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中整体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精心整体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98例患者中97例心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1例死亡,死亡率为99.0%。结论 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得到康复。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整体护理;效果
心肌梗死主要指的是心肌缺血和坏死,主要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者供血过程中断情况,而导致心肌出现严重持久性的缺血症状[1]。现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行整体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1-85岁,平均(65.8±9.5)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相关检查确诊,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46例,糖尿病35例,脑卒中23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68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30例;心肌梗死在前壁部的21例,下壁部的有25例,前间壁20例,右室18例,正后壁14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患者入院进行治疗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灵安慰,对医院环境、医疗设备以及主治医生加以介绍,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在介绍时,医护人员要注意态度以及语气的和善与真诚,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动作要保证轻柔、迅速并有条不紊,给患者一种可靠的印象,必要时可给予患者适当镇静、安眠药物,在回答患者疑问时要极具有耐心,鼓励患者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及心理感受,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与支持,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取得理解与支持。
1.2.2 环境护理 有条件的病重患者尽量给予单人抢救室或者心血管监护室,给予必要的床边心电、呼吸以及血压监测,特别是在患者治疗除的24h内要就与患者连续监测,在病房内要配备必须的抢救设备和用物,如氧气装置、呼吸机装置、吸引装置以及除颤器等。患者必须完全卧床休息4-7d时间,任何日常活动均交由护理人员帮助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翻身,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避免患者出现情绪波动;第二周开始,可以鼓励非低血压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四肢活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在护理人员协助下可以进行离床活动,预防血栓的形成,改善长期卧床造成的脏器功能下降情况。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训练,对于患有并发症的患者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1.2.3 饮食护理
1.2.3.1 急性期 患者发病的前3天主要以流质食物为主,可如少量去油的肉汤、小米稀粥等,尽量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胀气、具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牛奶、豆浆、咖啡、浓茶等,每日补液量保持在1000-1500ml范围内,分5次左右喂服,每天摄入热量保持在500-800千卡内,避免饮食过热、过冷,保证低盐,以免引起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饮食搭配时,要在保证饮食营养均衡的情况下根据患者口味调配;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肠外营养补充。
1.2.3.2 缓解期 患者在发病30d内病情逐渐好转时,可逐渐改为半流食,要注意少食多餐,食物热量可以适当增加到1000-1200千卡,膳食要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可以给予适量水果、蔬菜、瘦肉、鱼类等食物,保持胃肠道处于畅通状态,防止便秘。
1.2.3.3 恢复期 患病30d后病情基本稳定时,可保持患者每日饮食热量摄入在1000-1200千卡,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高纤维等食物,促进患者病情损伤部位的恢复以及保持大便的通畅。叮嘱患者要少食多餐,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过量脂肪摄入。
1.2.3.4 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 根据患者体质及本身疾病情况,结合患者饮水、输液以及食物中含水量整体情况给予食物搭配,使其能够适应心脏负荷的能力,如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疾病,要严格限制食物中的含盐量,根据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可以给予患者补充含适量镁、钾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因为镁能够起到保护缺血性心肌梗死的效果,钾对心肌的兴奋性以及传导性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2.4 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向患者讲解相关心肌梗死疾病的知识,是缓解了解到该疾病的可控危险因素,使患者意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肌梗死病情,叮嘱患者出院后要逐渐增加活动量,由室内慢走逐渐增加到户外短时散步。
2 结果
经过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98例患者中97例心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1例死亡,死亡率为99.0%。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统计表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临床上或者常表现出持久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WBC增高、心肌酶增高以及心肌损伤等症状[2],其缺血和坏死的心电图发生特异性改变。心肌梗死疼痛程度较严重且持久,常在夜间发作导致患者无法入眠[3],患者常常感到恐惧、焦虑不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整体护理极具人情味,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具有一定的整体观念,针对患者具体情况以及各种健康问题进行计划性、预见性、主动性的护理工作。本研究中,经过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98例患者中97例心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这表明整体护理能够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合理要求,有效减轻患者病痛的折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翠荣,李国宏,陈泳,汤卫红.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12(30):52-54.
[2] 王桂花.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7(10):18-20.
