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株洲“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着重关注的是老少边穷地区的连片贫困人群,对城市贫困人群的关注度相对较小。随着株洲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农民工和“2030”青年失业群体为主题的新城市贫困人群成为了城市贫困人群的主体。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转变观念创新城市贫困治理的范式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城市贫困;治理范式
一、城市贫困人群的构成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城市贫困群体的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城市贫困人群主要是指以下三类人群。
1.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贫困人群
根据国家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我国传统城市贫困人口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人员:一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确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城市居民;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然未能重新就业,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三是在职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
2.进城务工的贫困农民工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在城市居住、生活超过六个月,属于城镇常住居民。株洲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工作,为株洲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农民工缺乏现代工业生产的职业技术,他们大部分从事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在就业方面遭受到多方面的排斥,再加上近年来城市房租、生活费用高涨,他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陷入贫困状态,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农民工提早返乡就业或创业,也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城镇“2030”青年失业贫困人群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城镇就业体制改革的推进,青年人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幅增加,特别是一些没有就业优势的青年,近年来纷纷加入失业大军。根据劳动部《2015-2016:中国就业报告》统计,我国目前新增劳动力中只有70%左右实现了充分就业,其中15-29岁青年人群的总体失业率为8.6%,高于全社会的平均失业率。在这部分青年失业人群中,大部分是城镇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或肄业后处于失业状态的城镇年轻人,近年来,城镇青年失业人群的学历有逐步提高的趋势,由于大学的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中專院校学生超过700万人,一些专业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状况尤为突出,这部分人群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立能力,不能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需求,最终成为高学历待业或失业青年。
二、城镇贫困人群的新特征
1.贫困的原因与以前有差别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贫困的成因一般是劳动者自身懒惰,劳动者不具备劳动能力二不能获得维持自身生活的经济来源,劳动者具备劳动能力但家庭负担很重导致其家庭平均收入低于国家规定的贫困县标准。目前,大部分城市贫困人群并不是因为自身懒惰或不具备劳动能力而陷入贫困,而是因为制度转型导致其权利缺失或遭受比较严重的就业排斥导致贫困,比如,目前在就业市场上企业往往规定员工要具备某种学历水平或工作经验,这就导致一部分刚毕业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因为这方面的就业排斥而无法正常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就业排斥导致青年人群缺乏就业的自我认同和信心,甚至导致一部分人员不愿意参与审会融合而导致贫困,出现了所谓的“啃老族”。
2.导致贫困的主客观因素与以前有差别
以往的研究表明,学者们主要从经济收入的角度将低于社会贫困线收入的人群定义为贫困人群。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上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就业原则不仅导致部分人员因为不能就业或不充分就业陷入贫困,更重要的是,这种竞争导致部分人群就业的自信心下降、就业的自我认同感缺乏和主动融入社会的意愿降低。由于不能就业或不充分就业,这部分人产生别人看不起自己的看法,他们从主观角度把自己归入受社会就业排斥的群体,从而产生“主官贫困”,这主要源于他们和别人或社会需求相比较而产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的“缺失感”。
3.贫困人群接受援助的方式和贫困的稳定性与以前不同
目前,由于城市贫困人群的新特征。导致他们在遭遇贫困的时候并不是第一时间项社会贫困救助机构去申请贫困救助,他们更会倾向于需求亲人以及较为亲密的朋友或邻里的的帮助。对农民工贫困群体来讲,他们由于受社会保障制度程序向二元分割的制度限制,更无法向城镇居民一样向社会救助机构寻求帮助。针对城镇居民“2030”贫困人群,他们在面临就业风险的同时由于自身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导致他们在面临社会就业排斥的可能时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能够接触到更多融入社会的机会,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关系摆脱贫困状态。同时,对于那些没有很多社会关系的城镇“2030”贫困人群来讲,在遭遇就业排斥时会陷入贫困的怪圈而无法自拔,特别是父母或亲戚朋友没有相关的资源供自己利用时,他们往往会因为无法获得与他们平等的就业权利二遭遇贫困的代际传递,他们有希望摆脱贫困,但是却背负着沉重的代价,这种贫困往往具有反复性。
三、研究城市贫困群体的意义
1.城市贫困人群有向年轻人扩大的趋势
