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明显,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游地区次之。③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传统村落分布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④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由南向北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中,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空间自相关;中国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4-0157-06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美学、旅游等价值。传统村落是指具有一定发展历史、延存至今、且保留较为完整的乡村聚落形式,同时也是地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外对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较早,且主要从传统村落文化[2]、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3]、传统村落景观[4,5]等方面开展研究。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传统村落旅游研究更加重视,且更具深度。如Kastenholz以葡萄牙传统村落为例,指出社会、情感和象征维度相关的经验是影响传统村落旅游满意度的重要因素[6]。Lepp对乌干达传统村落居民的旅游态度进行分析,并认为积极的态度会导致旅游职业行为[7]。目前国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8]、传统村落景观意象[9]、传统村落价值评价[10]、传统村落保护[11-12]、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及影响[12-14]等方面。总体说来,国内外学者较多地从历史学、景观学、建筑学、旅游学等角度对传统村落开展研究,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从宏观尺度对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规律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规律,以期为全国传统村落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2)南北分布特征。
从南北分布来看(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南方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方地区有1 225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78%,而北方地区仅有336个国家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22%。
(3)三大地带分布特征。
从三大地带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青海、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特征。西部地区有804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52%,中部地区有406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26%,东部地区有351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22%。
(4)八大分区分布特征。
从全国八大分区来看(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西南地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由西南、东南向东北、西北”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有733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47%;其次为长江中游地区,有269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17%;再次为东部沿海地区,有171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11%(见图3)。而东北地区分布最少,仅有5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0.3%。
3 传统村落的空间自相关
3.1 全局自相关
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为0.295 4,正态统计量z值为2.404 6。Moran’s I估计值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z值大于0.05置信水平临界值1.96),表明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存在传统村落分布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的集聚,即:无论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地区,还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的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从全国传统村落规模分布的情况来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大,规模分布较为分散,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分布的地区较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传统村落区域分布的两极分化现象。
3.2 局部自相关
由于全局Moran’s I指数只能反映区域空间差异的总体特性,难以反映区域内部之间的空间特性及其关系。因此,本研究运用Moran散点图和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来进一步分析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局部空间特征。 3.2.1 Moran散点图
从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Moran散点图(见图4)可以看出,全国大多数地区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占全国地区的77%,反映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趋向于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空间正相关。第一象限主要分布有云南、贵州、福建、广西、安徽等10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32%,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传统村落分布较多,是传统村落分布的集聚区;第三象限主要分布有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等14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45%,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分布稀疏,从而传统村落分布较少。位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地区相对较少,仅占全国地区总数的23%,集聚特征并不明显。其中,第二象限主要分布有西藏、湖北、海南、重庆、上海等5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16%,这些地区处于传统村落分布的过渡地带;第四象限主要分布有山西、河南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6%,这些地区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传统村落分布较为丰富。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地带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此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整体而言,全国传统村落的热、冷点区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由南向北的梯度分布格局。其中,以云南、贵州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突出,云南、贵州是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热点区。从热点区与冷点区分布数量来看,热点区和次热点区有1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38.7%,冷点区和次冷点区有16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61.3%。其中,热点区有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6.5%,冷点区有16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51.6%。综合反映出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以冷点区为主。从热点区与冷点区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证、宽间自相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密度分布特征: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显著。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平均密度为1.626个/万km2,然而,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其中,贵州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高达16.577个/万km2,而内蒙古、黑龙江、西藏、新疆等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不足0.1个/万km2。同时,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2)区域分布特征: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从省际差异来看,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占全国的38%,而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仅占全国的3%;从南北差异来看,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地带差异来看,全国传统村落在西部地区分布最多,东部地区分布较少;从八大分区差异来看,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东北地区分布最少。
(3)空间分布的全局自相关: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传统村落分布表现出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的特性。由于全国传统村落规模分布较为分散,呈“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两极分化现象。
(4)空间分布的局部自相关:从Moran散点图来看,大多数地区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位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地区相对较少,反映出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趋向于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空间正相关;从热点区分布来看,全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在空间上呈明显的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云南、贵州是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热点区。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与此同时,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往往具有相似性、差异性、多样性。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一方面,应进一步突出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人文活动对传统村落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不同类型、属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的总结。传统村落集聚区往往是经济社会落后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如何将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并协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致谢: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张琪、文捷敏、李一帆硕士研究生在本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收集。
(编辑:田 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喆,周涵滔.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 建筑学报,2012,(4):109-114. [Chen Zhe, Zhou Hantao. A Study on Traditional Village Renewal and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 (4):109-114.]
[2]Crouch D. Popular Culture and What We Make of the Rural, with a Case Study of Village Allotment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2, 8(3): 229-240. [3]Marschalek I.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Local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in Seven Chinese Villag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87(2): 226-235.
[4]Chen B, Nakama Y. A Study on Village Forest Landscape in Small Island Topography in Okinawa, Japan [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0, 9(2): 139-148.
[5]Yu Y. Landscape Transiti on of Historic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J].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13, 2(2): 234-242.
