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个时期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首个将重点放在中长期教育改革上的规划,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指导与积极的推进作用。当时本刊曾特邀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教授对《纲要》进行深入解读。时隔三年,本刊再次聚焦“职业教育”,也再次有幸邀请陈宇教授,从职业教育及职教院校的变革历程与方向、职业教育质量的衡量及如何提升等角度进行解析。
《中国电力教育》:陈教授您好!近些年,尤其自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职业教育迎来了更为利好的改革与发展机遇。在此,请您谈谈我国职业教育历经了怎样的改革历程?
陈宇:从某个层面讲,我应该只是一个职业教育的旁观者,因为我不是在教育部门工作,而是在劳动部门,也就是现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我在中国就业促进会担任副会长。由于就业工作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我和教育部门的很多人长时间的打交道,跟他们很熟悉,到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时,我也被吸收到了这个教育咨询委员会。
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到,重点在“改革”上,这也是它区别于国家的其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地方。我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以“如何使职业教育更有用”为方向的变革,即如何使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生产建设服务,为每个人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服务。这是变革最终的目的。若以阶段划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大体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和普通教育划清界限;校企结合;培养敬业创新的优质人才。
先说第一个阶段。据我观察,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很长时间,基本上是照抄照搬普教那一套。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自我循环、自我服务。教育界做的事情跟生产、劳动和就业没有什么关系。职业院校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混为一谈,不要说大学大专层次,就连中专职高都认为自己最好是培养干部,而不是培养技能劳动者。这是一直存在的现象。但现在终于明白了,职业院校无论是中等层次还是高等层次,都是培养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意义。
第二个阶段,就是职业院校走上了校企联合的道路。职场是经济基础,它的活动不受教育部门影响,反而是决定和影响着教育培训的方向。所以,职场,特别是生产和工作现场对教育培训是一种硬约束。从这个角度讲,只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职场需求相配合的份儿,而不是相反。所以职业院校现在开始逐步认识到:工学一体、校企结合的方向,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教育要通过服务企业,配合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
第三个阶段是和中国的产业变革、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密不可分的。我们长期处在产业链的最下游,以苹果手机的生产为例,中国庞大为苹果公司服务的装配产业只能分得总利润的1.8%。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一部高档苹果手机卖550美元的话,中国只获得10美元。我们不可能永远呆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如果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必须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我们不能永远靠廉价劳动力打天下,需要有自己的创造创新型队伍。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创新型爱岗敬业人才的培养,现在成为各个职教院校改革的方向。
《中国电力教育》:如今,职业教育一方面确实迎来发展良机,另一方面其教育教学质量却并未获得一致认可。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否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陈宇:首先说一下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最终要在职场上获得成功,所以我认为,职业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劳动者在职场上熟练完成工作任务,创造性解决生产中可能发生的意想不到问题的能力。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职业核心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和通用生产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不随工作岗位的变化而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涉及到表达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通用管理能力涉及到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团队建设管理能力、资源使用管理能力、运营绩效管理能力。通用生产能力涉及到熟练操作、安全生产、减少损耗、产品符合规格与创新等。
职业能力赋予受教育者立身之本,也赋予其服务社会和国家的基本能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的原则,寻求和经济、和生产、和工作现场、和职业活动的紧密结合。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由于长期潜藏于人们心中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再加上照搬普通教育模式所带来的重知识轻技能的局限,受教育者的操作技能和生产技术不足,进而影响企业内部技术技能人才和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先进的科学技术、工程设计和现代管理难以迅速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也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公众认可度。
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并非仅仅取决于教育内部的自我评价,更重要的是,还要取决于社会的集体认知,尤其是那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及家长的认同程度。当学生和家长切实从自己或子女后续的职业能力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时,职业教育的质量会被更多的人发现和认可。当企业等用人单位发现所用工人的劳动效率高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自然会提升。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及家长和间接受益者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忠实实践者和检验者。
《中国电力教育》:您认为有哪些措施可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陈宇: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牵涉到到方方面面,但最为根本的是实施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质性的校企合作。 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在市场调查和工作分析、以及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结构和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持续的解决问题,不断地积累起可迁移的经验应用于工作现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学校通过合作,不仅从企业那里获得了实训岗位和潜在的就业机会,而且从企业那里获得了产业发展动态、技术岗位标准、人才需求数量、专业设置方向、课程内容结构、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企业通过合作,不仅从学校那里获得有针对性而且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而且拓展了产品生产的车间、技术研发的机会。学校应从企业的利益需求出发,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服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要求并具有专业技能发展潜力的人才,能为企业因合作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当然,企业也要从学校的教育需求出发,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
职业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的工作,学生的努力,最终的硬约束不是考场,而是职场。最终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考场的成功者,而是职场的成功者。职场能力,以及学生未来在职场上的发展,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最后的试金石。
《中国电力教育》:若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比,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前者培养出的人才更为高端,您对此有何见解?