据调查,目前城市贫困人口与以往不同,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年轻人群遭遇贫困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方面会造成他们就业信心和能力里的逐渐丧失,导致他们在今后就业的道路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由于无法正常就业,这部分人群可能会成为城市新的无业游民,对城市治安和综合治理会造成不小的压力。同时,年轻人群无法就业也是社会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导致他们成为城市安全稳定的隐患,这种情绪具有一定的蔓延性,会逐步向以其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扩散。 2.城市贫困人群类别逐渐复杂化
和以前城镇贫困人群由于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确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城市居民,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然未能重新就业,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在职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等原因不同,目前城镇贫困人群产生的原因逐步复杂化,城镇贫困农民工和“2030”贫困城市人群逐步成为城镇贫困人群的主体,同时,还有一些从农村流向城镇的无业游民,这些群体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教育程度等差异很大,导致目前城镇贫困人群的构成逐步复杂化。
3.城市贫困人群存在二元分割
目前,城镇农民工已经成为城镇就业人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民工虽然早已成为城镇中的重要人群,但他们在社会福利待遇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着天然的鸿沟。目前,我国城镇社会福利体系与农村社会福利体系是两个不同的运行系统,这个系统的运行主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社会身份确定,城镇居民享受到的若干社会福利待遇至今无法覆盖到城镇居民,导致农民工虽然具备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建设城镇的义务,却无法享受到城镇居民拥有的社会权利,他们至今仍被排除在城镇福利体系之外。对于贫困农民工而言,他们无法享受城镇低保人群的福利待遇,他们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摆脱所处的贫困状态。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福利体系是导致目前农民工贫困群体持续贫困的主要原因,这种贫困在目前条件下具备代际传递的可能,让城乡不平等的福利待遇体系有扩大化的趋势。
四、目前城镇贫困人群产生的主要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制度转型促使了城镇贫困人口的多样化
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我国从过去的计划经济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导致部门就业能力弱、就业意愿不强的人群事业而成为贫困人群。在家庭制度转型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家庭逐渐小型化,这对于贫困人群的家庭救助是不利的,在小型化家庭中一个主要劳动力的失业就可能及大地拉低家庭的人均收入,从而使整个家庭沦为贫困户。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我国原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逐步解体,新的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2.国有企业改革造成了大量下岗失业贫困人群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是深入开展,我国大量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市场,原国有企业人员面临着下岗待业或就业的稳定性下降等问题。国企改革造成的下岗再就业人员是我国城镇贫困人群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并且这部分人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大部分年纪偏大,很难根据自身的努力脱贫。
3.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导致新贫困人口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大量无技术或低技术劳动力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成为失业人员,这部分人群以城镇“2030”人群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体。城镇“2030”群体大部分是由于学历低、技能低或者专业不对口导致不能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而陷入贫困。进城务工的農民工由于缺乏就业技能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服务,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是最容易失业而陷入贫困的。
4.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新贫困人口的产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收入日益提升,而低技术人员和低层次岗位的就业人员收入却增长不多,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低技术人员和低层次岗位的就业人员收入跟不上消费上涨的水平,他们逐步成为城镇中的贫困阶层。
5.就业排斥导致城镇部分人口陷入贫困状态
目前,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城镇就业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这导致用人单位故意设置高于就业岗位需求的就业条件,或者为就业岗位设置额外的附加条件,导致低技术、低学历劳动者无法竞聘相关岗位;或者设置工作经验年限,导致具有较高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也无法竞聘相关工作岗位。这种就业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上非常普遍、花样繁多,是导致“2030”人群和农民工群体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城市贫困治理范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1.尽快建立机制性福利模式
以前,我们根据市场化原则建立补救性福利模式的社会救助体系,该模式认为市场可以解决大部分社会经济问题,社会福利的目标只需要将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而被淘汰出劳动力市场的人群身上,把其他的交给市场自行运行。这种模式无法解决就业排斥导致的社会贫困。而机制性福利模式则认为市场自身的运行无法完全解决日益恶化的社会贫困问题,政府只有通过全面干预社会福利政策,才能解决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阶段,只有让政府代替部分是市场的功能才能让社会经济更好地运行。
