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如果备好课,还要想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更是如此,既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谈谈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炼”成的。
一、教学生做听课小达人,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从教学生四会开始: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要求学生听课要一边听一边想再一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解析,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意识记忆能力和敏捷性。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看题能力,从中快速提取数学信息。先要交给学生观察权,不能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由教师给出“观察提示”,从半独立观察训练到完全独立观察,在课堂练习中要多出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慢慢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例如,在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设计了一个图形练习(见下图):观察并判断阴影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会想:首先要主动想,课堂上要学生主动动脑子,除了靠教师的启发外,还要靠“带”,带动学生动脑子。
会说: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听、看、想,要通过“说”来表达。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先准备两个等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另一个圆分成不等的两份,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异同点,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准确表述“平均分”,说错的重新叙述,这样就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生做有深度的思考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教师要创造条件并能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整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
我以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例,说明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考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
“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又快又对地算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这是这一课的难点,也是学生掌握算法的重点。疑问是发现的钥匙、思考的动力,因此我让学生自学思考。对于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由得会想:“怎样算是又快又对的呢?”这一问题能激起了思考的欲望,并且成了大家努力思考的目标。
第二,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由于课本没有直接回答问题的讲述,所以不要让学生对这一问题“空”想,教师要给予提示,如: 18的倍数和30的倍数中,各包含哪几个质因数?请试算一下,有何发现?
18=2×3×3 30=2×3×5
36=2×3×3×2 60=2×3×5×2
54=2×3×3×3 90=2×3×5×3
72=2×3×3×2×2
90=2×3×3×5
第三,要留给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
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有部分学生还没有“钻进去”,就让思维快捷的同学说出了意见,这样肯定会挫伤多数孩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第四,及时组织互相交流。
为了给学生提供“说”的平台,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在讨论中,同学们逐步明确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既要“公”又要“小”,重点明白了怎样才能保证这两点。如有的同学说:“在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如果用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2和3相乘得到6,6只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公倍数。”有的同学讲:“通过试算,我发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90,90不但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和3,而且包含18独有的质因数3和30独有的质因数5,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是18和30的公倍数”。又有人补充说:“18和30的质因数里各有一个2和一个3,而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能要一个2,一个3,这样才能保证是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同学们热情高涨,发言勇跃,相互纠正修正。由于这算理方法不是听老师讲解的,而是他们自己“思考”出来的,许多同学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三、教学生做阅读小能手,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新内容。尤其是每一单元第一小节的第一节新内容,阅读时标出疑问,这样带着问题上课,容易突破难点。有时我提出能激起孩子们兴趣的题目,引导学生在书中找答案。例如講“差倍”应用题的内容,讲完例题,我提出“差都可以怎么表述?看谁想得多”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外和同学一起完成。同学们开始是自己想,然后同去到课本内外的习题中找,第二天上课交流时,有同学一人就说出六种“差”的不同表述法:①A比B多几 ②B比A少几 ③A减少几等于B ④B加几等于A ⑤A给B若干后,A、B相等 ⑥A减去15,B加上3,两数相等。在充分的预习基础上再学习比较复杂的倍数差应用题,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易懂,还把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爱上阅读、主动学习。
四、教学生做改错小高手,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善于在错误中学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例如:设计口算的练习时,我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计时、口算、检查、订正。另外,指导学生分析自己作业的错因,批改作业,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错题的情况,评价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明确自己薄弱点。改错时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这样促使同学们在课后一起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小学生的年龄小,自觉性弱,可塑性强,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要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生更优的学习与思考方法,持之以恒,使学生从中“炼”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学会知识又会学知识,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生做听课小达人,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从教学生四会开始: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要求学生听课要一边听一边想再一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解析,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意识记忆能力和敏捷性。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看题能力,从中快速提取数学信息。先要交给学生观察权,不能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由教师给出“观察提示”,从半独立观察训练到完全独立观察,在课堂练习中要多出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的题目,使学生慢慢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例如,在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设计了一个图形练习(见下图):观察并判断阴影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会想:首先要主动想,课堂上要学生主动动脑子,除了靠教师的启发外,还要靠“带”,带动学生动脑子。
会说: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听、看、想,要通过“说”来表达。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先准备两个等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另一个圆分成不等的两份,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异同点,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准确表述“平均分”,说错的重新叙述,这样就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生做有深度的思考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教师要创造条件并能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整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
我以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例,说明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考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
“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又快又对地算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这是这一课的难点,也是学生掌握算法的重点。疑问是发现的钥匙、思考的动力,因此我让学生自学思考。对于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由得会想:“怎样算是又快又对的呢?”这一问题能激起了思考的欲望,并且成了大家努力思考的目标。
第二,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由于课本没有直接回答问题的讲述,所以不要让学生对这一问题“空”想,教师要给予提示,如: 18的倍数和30的倍数中,各包含哪几个质因数?请试算一下,有何发现?
18=2×3×3 30=2×3×5
36=2×3×3×2 60=2×3×5×2
54=2×3×3×3 90=2×3×5×3
72=2×3×3×2×2
90=2×3×3×5
第三,要留给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
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有部分学生还没有“钻进去”,就让思维快捷的同学说出了意见,这样肯定会挫伤多数孩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第四,及时组织互相交流。
为了给学生提供“说”的平台,我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在讨论中,同学们逐步明确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既要“公”又要“小”,重点明白了怎样才能保证这两点。如有的同学说:“在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如果用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2和3相乘得到6,6只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公倍数。”有的同学讲:“通过试算,我发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90,90不但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和3,而且包含18独有的质因数3和30独有的质因数5,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是18和30的公倍数”。又有人补充说:“18和30的质因数里各有一个2和一个3,而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能要一个2,一个3,这样才能保证是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同学们热情高涨,发言勇跃,相互纠正修正。由于这算理方法不是听老师讲解的,而是他们自己“思考”出来的,许多同学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三、教学生做阅读小能手,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新内容。尤其是每一单元第一小节的第一节新内容,阅读时标出疑问,这样带着问题上课,容易突破难点。有时我提出能激起孩子们兴趣的题目,引导学生在书中找答案。例如講“差倍”应用题的内容,讲完例题,我提出“差都可以怎么表述?看谁想得多”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外和同学一起完成。同学们开始是自己想,然后同去到课本内外的习题中找,第二天上课交流时,有同学一人就说出六种“差”的不同表述法:①A比B多几 ②B比A少几 ③A减少几等于B ④B加几等于A ⑤A给B若干后,A、B相等 ⑥A减去15,B加上3,两数相等。在充分的预习基础上再学习比较复杂的倍数差应用题,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易懂,还把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爱上阅读、主动学习。
四、教学生做改错小高手,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善于在错误中学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例如:设计口算的练习时,我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计时、口算、检查、订正。另外,指导学生分析自己作业的错因,批改作业,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错题的情况,评价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明确自己薄弱点。改错时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这样促使同学们在课后一起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小学生的年龄小,自觉性弱,可塑性强,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要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生更优的学习与思考方法,持之以恒,使学生从中“炼”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学会知识又会学知识,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