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皱漏透解读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瘦皱漏透”、“四大名石”等名词乃石界常谈,此为前人所倡理论,后人则多随感而发,或承继、或转折,洋洋大观,论述甚丰。亦有个别角度虽新,然或词不达意、以点盖面,或难免转嫁摘袭,为人所诟。古论新说,前仆后继,何为确事?
  浙江王伯平先生,耗心于此类常谈,重启解读阀门,本刊择期刊载一二,以飨石客。同时,为谋求石界进步,特于此建议:批评、质疑,补充、指正,欢迎百家各抒己见。
  
   米芾的“瘦皱漏透”四字诀,含义
  涵盖了艺术、人生、宇宙,运思深邃。现代人凭借迥异的思维方式,对其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冲击。这个千古黑箱虽被撼动过,但它始终沉默。“解之者不下数百余家,总无全璧。”(薛雪《一瓢诗话》)
  四大名石“落户”中土,被文人墨客、上层所追捧、青睐,乃是一种“因缘”。米芾总结出的“瘦皱漏透”相石法,是一种智慧,一种生命精神,吾辈当珍惜之。
  中唐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特别是道禅哲学的色空思维、无住观念、视世界和人生如幻象的思想,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瘦皱漏透”同样如此。这绝不仅仅是一个“虚实”问题。它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态度,一种看世界的方法。艺术家抟实成空,将世界虚化;艺术品中充满了太多的梦幻空花,宛如“米家云山”,那云烟缥缈、青山隐微中潜藏着的,正是这样的哲学深心。
   “瘦皱漏透”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其石表意义乃指“虚实”:瘦、皱为实,漏、透为虚,孔洞互贯,精巧活络,不重滞,不沉闷;其石里意义则喻人之情感丰富、学识渊博、玲珑透彻、内外澄明。“瘦皱漏透”又可分别作单字解。一如众多乐器,既可独奏、二重奏,又可合奏。
  
  一 瘦、皱
  
  “瘦皱”二字,指石皮枯槁多皱褶,喻人清癯而有沧桑感。
   (一)“瘦”有三种解读
  第一种:尚瘦。宋代以降,道禅意识的浓郁及宋明理学的兴起,致使文人墨客崇尚“瘦、枯、简”,艺术创作也突显萧疏荒寒的意境,石瘦、水瘦、字瘦、词中多瘦,在艺术老境中倡导朴拙、天趣、淳厚、无色相,在瘦枯中透出韶秀、平淡中拥有智慧、简逸中蕴含成熟。“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正反映了这种独特的审美趋向。“瘦”之一字,与“肥”相对,肥即堕色相、落甜腻。“肥”在中国艺术中意味着俗气,“俗”乃艺术之大敌,这样的艺术有谄媚之态。凡病均可医,一染俗病,就无可救药了。朴拙简逸的艺术生命,不是从肥腴艳丽中求得,而是从瘦枯空灵中撷取。
  第二种:瘦乃标举一种风骨。风骨是筋骨和神明的统一,是指人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精神风貌有机结合所构成的风神骨相,赞扬刚直劲健、清峻有力又富有神采,晋安帝称王羲之“风骨清举”;《宋书·武帝纪》夸赞刘裕“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与之相反的,《世说新语·轻诋》中“范启云:‘韩伯康似肉鸭’”,用身形的矮胖呆笨,喻“无风骨”,即缺乏挺拔劲健的骨相。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把品鉴人物的“风骨”一词移用于艺术创作中,强调作品要像具有“风骨”的人物一样,并将之看作一种高尚的艺术风格加以推崇。
  第三种:重品。文人士大夫中常有人患“软骨症”,卑躬屈膝、心狭胸窄,阳奉阴违,为时代所不齿。艺术家乐道“梅兰竹菊”,都是藉自然之物的特征表现人之傲骨有节、卓立高洁的生命精神。“与梅同瘦”、“与竹同瘦”是一种重品的思想。日本学者岩山三朗说:“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美学思想有一个根本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例如,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花、竹子,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艺术家以石来喻人之有品,“石者,硬也,刚直也,鄙其阿谀,恶其庸气也”,实乃“与石同瘦”之喻。
   (二)“皱”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石之皱,是画家用来表现山水画的皴法。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说:“皴者,皱也,言石之皮多皱也。”当代画家陆俨少说:“从皴法上说,南宗画法多用披麻皴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它皴法,如荷叶皴、乱柴皴、云头皴、解索皴等。南宗皴法,线条优柔含蓄,圆润充满,折转少,曲线多;而北宗画法主要采用的是以斧劈皴为主的皴法,如折带皴、钉头皴、马牙皴、矾头皴、鬼面皴等。北宗皴法线条刚硬,多用直线,折转多,有砍削之态,多外露之姿。”画家多从石之皱以及其它自然之物中悟出笔法。
  第二种:皱,喻示社会错综复杂,是一种无形的“皱”,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亲身感悟。米芾说:“疱丁解牛刀,无厚入在间,以此交世故,了不见后患。”在矛盾尖锐的社会里,如何生存?鸡蛋碰石头,粉身碎骨;硬抗,刀刃就磨钝了。“刀刃者无厚”,刀刃是没有厚度的。米芾用刀刃自喻,“彼节者有间”,骨节之间有缝隙,社会再复杂、黑暗,生存环境再恶劣,总是还有空隙的,我惹不起,但躲得起,“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米芾在“皱褶”的缝隙里躲避矛盾,真可谓游刃有余啊!“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别人要么被折断,要么被磨钝,而米芾还像刚刚磨出来的刀刃、锋利无比。米芾用庄子的智慧,求得生存的安宁。
  歌德说:“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米芾生活的时代,社会矛盾交织,小人当道,他一生曲折坎坷,命运多舛。仕途何尝能平灭他心中的苦闷、孤寂,又何尝能安顿他的狷介和狂放?他将一腔愁怨、满腹激愤付之艺术。凭着那份癫狂,泼出一片黑白世界。这是一个心灵可居可游的世界,是一个“了不见后患”的逍遥天地。
  