2.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的政策法规
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我国《社会保障法》建立了包括“国家—社会保障机制”架构下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辅以商业性保险制度。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和由此引起的城乡居民福利制度的巨大差异,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福利公平的最大障碍。我们要加快研究社会福利立法工作,破除我国社会福利立法的滞后性和被动性,进一步完善社会立法内容,加强社会福利政策法规的执行检查制度,保障社会福利的公平性。
3.以社区为单位加快城镇精准扶贫进程
目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人群主要是农村地区绝对贫困人群,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关注度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相对农村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城镇贫困人口相对比较分散和隐蔽。政府可以把精准扶贫经验移植到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对城镇贫困人群建档立卡,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对性地解决城镇贫困人群的就业和生存问题。
4.加强对城镇贫困家庭儿童和青年人群的支持
城镇贫困家庭一般无力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营养、健康和教育方面,城镇贫困家庭儿童所收到的待遇一般低于较富裕家庭的儿童,这样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日后的发展,导致他们成年后缺乏必要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自信,容易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政府要加强对贫困家庭儿童成长的支持力度,为他们创造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城镇贫困家庭的实质性脱贫。贫困家庭的青年一般由于未受到良好的教育,导致他们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处于劣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贫困家庭青年就业人群的就业技能培训来帮助他们就业和脱贫。
参考文献:
[1]许光.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2]王春萍.可行能力视角下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研究[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祝建华.缓解城市低保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4]叶普万,郭旭.西部地区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5]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2)
[6]孙莹.贫困的传递与遏制:城市低保家庭第二代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刘畅.制度排斥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J].社会福利,2003(7)
[8]曾群,陆景丽.青年事业与社会关系排斥风险[J].青年研究,2006(6)
关键词:精准扶贫;城市贫困;治理范式
一、城市贫困人群的构成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城市贫困群体的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城市贫困人群主要是指以下三类人群。
1.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贫困人群
根据国家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我国传统城市贫困人口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人员:一是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确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城市居民;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然未能重新就业,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三是在职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
2.进城务工的贫困农民工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在城市居住、生活超过六个月,属于城镇常住居民。株洲作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工作,为株洲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农民工缺乏现代工业生产的职业技术,他们大部分从事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在就业方面遭受到多方面的排斥,再加上近年来城市房租、生活费用高涨,他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陷入贫困状态,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农民工提早返乡就业或创业,也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城镇“2030”青年失业贫困人群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城镇就业体制改革的推进,青年人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幅增加,特别是一些没有就业优势的青年,近年来纷纷加入失业大军。根据劳动部《2015-2016:中国就业报告》统计,我国目前新增劳动力中只有70%左右实现了充分就业,其中15-29岁青年人群的总体失业率为8.6%,高于全社会的平均失业率。在这部分青年失业人群中,大部分是城镇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或肄业后处于失业状态的城镇年轻人,近年来,城镇青年失业人群的学历有逐步提高的趋势,由于大学的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中專院校学生超过700万人,一些专业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状况尤为突出,这部分人群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立能力,不能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需求,最终成为高学历待业或失业青年。
