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历程上都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分析比较,认为通才和专才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这二者相互补充、互为依托,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通才与专才
通才与专才相对而言,指具有一两门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专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内有相当造诣或才能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一种人才类型。也有学者认为,专才是指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和专家。
1.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指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专多能、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教育。其要求受教育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使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专业学科方面协调获取,适应社会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在《高等教育通才教育思想》中提出,通才教育是指建立在拓宽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业教育。1978年,哈佛大学对通才教育所下的定义是:“学生掌握思考和清晰、有效写作的能力。鉴别我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了解其他文化和时代并深入研究某一知识领域。”
专才教育,是专业教育思想的一种极端化,专才,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于某一个小专业的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对这种人才的教育,称为“专才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一种提法,通才与专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相对而言的。通才教育强调的是培养的人才知识涉及面广。
2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思想
2.1校长梅贻琦的办学理念
西南联大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在此期间主要由梅贻琦担任校长。西南联大的成功与这位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
梅贻琦的大学理念是“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大学教育毕竟与其它程度的学校教育不同,它的最大的目的原在培植通才。”由此可见,梅贻琦主张大学实行通才教育。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专识教育的基础,在大学中只着眼于“通识”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有基础进行更高深、更专门的学习与研究,从而能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梅贻琦所谓的通,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就是“学子对此三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对其“能识其会通之所在”,即对各种学问“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达到这个标准才可以说是他所认为的“通识者”。
2.2“三育并进”的教育观
西南联大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具体体现在“三育并进”教育观上,即德育、智育、体育。
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人的培养,以人的品格养成为目的。梅贻琦强调大学的功用是使受教育的学生“明明德”,是“人整个之人格”的培养。他把求知的过程与求善求美的过程视为一体,所推行的德育,主要是爱国主义和健全人格两大项。重视体育是梅贻琦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体育至关重要,人所尽知。身体强健,才能担当艰巨工作,否则任何事业都谈不到。”同时要求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科学教育“三育并重”,对三育“识其全通”。
2.3选修与必修的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通才教育,西南联大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注意课程的广博性与文理渗透。最典型的反映在西南联大公共必修课的设置上。西南联大的公共必修课分为校院两级。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体上都体现了会通的观念。
首先,三民主义、伦理学、大一国文、大一英文、中国通史是任何院系都要学的,至于自然科学中的物理、生物、化学等课,文学院的只要求学一门,而理学院的则要求任选二门两年学完。而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经济学等,理学院的只要求学其中一门,文学院则要求学二门;普通数学和微积分要求理学院的任选一门,文学院则可不必学,但要求学西洋通史等。
此外,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目都是由各系系主任或主要教授开设。如中国通史由孙统棠、吴暗、雷海宗3位教授同时开课。大一国文和英语由教授或讲师讲课,外语和中文两系各自作出规定要求,统一用学院自编的教材。
3 同时期云南大学专才教育思想
云南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1937年,熊庆来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他将云南大学从一个(下转第65页)(上接第63页)规模小、条件差的边疆学校,办成了一所文、法、理、工、医、农门类齐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大学,这与其办学宗旨是分不开的。
3.1大学校长熊庆来的办学宗旨
熊庆来在清华时,受校长梅贻琦主张“通才”教育的影响,但他在法国留学多年中,又受法国注重专门学科领域的广泛基础训练的影响。因此,他一再强调云大要培养的学生是基础广泛厚实的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他认为“云南省大所担负的使命,应该是推进学术研究,造就实际建设人才。本省天然条件优越,如采矿冶金、动植物等,应该培养开发资源的实干人才。”
3.2云南大学的院系设置
云南大学的院系设置几经变动,至1937年熊庆来到职时,共有文法、理工两个学院,含法律、中国文学、政治经济、土木工程、矿冶、数理、教育等7个系,以及1个医学专修科。熊庆来任校长后,提出了一个“云南大学设置计划”并逐年扩充。第一年改文学系为文史系,并于文法学院内,增设社会人类学系;第二年,增设农场,以为增设农学院之准备;并于工学院内增设化工系;第三年,增设农学院,于工学院添设电机系;第四年,为充实各院系设备计,拟增加经常费为国币100万元。
4 基于联大与云大的通专才教育的启示
联大的通才教育顺应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通才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使知识间互为补充。云南大学的专才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和实干精神的专业化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西南联大采取了通才的教育模式,云南大学则采取了专才的教育模式,而两者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这是否意味着专才和通才都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呢?其实不然。首先,高等教育是具有其特殊性的。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都是经过前面中学的学习,又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录取的。因而,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功底,具有一种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其次,我们可以发现,联大虽然是通才教育的教育方式,但是在开设大量的公共课、选修课的同时,学生也是分为不同的专业的,因而,它是通中有专的。云南大学虽然是以专才教育为主,但是其教育宗旨则是培养基础广泛厚实的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它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基础的广泛厚实。这里的基础就不仅是专业方面的,还包括其它方面知识,它强调的是既广又深。如果说深是专业知识,那么广就应该是相关的其它知识了。所以,它是专中有通的,所不同的是这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因而,在“专才与通才”二者关系上,过分强调“专”或“通”都是片面的。专才是才,通才也是才,通与专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代表的是一种智能结构。不同行业、工作对从业者的智能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关键是使专与通的比例达到最优化。过分强调专才教育,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教化,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反之亦然,如果片面追求通才教育,在社会生产还存在分工的条件下,也有它的不足。在我们现阶段的社会大背景下,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根据不同的行业要求,不同的条件要求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地发展。
注释
袁世全,冯涛.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向洪.国情教育大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1993.
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吴洪成.生斯长斯 吾爱吾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张维.熊庆来办学思想初探[J].思想战线,2001(3).
