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岩溶洞穴,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价值。黄宾虹游览桂林,画下众多作品,黄宾虹对桂林山水的印象是永久的,对桂林喀斯特地貌山水有着深刻的解读。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黄宾虹;山水画
一、喀斯特地貌与桂林山水
(一)喀斯特地貌
石林、石芽、峰林、漏斗、落水洞、天坑、溶蚀洼地、盲谷、坡立谷等常在石灰岩地区的地表上出现,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常在石灰岩地区地下发育,这种在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地下所呈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地貌在中国曾被称为“岩溶地貌”。如今,喀斯特地貌高原被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认为是南斯拉夫最具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因此以此地名来命名这种地貌形态,称为“喀斯特地貌”。易溶性石灰岩、白云岩等岩石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首要条件,另外,水流对喀斯特的形成与发育也起着主导作用。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省等地,面积总和约有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如云南的路南石林,广东的肇庆七星岩、英德英西峰林、怀集桥头镇燕子岩,以及广西的桂林山水等。
(二)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也叫做岩溶地貌。桂林的岩溶洞穴,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价值。 桂林一带在几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钙质是海水带來的主要沉淀物,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石灰岩。二、三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是一次把广西掀起的地壳运动,这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包括桂林在内的盆地与山峰。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看似坚硬其实却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的碳酸钙, 由于雨水的冲蚀,从而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时间久了, 裂缝和小孔自然溶成大小不一的各种奇洞。
桂林各种奇洞顶缝隙中渗下的水里带有从其他地方带來的碳酸氢钙,由于碳酸氢钙极不稳定。二氧化碳含量本就多的高温地区的土壤,加之雨多,这就使得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量大大增多。广西桂林正是气温湿润、雨水繁多的地区,所以石灰岩的溶解速度是极快的。出了缝隙的碳酸氢钙,压力变小后,遇之升温,就又还原成了碳酸钙沉淀了下來。再经过数千万年的累积,便形成了石钟乳。如冰锥似的石钟乳滴滴到地面,便产生了石笋。日积月累,石钟乳和石笋最终连到了一起,最终形成了石幔、石花与石柱等情状。
二、黄宾虹表现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山水画及其技法分析
黄宾虹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画大师,尤善山水。他六岁时便开始学习绘画,十三岁时就已经见到董其昌的真迹,亦受董画风格影响。青年时期,黄宾虹的身上洋溢着挥斥方遒般的“书生意气”,投身于救亡图存的“变法”与“革命”中。晚年时期的他,又在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扮演着艺术“革新”者的角色。
黄宾虹早年参加过同盟会等组织,后又潜心学术,钻研画史及画理,与谭嗣同、陈师曾、吴昌硕、胡适、高剑父、高奇峰、徐悲鸿、张大千、傅雷等人交往。曾担任过新华艺专、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等教授职务,以及全国政协委员。黄宾虹学问渊博,修养深厚,著述丰富,精于诗、书、画、印及鉴赏,可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代巨匠。
黄宾虹一生都在钻研中国画艺术,用了近50年的时间学习传统,驰纵百家,取长舍短。黄宾虹的画作被人们划分成为“白宾虹”阶段与“黑宾虹”阶段,“白宾虹”阶段的山水画疏笔淡墨,“黑宾虹”阶段的山水画浑厚黑密。黄宾虹先生特别重视钻研笔墨用法,提出的“五种笔法”分别是平、圆、留、重、变,“七种墨法”即是浓、淡、泼、破、渍、焦、宿,并运用到他的绘画创作中去。