陈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有各的优势。因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功能有一些不一样。一般说来,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工程型的人才。他们是用理论、规律、科学方法、科学手段来研究这个世界,然后来指导如何改造这个世界,如何创造出新的产品,向新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个社会不光需要学术型、科学型、工程型的人,也需要技术型、技能型、操作型的人才。而且,只有技术、技能、操作型的人才才是社会大量需要人才。技术技能操作型人才通常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使他们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世界各国,一般是在生产第一线进行操作的人员是用中等职业教育来完成对他们的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实行技术引领、指导、更高层的技术操作,把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制订的方案落实到具体的实际产品或者是服务中的技术型人才。对他们的培养通常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我们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是普通的学历教育高等教育和专业化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并重的。
《中国电力教育》: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看法与欧美应该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中国,大多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而非职业教育院校。您认为这是一种观念的问题吗?
陈宇:这不单纯是观念的问题。我们国家2500年的教育史,教育始终贯彻一件事,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即念书就是为了当官的。这和过去的社会结构有关系。长期的是一个封建的社会,历经战乱,可以说我们进入近代、进入现代的历史很短。那个时代社会上地位高,就得当官。这样一个单元的结构使大家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那么现在为什么家长还是不愿意让孩子学职业技能?我们一直在说现在的社会,非常需要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但是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在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各方面都比较差。还是处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端。特别是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第一线,特别是在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要改变这样一种观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改变我们现在的这样一个社会现状,需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需要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能够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发展前景上,都能够有更广阔的前景,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反过来看西方工业化发达的国家,不管到欧美还是到新西兰、澳大利亚,你会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去汽车厂当一个修理工,或者是去商店当一个超市服务员,会认为很不错很正常。这是因为在欧美,一个汽车厂流水线上的汽车制造工人,他的年薪是15万美元,但是美国白宫的雇员平均年薪是10万美元。就是当到美国教育部的部长,也和技术工人相比没有多大的差别。如果中国也是这样,这个社会观念也会改变的。所以你不可能靠单纯说教来让家长改变观念。我们需要的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均衡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看,需要进行改革,包括对孩子的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喜欢用脑子,有些孩子喜欢动手。不一定要按照一个标准,在一个独木桥去选拔孩子。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结构才会形成。这不光是教育部的问题,还有其他部门,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社会其他方方面面都有责任,把社会结构调整好,使每一个阶层的民众、劳动者都有自己发展的前景。这样,社会的发展就会更和谐,大家的选择也就不会像现在的这么极端。似乎一个人不上“211”、“985”名校,一生就完了,这不是正常的现象。
《中国电力教育》:结合上述谈到的,与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可这一现象,映射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对此,您认为如何改革,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陈宇: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来讲,要发展必须改革。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从一些枝节、局部的改革,逐步进入制度化建设的阶段。对此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政府、企业和学校应该建立“三位一体”的办学机制。在校企结合、工学一体的环节,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才能实现学校、企业的真正结合,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和国家、地方产业体系要逐步做到同步建设。职业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它的建设、发展,一定要和国家的产业调整、地区的产业建设紧密结合。
第三,要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职业教育多元经费保障制度。我国的职业教育,过去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经费投入一度不足。近几年,许多有识之士强调把职业教育或者至少一部分的职业教育,比如中等职业教育或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体系。除了政府投入之外,还要加大民间投入力度,包括企业和社会的投入,来共同构建一个多元的经费保障体系。 第四,培育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职业教育能否成为教育的重点、能否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最终取决于工人的地位,取决于劳动者的地位。如果工人、劳动者的地位低下,职业教育永远不可能成为有吸引力的教育。
《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9月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您对此是如何解读的?
