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刻画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1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纽约时报》2000~2014年中涉及到上海的报道进行研究,对所收集的资料分别从定量和定性角度进行高频主题词和编码分析,总结出西方媒体“塑造”的上海形象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以及上海城市国际形象传播策略是否成功,从而得出如何将上海打造成一个强符号,这对上海“自我塑造”国际城市形象有政策性的建议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上海;城市国家形象;纽约时报;内容分析法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软实力以及社会资本。[1]过去的研究中,有的将城市形象的研究对象设定为城市宣传片,有的将研究背景设定为全媒体,有的通过整体传播策略研究来试图找出上海城市形象的定位,以观察和归纳方式为主,缺乏具体数据,较难起到指导作用。[2]在当今媒体化高度集中的世界,西方的强国掌握了全球媒介系统,进而影响了媒介信息的传播内容与方向。我们知道《纽约时报》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流程最完备的报纸,其国际新闻居美国报纸之首,被誉为“权力机构的圣经”和“档案记录报”。[3]
  基于《纽约时报》的广泛影响和传播,《纽约时报》所塑造的中国城市形象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多。在讨论《纽约时报》对深圳报道的文章中,作者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98篇样本进行文本分析得出,《纽约时报》着重从“经贸”、“政治”、“对外交流”三方面诠释深圳形象,这与深圳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的特征基本保持一致。但是,上海同样是中国城市中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城市之一,却很少有研究是讨论《纽约时报》对上海城市形象塑造的。[4]
  本文主要考察《纽约时报》媒体在报道上海时的倾向性(正面,中性,负面)和报道主题是怎样的,分析出西方媒体“塑造”的上海形象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从而得出如何将上海打造成一个强符号,这对上海“自我塑造”国际城市形象有政策性的建议和现实意义。
  二、样本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纽约时报》2000年——2014年关于上海15年的报道。通过Proquest数据库中的报纸资源,获得《纽约时报》15年间关于上海的报道,检索以新闻标题中含单词Shanghai为准。据此,获得研究样本182篇。分析的单元为单篇新闻报道,对文本做内容上的二次筛选,把文章的着眼点不在上海议题的新闻报道排除于样本之外,得到有效样本179个。
  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收集的资料分别从定量和定性角度进行高频主题词和编码分析。首先对文本材料抽取10篇进行人工编码,即试编,通过信度检验后,再对所有的报道按照编码表统计类目数据。
  三、基本研究数据分析
  1.报道倾向分析
  从整体报道量看,《纽约时报》对上海议题的关注从2007年开始波动很大。波动原因是,对2008年的股市风波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进行了集中报道。除去这些波动的年份,对上海的每年报道量是在9篇上下波动,并没有出现只有个别报道的年份,可见其对上海的关注力度并没有减小。
  而从报道倾向统计上看,194份关于上海的报道样本中正面报道的篇数达到91篇,占47%;中性报道的篇数达到56篇,占29%;负面报道的篇数达到47篇,占24%。
  从每个二级议题的报道倾向来看,负面报道主要聚焦于重大事故与重大事件、反复及腐败的报道和劳工与人口问题这些议题,正面和中性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建设、国际赛事、城市发展和经贸活动与金融市场上。可见,《纽约时报》对上海的报道总体上看,负面报道较少,大部分是正面报道,特别是在经济化、城市化和国际化上《纽约时报》是持有支持和承认的立场。
  2.议题框架
  媒介框架是一种建构的过程,《纽约时报》在建构上海形象时必然会选择特定主题、材料来设定报道框架,从而建构公众对上海这座中国城市的认知。统计所属的报道的一级主题并归类制图可以发现,文化报道(旅游、文化建设、餐饮酒店、国际会展、教育)以98篇的报道量占报道总量的最大份额,达到51%;经济和社会的报道并列第二,占报道总量的12%;政治的报道占报道总量的9%;城市发展的报道占总量的8%。总的来说《纽约时报》对上海采取全方位关注,上海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由此可见。
  3.报道热点内容分析
  关于上海报道的主要主题(二级标题)框架可以分为以下15类:反腐及腐败报道、政治体制改革、金融市场、经贸活动、旅游、文化建设、餐饮酒店、国际会展、教育、重大事故与事件、劳工与人口、治安、城市发展、交通、国际关系。
  对国际会展和赛事的报道最多,达到33篇,主要有“上海大师赛”和“上海世博会”等;关于文化建设的报道有22篇,聚焦于“上海为市民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和“国外人眼中的上海市民形象”;旅游的报道有22篇,主要报道了“外国人在上海旅游”和“上海迪斯尼”;城市发展的报道关注点在“上海建筑的历史风格”和“上海政府的城市规划”;另一个关注热点是上海的经济方面,金融市场的报道13篇,经贸活动的报道11篇,内容涵盖上海逐步向外资开放的证券市场和与国外合作的经贸活动,也谈到了上海和香港各方面的关系;《纽约时报》对上海政治的关注也很多,总共达到18篇,主要是官员的腐败问题(特别是上海前市长陈良宇的腐败报道)和中央对上海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4.高频词汇分析
  基于认知图示的形象理论模型(SIT),从媒体的报道中可以提取与认知图示类似的词汇模式,它透露出媒体选择了哪些属性来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上海形象的高频特征词中,可以将上海的内容信息归纳为以下3个主题:关于地名的(“中国”、“北京”、”纽约“、“美国”等)、关于经济的(“公司”、“市场”、“股市”、“出口”、“投资”、“贸易”、“金融”、“银行”等)、关于国际化的(“世界”、“开放的”、“西方的”、“外国的”等)。
  由此可见,上海形象以国际化、经济和文化为主,总体形象报道相对均衡。值得一提的是,完全没有出现“绿色”、“信息化”、“创新”之类的抽象字眼,也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报道,这一点是值得反思的。显示出了上海目前自身定位和推广与《纽约时报》的关注点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对城市形象的经营也会有影响。
  四、小结与研究局限
  通过分析《纽约时报》2000年—2014年关于上海的新闻报道,可以得出,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经济化、文化的大都市。因此,在上海发展和维护形象的过程中,应抓住本质特征和不可替代性,以持续、多方位、境内外媒体和意见领袖相结合,官方和民间相结合,国际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相结合的方式,继续保持西方媒体对上海正面报道的方面发展,加强改善那些对上海持有负面评价方面,完善城市强符号的打造,提高上海乃至中国的国际形象。
  本研究存在难以避免的局限性。第一,在收集数据时,只是在检索中的标题中搜索“上海”,《纽约时报》关于上海的报道,不一定每篇的标题都显示“上海”。虽然抽取标题中含有“上海”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总体,但是也不能忽视这可能会带来样本偏差。第二,样本的时间维度可能不够长,上海的发展过程并不是这十五年就能解释的,所以《纽约时报》2000年前的报道有必要进行研究,与最近十五年可以做对比,可能会发现一些“变化”。第三,内容分析法本身存在的弱点,许多指标是相对主观,如报道内容的倾向性是正面或负面,而且编码员的主观偏差很难避免。
  参考文献:
  [1]范勇.《〈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之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82-87+128.
