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力求得法呢?本文认为,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内在联系;通过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角色,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 农村中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整本书”。课标还对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育在课外阅读这一块的总要求,农村小学也不例外。然而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太远,迫切需要我们从中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力求得法呢?
一、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
在学生课外阅读时,老师要运用正确流利、儿童化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在大脑中产生视像,把它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景物的每个部分,人物的外貌特征、语言、神态、行为、心理活动等,事情的每个细节、古诗的画面、情景等,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使学生欣赏一副很美的画面:“杜甫草堂前两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柳树上,两个黄鹂在欢叫、在唱歌,而一行白鹭振翅飞向深蓝的天空。从窗口向外望去,西面的山岭上有厚厚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门前的河面上还停泊着通向万里之遥东吴的船只。”主要写了黄鹂、翠柳、白鹭、西岭、白雪、船只。又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里重点描写了水是怎样的静、清、绿,山是怎样的奇、秀、险,这样的山倒映在这样的水里,能不叫人赞誉吗?能不叫人陶醉吗?世界上哪里的山水能跟桂林山水相媲美?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后再阅读,效果甚好。
二、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篇完整的文章是由字、词、句、段内在联系而成的,如篇中分段、段中分层、层中分句、句中分字词。篇有中心,段有段意,层有层意,句有句意,词有词意,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自然流畅的,也是有规律的,有倒叙、插叙、顺序,有时间的推移、空间位置的变化,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目的,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如何按一定思路、顺序把材料自然排列起来,如何推敲字词、遣词造句,在体现中心的地方采用哪些表达方式、描写手段等。学生了解文章内在联系之后,再阅读,是比较容易的。
对于内容较复杂的文章,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拟订全文提纲、板书等,帮助他们掌握内容层次。学生根据课文线索和板书词语先分段阅读,再全篇连起阅读。这样就省力多了,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共有七个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產,最后讲英雄的儿女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教师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再引导学生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南大门”的顺序阅读。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角色
引导学生进入故事角色,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跟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理解,对学生阅读文章很有帮助。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初读文章会产生一些疑问:这次战斗在什么国家、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斗等,老师必须对当时时代背景做简要介绍,使学生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解决了这些疑问后,教师分析讲读文章时先进入角色,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以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引导其进入角色,和作者产生共鸣。讲到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在敌人的前沿阵地,连敌人的讲话都能听见,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现时,整个教室都静悄悄的,学生连气都不敢喘,生怕敌人听见似的,好像自己就是潜伏部队的一员。当讲到邱少云被烈火包围,进而发展到邱少云身上燃起了大火,作者焦急而痛苦的心理活动,以及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的情景时,学生好像和作者一样痛心,激动得流下热泪,有的学生不断地抽噎着。当讲到战斗打响了,战士们从地上跃起高喊着“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勇猛地冲上三九一高地时,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起来,好像自己也在冲锋似的。这样,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对文章印象十分深刻,再阅读就比较容易。
我认为要营造书香校园,首先要营造一种书香文化,让农村小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如何读书,让他们知道书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课外阅读的内驱力,真正自觉自愿地读书,让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以彻底改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观。
本文是“陇原名师”专项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GSGB[2015]MSZX15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 农村中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整本书”。课标还对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育在课外阅读这一块的总要求,农村小学也不例外。然而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太远,迫切需要我们从中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力求得法呢?
一、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
在学生课外阅读时,老师要运用正确流利、儿童化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在大脑中产生视像,把它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景物的每个部分,人物的外貌特征、语言、神态、行为、心理活动等,事情的每个细节、古诗的画面、情景等,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使学生欣赏一副很美的画面:“杜甫草堂前两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柳树上,两个黄鹂在欢叫、在唱歌,而一行白鹭振翅飞向深蓝的天空。从窗口向外望去,西面的山岭上有厚厚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门前的河面上还停泊着通向万里之遥东吴的船只。”主要写了黄鹂、翠柳、白鹭、西岭、白雪、船只。又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里重点描写了水是怎样的静、清、绿,山是怎样的奇、秀、险,这样的山倒映在这样的水里,能不叫人赞誉吗?能不叫人陶醉吗?世界上哪里的山水能跟桂林山水相媲美?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后再阅读,效果甚好。
二、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篇完整的文章是由字、词、句、段内在联系而成的,如篇中分段、段中分层、层中分句、句中分字词。篇有中心,段有段意,层有层意,句有句意,词有词意,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自然流畅的,也是有规律的,有倒叙、插叙、顺序,有时间的推移、空间位置的变化,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目的,如何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如何按一定思路、顺序把材料自然排列起来,如何推敲字词、遣词造句,在体现中心的地方采用哪些表达方式、描写手段等。学生了解文章内在联系之后,再阅读,是比较容易的。
对于内容较复杂的文章,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拟订全文提纲、板书等,帮助他们掌握内容层次。学生根据课文线索和板书词语先分段阅读,再全篇连起阅读。这样就省力多了,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共有七个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產,最后讲英雄的儿女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教师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再引导学生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南大门”的顺序阅读。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角色
引导学生进入故事角色,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跟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加深理解,对学生阅读文章很有帮助。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初读文章会产生一些疑问:这次战斗在什么国家、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斗等,老师必须对当时时代背景做简要介绍,使学生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抗美援朝。解决了这些疑问后,教师分析讲读文章时先进入角色,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以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引导其进入角色,和作者产生共鸣。讲到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在敌人的前沿阵地,连敌人的讲话都能听见,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现时,整个教室都静悄悄的,学生连气都不敢喘,生怕敌人听见似的,好像自己就是潜伏部队的一员。当讲到邱少云被烈火包围,进而发展到邱少云身上燃起了大火,作者焦急而痛苦的心理活动,以及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的情景时,学生好像和作者一样痛心,激动得流下热泪,有的学生不断地抽噎着。当讲到战斗打响了,战士们从地上跃起高喊着“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勇猛地冲上三九一高地时,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起来,好像自己也在冲锋似的。这样,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对文章印象十分深刻,再阅读就比较容易。
我认为要营造书香校园,首先要营造一种书香文化,让农村小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如何读书,让他们知道书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课外阅读的内驱力,真正自觉自愿地读书,让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以彻底改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观。
本文是“陇原名师”专项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GSGB[2015]MSZX15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