二、城镇贫困人群的新特征
1.贫困的原因与以前有差别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贫困的成因一般是劳动者自身懒惰,劳动者不具备劳动能力二不能获得维持自身生活的经济来源,劳动者具备劳动能力但家庭负担很重导致其家庭平均收入低于国家规定的贫困县标准。目前,大部分城市贫困人群并不是因为自身懒惰或不具备劳动能力而陷入贫困,而是因为制度转型导致其权利缺失或遭受比较严重的就业排斥导致贫困,比如,目前在就业市场上企业往往规定员工要具备某种学历水平或工作经验,这就导致一部分刚毕业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因为这方面的就业排斥而无法正常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就业排斥导致青年人群缺乏就业的自我认同和信心,甚至导致一部分人员不愿意参与审会融合而导致贫困,出现了所谓的“啃老族”。
2.导致贫困的主客观因素与以前有差别
以往的研究表明,学者们主要从经济收入的角度将低于社会贫困线收入的人群定义为贫困人群。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上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就业原则不仅导致部分人员因为不能就业或不充分就业陷入贫困,更重要的是,这种竞争导致部分人群就业的自信心下降、就业的自我认同感缺乏和主动融入社会的意愿降低。由于不能就业或不充分就业,这部分人产生别人看不起自己的看法,他们从主观角度把自己归入受社会就业排斥的群体,从而产生“主官贫困”,这主要源于他们和别人或社会需求相比较而产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的“缺失感”。
3.贫困人群接受援助的方式和贫困的稳定性与以前不同
目前,由于城市贫困人群的新特征。导致他们在遭遇贫困的时候并不是第一时间项社会贫困救助机构去申请贫困救助,他们更会倾向于需求亲人以及较为亲密的朋友或邻里的的帮助。对农民工贫困群体来讲,他们由于受社会保障制度程序向二元分割的制度限制,更无法向城镇居民一样向社会救助机构寻求帮助。针对城镇居民“2030”贫困人群,他们在面临就业风险的同时由于自身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导致他们在面临社会就业排斥的可能时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能够接触到更多融入社会的机会,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关系摆脱贫困状态。同时,对于那些没有很多社会关系的城镇“2030”贫困人群来讲,在遭遇就业排斥时会陷入贫困的怪圈而无法自拔,特别是父母或亲戚朋友没有相关的资源供自己利用时,他们往往会因为无法获得与他们平等的就业权利二遭遇贫困的代际传递,他们有希望摆脱贫困,但是却背负着沉重的代价,这种贫困往往具有反复性。
三、研究城市贫困群体的意义
1.城市贫困人群有向年轻人扩大的趋势
据调查,目前城市贫困人口与以往不同,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年轻人群遭遇贫困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方面会造成他们就业信心和能力里的逐渐丧失,导致他们在今后就业的道路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由于无法正常就业,这部分人群可能会成为城市新的无业游民,对城市治安和综合治理会造成不小的压力。同时,年轻人群无法就业也是社会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导致他们成为城市安全稳定的隐患,这种情绪具有一定的蔓延性,会逐步向以其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扩散。 2.城市贫困人群类别逐渐复杂化
和以前城镇贫困人群由于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确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城市居民,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然未能重新就业,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在职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等原因不同,目前城镇贫困人群产生的原因逐步复杂化,城镇贫困农民工和“2030”贫困城市人群逐步成为城镇贫困人群的主体,同时,还有一些从农村流向城镇的无业游民,这些群体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教育程度等差异很大,导致目前城镇贫困人群的构成逐步复杂化。
3.城市贫困人群存在二元分割
目前,城镇农民工已经成为城镇就业人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民工虽然早已成为城镇中的重要人群,但他们在社会福利待遇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着天然的鸿沟。目前,我国城镇社会福利体系与农村社会福利体系是两个不同的运行系统,这个系统的运行主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社会身份确定,城镇居民享受到的若干社会福利待遇至今无法覆盖到城镇居民,导致农民工虽然具备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建设城镇的义务,却无法享受到城镇居民拥有的社会权利,他们至今仍被排除在城镇福利体系之外。对于贫困农民工而言,他们无法享受城镇低保人群的福利待遇,他们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摆脱所处的贫困状态。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福利体系是导致目前农民工贫困群体持续贫困的主要原因,这种贫困在目前条件下具备代际传递的可能,让城乡不平等的福利待遇体系有扩大化的趋势。
四、目前城镇贫困人群产生的主要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制度转型促使了城镇贫困人口的多样化
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我国从过去的计划经济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导致部门就业能力弱、就业意愿不强的人群事业而成为贫困人群。在家庭制度转型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家庭逐渐小型化,这对于贫困人群的家庭救助是不利的,在小型化家庭中一个主要劳动力的失业就可能及大地拉低家庭的人均收入,从而使整个家庭沦为贫困户。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随着社会转型的发展,我国原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逐步解体,新的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2.国有企业改革造成了大量下岗失业贫困人群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是深入开展,我国大量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市场,原国有企业人员面临着下岗待业或就业的稳定性下降等问题。国企改革造成的下岗再就业人员是我国城镇贫困人群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并且这部分人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大部分年纪偏大,很难根据自身的努力脱贫。
