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许多中考满分作文已编辑成书,并出版发行,许多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在作文练习中得到学习使用或效仿。然而,粗略地翻阅一下,不难发现一些文辞优美却思想空洞、禁不起推敲的作文。这些所谓“满分作文”,看上去很美,语言顺畅,文辞华丽,但细味读来,文中尽是推砌辞藻,满篇“潇洒”废话,使阅卷老师受到蒙蔽,更让“废话”者浑然不觉,继续废话。此类现象,应引起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反思。笔者引“满分”作文的一段话供同行参阅:
散步至“曲尽通幽处”,林荫夹道,好鸟相鸣,清脆的鸟鸣坠入耳中,犹如小石子坠入平静的湖面,荡起圈圈涟漪,浓郁的绿色,也染绿了鸣鸟的羽翼,染绿了清洁的空气,也染绿了心情。
散步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雨后春天。望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致,感受着“丽日和风春澹荡; 花香鸟语物昭苏”的氛围,体会着“芳草有情牵戏蝶,飞花无主寄骚人”的景致,吮吸着“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你不觉得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对于这些满分作文,阅卷老师认为:文章灵活地引用大量古诗名句,散发出新鲜而浓郁的文化芬芳,让“散步”充满诗情画意。用诗的意蕴伴美着散步的意想,用诗的景致缤纷着读者的想象。古诗的化用,增加了语言的浓度,加大了思想的纯度,提升了文章的厚度,理应得满分。
但仔细品析后,笔者不禁要问,此文能符合满分作文的标准吗?全文采用排比句式和散文的笔调,远看一片绚丽,粗看满文华光异彩。但细看后就会发现,文章华美的辞藻,大量引用古诗名句和空泛的抒情,掩盖了思想的肤浅和内容的空洞,而且抒情议论缺乏独到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作文哪里有学生自己的思想与灵魂?哪里有自己的认识与心得?这样的作文又怎样能得满分呢?
如果再仔细推敲文中写春、夏、秋、冬的段落,就会发现不少引用完全是简单、生硬的拼凑,读起来很别扭。不少句子,也明显搭配不当。如“体会着‘芳草有情牵戏蝶,飞花无主寄骚人’的景致”。“吮吸着‘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请问“体会”能与“景致”搭配吗?“古来曲院枕莲塘”能与“吮吸”吗?文中类似的语病还真不少。这样一篇思想空泛而语病甚多的作文,却偏偏蒙蔽了阅读老师的眼睛,甚至得到收录文集给读者范读。笔者不禁要问,这“潇洒的废话”为什么能大行其道,畅通无阻呢?就其原因,即有媒体的负面影响,书商的刻意炒作,也有教师的误导,学生认识能力的偏差。一言以概之,是多方面的。
一、媒体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类新作文比赛。这些比赛崇尚新的写作理念,追求新奇的表达形式,鼓励学生奇思妙想。这些比赛冲击着传统的作文教学体系,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一些获奖作文偏离了学生阅历与认识的轨道,成了十足的“另类”。受此影响的学生作文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缺少鲜明的思想中心,乍一看内容丰富,气魄宏大。但深究思想混乱,不成体系——没有思想的语言文字也没有灵魂,无灵魂的作文有何价值可言?二是有的作文内容表现出远离现实生活的倾向。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熟视无睹,对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缺少应有的关心,却偏偏热衷于古文纸堆里寻访探幽,化用古代的题材,虚构出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诸如此类的作文,就有这样的影子。
二、书商的刻意炒作
每年中、高考过后,一些所谓满分作文、满分作文技巧遍及大小书店。每逢开学,各式各类的同步练习,各类书刊的“中学生作文指导”大谈开头与结尾大法之类的技法,且很少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强调作文要有思想,要注意积累等要义。更有甚者,打着“文化作文”的旗号,贩卖者靠简单的拼凑古诗的名句“引航”,容易蒙蔽老师的眼睛,让读者认为是语境、底蕴深厚的文章。象这类满分作文着实不少,其负面影响之广,可见一斑。
三、教师的误导
近年来,尽管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机制有改变,但是中考和高考成绩的好坏依照是衡量学校、教师优劣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由于一般的中考生都能背诵三四十首古诗词和更多的古诗名句,“文化作文”类的技法犹如数学公式般简单易用,容易速成而且极易蒙蔽阅卷老师的眼睛,得到高分,所以,类似这些作文技巧极大地迎合了欲在短时间内炼就高分作文的投机心理,使得多数教师趋之若鹜。
对学生而言,造成追求华丽辞藻的“废话”作文,不光是写作能力的问题,更多的是认识上的偏差。
写作能力方面,学生不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叙述没有节制,无论与文章中心有无关联,都巨细一一写来。
当然,追求华丽辞藻造成的废话,是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产生的。大多数学生包括老师在内,认为语言优美、“有文采”就是好文章,却将“文彩”误解为形式美,刻意锦词的铺张、成语的堆砌、名句的拼凑。再如投机取巧心理在作怪。古诗名句是古汉语中的璀璨明珠,考场作文如能适当地引用,可以增添文章的韵味和哲理,但是有些学生不问合适与否,机械地引用古词文,想以此蒙蔽老师的眼睛。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能力的失衡。
那么,如何根治这些现象呢?
