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与生命和解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e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与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但当死亡即将来临,人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形而上的问题,而是追寻如何与生命最后一次和解。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10楼,一间间宁馨病房里,病患们安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们都罹患了重疾,生命只剩下短暂的时光。”周宁不无遗憾地说。周宁是疼痛科的主任医师,也是宁馨病房的创建者。
  有尊严的凋零
  “死如秋叶之静美”,周宁引用了泰戈尔的诗。他想告诉人们的是,当死亡成为必然结局时,人应该静美、尊严地离去。如果病痛和苦闷剥夺这种安静离去的尊严,才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这是他选择做临终关怀的初衷。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非常发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无法治愈所有的疾病。所以,我们并不能一味选择抢救与治疗。”周宁并不反对合理的治疗,但当疾病不可逆地将要带走人的生命时,让他浑身插满各类管子痛苦地维系着心跳,不如为他解除这份痛苦,安详离去。
  “依据中国传统观点,安详地离世也是人生的圆满。”周宁希望帮助病人们减少痛苦,了却心愿。
  很多病人因为癌细胞扩散,在其他医院无法治疗,在极高危的情况下转入东部战区空军医院临终病房。周宁竭尽全力为他们安排入住,充分与家属沟通,了解病人的病况,以便安排更妥善的方式帮助他们。“这是我能够帮助这些生命为数不多的机会,甚至是最后一次。”很多病人不仅会有病变器官疼痛,还会出现并发症,情绪暴躁、关节疼痛、抑郁失眠,这种情况下,与其让病人们用创插管痛苦地与死亡竞赛,不如通过药物治疗减少疼痛感,改善他們的生存质量。
  周宁说:“疼痛并不是一个词。疼,是身体疼。而痛,则是心痛。”在工作中,周宁同样格外关注如何消解生命中的痛。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之际,拉着周宁的手,告诉他:“女儿4岁的时候,我就和妻子离婚了。此后,因为种种原因,女儿一直没有原谅我。”父女关系问题一直横亘在病人的心口,压得他心痛不已。和病人聊完后,周宁驱车来到了南京市鼓楼区五塘村,找到了病人的女儿。他将女儿的话录了下来,拿到病人的床边,病人听后眼泪止不住地涌了出来。在病人状况极差的情况下,周宁再次联系了病人的女儿,这一次,父女终于和解,病人也在当天夜里安然离去。
  “对于人们而言,直面死亡显得残酷。我所能做的,就是减少他们的恐惧,尊重他们生命的价值。”周宁说。
  帮助一位病患,其实也是帮助一个家庭。放弃治疗、不进行有创抢救是不是意味着不孝?这让许多家属陷入彷徨。尽管每个患者入院前,周宁都会和他们交流。但到了最后,依然会有家属觉得自己没有做到最好,甚至在病人去世后陷入内疚痛苦和抑郁状态。周宁不仅在医院里安慰他们,在病人去世后依然关注这些家庭,打电话安慰他们:“医学已经无法改变结果,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让过程更温柔。选择临终关怀,对病人是真正的大爱,他们走的时候也更加坦然。”
  生命终章的感动
  采访中,一位病人家属轻轻叩门,探头进来问:“周主任,我妈妈怎么样?”他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病情不稳定,血液透析苦不堪言,情绪非常低落,不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疗。为了让她配合,周宁下了很大的功夫。“阿姨,我们这里就是让您过得更舒服一些,减少您的疼痛。”最终,老人才同意来宁馨病房。周宁根据老人的状况配置了药物,住了几天后,老人觉得周宁很不错,有事没事就和他聊天。看到老人情绪明显好转,周宁又顺势问她:“阿姨,咱们去做做血液透析,就做一小会,那会更舒服。”可一场血液透析时间很长,老人很难忍受。周宁和血液透析室的人据理力争,才说服他们只做一个小时,满足病人的愿望。几次下来,老人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很多时候,哪怕是病人去世了,家属们也会千里迢迢来到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向周宁表达感激。一位病人的母亲硬是从老家带来了家乡的苹果,希望保佑周宁平平安安,虽然她才送走自己的儿子。
  周宁同样感激他们,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太多的人间温情。“一位患者在盛年罹患重疾,整个家都垮了。因为肿瘤占位特殊,每天的疼痛让他反反复复想自杀。但他知道,如果自杀,妻子、女儿一定会遭受很多人的质疑,也会让她们充满自责。”这位病人选择了忍受所有的疼痛,而把温柔的目光留给妻女。这就是一个丈夫和父亲的担当。
  周宁还记得,有一位老母亲被确诊为胰腺癌时,她并没有紧张和恐惧。周宁想安抚她几句,没想到,老人问的却是:“医生,这个病会不会遗传,我的孩子们不会得吧?”一刹那,周宁的心像被人攥住一样。“一个母亲超脱自己的生死,依然在关心着她的孩子。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
  周宁和他的宁馨病房,给予临终病人一份内心的温暖,让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护其尊严,在他们人生的终篇,与生命和解。
  采访后记:
  写完这篇稿子,时令寒冬,夕阳将坠,余晖透过玻璃,编辑部落满金辉。自然节律依然,生死同样如是,无法替换,不可更改。我们能做的,唯有尊重、敬畏而已。
  从医学的维度,周宁与国内许多临终关怀病房的医护工作者,用他们的方式去守护生命最后一程。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我们能为这些老人、这些医护工作者做些什么?这不禁让我与同事一道思考。
