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生”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关注的主要方面,除此之外,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还应着重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业务素质等。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与科学理念应用到高校学生工作中,将发挥出学生工作巨大的育人潜能。高校学生工作应根据新时期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为育人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切实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以未雨绸缪的思想把握学生工作,并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潜移默化的被动形成变成自我培养的主动升华。
关键词:以生为本;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学生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行进了近30年。当前,素质教育显然已经深入人心,将素质教育贯彻于全体公民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也已达成共识。但是现实中,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仍较为紧缺,中小学阶段学生升学压力仍然存在,导致素质教育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阻力。从理论上讲,高校学生升学、深造等压力较小,更为独立、成熟、优秀,高校教师学历以及素质等更高,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将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工作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之一,将素质教育引入高校学生工作将发挥巨大的育人潜能。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学界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阐述,普遍认为素质教育在尊重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又要注重后天环境的重要影响,其核心和灵魂在于坚持以“生”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并强调人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三个方面,且具有目标性、育人性、全面性、创新性、阶段性和时代性等特征。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近30年间,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在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和外延,高等教育当然也应担负起探索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
二、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要求
(一)当前我国高校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条件
1.客观环境更加宽松、自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实施。高等教育的升学、深造压力显然大大小于中小学教育阶段。同时,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学历更高、观念更新、思想更解放,高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自我培养能力等也都达到较高层次,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也将更有广度、高度和深度。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具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客观环境。
2.时代背景更加开放、兼容,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实施。目前,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我国也已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国内信息流通便捷、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社会推崇创新、文化兼容并包,现阶段,我国已具备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时代条件。
3.学生主体具备自治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潜能的全面迸发。当前大学生虽然处于18—22岁三观不太稳定的阶段,但其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培养的意识和能力却已基本养成。一线辅导员的工作经验说明,只要思想政治辅导员或者其他指导教师稍加点拨或引导,大学生群体就能够进行良好自治。对具备自觉性、自治能力的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掘素质教育的潜能。
4.高校学术事务、学生事务分工明确,专业教师和学工干部有更充分的精力、经验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纵观国内外,高校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经历了由混沌状态到泾渭分明的发展过程。例如,在美国最初的高等院校中,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不分家,学校的校长、教师乃至董事对大学生的在校行为行使监管职责。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问题的增多,身兼多职的教师难以胜任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美国高等学校开始任命一批专人负责管理与学生相关的非学术性事务。发展到现在,世界多数国家的高校都明确了专业教师和学工干部各有分工的事务管理模式,这种分工模式使专业教师和学工干部有更充分的精力、经验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二)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1.素质教育要求的大学生素质表现。为了更直观的了解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先来理解“素质”:“素质”又称“素养”,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和后天养成的双重作用下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结合笔者较长时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观察和总结优秀大学生的特征和表现,认为高素质的大学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1.正直、宽厚、有胸怀是其人格魅力的必要体现;2.认真、努力、有担当是其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3.机智、亲和、有思想是其较高情商的集中体现;4.果敢、利落、有冲劲则是其领导力、执行力强的素质表现。
2.大学生素质现状与素质教育对主体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目前,上述四个方面的素养还仅仅体现在少数的优秀学生骨干群体中,“优秀小群体”现象并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要求,即未达到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还需进一步发力,通过专业、人文、实践等方面的训练,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素质教育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建议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除业务素质主要由教学科研主导之外,学生工作都不可否认是培养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主阵地。因此,在学生工作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举措,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和必要板块。
(一)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
1.将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工作全程。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引导育人工作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由“理论训练”向“社会训练”拓展,切实做到在育人中以社会的需要为指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让大学生获得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学生工作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为素质教育的以“生”为本、“社会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优越的条件。同时,还要进一步将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到学生工作的全过程,使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学生干部、全体学生都能够自觉、主动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明确大学生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是从事学生工作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工作者,包括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等学工干部。而素质教育的主体也很明确,是具体组织、实施、参与学生活动的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学生工作、学生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宗旨,设计和营造符合学生实际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生活。否则,脱离学生实际的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失去其长久的生命力。
3.学工干部要全面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工干部和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素质教育的成败。当前,我国高校学工干部普遍学历高、知识水平高,同时其研究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学工干部具备潜在的教育优势。但是,由于学生事务繁杂、管理工作任务多,学工干部易受传统观念和工作惯性束缚,致使高校学工干部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高屋建瓴、高瞻远瞩部署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决心、魄力。这就一方面需要高校为学工干部提供平台、制度、晋升等保障,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学工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善于把握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尽快全面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4.营造创新、开放的思想氛围。目前,一些学工干部和部分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速度跟不上时代步伐,部分师生仍然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对新事物不以为然,这些现象与高校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任务格格不入。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级机构对于师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为学工干部和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到创新园区、创业基地等感受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把创新的点子、热情带回校园,在整个学校营造出创新、开放的思想氛围。
5.构建差异教育的活动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和举措,“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要求等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这种工厂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也引起社会的广泛诟病和反思。在过往教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应坚持以人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建立新型的差异教育活动模式,即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丰富学生活动的主体、内涵,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在自由、轻松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6.发挥隐性教育要素的作用。高校的隐性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让墙壁会说话”,就是指为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标上文化符号、使校园环境成为文化载体,让学生在学校的建筑布局、环境绿化、壁画语录中袭承到隐形教育因素的正面影响。高校学生工作可通过缤纷的校园活动、传统的重大节日、健康的思想风暴等,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校园隐形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思想、心灵、生活的正面促进作用,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谈笑间得到修正,使其内涵、素养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素质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还有很大的潜能,每所高校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以“未雨绸缪”的思想对待学生工作,将素质教育渗透于日常学生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被动形成转变到自我培养。
参考文献:
[1]薛艳,朱宁.“大五”人格模型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5,(03).
