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是里下河的骨气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f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场春雨过后,里下河的河流变得丰盈起来,潺潺流动,蜿蜒而行,流到哪里,哪里就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此刻的里下河就像一个妩媚的女子,翠绿的柳丝是她的长发,雪白的梨花是她的肌肤,粉红的桃花是她的笑靥,绣着各色野花的田埂是她飘拂的腰带。
  当人们被鲜花乱眼,被妩媚陶醉时,芦竹从河岸上钻出一个个笋儿,这些尖脑袋的家伙见风就长,一节一节地向上猛蹿着。与周围妩媚的景色不同的是,芦竹英气毕露,一个个直立向上,短如鱼肠,长若龙泉。芦竹多的地方,几里长的河岸都是,远看就像一字剑阵,正在挥剑宣誓。
  人们钟情于妩媚,鲜有欣赏的目光投向尖脑袋的芦竹,他们太过于凌厉了,就像一根根锥子在扎刺着眼睛。他们虽然很像竹,名字中也有个“竹”字,但地位远不能跟竹子相比。竹子是尊贵的,文人墨客竞相为之吟诗作画。而对于芦竹,很少有人为之歌唱,还不如那能开点小花的野草,但他们没有颓废,而是挺立腰杆,直插云霄,颇有一股“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的气概。
  到了夏天,芦竹长到两米开外,成为年轻的小伙子了。从没有谁为他们施肥捉虫,但他们一直健壮地生长。夏天的烈日下,他们依旧精神抖擞,因为他们的根须早已伸及河水。暴风雨也奈何不了他们,他们抱团抗争,外层的迎头而上,舍身相搏。即使被吹趴在地,身躯也是笔直的;就算被吹断了,留在地上的残躯也不会死去,用不了几天就会长出新的枝节。因了暴风雨其的洗礼,他们长得更旺盛,夏天结束时能长到五六米高。河岸上蔚为壮观,一片片芦竹就像是一面面巨大的绿色屏风。
  秋天,芦竹开花了,由绿变成灰白色。与周围艳丽的扁豆花、野菊花相比,他们的花算不上是花,像个灰不溜秋的扫帚。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对生命的追求,他们年复一年重复着开花这个壮举。当芦竹花絮飞扬的时候,农人们便开始收割了。成熟的芦竹硬而有韧性,徒手折断很费劲儿,就算折断了也不容易分离。只有用那锋利的镰刀才能完全割开,但割不了多少棵,刀刃也会变钝。
  秋冬是腌制晾晒萝卜干、咸菜的时节,聪明的农人借助草绳把芦竹编成席子,这席子结实、干净、透气,用来晾晒再好不过了。剩下的蘆竹,一些用作菜园的篱笆和丝瓜、豇豆、刀豆等农作物攀附的支架;一些当作柴火用来取暖或做饭,因此他们还有个名字叫“芦柴”。
  在寒冷的冬天,农人们坐在灶膛前,把一根根芦竹棒塞进灶膛里。芦竹棒不断发出“噼啪”的歌唱声,身上跳动着明艳的火苗。他们燃烧着自己的身躯,炙烤着上方的铁锅,也映照着灶膛前农人的脸庞。人们顿觉脸上热烘烘的,身子随即暖和了许多。倔强的成长,嘹亮的歌唱,白色的灰烬,他们轰轰烈烈地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宁可在烈火中化身灰烬,也不愿与荒草一起腐烂,颇有“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
  想当初,里下河的芦竹和农人们一起抵抗侵略者,农人们举起镰刀、钉耙、锄头,出没于岸上的芦竹丛、水上的芦苇荡,奋勇击杀敌人。惨烈的厮杀中,芦竹和芦苇被砍断、焚烧,只留下断茬遍地,灰烬纷飞。但来年又会遍布挺拔的身影,到处闪烁着昂扬的剑气。
  在水乡,芦竹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护岸。河岸上那向河心凸起的地方,往往就长有一丛芦竹。在河水成年累月的冲击下,一些芦竹的根裸露出来,这些土黄色的根形似生姜,硬如石块,一块连着一块,所有的根块又紧紧抱成团,浑然一体。这根茎不免让人想起,那些雨水泛滥的日子,农人们聚集到大堤上抗击洪水,一个个手拉手,风雨再大也冲不垮,就像这连在一起、抱成团的根茎。
  桃红柳绿是里下河的容颜,那么芦竹的根茎就是里下河的骨节。这骨节豪气喷薄而出,凝聚成了一棵棵挺拔直立的身躯。多少年来,他们始终在广阔的里下河占据着一席之地。一丛被砍伐,来年在满是断茬的地方又会长出新的一丛,又会花飘四方。
  芦竹就是里下河的骨气。
  ?