关键词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通才与专才
通才与专才相对而言,指具有一两门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专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内有相当造诣或才能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一种人才类型。也有学者认为,专才是指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和专家。
1.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指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专多能、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教育。其要求受教育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使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专业学科方面协调获取,适应社会整体化、综合化发展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在《高等教育通才教育思想》中提出,通才教育是指建立在拓宽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业教育。1978年,哈佛大学对通才教育所下的定义是:“学生掌握思考和清晰、有效写作的能力。鉴别我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了解其他文化和时代并深入研究某一知识领域。”
专才教育,是专业教育思想的一种极端化,专才,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于某一个小专业的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对这种人才的教育,称为“专才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一种提法,通才与专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相对而言的。通才教育强调的是培养的人才知识涉及面广。
2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思想
2.1校长梅贻琦的办学理念
西南联大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在此期间主要由梅贻琦担任校长。西南联大的成功与这位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分不开的。
梅贻琦的大学理念是“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大学教育毕竟与其它程度的学校教育不同,它的最大的目的原在培植通才。”由此可见,梅贻琦主张大学实行通才教育。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专识教育的基础,在大学中只着眼于“通识”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有基础进行更高深、更专门的学习与研究,从而能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梅贻琦所谓的通,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就是“学子对此三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对其“能识其会通之所在”,即对各种学问“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达到这个标准才可以说是他所认为的“通识者”。
2.2“三育并进”的教育观
西南联大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具体体现在“三育并进”教育观上,即德育、智育、体育。
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人的培养,以人的品格养成为目的。梅贻琦强调大学的功用是使受教育的学生“明明德”,是“人整个之人格”的培养。他把求知的过程与求善求美的过程视为一体,所推行的德育,主要是爱国主义和健全人格两大项。重视体育是梅贻琦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体育至关重要,人所尽知。身体强健,才能担当艰巨工作,否则任何事业都谈不到。”同时要求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科学教育“三育并重”,对三育“识其全通”。
2.3选修与必修的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通才教育,西南联大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注意课程的广博性与文理渗透。最典型的反映在西南联大公共必修课的设置上。西南联大的公共必修课分为校院两级。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体上都体现了会通的观念。
首先,三民主义、伦理学、大一国文、大一英文、中国通史是任何院系都要学的,至于自然科学中的物理、生物、化学等课,文学院的只要求学一门,而理学院的则要求任选二门两年学完。而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经济学等,理学院的只要求学其中一门,文学院则要求学二门;普通数学和微积分要求理学院的任选一门,文学院则可不必学,但要求学西洋通史等。
此外,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目都是由各系系主任或主要教授开设。如中国通史由孙统棠、吴暗、雷海宗3位教授同时开课。大一国文和英语由教授或讲师讲课,外语和中文两系各自作出规定要求,统一用学院自编的教材。
3 同时期云南大学专才教育思想
云南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1937年,熊庆来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他将云南大学从一个(下转第65页)(上接第63页)规模小、条件差的边疆学校,办成了一所文、法、理、工、医、农门类齐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大学,这与其办学宗旨是分不开的。
3.1大学校长熊庆来的办学宗旨
熊庆来在清华时,受校长梅贻琦主张“通才”教育的影响,但他在法国留学多年中,又受法国注重专门学科领域的广泛基础训练的影响。因此,他一再强调云大要培养的学生是基础广泛厚实的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他认为“云南省大所担负的使命,应该是推进学术研究,造就实际建设人才。本省天然条件优越,如采矿冶金、动植物等,应该培养开发资源的实干人才。”
3.2云南大学的院系设置
云南大学的院系设置几经变动,至1937年熊庆来到职时,共有文法、理工两个学院,含法律、中国文学、政治经济、土木工程、矿冶、数理、教育等7个系,以及1个医学专修科。熊庆来任校长后,提出了一个“云南大学设置计划”并逐年扩充。第一年改文学系为文史系,并于文法学院内,增设社会人类学系;第二年,增设农场,以为增设农学院之准备;并于工学院内增设化工系;第三年,增设农学院,于工学院添设电机系;第四年,为充实各院系设备计,拟增加经常费为国币100万元。
4 基于联大与云大的通专才教育的启示
联大的通才教育顺应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通才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使知识间互为补充。云南大学的专才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和实干精神的专业化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西南联大采取了通才的教育模式,云南大学则采取了专才的教育模式,而两者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这是否意味着专才和通才都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呢?其实不然。首先,高等教育是具有其特殊性的。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都是经过前面中学的学习,又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录取的。因而,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功底,具有一种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其次,我们可以发现,联大虽然是通才教育的教育方式,但是在开设大量的公共课、选修课的同时,学生也是分为不同的专业的,因而,它是通中有专的。云南大学虽然是以专才教育为主,但是其教育宗旨则是培养基础广泛厚实的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它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基础的广泛厚实。这里的基础就不仅是专业方面的,还包括其它方面知识,它强调的是既广又深。如果说深是专业知识,那么广就应该是相关的其它知识了。所以,它是专中有通的,所不同的是这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因而,在“专才与通才”二者关系上,过分强调“专”或“通”都是片面的。专才是才,通才也是才,通与专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代表的是一种智能结构。不同行业、工作对从业者的智能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关键是使专与通的比例达到最优化。过分强调专才教育,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教化,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反之亦然,如果片面追求通才教育,在社会生产还存在分工的条件下,也有它的不足。在我们现阶段的社会大背景下,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根据不同的行业要求,不同的条件要求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地发展。
注释
袁世全,冯涛.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向洪.国情教育大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1993.
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吴洪成.生斯长斯 吾爱吾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张维.熊庆来办学思想初探[J].思想战线,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