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5组“XX房”和“XX住房”词语为检索对象,对1946年《人民日报》创刊至今所有内容进行检索。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首次出现时间和平均使用频率,解释了某些简单形式比复杂形式产生早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把仿拟兼简缩式的词语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小类:一类是先仿拟出复杂形式,然后简缩而成的简单形式,如“保障房”和“廉租房”;一类是直接仿拟而成的简单形式,如“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
关键词:XX房 XX住房 仿拟词 简缩词
王小燕在《从修辞角度看新词语》一文中分析了由仿拟构成新词的情况。文章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把仿拟词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其中兼用式中有一种叫仿拟兼简缩式,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这里兼用了仿拟和简缩两种造词法。下面结合对“XX房”和“XX住房”的描写,进一步分析这种仿拟兼简缩式的词语。
一、现象描写
我们共选取五组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语,第一组是“商品住房、商品房”;第二组是“保障性住房、保障房”;第三组是“廉价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廉租房”;第四组是“公共租赁住房、公租住房、公租房”;第五组是“经济适用住房、经济适用房、经适房”。
我们就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以来报纸中的所有内容,对这五组词进行了检索,结果如下表所示。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个词在《人民日报》中首次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所以使用频率的时间指的是自出现那年到2010年为止,出现的总次数除以出现的年数得到的平均数。
表三、四中的“廉价租赁住房”“廉价租赁房”以及“公租住房”标注未出现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我们在国内一些知名网站或杂志上可以检索到它们的用例。例如:
(1)调研结果显示,省财政逐年加大对经济困难地区的廉价租赁住房保障支持力度,年度资金安排从2007年0.5亿元增加到2010年2.2亿元,近两年共新增廉租住房2.6万多套,新开工建设经适房15.2万多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万余户。(《现代快报》2010年5月28日)
(2)公租住房政策三季度出台 住房困难家庭的福音(《江南晚报》2010年6月18日)
(3)警惕“试水”廉价租赁房出售导致变味(资源网,2009年9月17日)
上述例子可以证明它们的使用频率很低,或者说使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
每个表格中的第一个词符号最多,音节最长,后面逐次递减。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应该是简缩与被简缩的关系,音节最多的最早出现,音节最少的最后出现,比如表二中的“保障性住房”在日报中首次出现于1995年,“保障房”出现于2006年;表三中的“廉租住房”出现于1998年1月,“廉租房”则是1998年11月。很明显,“保障房”和“廉租房”是由“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简缩而来的,但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原因后面会谈到。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表一中的“商品住房”出现于1981年,而“商品房”却早在1948年就已经被人们使用了;表四中的“公共租赁住房”出现于2005年,而“公租房”也早在2001年时被人们使用了;表五中出现最早的是1993年的“中间形式”——“经济适用房”,符号最多的“经济适用住房”却是在2007年出现的,反而最晚。为了方便解释,我们把符号多的称作“复杂形式”,符号少的称为“简单形式”。
二、原因分析
概括一种新事物或现象的最先产生的语言形式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次听到或看到某一事物时,即使不能理解它的内涵,至少在字面上能有所了解;语言形式在达意的基础上,形式要最简。我们以经济适用房为例,“经济适用住房”显然是一个定中短语,而“经济适用房”则是一个包含了同样信息量的定中结构的词。既然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清楚一个短语的意思,那么“经济适用房”而非“经济适用住房”就是一个优先选择的语言表达形式。
仿拟造词的词语结构形式主要体现为“词语模”。“词语模”是近年来词汇和语法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具有新造词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是由“模标”和“模槽”构成的,前者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后者则是指词语模中的空位。比如“国际”中的“际”就是模标,而“国”这个可以填充的位置就是模槽。根据这个词语模,就产生了“洲际、省际、厂际、校际、人际、班际”等一系列词。
横向看,每一个表格都是几个“复杂形式”和“简单形式”的聚合群;纵向看,两组仿拟词的聚合群,一组的模标是“房”,另一组的模标是“住房”。我们简称为“XX房”词和“XX住房”词。
图一:
商品房 商品住房