[3] 陈志林,莫文静,曾小李.整体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8(10)121-122.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整体护理;效果
心肌梗死主要指的是心肌缺血和坏死,主要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者供血过程中断情况,而导致心肌出现严重持久性的缺血症状[1]。现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行整体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1-85岁,平均(65.8±9.5)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相关检查确诊,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46例,糖尿病35例,脑卒中23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68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30例;心肌梗死在前壁部的21例,下壁部的有25例,前间壁20例,右室18例,正后壁14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患者入院进行治疗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灵安慰,对医院环境、医疗设备以及主治医生加以介绍,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在介绍时,医护人员要注意态度以及语气的和善与真诚,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动作要保证轻柔、迅速并有条不紊,给患者一种可靠的印象,必要时可给予患者适当镇静、安眠药物,在回答患者疑问时要极具有耐心,鼓励患者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及心理感受,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与支持,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取得理解与支持。
1.2.2 环境护理 有条件的病重患者尽量给予单人抢救室或者心血管监护室,给予必要的床边心电、呼吸以及血压监测,特别是在患者治疗除的24h内要就与患者连续监测,在病房内要配备必须的抢救设备和用物,如氧气装置、呼吸机装置、吸引装置以及除颤器等。患者必须完全卧床休息4-7d时间,任何日常活动均交由护理人员帮助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翻身,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避免患者出现情绪波动;第二周开始,可以鼓励非低血压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四肢活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在护理人员协助下可以进行离床活动,预防血栓的形成,改善长期卧床造成的脏器功能下降情况。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训练,对于患有并发症的患者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1.2.3 饮食护理
1.2.3.1 急性期 患者发病的前3天主要以流质食物为主,可如少量去油的肉汤、小米稀粥等,尽量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胀气、具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牛奶、豆浆、咖啡、浓茶等,每日补液量保持在1000-1500ml范围内,分5次左右喂服,每天摄入热量保持在500-800千卡内,避免饮食过热、过冷,保证低盐,以免引起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饮食搭配时,要在保证饮食营养均衡的情况下根据患者口味调配;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肠外营养补充。
1.2.3.2 缓解期 患者在发病30d内病情逐渐好转时,可逐渐改为半流食,要注意少食多餐,食物热量可以适当增加到1000-1200千卡,膳食要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可以给予适量水果、蔬菜、瘦肉、鱼类等食物,保持胃肠道处于畅通状态,防止便秘。
1.2.3.3 恢复期 患病30d后病情基本稳定时,可保持患者每日饮食热量摄入在1000-1200千卡,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高纤维等食物,促进患者病情损伤部位的恢复以及保持大便的通畅。叮嘱患者要少食多餐,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过量脂肪摄入。
1.2.3.4 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 根据患者体质及本身疾病情况,结合患者饮水、输液以及食物中含水量整体情况给予食物搭配,使其能够适应心脏负荷的能力,如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疾病,要严格限制食物中的含盐量,根据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可以给予患者补充含适量镁、钾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因为镁能够起到保护缺血性心肌梗死的效果,钾对心肌的兴奋性以及传导性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2.4 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向患者讲解相关心肌梗死疾病的知识,是缓解了解到该疾病的可控危险因素,使患者意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肌梗死病情,叮嘱患者出院后要逐渐增加活动量,由室内慢走逐渐增加到户外短时散步。
2 结果
经过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98例患者中97例心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1例死亡,死亡率为99.0%。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统计表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临床上或者常表现出持久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WBC增高、心肌酶增高以及心肌损伤等症状[2],其缺血和坏死的心电图发生特异性改变。心肌梗死疼痛程度较严重且持久,常在夜间发作导致患者无法入眠[3],患者常常感到恐惧、焦虑不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整体护理极具人情味,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具有一定的整体观念,针对患者具体情况以及各种健康问题进行计划性、预见性、主动性的护理工作。本研究中,经过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98例患者中97例心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这表明整体护理能够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合理要求,有效减轻患者病痛的折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翠荣,李国宏,陈泳,汤卫红.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12(30):52-54.
[2] 王桂花.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7(10):18-20.
[3] 陈志林,莫文静,曾小李.整体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8(1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