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拟兼简缩式词语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5组“XX房”和“XX住房”词语为检索对象,对1946年《人民日报》创刊至今所有内容进行检索。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首次出现时间和平均使用频率,解释了某些简单形式比复杂形式产生早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把仿拟兼简缩式的词语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小类:一类是先仿拟出复杂形式,然后简缩而成的简单形式,如“保障房”和“廉租房”;一类是直接仿拟而成的简单形式,如“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
  关键词:XX房 XX住房 仿拟词 简缩词
  
  王小燕在《从修辞角度看新词语》一文中分析了由仿拟构成新词的情况。文章依据是否只用仿拟手段把仿拟词分为单纯式和兼用式,其中兼用式中有一种叫仿拟兼简缩式,如“博导(博士生导师)→硕导(硕士生导师)”,这里兼用了仿拟和简缩两种造词法。下面结合对“XX房”和“XX住房”的描写,进一步分析这种仿拟兼简缩式的词语。
  一、现象描写
  
  我们共选取五组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语,第一组是“商品住房、商品房”;第二组是“保障性住房、保障房”;第三组是“廉价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廉租房”;第四组是“公共租赁住房、公租住房、公租房”;第五组是“经济适用住房、经济适用房、经适房”。
  我们就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以来报纸中的所有内容,对这五组词进行了检索,结果如下表所示。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个词在《人民日报》中首次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所以使用频率的时间指的是自出现那年到2010年为止,出现的总次数除以出现的年数得到的平均数。
  


  表三、四中的“廉价租赁住房”“廉价租赁房”以及“公租住房”标注未出现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我们在国内一些知名网站或杂志上可以检索到它们的用例。例如:
  (1)调研结果显示,省财政逐年加大对经济困难地区的廉价租赁住房保障支持力度,年度资金安排从2007年0.5亿元增加到2010年2.2亿元,近两年共新增廉租住房2.6万多套,新开工建设经适房15.2万多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万余户。(《现代快报》2010年5月28日)
  (2)公租住房政策三季度出台 住房困难家庭的福音(《江南晚报》2010年6月18日)
  (3)警惕“试水”廉价租赁房出售导致变味(资源网,2009年9月17日)
  上述例子可以证明它们的使用频率很低,或者说使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
  每个表格中的第一个词符号最多,音节最长,后面逐次递减。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应该是简缩与被简缩的关系,音节最多的最早出现,音节最少的最后出现,比如表二中的“保障性住房”在日报中首次出现于1995年,“保障房”出现于2006年;表三中的“廉租住房”出现于1998年1月,“廉租房”则是1998年11月。很明显,“保障房”和“廉租房”是由“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简缩而来的,但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原因后面会谈到。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表一中的“商品住房”出现于1981年,而“商品房”却早在1948年就已经被人们使用了;表四中的“公共租赁住房”出现于2005年,而“公租房”也早在2001年时被人们使用了;表五中出现最早的是1993年的“中间形式”——“经济适用房”,符号最多的“经济适用住房”却是在2007年出现的,反而最晚。为了方便解释,我们把符号多的称作“复杂形式”,符号少的称为“简单形式”。
  