↓ ↓
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
↓ ↓
廉租房 廉租住房
↓ ↓
公租房 公共租赁住房
↓ ↓
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住房
我们把图一中的两组词作为整体放在一个平面上来看,横向可以看到它们是复杂形式和简单形式的并存聚合;纵向也可以看到它们因语义或结构上的相似性而形成的聚合。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换个角度,立体地看,还原每个词的产生时间、方式和过程,会发现它们之间不单是群内的并存关系和仿拟关系,群与群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词和词两两之间都存在着交叉关系。如图二所示:
图二:
(1948) 商品房 → 商品住房 (1981)
↓ ↓
(2006) 保障房 ← 保障性住房 (1995)
↓ ↓
(1998.11) 廉租房 ← 廉租住房 (1998.1)
↓ ↓
(2001) 公共租赁房 → 公共租赁住房(2005)
↓ ↓
(1994/1993)经济适用房 → 经济适用住房(2007)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出现时间较早的是“商品房”(是不是最早不重要,我们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探源),时间是在1948年,而且它的平均使用频率最高,达到67次/年。表格中的箭头不代表词与词之间是直接的先后关系。下面从“商品房”开始,看看这两个聚合群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商品房”横向产生了它的复杂形式“商品住房”,纵向由仿拟造词法产生了一系列“XX房”词;“保障性住房”此时就有了双重身份,一是“保障房”的复杂形式,一是“住房”标词中的一个仿拟词;我们在日报中没有搜到“廉价租赁住房”的用例,但“廉租住房”相对于“廉租房”来说,也是复杂形式。这就可以继续说明问题了,“廉租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是一样的情况,不再多说。
“经济适用住房”也有两个身份,一是“XX住房”词中的一个仿拟词,一是“经适房/经济适用房”的复杂形式;“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是一样的情况。
根据我们在日报中检索到的首次出现时间,“保障性住房”是在1995年,“保障房”是在2006年,它是在“保障性住房”仿拟了“住房”标词后,进一步简缩而成的。上文中提到“保障性住房”有双重身份,一是“保障房”的复杂形式,一是“住房”标词中的一个仿拟词。根据刚才的分析,这两个身份不是并列的,“保障性住房”首先通过仿拟成为“住房”标词中的一员,然后才形成“保障房”的复杂形式。“廉租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情况一样,所以它们横向的箭头都是朝左的。
再来看“经济适用住房”,它在日报中首次出现于2007年,而“经济适用房”则早在1993年,“经适房”在1994年就已经被人们使用了。如果说“经适房”是通过“经济适用房”简缩而来的,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如果硬要说“经济适用房”是通过“经济适用住房”简缩而来的,就不免有些牵强。它的产生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通过仿拟“XX房”词产生了“经济适用房”,然后扩展成复杂形式“经济适用住房”,从而使之成为了“XX住房”中的一员。
所以说,“经济适用住房”的两个身份也不是并列的,它首先是“经济适用房”的复杂形式,然后才是“XX住房”词中的一个仿拟词。“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横向的箭头都是朝右的。
王小燕提到的仿拟兼简缩词,表面上看都有两重身份,但实际上两者不是并列的,一个词的仿拟和简缩不可能同时发生。就像我们上面分析“XX住房”和“XX房”类词语一样,“保障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都是仿拟词(类义仿拟词),一般认为它们是由“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简缩而来的。实际上,按照前面的分析,“保障房”和“廉租房”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通过仿拟“XX住房”产生后,继而简缩而成的;而“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则是直接仿拟“XX房”而产生的。
通过对“房”类词语的对比分析,我们把仿拟兼简缩词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小类,一类是先仿拟出复杂形式,然后简缩而成的简单形式,如“保障房”和“廉租房”;一种是直接仿拟出的简单形式,如“公共租赁房”和“经济
适用房”。
三、结语
本文以五组“XX房”和“XX住房”词语为检索对象,对《人民日报》(1946~2010)中所有内容进行检索。通过对比分析它们首次出现的时间和平均使用频率,解释了某些简单形式产生得比复杂形式早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把王小燕提出的仿拟兼简缩式词语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小类:一类是先仿拟出复杂形式,然后简缩而成的简单形式,如“保障房”和“廉租房”;另一类是直接仿拟出的简单形式,如“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
参考文献:
[1]刁晏斌.当代汉语简缩词语四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7).
[2]刁晏斌.现代汉语词的音节及其发展变化[J].南开语言学刊,2006,
(1).
[3]刁晏斌.当代汉语中比较流行的几种双音简缩造词现象[J].语文
研究,2009,(3).