  于是,我们走进了空军454医院的10楼,这里的每一间屋子里,病人沉默失语,陪伴者只能通过抬头看看电视、低头望望手机消磨时光。娱乐电子产品中传出打扰宁馨的声响,让我突然害怕起来,害怕这会扰动静美的剧终。
  或许,一本杂志,能够减少他们打开电视、点击手机的次数。或许,一本杂志,能够为病人们换回片刻的安宁。于是,我们决定,定期捐助《莫愁》杂志,将温暖陪伴注入这份善行。
其他文献
夜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讲司马光,如饮一盏清茶,滋喉润心。  司马光,这个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与那个砸缸的故事紧密相连。司马光砸缸,一砸千年响。编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这个有关勇气的故事,年复一年,教化不谙世事的孩子们。  翻检历史书页,不难发现,那个砸缸的小男孩很早就鲜活在世人的口耳相传中,存活在宋人的笔记里。《冷斋夜话》(宋·释惠洪著)第三卷“活人手段”一节,全景式记录了司马光砸缸,以及此事
期刊
保姆将1岁儿子抱走  1991年,家住重庆的朱晓娟生下儿子盼盼后,在当地劳务市场请来了保姆何小平。  一天,朱晓娟正在上班,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我中午准备去你家看孩子,可家里没人,邻居说一大早就看到保姆把孩子抱出门了。保姆房间里衣物都不见了,你快回来看看。”朱晓娟飞奔回家,只见到空空的房间。她赶紧通知了丈夫程小平。两人依照保姆当初登记的身份证地址去寻找,到了当地才發现,保姆的身份信息全是假的。 
期刊
追星少年成长记  周昆出生于山东青岛,对浩瀚的宇宙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1997年,还是初中生的周昆见证了日全食和海尔-波普彗星同现天宇的天文奇观。虽然未能前往最佳观测点黑龙江漠河,周昆还是全程追踪并详细记录了观测数据,发表在了国内知名的天文杂志上。  大学毕业后,周昆成为《青岛晚报》记者。神舟飞船、天宫系列的发射等,周昆几乎场场不落,乐此不疲地进行深度报道。2000年,他在工作之余建立了“天趣天
期刊
从作协会员到监狱囚犯  死刑犯的最后一夜如何度过?有人整夜唱歌,有人想吃酸菜鱼,有人吹嘘做过的“大事”,有人说“来生做好人”……其中许多人人生最后的秘密都说给了一个人——欢镜听。  欢镜听生于重庆市永川县一户农家。他的童年生活十分艰苦,白天胸前挂个补满补丁的书包,身后背个猪草背篓,夜晚还要肩挑箩筐到江津火车站捡煤炭。苦难的生活中,他开始寻找希望的灯塔。捡煤炭之余,他经常倚在电线杆上,借助昏黄的路灯
期刊
杨宪益和戴乃迭,一对跨国夫妻,被翻译界誉为“携手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伉俪”。他们翻译的《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等作品被欧美多国的国家图书馆收藏。  两人的爱情同样为人称道,杨宪益说,爱情都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好的爱人必是知己。  中国公子,英国小姐  1915年,杨宪益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杨毓璋是银行家。作为唯一的儿子,杨宪益从小备受宠爱,家里专门为他请了先生教习国学,为他
期刊
开放,是经济全球化亘古不变的命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无疑释放出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下一阶段稳开放的信号,也是中国从出口国向进出口均衡国、经济强国升级的关键转折点。那么开放进口对于居民、企业单位及世界贸易而言究竟有何现实意义?  改变现况,促进发展  作为世界出口大国,中国表现出改善出口驱动乏力现状的决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强劲的出口势头,打出了“世界工厂”这一招牌,成为公认的出口大
期刊
2018年11月14日晚,微博名为“花总丢了金箍棒”(简称花总)的博主发布的一段视频里,多家五星级酒店的保洁员用抹布擦完马桶再擦杯子,将浴巾和马桶刷堆一起……一夜间,在网上炸开了锅,一些高档酒店瞬间遭到质疑。很多人开始好奇,花总到底何许人也?  业余程序员误成“鉴表师”  花总真名吴东,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上海创立了一家金融软件公司。  在上海南京西路的写字楼里工作4年后,吴东去川南
期刊
2018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舞台上,一家祖孙三代特别引人注目。14岁的女孩赵珈婧云倾情演唱,空灵而悠扬的歌声引得全场称赞。这首古诗词歌曲《使至塞上》正是由其父亲赵麟创作。她的爷爷赵季平是著名作曲家,用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孙,把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  纸面上跳出声音  赵季平从小酷爱音乐,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妻子孙玲是一名大提琴手,兩人于1971年结婚,次
期刊
朋友在省城工作,孩子在老家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二。感恩节前因学校要求,她奔波几百公里赶回家,参加孩子的家长会。  原来,学校请了有名的演讲专家,演讲主题是“学会感恩,让爱你的人为你自豪”。演讲者很会煽情,弄得学生家长、老师都哭了,让孩子拥抱老师,拥抱妈妈,说“我爱你”。  最后是互动环节,演讲者让孩子们上台和自己的妈妈说话。好多孩子蜂拥而上,有的孩子控制不住,当场激动地大哭,声嘶力竭地说:“妈妈,我爱
期刊
创作超级英雄,一举成名  从小,斯坦·李就对冒险类的故事情有独钟,在写作上颇有天分。高中时代,纽约一家报纸曾组织征文比赛,由于斯坦·李获奖的次数太多,主办方不得不改变评选规则,以阻止他再次参加比赛。高中毕业后,在舅舅介绍下,斯坦·李跟当时的通俗杂志和漫画书出版商马丁·古德曼见面,对方让他到自己的时代出版公司做助理。  1941年,斯坦·李的第一部作品问世,它就是《美国队长》系列漫画的第三部,他负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