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特殊教育,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和补偿,是提高智障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在构建和谐信息技术教育中,智障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这些学生明显存在着生理、心理、认知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区别对待。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智障学生《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及分层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应用。
一、智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主体
中重度智障学生是我校教学主体,中重度智障学生除了智力低下外,还伴有多重残疾,其中不乏伴有肢体障碍的脑瘫学生,主要有以下特征:思维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差,自理能力差,自制力弱,短时记忆能力差,信息整合能力低。因此,教学难度大。
(二)教学设计、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教什么?应如何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别化”等现代教育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落实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教学内容设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单一;其二,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目前,学校大多是中重度智障学生,个体差异显著。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对受教育者区别对待,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途径、方法和措施。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列·符·赞可夫,提出“区别对待,实施差异教育”。苏联的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也是分层教育实践的理论根据。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法,并不是首创,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早已实施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分层教学法在智障学生《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一)教学对象分层
根据学生的残疾程度、智力水平、认知水平、行为障碍程度等情况将学生进行分层,笔者经过特教小学信息技术循环课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对象按以下几种类型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得到整体提升。
第一,根据智障学生的手部有无活动障碍可分为:操作型和操作困难型。
第二,根据智障学生的智力缺陷程度可分为:学习型和学习困难型。
根据以上类型将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为轻度智障学习型、操作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B组为中度智障学习困难型、操作型学生,能够明白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协助下能完成相应的任务;C组为重度智障学习困难、操作困难型,教学活动参与度不高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分组后给每个组别取一个组名,如水果、蔬菜、鲜花等等。当然,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及时调整,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思想,所以及时调整层次是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對象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如A组学生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形成;B组学生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身心缺陷的补偿和矫正;C组学生注重知识的熏陶,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三)教学策略与措施分层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采取分层教学策略与措施。
一是手部肢体活动障碍操作困难型学生,因这组学生在操作鼠标时特别困难,即使重新设置鼠标、降低灵敏度等都无法完成操作。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触摸屏电脑或使用专门为他们设计的鼠标。
二是学习型、操作型学生。对于这组学生的定位是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
三是学习困难型、操作困难型学生。这组学生由于个体缺陷显著,课堂参与度不高,只是对较为感兴趣涂色类Flash小游戏进行简单涂鸦,因此,对于这类学生,要不断地挖掘兴趣,从兴趣出发,通过小步子多循环等教学方法去引导他们多和计算机玩,在玩中形成知识与技能。
(四)教学过程中任务分层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技能的学习以完成“任务”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分层教学,课堂的任务设计尽量做到每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任务。例如,设计《我是一名小画家》一课,可以为A组学生设计难度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完成作品;B组学生的任务可比A组的任务难度降低一些,按要求画出即可;C组学生,可以在B组基础上再降低难度,在教师辅助下完成任务。
(五)评价分层
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有不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与课堂任务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在过程性评价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抓住每个层次的学生表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多元化分层评价标准。当评价标准相同时,评价形式也应分层。比如,同样是A组学生,表现突出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喜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表现良好的,给予动作奖励;表现一般的,给予简明的言语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努力争取最高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经过两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得到极其显著的提高,缺陷得到补偿,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开发,生活适应能力得到增强,精神面貌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和探究。
一、智障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主体
中重度智障学生是我校教学主体,中重度智障学生除了智力低下外,还伴有多重残疾,其中不乏伴有肢体障碍的脑瘫学生,主要有以下特征:思维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差,自理能力差,自制力弱,短时记忆能力差,信息整合能力低。因此,教学难度大。
(二)教学设计、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教什么?应如何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别化”等现代教育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落实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教学内容设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单一;其二,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目前,学校大多是中重度智障学生,个体差异显著。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对受教育者区别对待,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途径、方法和措施。原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列·符·赞可夫,提出“区别对待,实施差异教育”。苏联的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也是分层教育实践的理论根据。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法,并不是首创,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早已实施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分层教学法在智障学生《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一)教学对象分层
根据学生的残疾程度、智力水平、认知水平、行为障碍程度等情况将学生进行分层,笔者经过特教小学信息技术循环课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对象按以下几种类型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得到整体提升。
第一,根据智障学生的手部有无活动障碍可分为:操作型和操作困难型。
第二,根据智障学生的智力缺陷程度可分为:学习型和学习困难型。
根据以上类型将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为轻度智障学习型、操作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B组为中度智障学习困难型、操作型学生,能够明白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协助下能完成相应的任务;C组为重度智障学习困难、操作困难型,教学活动参与度不高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分组后给每个组别取一个组名,如水果、蔬菜、鲜花等等。当然,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及时调整,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思想,所以及时调整层次是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對象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如A组学生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形成;B组学生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身心缺陷的补偿和矫正;C组学生注重知识的熏陶,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三)教学策略与措施分层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采取分层教学策略与措施。
一是手部肢体活动障碍操作困难型学生,因这组学生在操作鼠标时特别困难,即使重新设置鼠标、降低灵敏度等都无法完成操作。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触摸屏电脑或使用专门为他们设计的鼠标。
二是学习型、操作型学生。对于这组学生的定位是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
三是学习困难型、操作困难型学生。这组学生由于个体缺陷显著,课堂参与度不高,只是对较为感兴趣涂色类Flash小游戏进行简单涂鸦,因此,对于这类学生,要不断地挖掘兴趣,从兴趣出发,通过小步子多循环等教学方法去引导他们多和计算机玩,在玩中形成知识与技能。
(四)教学过程中任务分层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技能的学习以完成“任务”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分层教学,课堂的任务设计尽量做到每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任务。例如,设计《我是一名小画家》一课,可以为A组学生设计难度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完成作品;B组学生的任务可比A组的任务难度降低一些,按要求画出即可;C组学生,可以在B组基础上再降低难度,在教师辅助下完成任务。
(五)评价分层
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有不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与课堂任务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在过程性评价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抓住每个层次的学生表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多元化分层评价标准。当评价标准相同时,评价形式也应分层。比如,同样是A组学生,表现突出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喜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表现良好的,给予动作奖励;表现一般的,给予简明的言语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努力争取最高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经过两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得到极其显著的提高,缺陷得到补偿,兴趣得到激发,潜能得到开发,生活适应能力得到增强,精神面貌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