[4]刁晏斌.现代汉语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7]周一民.现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增补
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王小燕.从修辞角度看新词语[J].语文学刊,2008,(7).
(张平平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关键词:XX房 XX住房 仿拟词 简缩词
王小燕在《从修辞角度看新词语》一文中分析了由仿拟构成新词的情况。文章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把仿拟词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其中兼用式中有一种叫仿拟兼简缩式,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这里兼用了仿拟和简缩两种造词法。下面结合对“XX房”和“XX住房”的描写,进一步分析这种仿拟兼简缩式的词语。
一、现象描写
我们共选取五组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语,第一组是“商品住房、商品房”;第二组是“保障性住房、保障房”;第三组是“廉价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廉租房”;第四组是“公共租赁住房、公租住房、公租房”;第五组是“经济适用住房、经济适用房、经适房”。
我们就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以来报纸中的所有内容,对这五组词进行了检索,结果如下表所示。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个词在《人民日报》中首次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所以使用频率的时间指的是自出现那年到2010年为止,出现的总次数除以出现的年数得到的平均数。
表三、四中的“廉价租赁住房”“廉价租赁房”以及“公租住房”标注未出现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我们在国内一些知名网站或杂志上可以检索到它们的用例。例如:
(1)调研结果显示,省财政逐年加大对经济困难地区的廉价租赁住房保障支持力度,年度资金安排从2007年0.5亿元增加到2010年2.2亿元,近两年共新增廉租住房2.6万多套,新开工建设经适房15.2万多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万余户。(《现代快报》2010年5月28日)
(2)公租住房政策三季度出台 住房困难家庭的福音(《江南晚报》2010年6月18日)
(3)警惕“试水”廉价租赁房出售导致变味(资源网,2009年9月17日)
上述例子可以证明它们的使用频率很低,或者说使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
每个表格中的第一个词符号最多,音节最长,后面逐次递减。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应该是简缩与被简缩的关系,音节最多的最早出现,音节最少的最后出现,比如表二中的“保障性住房”在日报中首次出现于1995年,“保障房”出现于2006年;表三中的“廉租住房”出现于1998年1月,“廉租房”则是1998年11月。很明显,“保障房”和“廉租房”是由“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简缩而来的,但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原因后面会谈到。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表一中的“商品住房”出现于1981年,而“商品房”却早在1948年就已经被人们使用了;表四中的“公共租赁住房”出现于2005年,而“公租房”也早在2001年时被人们使用了;表五中出现最早的是1993年的“中间形式”——“经济适用房”,符号最多的“经济适用住房”却是在2007年出现的,反而最晚。为了方便解释,我们把符号多的称作“复杂形式”,符号少的称为“简单形式”。
二、原因分析
概括一种新事物或现象的最先产生的语言形式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次听到或看到某一事物时,即使不能理解它的内涵,至少在字面上能有所了解;语言形式在达意的基础上,形式要最简。我们以经济适用房为例,“经济适用住房”显然是一个定中短语,而“经济适用房”则是一个包含了同样信息量的定中结构的词。既然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清楚一个短语的意思,那么“经济适用房”而非“经济适用住房”就是一个优先选择的语言表达形式。
仿拟造词的词语结构形式主要体现为“词语模”。“词语模”是近年来词汇和语法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具有新造词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是由“模标”和“模槽”构成的,前者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后者则是指词语模中的空位。比如“国际”中的“际”就是模标,而“国”这个可以填充的位置就是模槽。根据这个词语模,就产生了“洲际、省际、厂际、校际、人际、班际”等一系列词。
横向看,每一个表格都是几个“复杂形式”和“简单形式”的聚合群;纵向看,两组仿拟词的聚合群,一组的模标是“房”,另一组的模标是“住房”。我们简称为“XX房”词和“XX住房”词。
图一:
商品房 商品住房
↓ ↓
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
↓ ↓
廉租房 廉租住房
↓ ↓
公租房 公共租赁住房
↓ ↓
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住房
