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历史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先学后教”呢?笔者以《三国鼎立》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学生自学、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组学习
中学历史课堂应该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历史教育要尊重生命,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归宿的教学,笔者认为历史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充分成长的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笔者认为“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模式。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的教学来阐述这一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学生自学。这种课堂模式主要是设计思考题来指导学生自学。问题是师生教学的路标,因此精心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就极为重要。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上课时出示小黑板,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本课的达标要求。美国的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第二、展示本课的预习题:1.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表格的形式,包括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2.假如你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谋士,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为谁进言?3.东汉名士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呢?4.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笔者认为自学部分分为三部分。第一、先把书本看一遍。第二、完成练习册的知识结构图,并依据知识结构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在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第三、合作探究预习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这一过程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尤其关注潜能生的自学情况。确保无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若有学生遇到困难举手求助,教师讲解时不能干扰其他学生自学。
其次学生展示。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组内讲解。即“兵教兵”,小组派代表针对上述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讲解,其他成员互为补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另外教师不断逡巡,深入小组听讲、引导,尤其关注较薄弱小组,以便发现问题,适时跟进纠错总结。第二、小老师讲解。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种模式也潜藏了更多教师的引导作用。面对学生讲解时,教师应真心的倾听,教师在专注中还得保持敏感,当学生讲解不正确,思维障碍时,应及时指出并加以引导。当学生的展示与自己思想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切不可进行简单的批评,而应营造一种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氛围,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立场上去重申自己的看法,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现代课程注重教学生成的理念,教师应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非从教师的经验出发,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的反映,捕捉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教师这样做点燃的是即将熄灭的火花,正是这些“火花”许多精彩才不其而至。教师适时捕捉教材的闪光点,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进入一种境界“究竟为什么”?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思考。教师既要把学生领进教材,又要把他们领出教材。第三、小组质疑。小组间抛出有疑问、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讨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发出疑问:“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学生的置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推动学生自觉学习。小组置疑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实现了当堂达标的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负担。
最后教师点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就小组讨论、讲述、质疑过程中出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结,教师对学生没有理解或领会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对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另外历史学习需要配景,因此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我将引用鲁迅先生说的一段话来客观的评价曹操,“我们讲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不是真正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用这段话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讲清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能动性起重要的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又如那道讨论题与评价人物也是一致的,这样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感悟能力,“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授之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在实践中笔者也存在许多困惑。例如学生依据知识结构将书本画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会大打折扣呢?这种模式提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而历史学科需要知识的积累,许多情境需要教师讲解,那么该如何分配时间呢?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开阔,探究问题不深入,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该如何拓展课外知识呢?以上是笔者对这种教学模式点滴认识和体会,现整理成文,以求大家指导。
参考文献
[1]《如何在历史教学环节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教学为例》,闫利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6期。
[2]《整理、探究與建构---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导学学案”问题的设计》,詹明静,《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3期。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组学习
中学历史课堂应该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历史教育要尊重生命,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归宿的教学,笔者认为历史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充分成长的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笔者认为“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模式。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的教学来阐述这一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学生自学。这种课堂模式主要是设计思考题来指导学生自学。问题是师生教学的路标,因此精心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就极为重要。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上课时出示小黑板,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本课的达标要求。美国的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第二、展示本课的预习题:1.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表格的形式,包括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2.假如你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谋士,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为谁进言?3.东汉名士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呢?4.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笔者认为自学部分分为三部分。第一、先把书本看一遍。第二、完成练习册的知识结构图,并依据知识结构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在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第三、合作探究预习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这一过程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尤其关注潜能生的自学情况。确保无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若有学生遇到困难举手求助,教师讲解时不能干扰其他学生自学。
其次学生展示。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组内讲解。即“兵教兵”,小组派代表针对上述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讲解,其他成员互为补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另外教师不断逡巡,深入小组听讲、引导,尤其关注较薄弱小组,以便发现问题,适时跟进纠错总结。第二、小老师讲解。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种模式也潜藏了更多教师的引导作用。面对学生讲解时,教师应真心的倾听,教师在专注中还得保持敏感,当学生讲解不正确,思维障碍时,应及时指出并加以引导。当学生的展示与自己思想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切不可进行简单的批评,而应营造一种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氛围,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立场上去重申自己的看法,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现代课程注重教学生成的理念,教师应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非从教师的经验出发,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的反映,捕捉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教师这样做点燃的是即将熄灭的火花,正是这些“火花”许多精彩才不其而至。教师适时捕捉教材的闪光点,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进入一种境界“究竟为什么”?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思考。教师既要把学生领进教材,又要把他们领出教材。第三、小组质疑。小组间抛出有疑问、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讨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发出疑问:“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学生的置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推动学生自觉学习。小组置疑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实现了当堂达标的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负担。
最后教师点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就小组讨论、讲述、质疑过程中出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结,教师对学生没有理解或领会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对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另外历史学习需要配景,因此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我将引用鲁迅先生说的一段话来客观的评价曹操,“我们讲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不是真正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用这段话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讲清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但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能动性起重要的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又如那道讨论题与评价人物也是一致的,这样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感悟能力,“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授之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在实践中笔者也存在许多困惑。例如学生依据知识结构将书本画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会大打折扣呢?这种模式提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而历史学科需要知识的积累,许多情境需要教师讲解,那么该如何分配时间呢?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开阔,探究问题不深入,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该如何拓展课外知识呢?以上是笔者对这种教学模式点滴认识和体会,现整理成文,以求大家指导。
参考文献
[1]《如何在历史教学环节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教学为例》,闫利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6期。
[2]《整理、探究與建构---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导学学案”问题的设计》,詹明静,《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