的问题也相差无几。但是,给学生机会,同桌互相出题,他会思考针对这节不进位不退位的加法,我要提什么样的问题,34+7,为什么同桌不会做呢?因为有进位了,从而加深对不进位的理解。这样学生在练习量提高的同时,还可以暴露出针对不同题型,学生的疑惑有哪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更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深度。
案例3:问题解决: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一幅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并提问题是一年级的主要题型。涉及了求一共,比多少,还剩多少等等。针对这类练习题,在巩固阶段,会让同桌两人合作,一名学生提问题,一个学生解答,反过来再进行一次。同时,一个人说算式,另一个人说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观察和思考,深层次地挖掘问题,积极地参与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二、.高年级的小组合作,组内合作,组间互动。
课改的真正意义是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参与度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学生人数参与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深度参与,让学生理解参与的意义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学习不深入,也就没有精彩而言。
案例4:六年級《常见的量》复习课
学生在课前梳理了相关的知识点,例如: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等,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整理的知识点,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再进行补充。在汇报常见的量的单位有哪些时,一名学生先进行汇报,但是一名学生的汇报使课堂显得无味,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由汇报的同学来充当老师的角色,调节整个课堂,由他针对每一个量选择同学进行汇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调控能力。
结合教学实际,经过认真实践与思考,初步认为大班额下实施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起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利用小组合作机制提高课堂参与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的问题要合适,指令要清晰,对于多内容的小组合作可以通过PPT明确要求;小组合作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要科学,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留足时间,有效参与;监管到位、做好指导;及时评价。
新的教育形势下,在大班额下实施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经成为我校课改工作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怎样在具体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是我们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接下来,就从具体的教学案例中来研究,在大班额环境下,是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
充分运用小组合作机制。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其合作意识的有效形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的问题情境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具体教学中,怎样有效的运用小组合作机制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呢?
一、.一年级起步,课堂中学生面对面。
案例1:计算课堂上——13-9的计算方法探究阶段,学生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等方法探究13-9的计算过程,同时将自己的方法和同桌说一说,再进行全班的集体汇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也必须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仅仅的可以直观的动手操作,却说不清所以然,为学生进一步将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
同时,当学生总结出两种计算方法(分别是:10-9=1/1+3=4;13-3=10/10-6=4)时,除了提出这两种计算方法的同学外,教师为了强化这两种方法,再找3到5名同学重复,但仍有50几个孩子没有机会开口说话。对于70人的大班额课堂来说,这样的提问量,是远远不能检测到全体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两种方法,或者有多少人还没有掌握。这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我们采用同桌面对面的方法,互相将这种方法说一遍,不会的同桌教会,再不会的汇报教师。这样,在提高学生张嘴参与到课堂的机会的同时,也能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2:计算课堂上——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巩固阶段,学生需要大量的计算练习来巩固计算方法。但是如果始终是老师出题学生做,学生的练习量不但没有提高,暴露出的问题也相差无几。但是,给学生机会,同桌互相出题,他会思考针对这节不进位不退位的加法,我要提什么样的问题,34+7,为什么同桌不会做呢?因为有进位了,从而加深对不进位的理解。这样学生在练习量提高的同时,还可以暴露出针对不同题型,学生的疑惑有哪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更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深度。
案例3:问题解决: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一幅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并提问题是一年级的主要题型。涉及了求一共,比多少,还剩多少等等。针对这类练习题,在巩固阶段,会让同桌两人合作,一名学生提问题,一个学生解答,反过来再进行一次。同时,一个人说算式,另一个人说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观察和思考,深层次地挖掘问题,积极地参与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二、.高年级的小组合作,组内合作,组间互动。
课改的真正意义是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参与度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学生人数参与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深度参与,让学生理解参与的意义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学习不深入,也就没有精彩而言。
案例4:六年級《常见的量》复习课
学生在课前梳理了相关的知识点,例如: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等,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整理的知识点,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再进行补充。在汇报常见的量的单位有哪些时,一名学生先进行汇报,但是一名学生的汇报使课堂显得无味,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由汇报的同学来充当老师的角色,调节整个课堂,由他针对每一个量选择同学进行汇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调控能力。
结合教学实际,经过认真实践与思考,初步认为大班额下实施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起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利用小组合作机制提高课堂参与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的问题要合适,指令要清晰,对于多内容的小组合作可以通过PPT明确要求;小组合作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要科学,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留足时间,有效参与;监管到位、做好指导;及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