  杨华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
  编辑 闫清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走进去,拐角的拐角便是先生屋了。老太指着一条弄堂对我说。  道了声谢,我走进弄堂。拐角的拐角,一间小屋赫然出现在眼前,屋檐下方的一块匾上工整地写着三个大字:先生屋。还没进屋,就听到里面有说笑的声音。听声音,像是一个女子在和一个老人寒暄。  不用敲门,门是敞开着的。  我跨进门槛,问道,这就是先生屋吗?  屋内说话的女子侧过身来,说,是的,你来做头发?  我有点尴尬地摸了摸头,说,不是,我只是来看看
期刊
十多年前的某个盛夏,我在蝉鸣声声中结束了高考。  走出校门,左拐,在报刊亭前停下,站在那里,翻看了半个小时最新的杂志。瘦削的老板低头看报,偶尔头也不抬地端起茶杯,吸溜着嘴,嘬一口茶。那是报刊亭的黄金时期,老板并不担心翻阅过的杂志无人购买,而大部分书与杂志,也不会以清洁为由,拒人千里地进行塑封。有风缓缓地吹来,掀起我的裙角。阳光炙烤着大地上的植物,发出细微的焦煳的味道,和让人迷醉的成熟的芬芳。我看得
期刊
1  奶奶侧身躺在客堂间门口的一张木门板上,露出瘦骨嶙峋的身体。一个老医生正在给她做手术,大人们都围在边上,给老医生做助手。我牵着妹妹,站在场院的苦楝树下。妹妹在抽泣,嘴里还含糊不清地呢喃着“吓”。我内心也紧张着,小手捏成一个小拳头,屏着呼吸,不敢出声。  我当时六七岁,能记住一些事情就是在这个时候,也能用头脑想些事情了。大人们永远在忙忙碌碌,连给奶奶开刀也那么急促。他们的手脚不停,父亲和叔叔各端
期刊
经常被读者问懵: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本?你能不能给我们推荐一本书?是的,大多数情况下,我都答不上来;即便回答,也只是随便用一两个书名搪塞一下。  此时,夜深了,坐在书堆里,我忽然想起伴随我四十多年的一本书。我已经舍不得、也不忍心翻开它,因为它实在是破烂不堪。我小心翼翼地把它装进一个文件盒,放在书架上,作永久的珍藏。这本陪伴我经历了人生最痛苦、最难忘、最快乐时光的书,正不受打搅
期刊
1  好久没有出去走一走了。  我向我的机器人保姆端娜小姐提出了外出申请,却被它拒绝了。它说我是一个不守规则的孩子,出门会闯祸,给它丢脸。  我保证乖乖听话。它说我每次都保证,但从来没做到,因为人类骨子里就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特别是孩子!  就说不久前的一次散步吧。出发前,端娜给我讲了许多散步的规则,例如,要走人行道,要红灯停、绿灯行,不能触碰公物,不能乱丢垃圾。我嫌它太啰唆,全答应下来了。一上道
期刊
这是雨水的早晨。  我在五楼高台上。北窗外,一个大大的后园。曲曲折折的一池水,岸边一溜柳树。虽则刚从严寒的冬天走来,光秃秃的,但远远望过去,那些褐色的枝条竟都萌着一层嫩嫩柔柔的黄。  国画颜料中有一个美好的名字——萌黄,就是早春时节岸边垂柳刚刚萌发的颜色。远观淡如烟雾,隐约朦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这萌黄告诉我们,万物已进入春天,天地酝酿生气,等待暖阳照耀。  
期刊
1  一九八八年,我在县城读初二,住校。家在乡下,离学校有六十多里路,平时忙于学习,很少想家,交通不便,一般不回家,坐公共汽车下车还得步行七八里路才能到家,回家大多数是因为没钱交生活费了。  那时是单休,周六下午放学后就得急匆匆赶去汽车站,春夏还好,白天长;秋冬比较麻烦,下午两节课后,天几乎黑了。即便坐上了车,心里也不踏实。提前和家里写信联系上,父亲会在车站等我。  国庆后的一个周日,在家吃过早午
期刊
1  我背着书包走到西街渡口的时候,雨突然停住了。莹白的雨珠像一群快活的光屁股娃娃,在灰白菜叶上滚来滚去。西街渡口沿河是一大片菜园,听说街上卖的菜都是从这里长出来的。这个季节,茴子白最多。  船静悄悄地泊在湖边,四下空寂。该是开船的时候了,居然一个人都没有。我找来一根枯木棍,蹲在岸边的洗衣石上玩水。先把木棍扬到头顶,再狠狠地用力甩下去,湖面“哗”地就碎了,溅起一泼雪白的浪花。  “不敢!不敢!”在
期刊
张昌华先生是我很敬重的一位作家和编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曾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共事过八年。不过他入行比我早,我去的时候他已是编辑室主任,编过许多有影响力的书。昌华并非科班出身,却颇有学问。这个学问是他自己读书读出来的,也是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所赋予的。年轻时他当过几年兵,回來后在南京一所中学做过十八年的语文老师。他教过的学生都和他很有感情。几十年过后,当年的学生也都快七十岁了,但他们还经常找张老师一块
期刊
枯叶蝶在飞舞  爱它伸展开来的天空  随它去映着弦月的溪涧  爱它细腻的触角  被它轻轻触动的每一缕光  在十里春风里  等雷霆盛大的夜晚  待它化茧出林间的闪电  抖落翅翼上银饰的粉尘  等花蕊的信号  在它的翅膀上展开波浪  枯寂而粗糙的叶脉  偷偷藏起它热烈的心跳  那匀称、极力伸展的身姿  在安静地舞蹈  它飞翔,天空就渐渐地色彩斑斓  它冥想,时间就轻輕地拢起翅膀  朱者赤:本名朱小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