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基于目前我国日语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现状的调研,分析了日语翻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日语翻译 应用型人才 培养
序 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目前很多高校增设了翻译硕士专业,但是由于新学科发展之初的种种弊端,导致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依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笔者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对我国日语翻译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探讨了改革策略,以期对我国日语翻译硕士的培养改革尽绵薄之力。
一、日语翻译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学生知识面窄,教学周期短。不论是何种语言的翻译人才,其经验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译者理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而中国学生最早接触的外语教育,普遍是在义务教育那个阶段,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外语不是日语,总而言之,在大学之前就接受日语教育的学生较少,这也造成了日语翻译专业的学生,日语普遍是零基础的状态。
同时,高校日语专业人才的学习内容相对较多,除了对于日本历史以及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以外,还需要培养日语的表达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翻译能力等,这也是日语翻译学习时间有限的客观因素之一。
(二)应用型课程教学有待提高。多数的日语教学就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模式会使得学生对于日语翻译的本质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只会一些简单的词汇表达,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在这样的学习惯性下,翻译工作就会变得机械化,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的日语知识,对于实践日语翻译工作却是一知半解,缺少相关的翻译实践锻炼。
二、日语翻译硕士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特点
(一)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日语翻译并非一种机械式的、一对一的替换,这对日语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一个翻译人员连基本的行业专有名词都没有掌握,是无法翻译出专业的、符合情境的话语。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企业对于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为工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企业公司是不会只需要一名日语专业的员工,他们需要的是一位专注于翻译的专业性人才,这是企业的要求,也就是日语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奋斗目标。
(二)日语翻译实践能力较强。日语翻译市场上对日语翻译专业人员的要求较高。绝大多数都是招收本科及其以上的日语专业人才,要求的职业技能证书也一般会涵盖有国际日本语能力 N1 证书等,除此之外,对日语翻译的就业经验的要求也是较高,对于拥有较多翻译实践经验的求职者,一般会更加欢迎。这也就是意味着日语翻译市场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要求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日语能力,还要求有足够亮眼的日语翻译实践能力。
三、日语翻译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也不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的差异可能会不断加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从教师的因材施教中受益,最终还是由学生的基础和潜能所决定的。日语翻译教师需要扬长避短,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主动分析学生的基础能力,对学生进行性格和能力分类,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性地对其教学,提高相对应的薄弱项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适宜的教学方案。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日语翻译教学融合。当今是互联网时代,日语教学理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翻译情境,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思想进行正向引导。启发式教学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加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日语翻译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在日语翻译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让老师完美地实现区分两种学生,对症下药。这样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教学过程更加的生动有趣以外,日语翻译实践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三)与时俱进,打造新型教学师资队伍。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准,探索更加有时代性的教学模式,聚焦日语专业学科的信息技术融合,做到高效信息化的课前备课,更有效果地进行课中上课,即形成课后学生吸收课程内容,得到回馈的方式。同时为了保障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有效实施,成立专门督促和筹划组织的小组,小组人员需包含教学经验丰富的老牌教师,也要吸纳相对年轻,比较抓得住信息潮流的,和学生相对没有沟通障碍的老师,两种类型的老师相互融合,提出特色的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案。
结 语
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愈发重要,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带动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这就需要翻译来实现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国的日语教学也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市场上依旧是存在供需侧不平衡的情况,就读日语专业的学生也是出现了就业的危机。这一定程度上也是说明了中国的日语教学的应用型教学的薄弱,才导致了缺少日语翻译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通过对日语的现状分析,可以得知,日语翻译专业存在应用型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和翻译实践资源有待更新等现状,对此,写者提出了因材施教不同日語基础的学生、加强信息技术与日语翻译教学融合和加强教学创新等措施,以此打造新型教学人才队伍,来实现培养日语翻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战建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下日汉翻译教学设计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1):46-47.
[2] 李娜.建构主义视阈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5):158-159+174.
[3] 孙文缘.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型[J].上海翻译,2016(03):72-76.