  [2]葛岩,赵海,秦裕林,陈长阁,何俊涛,徐剑,卢嘉杰,李晓静.《国家,地区媒体形象的数据挖掘——基于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視角》,《学术月刊》,47(2015),163-70.
  [3]刘佩.《〈纽约时报〉涉及深圳报道中的意识形态与“深圳形象”的建构——以〈纽约时报〉30年涉深报道(1980~2010年)为例》,《中国出版》,(2013),62-65.
  [4]宋国强.《中国城市的国际媒体形象》,(硕士,上海交通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孩子的不良阅读习惯和图书里的暴力倾向,影响着孩子的幼小心灵,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忽略了对这方面的重视和教育,让孩子养成了模仿图书里的人物,在生活中进行实施,所以,为了很好的矫正这方面的不良倾向,咨询过程中运用了了解、增进和改善的一系列咨询步骤,最后,达到合理解决。  关键词:孩子;阅读;图书  张建勇,男,9岁,小学生。身高1.4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家庭基
期刊
摘 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主动去拥抱这个时代,那么带给传统媒体的更多是机会。在文中主要就结合实际情况就全媒体时代的一次“融合思维”实践进行介绍。  关键词:全媒体;电视台;融合思维  全媒体时代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以互联网为平台,各媒介之间、各事物之间、各地域之间都可以相互关联,相互融合。所谓“羊毛出在狗身上”就是最好的诠释。所以,融合是全媒体时代最大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面临的沙漠化问题依然严峻,加剧了贫困程度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生态文明战略布局和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沙漠防治的可持续发展和沙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成为迫切和必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具体分析了在治理库布齐沙漠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一定区域代表性的产业化开发和扶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路径,探讨了沙漠产业化扶贫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而得出了这一范例对沙漠地区产业化发展的
期刊
摘 要:目的:对某医学专科学校医学专科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为加强医学专科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与人格塑造提供借鉴。结果:统计分析发现他们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思想和心理的不成熟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缺乏足够的分析和判断。容易将一些表面上的消极现象当作事物本质。对策: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信息育人五个方面提出医学专科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对策 
期刊
摘 要:虽然我国一直注重国防教育,但是整体而言国防教育水平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许多高校仍然没有将国防教育当做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高校国防教育质量,本文详细分析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地位。  关键词:高校教育;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地位  在2001年我国颁布国防教育的相关法规之后,国防教育课程便成为了高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建设质量逐渐成为高校国防教育质量的直接性
期刊
摘 要: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对贵州省某新独立的独立学院学生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利用SPSS软件,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的方法对该学院学生的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校学生满意度处于略高于一般的水平;大一学生的满意度高于大二学生的满意度;传统优势学科的满意度并没有优势;学生对于教师工作的满意度最高。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满意度;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独立院校的前身是各校所办
期刊
摘 要:拜占庭哲学也被称为“东罗马哲学”,它是古希腊哲学在逐渐融入基督教的体系后而形成的拜占庭哲学思想和理论的统称。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哲学和神学相结合,利用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本文对被称为“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的教父哲学思想在拜占庭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拜占庭哲学;教父哲学;爱留根纳  拜占庭哲学也被称为“东罗马哲学”,它是古希腊哲学在逐渐融入基督教的体系后而形成的拜占庭哲学思想和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是前沿科技的新宠,经历坎坷的发展历史之后,“人工智能”不断地渗透和发展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研究人工智能历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认知  一、“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关系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和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其
期刊
摘 要: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城市社区最为整个社会的根基,是社会治理不可忽视且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了解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变迁,对今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改革及创新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内容、改革趋势两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变迁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变迁  一、中国语境下的“治理”  中国有关“治理”的概念早在一千多年前
期刊
摘 要:中世纪的欧洲将自然看做有灵性与生机的世界,与人相对应,二者关系和谐;从启蒙运动到科技革命,自然在人类的眼中被视为机械世界,双方的和谐关系随之被逐步打破。在后启蒙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现代科学将人与自然作为同等客体加以对待。伴随科技发展而来的,是越来越眼中的环境乃至伦理问题,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一和最优途径。  关键词:自然;文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