黄宾虹两次游过桂林,黄宾虹曾受广西教育厅暑期讲学会的邀请,应邀来到广西桂林讲学,并游览了桂林名胜。游览其间每遇美景,都会询问地名,了解详情,然后将美山美水画下来,写其形态,貌其草木,二十多天的时间里竟出了几百幅画样。
桂林山水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永久的。《桂林纪游册》是黄宾虹对桂林喀斯特地貌山水的深刻解读。在他创作的《桂林纪游册》的《自跋》中,黄宾虹称自己:“足迹所经奚止万里”,并且“于阳朔尤为惬心悦目”[1]。
《桂林山水》这幅画,黄宾虹是用近乎自由的、放松的线条来勾勒出山体、树木、房屋的轮廓的,线条古拙,不拘泥于绳法,没有过多地去考虑描绘对象的具体的形态。他的用墨水墨晕章,酣畅淋漓,自由而恣肆,元气郁勃。由于一层一层地积染,通幅显得散漫,且无边无界。他的用线渴笔焦墨、刚健遒劲,而且黄宾虹好用宿墨,且墨色层次非常丰富多样,他可让宿墨透亮而不显得灰脏。他追求中国画中笔、墨、色的趣味超凡脱俗,已经完全突破了形的束缚,着重表现出了桂林山水的内在神韵与气质内涵。
画中以干笔皴檫山坡石岸以显潇洒灵动,所画山石,结构松而不散。作品整体色调黑中透着亮,黑里透着明。主峰高俊雄伟、拔地而起、冲破天际,河流蜿蜒曲折,河面洁净如云。亭台、楼榭 、人家掩映于苍翠欲滴、湿润滋勃的丛树之中,華滋之气油然而生。前景树丛与后景山石之间的关系处理,更显尤为巧妙,云雾似有似无,飘渺其之间,给笔者一种如梦似幻的想象空间。
桂林山水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征服了黄宾虹,这幅《桂林山水》就是使用宿墨反复地积染之后的效果,此山水画经过黄宾虹不断地层层积染,画面显出黑、密、厚、重的风采,于混沌中呈现出苍茫浑厚,于苍劲中烘托出桂林山水的湿润华滋的气氛,带给人一种坚强的生命力感受。黄宾虹在枯湿浓淡的用笔与曲折回环的构图、高低掩仰的山势与黑白交替的画面之间营造出了这片理想中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山水。
据说,黄宾虹还经常会将过去的画作拿出来,继续在上面不断地加以点染笔墨却从不过火,始终表现的疏密适合。从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在桂林所吸取的养分和桂林山水对他的艺术生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幼明.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黄格胜[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10:65
作者简介:
李金朋(1990—),男,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山水。
注: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课题编号(项目编号):XYCSW2017023。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黄宾虹;山水画
一、喀斯特地貌与桂林山水
(一)喀斯特地貌
石林、石芽、峰林、漏斗、落水洞、天坑、溶蚀洼地、盲谷、坡立谷等常在石灰岩地区的地表上出现,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常在石灰岩地区地下发育,这种在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地下所呈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地貌在中国曾被称为“岩溶地貌”。如今,喀斯特地貌高原被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认为是南斯拉夫最具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因此以此地名来命名这种地貌形态,称为“喀斯特地貌”。易溶性石灰岩、白云岩等岩石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首要条件,另外,水流对喀斯特的形成与发育也起着主导作用。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省等地,面积总和约有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如云南的路南石林,广东的肇庆七星岩、英德英西峰林、怀集桥头镇燕子岩,以及广西的桂林山水等。
(二)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也叫做岩溶地貌。桂林的岩溶洞穴,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价值。 桂林一带在几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钙质是海水带來的主要沉淀物,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石灰岩。二、三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是一次把广西掀起的地壳运动,这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包括桂林在内的盆地与山峰。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看似坚硬其实却很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的碳酸钙, 由于雨水的冲蚀,从而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时间久了, 裂缝和小孔自然溶成大小不一的各种奇洞。