[6]Kastenholz E, Carneiro M J, Marques C P, et al.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Rural Tourism Experience:the Case of a Historical Village in Portugal [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2, 4: 207-214.
[7]Lepp A.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di Village, Uganda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3): 876-885.
[8]陶伟,陈红叶,林杰勇. 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 地理学报,2013,68(2): 209-218. [Tao Wei, Chen Hongye, Lin Jieyong. Spatial Form and Spatial 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Syntactical View: A Case Study of Xiaozhou Village, Guangzhou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2): 209-218.]
[9]刘沛林,董双双. 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 地理研究,1998,17(1):31-38. [Liu Peilin, Dong Shuangshuang. Study of Landscapeimage of Chinese Ancient Villag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8, 17(1):31-38.]
[10]王云才,郭焕成,杨丽. 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 地理科学,2006,26(6):735-742. [Wang Yuncai, Guo Huancheng,Yang Li. The Discussion on Eval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Beijing: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Mentougou District of Beijing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6): 735-742.]
[11]赵勇,张捷,李娜,等.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 地理科学,2006,26(4):497-505. [Zhao Yong, Zhang Jie, Li Na, et al. The Study on Conserv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n the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Group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in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4): 497-505.]
[12]王云才,杨丽,郭焕成. 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以门头沟区为例[J]. 山地学报,2006,24(4):466-472. [Wang Yuncai, Yang Li, Guo Huancheng. The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Conservation an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 in Western Mountain of Beijing:a Case Study of Mentougou District [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6, 24(4): 466-472.]
[13]李萍,王倩,Chris Ryan. 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研究以安徽齐云山为例[J]. 旅游学刊,2012,27(4):57-63. [Li Ping, Wang Qian, Chris Ryan.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Mt. Qiyun, Anhui Province [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4): 57-63.] [14]卢松,陆林,王莉,等.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 地理科学,2004,24(2):250-256. [Lu Song, Lu Lin, Wang Li, et al.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Flows to Ancient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Two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Xidi Village and Hongcun Village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24(2): 250-256.]
[15]关伟,朱海飞.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 地理研究,2011,30(11):2008-2016. [Guan Wei, Zhu Haifei.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Inter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ESD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1): 2008-2016.]
[16]徐建华. 地理建模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Xu Jianhua. Geographic Modeling Method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17]徐建华. 计量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Xu Jianhua. Measurement Geography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18]靳诚,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 地理学报,2009,64(6):713-723. [Jin Cheng, Lu Yuqi. Evolvement of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at County Level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6): 713-723.]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空间自相关;中国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4-0157-06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美学、旅游等价值。传统村落是指具有一定发展历史、延存至今、且保留较为完整的乡村聚落形式,同时也是地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外对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较早,且主要从传统村落文化[2]、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3]、传统村落景观[4,5]等方面开展研究。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传统村落旅游研究更加重视,且更具深度。如Kastenholz以葡萄牙传统村落为例,指出社会、情感和象征维度相关的经验是影响传统村落旅游满意度的重要因素[6]。Lepp对乌干达传统村落居民的旅游态度进行分析,并认为积极的态度会导致旅游职业行为[7]。目前国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8]、传统村落景观意象[9]、传统村落价值评价[10]、传统村落保护[11-12]、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及影响[12-14]等方面。总体说来,国内外学者较多地从历史学、景观学、建筑学、旅游学等角度对传统村落开展研究,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从宏观尺度对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规律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规律,以期为全国传统村落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2)南北分布特征。
从南北分布来看(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南方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方地区有1 225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78%,而北方地区仅有336个国家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22%。
(3)三大地带分布特征。
从三大地带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青海、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特征。西部地区有804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52%,中部地区有406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26%,东部地区有351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22%。
(4)八大分区分布特征。
从全国八大分区来看(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西南地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由西南、东南向东北、西北”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有733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47%;其次为长江中游地区,有269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17%;再次为东部沿海地区,有171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11%(见图3)。而东北地区分布最少,仅有5个传统村落,占全国传统村落的0.3%。
3 传统村落的空间自相关
3.1 全局自相关
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全局Moran’s I估计值为0.295 4,正态统计量z值为2.404 6。Moran’s I估计值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z值大于0.05置信水平临界值1.96),表明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存在传统村落分布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的集聚,即:无论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地区,还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的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从全国传统村落规模分布的情况来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大,规模分布较为分散,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分布的地区较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传统村落区域分布的两极分化现象。
3.2 局部自相关
由于全局Moran’s I指数只能反映区域空间差异的总体特性,难以反映区域内部之间的空间特性及其关系。因此,本研究运用Moran散点图和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来进一步分析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局部空间特征。 3.2.1 Moran散点图
