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技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ling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世纪的欧洲将自然看做有灵性与生机的世界,与人相对应,二者关系和谐;从启蒙运动到科技革命,自然在人类的眼中被视为机械世界,双方的和谐关系随之被逐步打破。在后启蒙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现代科学将人与自然作为同等客体加以对待。伴随科技发展而来的,是越来越眼中的环境乃至伦理问题,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一和最优途径。
  关键词:自然;文明;科技;时代
  作为全世界思想家们自始至终乐此不疲探讨争论的话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其根本性与存在主次层面重要意义始终处于哲学探讨的核心论题之中:人是否属于自然一部分呢?人和自然之间究竟是何以影响制约的?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是否存在冲突、应当如何调解?
  在轴心时代的希腊,人们眼中的自然被作为自身的投影,充满灵性与生机活力。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与文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四元素说:“肌肉的形成是由于四种元素等量部分的混合,神经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结合而成,动物指甲的形成是由于神经与空气接触表面受冷,骨头是由两分水、两分土和四分火混合而成。”在此之后,众多西方先哲们继承并发展了元素观。
  中世纪以来,宇宙、地球和人作为上帝神性之三世界,由同样元素构成,运行规律统一。能够体现自然的“微观世界”就是人类,正如《浮士德》中对人的称谓——“这世界的小神”。
  文艺复兴继承了这样的世界观,相信宇宙、地球、人分别对应宏观世界、地理世界与微观世界。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的进步,人与自然之间完美和谐的关系被逐步打破。哥白尼的日心说首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伽利略通过在天文学上的实践对哥白尼猜想的印证进一步摧毁了地球中心论和上帝天国的幻想。在上帝理性指引下所建立起来的逻辑秩序世界观轰然倒塌。正如培根早已提出的新科学里程碑宣言:人类并不需要被动接受自然,相反,通过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人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认识、改造并最终征服自然。人类拜托了谦卑与恐惧,开始逐渐成为自然的主人。
  在科技革命带来的新世界之中,自然丧失了原本具有的灵性和生机,成为纯粹机械运动的客体与被征服和改造的目标。与之相似的,是在利益诱导下机械运动的人类。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乃至第四次科技革命,人类在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海洋学乃至人类学方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不仅在接近还原大爆炸瞬间的宇宙状态中重新定义和阐释了客观世界,而且在人类基因组进程中重新定义和阐释了自身。在科技的指引和召唤下,人类似乎越来越接近所谓理性与繁荣的尘世天堂。
  然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乃至灾难。既然自然的地位不过是人类活动和认识的对象,是单纯的资源来源,那么当人类向自然举起屠刀的时候就无需心存任何犹豫与怜悯。从非洲到拉美,从刚果河到亚马逊,数不胜数的热带雨林成片消失,不仅带来了成千上万的物种灭绝,而且导致影响全球的气候变迁,从根源上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大量的电子垃圾别无限制的制造和散播出来,发达国家将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求短时间内自保,却无法掩盖全球终究会共同面对这一严重威胁的事实;屡禁不止、逐步扩散的核试验与愈演愈烈的地区冲突更是直接影响着数以亿计的生命……在自然被视作单纯的资源提取处和废物倾泻场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变成了相互分离乃至根本对立的两方面,和谐共存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更是空中楼阁。
  更进一步,科学认识的客体也包括了人类自身。从身体到意识,从精神到灵魂,人類的每一点一滴都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与素材。克隆技术、基因工程、人工智能……不胜枚举的科研项目与方向,以创造人、改造人为己任。在化学物质的作用下,人类方才拥有了情感和认知,在多巴胺和荷尔蒙的刺激下,爱情成为物质世界的附加品。
  在科技至上的光辉下,人类不得不面对世界和自身从未面临过的生存与伦理危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一和最优途径。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2](德)歌德:浮士德,译林出版社,1993年版.
  [3]蒋洪新.英美诗歌选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美)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现代性的神学起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5]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中的写作成为了小学生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介于现阶段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的策略。本文以学生对小学语文作文各个年级的状况为基点,采取了以开阔学生思路、帮学生分清主次等方案。以达到提高小学语文作文的水平,并完美的对作文中的“说”与“写”进行了过渡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优化策略;“说”与“写”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
期刊
摘 要:孩子的不良阅读习惯和图书里的暴力倾向,影响着孩子的幼小心灵,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忽略了对这方面的重视和教育,让孩子养成了模仿图书里的人物,在生活中进行实施,所以,为了很好的矫正这方面的不良倾向,咨询过程中运用了了解、增进和改善的一系列咨询步骤,最后,达到合理解决。  关键词:孩子;阅读;图书  张建勇,男,9岁,小学生。身高1.4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家庭基
期刊
摘 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主动去拥抱这个时代,那么带给传统媒体的更多是机会。在文中主要就结合实际情况就全媒体时代的一次“融合思维”实践进行介绍。  关键词:全媒体;电视台;融合思维  全媒体时代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以互联网为平台,各媒介之间、各事物之间、各地域之间都可以相互关联,相互融合。所谓“羊毛出在狗身上”就是最好的诠释。所以,融合是全媒体时代最大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面临的沙漠化问题依然严峻,加剧了贫困程度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生态文明战略布局和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沙漠防治的可持续发展和沙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成为迫切和必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具体分析了在治理库布齐沙漠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一定区域代表性的产业化开发和扶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路径,探讨了沙漠产业化扶贫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而得出了这一范例对沙漠地区产业化发展的
期刊
摘 要:目的:对某医学专科学校医学专科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为加强医学专科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与人格塑造提供借鉴。结果:统计分析发现他们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思想和心理的不成熟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缺乏足够的分析和判断。容易将一些表面上的消极现象当作事物本质。对策: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信息育人五个方面提出医学专科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对策 
期刊
摘 要:虽然我国一直注重国防教育,但是整体而言国防教育水平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许多高校仍然没有将国防教育当做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高校国防教育质量,本文详细分析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地位。  关键词:高校教育;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地位  在2001年我国颁布国防教育的相关法规之后,国防教育课程便成为了高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建设质量逐渐成为高校国防教育质量的直接性
期刊
摘 要: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对贵州省某新独立的独立学院学生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利用SPSS软件,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的方法对该学院学生的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校学生满意度处于略高于一般的水平;大一学生的满意度高于大二学生的满意度;传统优势学科的满意度并没有优势;学生对于教师工作的满意度最高。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满意度;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独立院校的前身是各校所办
期刊
摘 要:拜占庭哲学也被称为“东罗马哲学”,它是古希腊哲学在逐渐融入基督教的体系后而形成的拜占庭哲学思想和理论的统称。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哲学和神学相结合,利用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本文对被称为“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的教父哲学思想在拜占庭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拜占庭哲学;教父哲学;爱留根纳  拜占庭哲学也被称为“东罗马哲学”,它是古希腊哲学在逐渐融入基督教的体系后而形成的拜占庭哲学思想和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是前沿科技的新宠,经历坎坷的发展历史之后,“人工智能”不断地渗透和发展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研究人工智能历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认知  一、“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关系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和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其
期刊
摘 要: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城市社区最为整个社会的根基,是社会治理不可忽视且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了解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变迁,对今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改革及创新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内容、改革趋势两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变迁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变迁  一、中国语境下的“治理”  中国有关“治理”的概念早在一千多年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