桂林各种奇洞顶缝隙中渗下的水里带有从其他地方带來的碳酸氢钙,由于碳酸氢钙极不稳定。二氧化碳含量本就多的高温地区的土壤,加之雨多,这就使得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量大大增多。广西桂林正是气温湿润、雨水繁多的地区,所以石灰岩的溶解速度是极快的。出了缝隙的碳酸氢钙,压力变小后,遇之升温,就又还原成了碳酸钙沉淀了下來。再经过数千万年的累积,便形成了石钟乳。如冰锥似的石钟乳滴滴到地面,便产生了石笋。日积月累,石钟乳和石笋最终连到了一起,最终形成了石幔、石花与石柱等情状。
二、黄宾虹表现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山水画及其技法分析
黄宾虹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画大师,尤善山水。他六岁时便开始学习绘画,十三岁时就已经见到董其昌的真迹,亦受董画风格影响。青年时期,黄宾虹的身上洋溢着挥斥方遒般的“书生意气”,投身于救亡图存的“变法”与“革命”中。晚年时期的他,又在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扮演着艺术“革新”者的角色。
黄宾虹早年参加过同盟会等组织,后又潜心学术,钻研画史及画理,与谭嗣同、陈师曾、吴昌硕、胡适、高剑父、高奇峰、徐悲鸿、张大千、傅雷等人交往。曾担任过新华艺专、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等教授职务,以及全国政协委员。黄宾虹学问渊博,修养深厚,著述丰富,精于诗、书、画、印及鉴赏,可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代巨匠。
黄宾虹一生都在钻研中国画艺术,用了近50年的时间学习传统,驰纵百家,取长舍短。黄宾虹的画作被人们划分成为“白宾虹”阶段与“黑宾虹”阶段,“白宾虹”阶段的山水画疏笔淡墨,“黑宾虹”阶段的山水画浑厚黑密。黄宾虹先生特别重视钻研笔墨用法,提出的“五种笔法”分别是平、圆、留、重、变,“七种墨法”即是浓、淡、泼、破、渍、焦、宿,并运用到他的绘画创作中去。
黄宾虹两次游过桂林,黄宾虹曾受广西教育厅暑期讲学会的邀请,应邀来到广西桂林讲学,并游览了桂林名胜。游览其间每遇美景,都会询问地名,了解详情,然后将美山美水画下来,写其形态,貌其草木,二十多天的时间里竟出了几百幅画样。
桂林山水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永久的。《桂林纪游册》是黄宾虹对桂林喀斯特地貌山水的深刻解读。在他创作的《桂林纪游册》的《自跋》中,黄宾虹称自己:“足迹所经奚止万里”,并且“于阳朔尤为惬心悦目”[1]。
《桂林山水》这幅画,黄宾虹是用近乎自由的、放松的线条来勾勒出山体、树木、房屋的轮廓的,线条古拙,不拘泥于绳法,没有过多地去考虑描绘对象的具体的形态。他的用墨水墨晕章,酣畅淋漓,自由而恣肆,元气郁勃。由于一层一层地积染,通幅显得散漫,且无边无界。他的用线渴笔焦墨、刚健遒劲,而且黄宾虹好用宿墨,且墨色层次非常丰富多样,他可让宿墨透亮而不显得灰脏。他追求中国画中笔、墨、色的趣味超凡脱俗,已经完全突破了形的束缚,着重表现出了桂林山水的内在神韵与气质内涵。
画中以干笔皴檫山坡石岸以显潇洒灵动,所画山石,结构松而不散。作品整体色调黑中透着亮,黑里透着明。主峰高俊雄伟、拔地而起、冲破天际,河流蜿蜒曲折,河面洁净如云。亭台、楼榭 、人家掩映于苍翠欲滴、湿润滋勃的丛树之中,華滋之气油然而生。前景树丛与后景山石之间的关系处理,更显尤为巧妙,云雾似有似无,飘渺其之间,给笔者一种如梦似幻的想象空间。
桂林山水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征服了黄宾虹,这幅《桂林山水》就是使用宿墨反复地积染之后的效果,此山水画经过黄宾虹不断地层层积染,画面显出黑、密、厚、重的风采,于混沌中呈现出苍茫浑厚,于苍劲中烘托出桂林山水的湿润华滋的气氛,带给人一种坚强的生命力感受。黄宾虹在枯湿浓淡的用笔与曲折回环的构图、高低掩仰的山势与黑白交替的画面之间营造出了这片理想中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山水。
据说,黄宾虹还经常会将过去的画作拿出来,继续在上面不断地加以点染笔墨却从不过火,始终表现的疏密适合。从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在桂林所吸取的养分和桂林山水对他的艺术生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幼明.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黄格胜[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10:65
作者简介:
李金朋(1990—),男,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山水。
注: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课题编号(项目编号):XYCSW201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