从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Moran散点图(见图4)可以看出,全国大多数地区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占全国地区的77%,反映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趋向于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空间正相关。第一象限主要分布有云南、贵州、福建、广西、安徽等10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32%,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传统村落分布较多,是传统村落分布的集聚区;第三象限主要分布有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等14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45%,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分布稀疏,从而传统村落分布较少。位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地区相对较少,仅占全国地区总数的23%,集聚特征并不明显。其中,第二象限主要分布有西藏、湖北、海南、重庆、上海等5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16%,这些地区处于传统村落分布的过渡地带;第四象限主要分布有山西、河南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6%,这些地区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传统村落分布较为丰富。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地带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此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整体而言,全国传统村落的热、冷点区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由南向北的梯度分布格局。其中,以云南、贵州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突出,云南、贵州是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热点区。从热点区与冷点区分布数量来看,热点区和次热点区有1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38.7%,冷点区和次冷点区有16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61.3%。其中,热点区有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6.5%,冷点区有16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51.6%。综合反映出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以冷点区为主。从热点区与冷点区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证、宽间自相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密度分布特征: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显著。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平均密度为1.626个/万km2,然而,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其中,贵州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高达16.577个/万km2,而内蒙古、黑龙江、西藏、新疆等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不足0.1个/万km2。同时,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2)区域分布特征: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从省际差异来看,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占全国的38%,而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仅占全国的3%;从南北差异来看,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地带差异来看,全国传统村落在西部地区分布最多,东部地区分布较少;从八大分区差异来看,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东北地区分布最少。
(3)空间分布的全局自相关: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传统村落分布表现出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的特性。由于全国传统村落规模分布较为分散,呈“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两极分化现象。
(4)空间分布的局部自相关:从Moran散点图来看,大多数地区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位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地区相对较少,反映出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趋向于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空间正相关;从热点区分布来看,全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在空间上呈明显的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云南、贵州是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热点区。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与此同时,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往往具有相似性、差异性、多样性。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一方面,应进一步突出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人文活动对传统村落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不同类型、属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的总结。传统村落集聚区往往是经济社会落后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如何将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并协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致谢: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张琪、文捷敏、李一帆硕士研究生在本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收集。
(编辑:田 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喆,周涵滔.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 建筑学报,2012,(4):109-114. [Chen Zhe, Zhou Hantao. A Study on Traditional Village Renewal and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 (4):109-114.]
[2]Crouch D. Popular Culture and What We Make of the Rural, with a Case Study of Village Allotment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2, 8(3): 229-240. [3]Marschalek I.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Local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in Seven Chinese Villag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87(2): 226-235.
[4]Chen B, Nakama Y. A Study on Village Forest Landscape in Small Island Topography in Okinawa, Japan [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0, 9(2): 139-148.
[5]Yu Y. Landscape Transiti on of Historic Villages in Southwest China [J].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13, 2(2): 234-242.
[6]Kastenholz E, Carneiro M J, Marques C P, et al.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Rural Tourism Experience:the Case of a Historical Village in Portugal [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2, 4: 207-214.
[7]Lepp A.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di Village, Uganda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3): 876-885.
[8]陶伟,陈红叶,林杰勇. 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 地理学报,2013,68(2): 209-218. [Tao Wei, Chen Hongye, Lin Jieyong. Spatial Form and Spatial 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Syntactical View: A Case Study of Xiaozhou Village, Guangzhou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2): 209-218.]
[9]刘沛林,董双双. 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 地理研究,1998,17(1):31-38. [Liu Peilin, Dong Shuangshuang. Study of Landscapeimage of Chinese Ancient Villag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8, 17(1):31-38.]
[10]王云才,郭焕成,杨丽. 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 地理科学,2006,26(6):735-742. [Wang Yuncai, Guo Huancheng,Yang Li. The Discussion on Eval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Beijing: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Mentougou District of Beijing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6): 735-742.]
[11]赵勇,张捷,李娜,等.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 地理科学,2006,26(4):497-505. [Zhao Yong, Zhang Jie, Li Na, et al. The Study on Conserv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n the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Group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Towns & Villages in China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4): 497-505.]
[12]王云才,杨丽,郭焕成. 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以门头沟区为例[J]. 山地学报,2006,24(4):466-472. [Wang Yuncai, Yang Li, Guo Huancheng. The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Conservation an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 in Western Mountain of Beijing:a Case Study of Mentougou District [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6, 24(4): 466-472.]
[13]李萍,王倩,Chris Ryan. 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研究以安徽齐云山为例[J]. 旅游学刊,2012,27(4):57-63. [Li Ping, Wang Qian, Chris Ryan.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Mt. Qiyun, Anhui Province [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4): 57-63.] [14]卢松,陆林,王莉,等.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 地理科学,2004,24(2):250-256. [Lu Song, Lu Lin, Wang Li, et al.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Flows to Ancient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Two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Xidi Village and Hongcun Village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24(2): 250-256.]
[15]关伟,朱海飞.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 地理研究,2011,30(11):2008-2016. [Guan Wei, Zhu Haifei.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Intercounty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ESD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1): 2008-2016.]
[16]徐建华. 地理建模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Xu Jianhua. Geographic Modeling Method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17]徐建华. 计量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Xu Jianhua. Measurement Geography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18]靳诚,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 地理学报,2009,64(6):713-723. [Jin Cheng, Lu Yuqi. Evolvement of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at County Level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6): 71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