陈宇:我认为“新型城市化”这个概念,好就好在“新型”这两个字上。它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好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市化建设,首先是“以人为本”。这里面要尤其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绝不能仅仅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不要说的是“以人为本”,做得仍然是“重物轻人”。我希望能真正看到更多在民生、就业、宜居、教育、健康和环保方面的硬指标;我希望看到更多在创业、创新、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方面的硬指标。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城市在民众幸福感和城市软实力这两个方面,成为世界的榜样,这也是我所认可的新型城市化的中心目标。
另外,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上,我们也一定想清楚城市主要为什么人服务?现在奢靡之风大盛,城市相互攀比,完全搞成了富人的天堂。这就是定位出了问题。既然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课题是如何让农村人口顺利变成城镇人口;那么,城市的主要功能就不应当是让富人享受;而应当是让穷人圆梦。特别是城市一定要适合穷人居住、就业、创业和发展。因为在这个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广大农民只能在城市里完成自己身份的转变;绝大多数穷人也只能在城市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城市一定要善待农民,包容吊丝。城市要把支持和帮助农民和穷人就业、创业和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我们必须彻底改变现在城市一切向富人倾斜,容不下穷人和农民,甚至驱赶穷人和农民的错误取向。
事实上,世界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就具有这种功能。在美国,我在纽约和洛杉矶,亲眼看到市中心有整条街道住的全是黑人,或者完全由流浪汉占领。市政府对此完全认可。如果有钱人富人们看不下去、呆不下去怎么办?那就请他们到乡下去。纽约的富人和高级白领不都住到新泽西、住到普林斯顿去了吗?我认为这就是现代社会的高度包容性的体现。北京最有钱的人,象潘石屹他们,不也住到长城脚下他们自己盖的公社里去了吗?总之,城市不必太用心去照料富人,他们自己有的是办法。城市最需要关心和照料的是穷人和进城的农民。
还要我想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促进就业也是城市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能。据美国最著名的民调公司盖洛普调查,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年的城市居民,想的都是一件事,就是希望有个“好”工作。所以,鼓励、支持和帮助民众、特别是穷人和进城农民找个“好”工作,即体面的、有尊严的、有社会保障的工作,应当是城市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许多城市里,政府劳动和就业部门能明白这一点,但政府的财政、税收、工商、城管……等等部门中有些人往往不明白。往往是政府劳动部门出台了好的就业政策,被其他部门出台的看似有理的其他政策所抵消。要知道,阿拉伯之春就是突尼斯政府的劳动政策和城管政策的冲突点燃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劳动部门,而是工商、税务、城管、卫生、公安等部门真正握有百姓们能不能顺利谋生、就业和创业的生杀大权。所以,城市领导者一定要协调,让整个城市管理系统都把就业放在第一位。
《中国电力教育》:新型城市化建设会对我国的教育培训提出怎么样的要求?