  二、原因分析
  
  概括一种新事物或现象的最先产生的语言形式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次听到或看到某一事物时,即使不能理解它的内涵,至少在字面上能有所了解;语言形式在达意的基础上,形式要最简。我们以经济适用房为例,“经济适用住房”显然是一个定中短语,而“经济适用房”则是一个包含了同样信息量的定中结构的词。既然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清楚一个短语的意思,那么“经济适用房”而非“经济适用住房”就是一个优先选择的语言表达形式。
  仿拟造词的词语结构形式主要体现为“词语模”。“词语模”是近年来词汇和语法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具有新造词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是由“模标”和“模槽”构成的,前者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后者则是指词语模中的空位。比如“国际”中的“际”就是模标,而“国”这个可以填充的位置就是模槽。根据这个词语模,就产生了“洲际、省际、厂际、校际、人际、班际”等一系列词。
  横向看,每一个表格都是几个“复杂形式”和“简单形式”的聚合群;纵向看,两组仿拟词的聚合群,一组的模标是“房”,另一组的模标是“住房”。我们简称为“XX房”词和“XX住房”词。
  图一:
  商品房 商品住房
   ↓ ↓
  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
   ↓ ↓
  廉租房 廉租住房
   ↓ ↓
  公租房 公共租赁住房
   ↓ ↓
  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住房
  我们把图一中的两组词作为整体放在一个平面上来看,横向可以看到它们是复杂形式和简单形式的并存聚合;纵向也可以看到它们因语义或结构上的相似性而形成的聚合。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换个角度,立体地看,还原每个词的产生时间、方式和过程,会发现它们之间不单是群内的并存关系和仿拟关系,群与群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词和词两两之间都存在着交叉关系。如图二所示:
  图二:
  (1948) 商品房 → 商品住房 (1981)
   ↓ ↓
  (2006) 保障房 ← 保障性住房 (1995)
   ↓ ↓
  (1998.11) 廉租房 ← 廉租住房 (1998.1)
   ↓ ↓
  (2001) 公共租赁房 → 公共租赁住房(2005)
   ↓ ↓
  (1994/1993)经济适用房 → 经济适用住房(2007)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出现时间较早的是“商品房”(是不是最早不重要,我们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探源),时间是在1948年,而且它的平均使用频率最高,达到67次/年。表格中的箭头不代表词与词之间是直接的先后关系。下面从“商品房”开始,看看这两个聚合群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商品房”横向产生了它的复杂形式“商品住房”,纵向由仿拟造词法产生了一系列“XX房”词;“保障性住房”此时就有了双重身份,一是“保障房”的复杂形式,一是“住房”标词中的一个仿拟词;我们在日报中没有搜到“廉价租赁住房”的用例,但“廉租住房”相对于“廉租房”来说,也是复杂形式。这就可以继续说明问题了,“廉租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是一样的情况,不再多说。
  “经济适用住房”也有两个身份,一是“XX住房”词中的一个仿拟词,一是“经适房/经济适用房”的复杂形式;“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是一样的情况。
  根据我们在日报中检索到的首次出现时间,“保障性住房”是在1995年,“保障房”是在2006年,它是在“保障性住房”仿拟了“住房”标词后,进一步简缩而成的。上文中提到“保障性住房”有双重身份,一是“保障房”的复杂形式,一是“住房”标词中的一个仿拟词。根据刚才的分析,这两个身份不是并列的,“保障性住房”首先通过仿拟成为“住房”标词中的一员,然后才形成“保障房”的复杂形式。“廉租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情况一样,所以它们横向的箭头都是朝左的。
  再来看“经济适用住房”,它在日报中首次出现于2007年,而“经济适用房”则早在1993年,“经适房”在1994年就已经被人们使用了。如果说“经适房”是通过“经济适用房”简缩而来的,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如果硬要说“经济适用房”是通过“经济适用住房”简缩而来的,就不免有些牵强。它的产生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通过仿拟“XX房”词产生了“经济适用房”,然后扩展成复杂形式“经济适用住房”,从而使之成为了“XX住房”中的一员。
  所以说,“经济适用住房”的两个身份也不是并列的,它首先是“经济适用房”的复杂形式,然后才是“XX住房”词中的一个仿拟词。“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所以它们横向的箭头都是朝右的。
  王小燕提到的仿拟兼简缩词,表面上看都有两重身份,但实际上两者不是并列的,一个词的仿拟和简缩不可能同时发生。就像我们上面分析“XX住房”和“XX房”类词语一样,“保障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都是仿拟词(类义仿拟词),一般认为它们是由“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简缩而来的。实际上,按照前面的分析,“保障房”和“廉租房”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通过仿拟“XX住房”产生后,继而简缩而成的;而“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则是直接仿拟“XX房”而产生的。
  通过对“房”类词语的对比分析,我们把仿拟兼简缩词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小类,一类是先仿拟出复杂形式,然后简缩而成的简单形式,如“保障房”和“廉租房”;一种是直接仿拟出的简单形式,如“公共租赁房”和“经济
  适用房”。
  
  三、结语
  
  本文以五组“XX房”和“XX住房”词语为检索对象,对《人民日报》(1946~2010)中所有内容进行检索。通过对比分析它们首次出现的时间和平均使用频率,解释了某些简单形式产生得比复杂形式早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把王小燕提出的仿拟兼简缩式词语进一步划分出两个小类:一类是先仿拟出复杂形式,然后简缩而成的简单形式,如“保障房”和“廉租房”;另一类是直接仿拟出的简单形式,如“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
  