3.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导致新贫困人口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大量无技术或低技术劳动力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成为失业人员,这部分人群以城镇“2030”人群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体。城镇“2030”群体大部分是由于学历低、技能低或者专业不对口导致不能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而陷入贫困。进城务工的農民工由于缺乏就业技能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服务,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是最容易失业而陷入贫困的。
4.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新贫困人口的产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收入日益提升,而低技术人员和低层次岗位的就业人员收入却增长不多,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低技术人员和低层次岗位的就业人员收入跟不上消费上涨的水平,他们逐步成为城镇中的贫困阶层。
5.就业排斥导致城镇部分人口陷入贫困状态
目前,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城镇就业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这导致用人单位故意设置高于就业岗位需求的就业条件,或者为就业岗位设置额外的附加条件,导致低技术、低学历劳动者无法竞聘相关岗位;或者设置工作经验年限,导致具有较高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也无法竞聘相关工作岗位。这种就业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上非常普遍、花样繁多,是导致“2030”人群和农民工群体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城市贫困治理范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1.尽快建立机制性福利模式
以前,我们根据市场化原则建立补救性福利模式的社会救助体系,该模式认为市场可以解决大部分社会经济问题,社会福利的目标只需要将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而被淘汰出劳动力市场的人群身上,把其他的交给市场自行运行。这种模式无法解决就业排斥导致的社会贫困。而机制性福利模式则认为市场自身的运行无法完全解决日益恶化的社会贫困问题,政府只有通过全面干预社会福利政策,才能解决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阶段,只有让政府代替部分是市场的功能才能让社会经济更好地运行。
2.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的政策法规
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我国《社会保障法》建立了包括“国家—社会保障机制”架构下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辅以商业性保险制度。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和由此引起的城乡居民福利制度的巨大差异,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福利公平的最大障碍。我们要加快研究社会福利立法工作,破除我国社会福利立法的滞后性和被动性,进一步完善社会立法内容,加强社会福利政策法规的执行检查制度,保障社会福利的公平性。
3.以社区为单位加快城镇精准扶贫进程
目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人群主要是农村地区绝对贫困人群,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关注度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相对农村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城镇贫困人口相对比较分散和隐蔽。政府可以把精准扶贫经验移植到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对城镇贫困人群建档立卡,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对性地解决城镇贫困人群的就业和生存问题。
4.加强对城镇贫困家庭儿童和青年人群的支持
城镇贫困家庭一般无力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营养、健康和教育方面,城镇贫困家庭儿童所收到的待遇一般低于较富裕家庭的儿童,这样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日后的发展,导致他们成年后缺乏必要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自信,容易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政府要加强对贫困家庭儿童成长的支持力度,为他们创造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城镇贫困家庭的实质性脱贫。贫困家庭的青年一般由于未受到良好的教育,导致他们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处于劣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贫困家庭青年就业人群的就业技能培训来帮助他们就业和脱贫。
参考文献:
[1]许光.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2]王春萍.可行能力视角下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研究[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祝建华.缓解城市低保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4]叶普万,郭旭.西部地区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5]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2)
[6]孙莹.贫困的传递与遏制:城市低保家庭第二代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刘畅.制度排斥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J].社会福利,2003(7)
[8]曾群,陆景丽.青年事业与社会关系排斥风险[J].青年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