陈宇:城市建设发展要从拼土地、拼汗水、拼资源;向拼人才、拼知识、拼创新创造转变。然而其中的关键,是要看有没有一支队伍来完成这个转变。所以,我们说: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取决于一支新型产业大军的培养和塑造,这就迫切需要教育培训和能力开发起大作用。
同时,我们还要把这样一支大军,培育和发展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主体,也就是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非如此,我们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真正和谐的城市环境。而完成这个任务,除了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支持外,同样也迫切需要提高人的素质。这也使得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变得格外重要。
必须强调,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教育、培训、能力建设,和传统的学历教育、学校教育或者所谓正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规划建设一个与新型城市化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学习型社会,一个终身教育培训和能力开发体系。这个能力建设体系将不再是一个“学以应试”的陈旧体系,而是“学以求知”,“学以做人”,“学以共处”,“学以致用”的全新的体系。我们多年来业以形成:的教育培训改革思路,包括:活动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产学结合等,都将在这里得到贯彻。我国教育经费在2012年将首次达到占GDP的4%。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今后要重点解决的恐怕将是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支配问题。过去我国教育经费大量投在覆盖面窄、使用效率低的普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上。今后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现在看来,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社区职业教育培训应当成为新的重点。对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城市平民和进城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特别需要加强。而且,用在他们身上的这种教育和培训费用,产出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要比花在传统教育,特别是花在所谓重点中等和高等教育上的经费,其产出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我一直主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政策的重点不是为“高富帅”锦上添花,而是为“矮穷矬”雪中送炭。当然,政府同时要放开教育培训市场,引进竞争机制,平等对待公办和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试点教育卷等制度,让教育和培训更有针对性,经费使用的效率更高。
《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4月教育部召开职教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中,鲁昕副部长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的必然要求。最后也想请您就此谈一下您的观点。 陈宇:鲁昕部长的讲话很明确的点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那就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既是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质量观,又是对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关注与要求,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诉求。
最后,我要对我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同事们说,能力建设和能力发展是我们这个部门工作的战略核武器。我们的所有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中国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和素质提高上。未来三十年是关键。你们正在做最伟大、最重要的工作,你们也掌握着最大的主动权。根据我自己在对一些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指导的过程中的经验可以看出,运行得最好的,都是面向底层民众的最基础的职业技能培训。越下里巴人的机构,做得越成功;越阳春白雪的机构,做得越困难重重。新一轮的城市化运动和改革开放政策给了我们最大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辜负自己承担的使命。
链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及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首先是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是传统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方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其主要特点如下:
(1)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
(2)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3)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2013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2013年3月18日教育部2013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中,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廉价劳动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改变只给人一技之长的观念,为学生打造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基础,提高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质量,提高国家人口结构红利的贡献率。
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鲁昕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在内涵上要有新理解,在观念上要有新认识,在思路上要有新突破,在发展方式上要有新转变,在发展路径上要有新设计,在课程建设上要有新成果。她还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为国家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做贡献;要以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支撑,建立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培养路径,全面推动国家教育基本制度创新;要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力量,调动全社会共办职业教育;要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建设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要求的课程体系;要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受教育年限、实现就业创业和追求幸福生活提供支撑为帮助。
(资料来源:1.网络相关信息;2.《职业教育》2013年04期 )
《中国电力教育》:陈教授您好!近些年,尤其自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职业教育迎来了更为利好的改革与发展机遇。在此,请您谈谈我国职业教育历经了怎样的改革历程?
陈宇:从某个层面讲,我应该只是一个职业教育的旁观者,因为我不是在教育部门工作,而是在劳动部门,也就是现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我在中国就业促进会担任副会长。由于就业工作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我和教育部门的很多人长时间的打交道,跟他们很熟悉,到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时,我也被吸收到了这个教育咨询委员会。
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到,重点在“改革”上,这也是它区别于国家的其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地方。我认为,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以“如何使职业教育更有用”为方向的变革,即如何使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生产建设服务,为每个人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服务。这是变革最终的目的。若以阶段划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大体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和普通教育划清界限;校企结合;培养敬业创新的优质人才。