   二 漏、透
  
  “漏透”指孔洞上下、左右、前后彼此贯通。“漏透”结合成为“玲珑”。“玲珑”意有二:一是晶莹剔透,内外澄明,一片冰心在玉壶;二是达到了一个无斧斫之痕的圆融境界。英国美学家贝尔在论艺术品特性时,用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命题。“漏透”这个“有意味的形式”空灵幽微、悠长飘渺、云诡波谲,在我看来最富有中国特色,它与意象、意境一样,是中国艺术家对美学的一大贡献。“漏透”之意最简,也最难解读、表达。从心理学角度讲,认知障碍构成了对主体智能的挑战,这就要激发主体心理能量的高档投入。“漏透”引领思维超越生活,做尘外之想、玄远之游。对“漏透”的解读,要不离漏透,又不拘于漏透。
   (一)“漏透”二字有三种解读
  第一种:圆。漏、透都为孔洞,洞一般是圆的。圆,在中国哲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是一元的,如圆周率定为3.14,那么3.15、3.13就是谬误,而艺术是多元的。中国哲学中的“圆”蕴含四个意义:
   1、太极之圆。老子哲学把混沌无形之气视为道、一、圆,易学又叫“太极”。朱熹《太极图论解说》:“○者,无极而太极也。”王夫之说:“太极,大圆者也。”圆代表“无形”,方代表“有形”。
   2、圆满之圆。圆相对于缺而言,圆就是“不缺”,不缺谓之“圆满”。佛学以“圆境”为圆满俱足之境,此境无稍欠缺。儒道哲学也视“圆”为充满、圆融的境界。
   3、圆转之圆。圆有“转动”之意。《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转动是圆的根本特性。中国哲学从“圆”的特性中体味出变动不居、大化流动、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其他文献
是一块  无你我  人违石愿错安排  陌然相对无多语  三意费疑猜  如靥如眼谁识  看破大千梦  天花开
期刊
一百年来,赏石基本属于帝王、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专利”。如今,随着社会进步,“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玩石、藏石之风也随之盛行。然而玩石者众多,赏石水平却参差不齐。每见有些石友囿于甄别能力所限不幸被投机者忽悠,笔者痛于心,愤于情 。故想根据自己多年赏石的点滴体会,善意地提出关于如何提升赏石水平的一孔之见,请赏石大家指点,供众石友交流和参考。     一 丰富自身赏石理论    (汉)王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张鑫)预期十天的“第八届中国赏石展览会”于2008年12月6日在安徽合肥拉开序幕。此次展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加之安徽的灵璧石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事有较高的知名度,赏石文化底蕴丰厚,所以此次展会备受石友期待。  待记者匆忙赶到展场之际,还是错过了开幕式,心中不免遗憾,于是整理思绪心想不能错过奇石精品展。精品展厅分为室内和露
期刊
与中国古代四大名石相比,徐州汉石面世较晚,但却以其独特的质地、伟岸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令人眼前一亮,成为现今石界的后起之秀。  十几年前,徐州的吕梁石异军突起,旋即在藏石界刮起了“吕梁”收藏风。而吕梁石仅仅只是汉石的一个品种,更多的汉石则在地下等待着人们的发现和采挖。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徐州先后出土了约五十多个品种的奇石。由此可见,徐州汉石品类之多、数量之大、石质之优,已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山石,