一、立足课堂,加强引导
造成学生“潇洒废话”之大行其道,其病根在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师。
如果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作文公开课、示范课上,那些文辞华丽的学生作文极易得到教师的青睐。即使平常上课,这些作文也容易激发师生的兴趣,教师讲得“酣畅淋漓”,学生读得“声情并茂”。相反,文字朴素,内容真实的作文却很难得到教师的青睐。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语文教师对文章的好恶势必影响着学生对文章的判断,所以语文教师要加大力气,花苦功夫引导学生领略质朴文章的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好观念的认同。在给学生推介阅读书目或报刊时,要有意识地多推荐一些思想深刻、语言质朴的书籍或文章——如名人传记。必要时,可利用综合性学习,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喜爱本色作文。
二、巧借评介“杠杆”,高扬导向大旗
可以说,无论是平时的训练作文,还是学生随笔或是考场作文,教师都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因而,语文教师的评价主体势必影响甚至左右学生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立足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力求训练规范,特别是语言训练上的规范——要让学生做到语言通畅,情感真挚。在此基础上在追求生动形象、有文彩。其次,对于学生真情实感的作文,要多几笔激励的评语,并对其优先提供发表或认可的平台。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教师要乐意用分数评价——分数或许比评价更直观,也更重要。对于无病呻吟,文风浮夸者,教师一定要利用分数——这个更直接、更有效的评价“杠杆”,高扬真情实感的导向大旗,引导、督促学生矫正浮夸艳丽的文风,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學生写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邮编:551303;电话:15086103669)
散步至“曲尽通幽处”,林荫夹道,好鸟相鸣,清脆的鸟鸣坠入耳中,犹如小石子坠入平静的湖面,荡起圈圈涟漪,浓郁的绿色,也染绿了鸣鸟的羽翼,染绿了清洁的空气,也染绿了心情。
散步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雨后春天。望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致,感受着“丽日和风春澹荡; 花香鸟语物昭苏”的氛围,体会着“芳草有情牵戏蝶,飞花无主寄骚人”的景致,吮吸着“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你不觉得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对于这些满分作文,阅卷老师认为:文章灵活地引用大量古诗名句,散发出新鲜而浓郁的文化芬芳,让“散步”充满诗情画意。用诗的意蕴伴美着散步的意想,用诗的景致缤纷着读者的想象。古诗的化用,增加了语言的浓度,加大了思想的纯度,提升了文章的厚度,理应得满分。
但仔细品析后,笔者不禁要问,此文能符合满分作文的标准吗?全文采用排比句式和散文的笔调,远看一片绚丽,粗看满文华光异彩。但细看后就会发现,文章华美的辞藻,大量引用古诗名句和空泛的抒情,掩盖了思想的肤浅和内容的空洞,而且抒情议论缺乏独到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作文哪里有学生自己的思想与灵魂?哪里有自己的认识与心得?这样的作文又怎样能得满分呢?