先说第一个阶段。据我观察,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很长时间,基本上是照抄照搬普教那一套。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自我循环、自我服务。教育界做的事情跟生产、劳动和就业没有什么关系。职业院校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混为一谈,不要说大学大专层次,就连中专职高都认为自己最好是培养干部,而不是培养技能劳动者。这是一直存在的现象。但现在终于明白了,职业院校无论是中等层次还是高等层次,都是培养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意义。
第二个阶段,就是职业院校走上了校企联合的道路。职场是经济基础,它的活动不受教育部门影响,反而是决定和影响着教育培训的方向。所以,职场,特别是生产和工作现场对教育培训是一种硬约束。从这个角度讲,只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职场需求相配合的份儿,而不是相反。所以职业院校现在开始逐步认识到:工学一体、校企结合的方向,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教育要通过服务企业,配合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
第三个阶段是和中国的产业变革、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密不可分的。我们长期处在产业链的最下游,以苹果手机的生产为例,中国庞大为苹果公司服务的装配产业只能分得总利润的1.8%。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一部高档苹果手机卖550美元的话,中国只获得10美元。我们不可能永远呆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如果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必须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我们不能永远靠廉价劳动力打天下,需要有自己的创造创新型队伍。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创新型爱岗敬业人才的培养,现在成为各个职教院校改革的方向。
《中国电力教育》:如今,职业教育一方面确实迎来发展良机,另一方面其教育教学质量却并未获得一致认可。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否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陈宇:首先说一下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最终要在职场上获得成功,所以我认为,职业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劳动者在职场上熟练完成工作任务,创造性解决生产中可能发生的意想不到问题的能力。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职业核心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和通用生产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不随工作岗位的变化而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涉及到表达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通用管理能力涉及到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团队建设管理能力、资源使用管理能力、运营绩效管理能力。通用生产能力涉及到熟练操作、安全生产、减少损耗、产品符合规格与创新等。
职业能力赋予受教育者立身之本,也赋予其服务社会和国家的基本能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的原则,寻求和经济、和生产、和工作现场、和职业活动的紧密结合。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由于长期潜藏于人们心中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再加上照搬普通教育模式所带来的重知识轻技能的局限,受教育者的操作技能和生产技术不足,进而影响企业内部技术技能人才和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先进的科学技术、工程设计和现代管理难以迅速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也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公众认可度。
职业教育质量的好坏,并非仅仅取决于教育内部的自我评价,更重要的是,还要取决于社会的集体认知,尤其是那些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及家长的认同程度。当学生和家长切实从自己或子女后续的职业能力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时,职业教育的质量会被更多的人发现和认可。当企业等用人单位发现所用工人的劳动效率高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自然会提升。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及家长和间接受益者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忠实实践者和检验者。
《中国电力教育》:您认为有哪些措施可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陈宇: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牵涉到到方方面面,但最为根本的是实施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质性的校企合作。 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在市场调查和工作分析、以及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结构和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持续的解决问题,不断地积累起可迁移的经验应用于工作现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学校通过合作,不仅从企业那里获得了实训岗位和潜在的就业机会,而且从企业那里获得了产业发展动态、技术岗位标准、人才需求数量、专业设置方向、课程内容结构、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企业通过合作,不仅从学校那里获得有针对性而且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而且拓展了产品生产的车间、技术研发的机会。学校应从企业的利益需求出发,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服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要求并具有专业技能发展潜力的人才,能为企业因合作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当然,企业也要从学校的教育需求出发,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
职业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的工作,学生的努力,最终的硬约束不是考场,而是职场。最终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考场的成功者,而是职场的成功者。职场能力,以及学生未来在职场上的发展,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最后的试金石。
《中国电力教育》:若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比,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前者培养出的人才更为高端,您对此有何见解?
陈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有各的优势。因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功能有一些不一样。一般说来,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工程型的人才。他们是用理论、规律、科学方法、科学手段来研究这个世界,然后来指导如何改造这个世界,如何创造出新的产品,向新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个社会不光需要学术型、科学型、工程型的人,也需要技术型、技能型、操作型的人才。而且,只有技术、技能、操作型的人才才是社会大量需要人才。技术技能操作型人才通常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使他们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世界各国,一般是在生产第一线进行操作的人员是用中等职业教育来完成对他们的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实行技术引领、指导、更高层的技术操作,把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制订的方案落实到具体的实际产品或者是服务中的技术型人才。对他们的培养通常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我们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是普通的学历教育高等教育和专业化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并重的。
《中国电力教育》: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看法与欧美应该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中国,大多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而非职业教育院校。您认为这是一种观念的问题吗?