我们把图一中的两组词作为整体放在一个平面上来看,横向可以看到它们是复杂形式和简单形式的并存聚合;纵向也可以看到它们因语义或结构上的相似性而形成的聚合。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换个角度,立体地看,还原每个词的产生时间、方式和过程,会发现它们之间不单是群内的并存关系和仿拟关系,群与群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词和词两两之间都存在着交叉关系。如图二所示:
图二:
(1948) 商品房 → 商品住房 (1981)
↓ ↓
(2006) 保障房 ← 保障性住房 (1995)
↓ ↓
(1998.11) 廉租房 ← 廉租住房 (1998.1)
↓ ↓
(2001) 公共租赁房 → 公共租赁住房(2005)
↓ ↓
(1994/1993)经济适用房 → 经济适用住房(2007)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出现时间较早的是“商品房”(是不是最早不重要,我们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探源),时间是在1948年,而且它的平均使用频率最高,达到67次/年。表格中的箭头不代表词与词之间是直接的先后关系。下面从“商品房”开始,看看这两个聚合群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商品房”横向产生了它的复杂形式“商品住房”,纵向由仿拟造词法产生了一系列“XX房”词;“保障性住房”此时就有了双重身份,一是“保障房”的复杂形式,一是“住房”标词中的一个仿拟词;我们在日报中没有搜到“廉价租赁住房”的用例,但“廉租住房”相对于“廉租房”来说,也是复杂形式。这就可以继续说明问题了,“廉租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是一样的情况,不再多说。
“经济适用住房”也有两个身份,一是“XX住房”词中的一个仿拟词,一是“经适房/经济适用房”的复杂形式;“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是一样的情况。
根据我们在日报中检索到的首次出现时间,“保障性住房”是在1995年,“保障房”是在2006年,它是在“保障性住房”仿拟了“住房”标词后,进一步简缩而成的。上文中提到“保障性住房”有双重身份,一是“保障房”的复杂形式,一是“住房”标词中的一个仿拟词。根据刚才的分析,这两个身份不是并列的,“保障性住房”首先通过仿拟成为“住房”标词中的一员,然后才形成“保障房”的复杂形式。“廉租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情况一样,所以它们横向的箭头都是朝左的。
再来看“经济适用住房”,它在日报中首次出现于2007年,而“经济适用房”则早在1993年,“经适房”在1994年就已经被人们使用了。如果说“经适房”是通过“经济适用房”简缩而来的,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如果硬要说“经济适用房”是通过“经济适用住房”简缩而来的,就不免有些牵强。它的产生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通过仿拟“XX房”词产生了“经济适用房”,然后扩展成复杂形式“经济适用住房”,从而使之成为了“XX住房”中的一员。
所以说,“经济适用住房”的两个身份也不是并列的,它首先是“经济适用房”的复杂形式,然后才是“XX住房”词中的一个仿拟词。“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横向的箭头都是朝右的。
王小燕提到的仿拟兼简缩词,表面上看都有两重身份,但实际上两者不是并列的,一个词的仿拟和简缩不可能同时发生。就像我们上面分析“XX住房”和“XX房”类词语一样,“保障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都是仿拟词(类义仿拟词),一般认为它们是由“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简缩而来的。实际上,按照前面的分析,“保障房”和“廉租房”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通过仿拟“XX住房”产生后,继而简缩而成的;而“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则是直接仿拟“XX房”而产生的。
通过对“房”类词语的对比分析,我们把仿拟兼简缩词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小类,一类是先仿拟出复杂形式,然后简缩而成的简单形式,如“保障房”和“廉租房”;一种是直接仿拟出的简单形式,如“公共租赁房”和“经济
适用房”。
三、结语
本文以五组“XX房”和“XX住房”词语为检索对象,对《人民日报》(1946~2010)中所有内容进行检索。通过对比分析它们首次出现的时间和平均使用频率,解释了某些简单形式产生得比复杂形式早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把王小燕提出的仿拟兼简缩式词语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小类:一类是先仿拟出复杂形式,然后简缩而成的简单形式,如“保障房”和“廉租房”;另一类是直接仿拟出的简单形式,如“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
参考文献:
[1]刁晏斌.当代汉语简缩词语四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7).
[2]刁晏斌.现代汉语词的音节及其发展变化[J].南开语言学刊,2006,
(1).
[3]刁晏斌.当代汉语中比较流行的几种双音简缩造词现象[J].语文
研究,2009,(3).
[4]刁晏斌.现代汉语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7]周一民.现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增补
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王小燕.从修辞角度看新词语[J].语文学刊,2008,(7).
(张平平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