如果再仔细推敲文中写春、夏、秋、冬的段落,就会发现不少引用完全是简单、生硬的拼凑,读起来很别扭。不少句子,也明显搭配不当。如“体会着‘芳草有情牵戏蝶,飞花无主寄骚人’的景致”。“吮吸着‘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请问“体会”能与“景致”搭配吗?“古来曲院枕莲塘”能与“吮吸”吗?文中类似的语病还真不少。这样一篇思想空泛而语病甚多的作文,却偏偏蒙蔽了阅读老师的眼睛,甚至得到收录文集给读者范读。笔者不禁要问,这“潇洒的废话”为什么能大行其道,畅通无阻呢?就其原因,即有媒体的负面影响,书商的刻意炒作,也有教师的误导,学生认识能力的偏差。一言以概之,是多方面的。
一、媒体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类新作文比赛。这些比赛崇尚新的写作理念,追求新奇的表达形式,鼓励学生奇思妙想。这些比赛冲击着传统的作文教学体系,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一些获奖作文偏离了学生阅历与认识的轨道,成了十足的“另类”。受此影响的学生作文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缺少鲜明的思想中心,乍一看内容丰富,气魄宏大。但深究思想混乱,不成体系——没有思想的语言文字也没有灵魂,无灵魂的作文有何价值可言?二是有的作文内容表现出远离现实生活的倾向。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熟视无睹,对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缺少应有的关心,却偏偏热衷于古文纸堆里寻访探幽,化用古代的题材,虚构出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诸如此类的作文,就有这样的影子。
二、书商的刻意炒作
每年中、高考过后,一些所谓满分作文、满分作文技巧遍及大小书店。每逢开学,各式各类的同步练习,各类书刊的“中学生作文指导”大谈开头与结尾大法之类的技法,且很少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强调作文要有思想,要注意积累等要义。更有甚者,打着“文化作文”的旗号,贩卖者靠简单的拼凑古诗的名句“引航”,容易蒙蔽老师的眼睛,让读者认为是语境、底蕴深厚的文章。象这类满分作文着实不少,其负面影响之广,可见一斑。
三、教师的误导
近年来,尽管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机制有改变,但是中考和高考成绩的好坏依照是衡量学校、教师优劣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标准。由于一般的中考生都能背诵三四十首古诗词和更多的古诗名句,“文化作文”类的技法犹如数学公式般简单易用,容易速成而且极易蒙蔽阅卷老师的眼睛,得到高分,所以,类似这些作文技巧极大地迎合了欲在短时间内炼就高分作文的投机心理,使得多数教师趋之若鹜。
对学生而言,造成追求华丽辞藻的“废话”作文,不光是写作能力的问题,更多的是认识上的偏差。
写作能力方面,学生不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叙述没有节制,无论与文章中心有无关联,都巨细一一写来。
当然,追求华丽辞藻造成的废话,是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产生的。大多数学生包括老师在内,认为语言优美、“有文采”就是好文章,却将“文彩”误解为形式美,刻意锦词的铺张、成语的堆砌、名句的拼凑。再如投机取巧心理在作怪。古诗名句是古汉语中的璀璨明珠,考场作文如能适当地引用,可以增添文章的韵味和哲理,但是有些学生不问合适与否,机械地引用古词文,想以此蒙蔽老师的眼睛。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能力的失衡。
那么,如何根治这些现象呢?
一、立足课堂,加强引导
造成学生“潇洒废话”之大行其道,其病根在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师。
如果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作文公开课、示范课上,那些文辞华丽的学生作文极易得到教师的青睐。即使平常上课,这些作文也容易激发师生的兴趣,教师讲得“酣畅淋漓”,学生读得“声情并茂”。相反,文字朴素,内容真实的作文却很难得到教师的青睐。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语文教师对文章的好恶势必影响着学生对文章的判断,所以语文教师要加大力气,花苦功夫引导学生领略质朴文章的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好观念的认同。在给学生推介阅读书目或报刊时,要有意识地多推荐一些思想深刻、语言质朴的书籍或文章——如名人传记。必要时,可利用综合性学习,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喜爱本色作文。
二、巧借评介“杠杆”,高扬导向大旗
可以说,无论是平时的训练作文,还是学生随笔或是考场作文,教师都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因而,语文教师的评价主体势必影响甚至左右学生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立足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力求训练规范,特别是语言训练上的规范——要让学生做到语言通畅,情感真挚。在此基础上在追求生动形象、有文彩。其次,对于学生真情实感的作文,要多几笔激励的评语,并对其优先提供发表或认可的平台。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教师要乐意用分数评价——分数或许比评价更直观,也更重要。对于无病呻吟,文风浮夸者,教师一定要利用分数——这个更直接、更有效的评价“杠杆”,高扬真情实感的导向大旗,引导、督促学生矫正浮夸艳丽的文风,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學生写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邮编:551303;电话:1508610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