  参考文献:
  [1]刁晏斌.当代汉语简缩词语四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7).
  [2]刁晏斌.现代汉语词的音节及其发展变化[J].南开语言学刊,2006,
  (1).
  [3]刁晏斌.当代汉语中比较流行的几种双音简缩造词现象[J].语文
  研究,2009,(3).
  [4]刁晏斌.现代汉语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7]周一民.现代汉语(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增补
  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王小燕.从修辞角度看新词语[J].语文学刊,2008,(7).
  (张平平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举行,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爱,围绕残奥会的翻译也引起了译者空前的关注。本文从译文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出发,将人文关怀视为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之一。我们分析数例译文后发现,翻译时不仅要体现语用和交际功能,更要突出文化功能。  关键词:残奥会 翻译 文化和谐 目的论    2008年残疾人奥运会于9月6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
期刊
摘 要:高级水平留学生在语音音素和语流方面仍存在一些偏误。从这些偏误表现可以看出当前对来华留学生语音教学的现状尚不容乐观。我们应该在语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语音能力的提高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级水平 留学生 语音偏误 语音教学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基础,语音教学在各种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语音教学目的在于让留学生学会汉语普通话,并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本文对高级
期刊
摘 要:文本世界理论给认知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模式,能够有效地对人类语言认知的深层表征进行解释。本文试图把它应用于研究动态语篇中否定的表征形式,丰富和扩展其研究范围。通过对口语和小说中否定功能分类比较,鉴别出适用于动态语篇中文本世界理论的否定分类,从而为否定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文本世界理论 否定 动态语篇 认知表征    一、引言    否定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之一,数年来学者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一定数量的语料,从词缀的意义和构成情况对比分析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缀“非”“无”和“non-”“un”,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性,即它们在构成上均可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语义上,前缀“un-”后通常加无标记的、弱的、具有积极意义色彩的形容词,而“non-”后所结合的词干一般都只具有客观的、描述性的意义色彩。汉语类词缀“非”后通常加中性或褒义色彩的词汇,而“无”则更偏向于中性或贬义色彩的词
期刊
摘 要:汉语词汇在古今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双音节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称谓语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本文从“美女”中“美”意义的虚化谈起,分析称谓语中双音节化的主要方式,并对称谓语中双音节词占较大比重的原因进行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双音节化称谓语会有更多表现形式。  关键词:称谓语 双音节 美女    一、引言    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见呼唤“美女”的声音,但其内涵与适应范围已与人们心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所搜集到的1350条淘宝店铺名称为语料,运用归纳演绎法与统计和图表说明法,从类型分析与音节分布两个方面对网络店铺名称这一新兴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描写。根据构成方式的不同,网络店铺名称大致可以分为纯汉字型、杂糅型、纯外文型和纯数字型。网络店铺名称在音节分布上存在如下特征:音节有长有短,四音节呈明显优势。  关键词:网络店铺名称 类型 音节分布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经济的兴起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解析《关键时刻》①中的“声音”和叙述话语之间的关系,力图说明“声音”和叙述话语何以作为叙事的组成部分在叙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探讨“声音”和叙述话语以特定谈话和叙述的方式在叙事进程中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和相关的价值意义,并关注文中的语言技巧。试图表明参与叙事进程是如何帮助读者理解故事叙事的独特性和语言中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叙事中的“声音” 叙述话语 文体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红楼梦》中存在受话人“你”不易确定的现象。不同英译本对人称代词“你”和“他”的所指对象理解不一。本文就这两个人称代词指称模糊的原因及不同译文的得失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指称模糊 你 他    一、引言    蓝纯讨论了《红楼梦》中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她以王熙凤的一段话为例,指出小说中存在受话人“你”不易确定的情形。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期刊
摘 要:口语的行为有两种:独白和对话。对话言语使用的口语行为,通常称之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使用的是对话言语,独白使用的是独自言语。二者的特点、功能、用途、使用要求都完全不同。把二者混为一谈,说明我们对语言知识的认知还不到位。这样的认知,不但训练不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将会埋下思维混乱的祸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把口语和口语交际混为一谈。建议改“口语交际训练”为“口语训练
期刊
摘 要: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译者主体性对译入语的文学体裁和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汉语的欧化现象就是译者主体性对译入语产生影响的一个实例。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译入语 欧化    一、译者主体性及其相关研究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