作者简介:郅锦(197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中日跨文化交际、日汉汉日翻译理论与实践。
李悦(1996—),女,安徽六安人,华北理工大学日语笔译硕士。
本文系2019年度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汉日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项目编号:P1911)
【关键词】 日语翻译 应用型人才 培养
序 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目前很多高校增设了翻译硕士专业,但是由于新学科发展之初的种种弊端,导致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依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笔者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对我国日语翻译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探讨了改革策略,以期对我国日语翻译硕士的培养改革尽绵薄之力。
一、日语翻译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学生知识面窄,教学周期短。不论是何种语言的翻译人才,其经验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译者理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而中国学生最早接触的外语教育,普遍是在义务教育那个阶段,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外语不是日语,总而言之,在大学之前就接受日语教育的学生较少,这也造成了日语翻译专业的学生,日语普遍是零基础的状态。
同时,高校日语专业人才的学习内容相对较多,除了对于日本历史以及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以外,还需要培养日语的表达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翻译能力等,这也是日语翻译学习时间有限的客观因素之一。
(二)应用型课程教学有待提高。多数的日语教学就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模式会使得学生对于日语翻译的本质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只会一些简单的词汇表达,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在这样的学习惯性下,翻译工作就会变得机械化,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的日语知识,对于实践日语翻译工作却是一知半解,缺少相关的翻译实践锻炼。
二、日语翻译硕士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特点
(一)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日语翻译并非一种机械式的、一对一的替换,这对日语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一个翻译人员连基本的行业专有名词都没有掌握,是无法翻译出专业的、符合情境的话语。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企业对于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为工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企业公司是不会只需要一名日语专业的员工,他们需要的是一位专注于翻译的专业性人才,这是企业的要求,也就是日语翻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奋斗目标。
(二)日语翻译实践能力较强。日语翻译市场上对日语翻译专业人员的要求较高。绝大多数都是招收本科及其以上的日语专业人才,要求的职业技能证书也一般会涵盖有国际日本语能力 N1 证书等,除此之外,对日语翻译的就业经验的要求也是较高,对于拥有较多翻译实践经验的求职者,一般会更加欢迎。这也就是意味着日语翻译市场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要求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日语能力,还要求有足够亮眼的日语翻译实践能力。
三、日语翻译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也不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的差异可能会不断加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从教师的因材施教中受益,最终还是由学生的基础和潜能所决定的。日语翻译教师需要扬长避短,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主动分析学生的基础能力,对学生进行性格和能力分类,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性地对其教学,提高相对应的薄弱项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适宜的教学方案。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日语翻译教学融合。当今是互联网时代,日语教学理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翻译情境,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思想进行正向引导。启发式教学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加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日语翻译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在日语翻译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让老师完美地实现区分两种学生,对症下药。这样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教学过程更加的生动有趣以外,日语翻译实践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三)与时俱进,打造新型教学师资队伍。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准,探索更加有时代性的教学模式,聚焦日语专业学科的信息技术融合,做到高效信息化的课前备课,更有效果地进行课中上课,即形成课后学生吸收课程内容,得到回馈的方式。同时为了保障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有效实施,成立专门督促和筹划组织的小组,小组人员需包含教学经验丰富的老牌教师,也要吸纳相对年轻,比较抓得住信息潮流的,和学生相对没有沟通障碍的老师,两种类型的老师相互融合,提出特色的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案。
结 语
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愈发重要,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带动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这就需要翻译来实现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国的日语教学也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市场上依旧是存在供需侧不平衡的情况,就读日语专业的学生也是出现了就业的危机。这一定程度上也是说明了中国的日语教学的应用型教学的薄弱,才导致了缺少日语翻译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通过对日语的现状分析,可以得知,日语翻译专业存在应用型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和翻译实践资源有待更新等现状,对此,写者提出了因材施教不同日語基础的学生、加强信息技术与日语翻译教学融合和加强教学创新等措施,以此打造新型教学人才队伍,来实现培养日语翻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战建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下日汉翻译教学设计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1):46-47.
[2] 李娜.建构主义视阈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5):158-159+174.
[3] 孙文缘.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型[J].上海翻译,2016(03):72-76.
作者简介:郅锦(197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中日跨文化交际、日汉汉日翻译理论与实践。
李悦(1996—),女,安徽六安人,华北理工大学日语笔译硕士。
本文系2019年度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汉日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项目编号:P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