期刊
历史丰碑,泱泱中华。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赏石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山东淄博,将于2009年4月26日至5月15日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淄博第四届全国奇石博览会”。这是继2008年5月淄博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奇石博览会、广大石商获得丰厚经济利益之后,又一次为广大石商开辟财源、促进奇石贸易健康发展的盛会,也是广大藏石家与爱石者选购奇石的良好机会。热烈欢迎全国石商、石友届时光临盛会。     主
期刊
呐喊的农奴  一 苇    唐卡彩玉,雪域高原的奇葩,  用红和黑诠释生命的终极意义,因红而贵,于黑孕神,历经圣水与骄阳的洗礼,晕染成美丽的“红脸蛋”,如绘如塑,高的鼻梁,厚的嘴唇,简单却不失烂漫,高扬着生命倔强坚毅的承志。那如神鹰般自由“翱翔”的头颅,以颜色传递形态突围的力度,用神态提拔起坚实的体躯,以钝唇宣启一种生存的坚执,想是:“呐喊的农奴”,不仅为生活,更为自由,那发尾结实的一甩,甩开了枷
期刊
本期刊发的几篇理论文章,多有争鸣性质。沈先生在肯定科学的前提下,强调“眼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罗文廉先生不同意夏华炳老师关于“类画石”的命名,则将“艺术”与“类艺术”之争继续引向深入与理性。石界需要科学、理性的理论争鸣,需要有的放矢、严谨深入的探索精神,我们感谢并期待您的继续参与。    马来西亚盆景古石协会正在编辑《马来西亚树石升华珍品集》,我应马来西亚盆景古石协会会长戴文华先生之邀,写一篇“
期刊
河北省号称燕赵大地,南北纵巍巍太行之山,东西横莽莽燕山之脉。有漳河、沙河、绵河、甘陶河、滹沱河、北沙河、唐河、拒马河、桑干河、滦河等贯穿其中,造就了丰富的地貌景观和地质奇观,同时也为奇石的生成创造了天然的有利条件。  河北奇石的种类多,品位高。承德有著称于世的热河化石群,张家口有世界级的橄榄石矿物晶体。两大山脉的山区、半山区及河滩有大量的形形色色的造型石、图纹石,像历史名石—雪浪石、遵化千层石、唐
期刊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濒临汾河,有“龙城”之美誉;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毫不逊色。主要有晋祠、永祚寺双塔、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龙山道教石窟等名胜古迹。唐代大诗人李白曾
期刊
什么是奇石艺术?奇石艺术是以天然美石为载体,通过安顿创造,使天然的“石象”与人的“心象”有机结合,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奇石,奇石,一要“奇”二要“石”,它不是“纯天然”。也不是什么“类艺术”。一奇二石既体现了奇石艺术的本质属性,又包含了奇石艺术的特殊属性。“安放”从艺术手段角度,揭示奇石艺术的技法属性,它的创造核心是命题。“以天然美石为载体”界定了奇石艺术与其它艺术区别的根本点;通过安放,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