[2]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2).
[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02).
[4]眭依凡.高层次人才素质问题的研究[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8,(03).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9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以生为本;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学生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行进了近30年。当前,素质教育显然已经深入人心,将素质教育贯彻于全体公民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也已达成共识。但是现实中,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仍较为紧缺,中小学阶段学生升学压力仍然存在,导致素质教育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阻力。从理论上讲,高校学生升学、深造等压力较小,更为独立、成熟、优秀,高校教师学历以及素质等更高,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将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工作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之一,将素质教育引入高校学生工作将发挥巨大的育人潜能。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学界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阐述,普遍认为素质教育在尊重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又要注重后天环境的重要影响,其核心和灵魂在于坚持以“生”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并强调人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三个方面,且具有目标性、育人性、全面性、创新性、阶段性和时代性等特征。素质教育提出和发展的近30年间,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在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和外延,高等教育当然也应担负起探索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
二、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要求
(一)当前我国高校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条件
1.客观环境更加宽松、自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实施。高等教育的升学、深造压力显然大大小于中小学教育阶段。同时,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学历更高、观念更新、思想更解放,高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自我培养能力等也都达到较高层次,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也将更有广度、高度和深度。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具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客观环境。
2.时代背景更加开放、兼容,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实施。目前,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我国也已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国内信息流通便捷、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社会推崇创新、文化兼容并包,现阶段,我国已具备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时代条件。
3.学生主体具备自治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潜能的全面迸发。当前大学生虽然处于18—22岁三观不太稳定的阶段,但其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培养的意识和能力却已基本养成。一线辅导员的工作经验说明,只要思想政治辅导员或者其他指导教师稍加点拨或引导,大学生群体就能够进行良好自治。对具备自觉性、自治能力的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掘素质教育的潜能。
4.高校学术事务、学生事务分工明确,专业教师和学工干部有更充分的精力、经验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纵观国内外,高校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经历了由混沌状态到泾渭分明的发展过程。例如,在美国最初的高等院校中,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不分家,学校的校长、教师乃至董事对大学生的在校行为行使监管职责。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问题的增多,身兼多职的教师难以胜任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美国高等学校开始任命一批专人负责管理与学生相关的非学术性事务。发展到现在,世界多数国家的高校都明确了专业教师和学工干部各有分工的事务管理模式,这种分工模式使专业教师和学工干部有更充分的精力、经验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二)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1.素质教育要求的大学生素质表现。为了更直观的了解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先来理解“素质”:“素质”又称“素养”,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和后天养成的双重作用下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结合笔者较长时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观察和总结优秀大学生的特征和表现,认为高素质的大学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1.正直、宽厚、有胸怀是其人格魅力的必要体现;2.认真、努力、有担当是其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3.机智、亲和、有思想是其较高情商的集中体现;4.果敢、利落、有冲劲则是其领导力、执行力强的素质表现。
2.大学生素质现状与素质教育对主体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目前,上述四个方面的素养还仅仅体现在少数的优秀学生骨干群体中,“优秀小群体”现象并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要求,即未达到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还需进一步发力,通过专业、人文、实践等方面的训练,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素质教育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建议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除业务素质主要由教学科研主导之外,学生工作都不可否认是培养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主阵地。因此,在学生工作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举措,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和必要板块。
(一)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
1.将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工作全程。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引导育人工作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由“理论训练”向“社会训练”拓展,切实做到在育人中以社会的需要为指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让大学生获得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学生工作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为素质教育的以“生”为本、“社会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优越的条件。同时,还要进一步将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到学生工作的全过程,使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学生干部、全体学生都能够自觉、主动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明确大学生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是从事学生工作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工作者,包括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等学工干部。而素质教育的主体也很明确,是具体组织、实施、参与学生活动的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学生工作、学生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宗旨,设计和营造符合学生实际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生活。否则,脱离学生实际的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失去其长久的生命力。
3.学工干部要全面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工干部和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素质教育的成败。当前,我国高校学工干部普遍学历高、知识水平高,同时其研究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学工干部具备潜在的教育优势。但是,由于学生事务繁杂、管理工作任务多,学工干部易受传统观念和工作惯性束缚,致使高校学工干部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高屋建瓴、高瞻远瞩部署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决心、魄力。这就一方面需要高校为学工干部提供平台、制度、晋升等保障,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学工干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善于把握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尽快全面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4.营造创新、开放的思想氛围。目前,一些学工干部和部分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速度跟不上时代步伐,部分师生仍然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对新事物不以为然,这些现象与高校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任务格格不入。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级机构对于师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为学工干部和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到创新园区、创业基地等感受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把创新的点子、热情带回校园,在整个学校营造出创新、开放的思想氛围。
5.构建差异教育的活动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和举措,“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要求等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这种工厂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也引起社会的广泛诟病和反思。在过往教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应坚持以人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建立新型的差异教育活动模式,即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丰富学生活动的主体、内涵,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在自由、轻松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6.发挥隐性教育要素的作用。高校的隐性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让墙壁会说话”,就是指为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标上文化符号、使校园环境成为文化载体,让学生在学校的建筑布局、环境绿化、壁画语录中袭承到隐形教育因素的正面影响。高校学生工作可通过缤纷的校园活动、传统的重大节日、健康的思想风暴等,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校园隐形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思想、心灵、生活的正面促进作用,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谈笑间得到修正,使其内涵、素养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素质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还有很大的潜能,每所高校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以“未雨绸缪”的思想对待学生工作,将素质教育渗透于日常学生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被动形成转变到自我培养。
参考文献:
[1]薛艳,朱宁.“大五”人格模型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5,(03).
[2]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2).
[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02).
[4]眭依凡.高层次人才素质问题的研究[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8,(03).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9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