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在课堂里应利用时间充分暴露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解决的分析过程等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形成应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人们先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才形成概念。在概念教学中,要首先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将浓缩的知识充分稀释,便于学生吸收。
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思维过程。比如圆的认识概念教学,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1)由实物抽象为几何图形,建立圆的表象;(2)在表象的基础上,指出圆的半径、直径及其特点,使学生对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3)利用圆的各种表象,分析其本质特征,抽象概括为用文字语言表达的圆的概念;(4)使圆的有关概念符号化。显然,这一教学过程,教师不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知识的结论,而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逐步领会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数学教学重视过程与重视结果同样重要。教师应站在数学思想方面的高度,对其教学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隐蔽在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二、规律教学应暴露探索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比如教学认识小数时,以长度单位为载体以它们的关系为突破口展开教学,每个学生一张学习单,1、先填一填,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一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2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小数是0.2米,如此类推,2、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小数有什么共同点,3、说一说,用一句话把分数和小数的联系说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1)提供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掌握新知。(2)提供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结论得出应暴露推导过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逻辑性强,首先反映在系统严密、前后连贯上,每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旧知识的发展,又是新知识的基础。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推导新的结论,才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时,引导学生:列表计算观察,周长是20的长方形有长1宽9面积是9,长2宽8面积是16,长3宽7面积是21,还有长4宽6面积是24。周长是20的正方形边长是5面积是25。用这样的方法多举例子就会有所发现,再在小组里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大。
四、方法锤炼应暴露思考过程。
思考过程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不仅要学生勤于思考,而且还要善于思考。
记得教学抽屉原理的假设法时,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只笔?先让学生上台展示:把学生假设为盒子,把5枝笔分别发给每人一枝,就是平均分,再把剩下的一枝随意放在任何一个学生手里,这样他们4人中总有一人至少有2枝笔,把这个分笔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是5÷4=1…1,又这样举个例子学生就会说,总有一人至少有商加余数的物体数量,这时我又出示一个题目学生用假设法完成,6枝笔分给4个学生,总有一人至少有几只笔?学生会用6÷4=1…2,1+2=3枝,马上有人说总有一人至少有3枝笔,这个时候我再抽学生上台展示,学生会发现这个结论有局限性,不正确,于是又调整得出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物体的数量应为商加1才对。只有这样不断经历,不断探索才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克服了思维定势,暴露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探索精神。
一、概念的形成应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人们先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才形成概念。在概念教学中,要首先暴露概念提出的背景,暴露其抽象概括的过程。将浓缩的知识充分稀释,便于学生吸收。
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思维过程。比如圆的认识概念教学,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1)由实物抽象为几何图形,建立圆的表象;(2)在表象的基础上,指出圆的半径、直径及其特点,使学生对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3)利用圆的各种表象,分析其本质特征,抽象概括为用文字语言表达的圆的概念;(4)使圆的有关概念符号化。显然,这一教学过程,教师不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知识的结论,而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逐步领会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数学教学重视过程与重视结果同样重要。教师应站在数学思想方面的高度,对其教学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隐蔽在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二、规律教学应暴露探索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比如教学认识小数时,以长度单位为载体以它们的关系为突破口展开教学,每个学生一张学习单,1、先填一填,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一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2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小数是0.2米,如此类推,2、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小数有什么共同点,3、说一说,用一句话把分数和小数的联系说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1)提供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掌握新知。(2)提供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结论得出应暴露推导过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逻辑性强,首先反映在系统严密、前后连贯上,每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旧知识的发展,又是新知识的基础。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推导新的结论,才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时,引导学生:列表计算观察,周长是20的长方形有长1宽9面积是9,长2宽8面积是16,长3宽7面积是21,还有长4宽6面积是24。周长是20的正方形边长是5面积是25。用这样的方法多举例子就会有所发现,再在小组里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大。
四、方法锤炼应暴露思考过程。
思考过程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不仅要学生勤于思考,而且还要善于思考。
记得教学抽屉原理的假设法时,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只笔?先让学生上台展示:把学生假设为盒子,把5枝笔分别发给每人一枝,就是平均分,再把剩下的一枝随意放在任何一个学生手里,这样他们4人中总有一人至少有2枝笔,把这个分笔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是5÷4=1…1,又这样举个例子学生就会说,总有一人至少有商加余数的物体数量,这时我又出示一个题目学生用假设法完成,6枝笔分给4个学生,总有一人至少有几只笔?学生会用6÷4=1…2,1+2=3枝,马上有人说总有一人至少有3枝笔,这个时候我再抽学生上台展示,学生会发现这个结论有局限性,不正确,于是又调整得出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物体的数量应为商加1才对。只有这样不断经历,不断探索才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克服了思维定势,暴露了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