陈宇:这不单纯是观念的问题。我们国家2500年的教育史,教育始终贯彻一件事,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即念书就是为了当官的。这和过去的社会结构有关系。长期的是一个封建的社会,历经战乱,可以说我们进入近代、进入现代的历史很短。那个时代社会上地位高,就得当官。这样一个单元的结构使大家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那么现在为什么家长还是不愿意让孩子学职业技能?我们一直在说现在的社会,非常需要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但是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在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各方面都比较差。还是处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端。特别是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第一线,特别是在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要改变这样一种观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改变我们现在的这样一个社会现状,需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需要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能够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发展前景上,都能够有更广阔的前景,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反过来看西方工业化发达的国家,不管到欧美还是到新西兰、澳大利亚,你会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去汽车厂当一个修理工,或者是去商店当一个超市服务员,会认为很不错很正常。这是因为在欧美,一个汽车厂流水线上的汽车制造工人,他的年薪是15万美元,但是美国白宫的雇员平均年薪是10万美元。就是当到美国教育部的部长,也和技术工人相比没有多大的差别。如果中国也是这样,这个社会观念也会改变的。所以你不可能靠单纯说教来让家长改变观念。我们需要的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均衡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看,需要进行改革,包括对孩子的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喜欢用脑子,有些孩子喜欢动手。不一定要按照一个标准,在一个独木桥去选拔孩子。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结构才会形成。这不光是教育部的问题,还有其他部门,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社会其他方方面面都有责任,把社会结构调整好,使每一个阶层的民众、劳动者都有自己发展的前景。这样,社会的发展就会更和谐,大家的选择也就不会像现在的这么极端。似乎一个人不上“211”、“985”名校,一生就完了,这不是正常的现象。
《中国电力教育》:结合上述谈到的,与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可这一现象,映射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对此,您认为如何改革,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陈宇: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来讲,要发展必须改革。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从一些枝节、局部的改革,逐步进入制度化建设的阶段。对此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政府、企业和学校应该建立“三位一体”的办学机制。在校企结合、工学一体的环节,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才能实现学校、企业的真正结合,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和国家、地方产业体系要逐步做到同步建设。职业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它的建设、发展,一定要和国家的产业调整、地区的产业建设紧密结合。
第三,要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职业教育多元经费保障制度。我国的职业教育,过去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经费投入一度不足。近几年,许多有识之士强调把职业教育或者至少一部分的职业教育,比如中等职业教育或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体系。除了政府投入之外,还要加大民间投入力度,包括企业和社会的投入,来共同构建一个多元的经费保障体系。 第四,培育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职业教育能否成为教育的重点、能否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最终取决于工人的地位,取决于劳动者的地位。如果工人、劳动者的地位低下,职业教育永远不可能成为有吸引力的教育。
《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9月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您对此是如何解读的?
陈宇:我认为“新型城市化”这个概念,好就好在“新型”这两个字上。它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好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市化建设,首先是“以人为本”。这里面要尤其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绝不能仅仅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不要说的是“以人为本”,做得仍然是“重物轻人”。我希望能真正看到更多在民生、就业、宜居、教育、健康和环保方面的硬指标;我希望看到更多在创业、创新、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方面的硬指标。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城市在民众幸福感和城市软实力这两个方面,成为世界的榜样,这也是我所认可的新型城市化的中心目标。
另外,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上,我们也一定想清楚城市主要为什么人服务?现在奢靡之风大盛,城市相互攀比,完全搞成了富人的天堂。这就是定位出了问题。既然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课题是如何让农村人口顺利变成城镇人口;那么,城市的主要功能就不应当是让富人享受;而应当是让穷人圆梦。特别是城市一定要适合穷人居住、就业、创业和发展。因为在这个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广大农民只能在城市里完成自己身份的转变;绝大多数穷人也只能在城市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城市一定要善待农民,包容吊丝。城市要把支持和帮助农民和穷人就业、创业和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我们必须彻底改变现在城市一切向富人倾斜,容不下穷人和农民,甚至驱赶穷人和农民的错误取向。
事实上,世界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就具有这种功能。在美国,我在纽约和洛杉矶,亲眼看到市中心有整条街道住的全是黑人,或者完全由流浪汉占领。市政府对此完全认可。如果有钱人富人们看不下去、呆不下去怎么办?那就请他们到乡下去。纽约的富人和高级白领不都住到新泽西、住到普林斯顿去了吗?我认为这就是现代社会的高度包容性的体现。北京最有钱的人,象潘石屹他们,不也住到长城脚下他们自己盖的公社里去了吗?总之,城市不必太用心去照料富人,他们自己有的是办法。城市最需要关心和照料的是穷人和进城的农民。
还要我想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促进就业也是城市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能。据美国最著名的民调公司盖洛普调查,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年的城市居民,想的都是一件事,就是希望有个“好”工作。所以,鼓励、支持和帮助民众、特别是穷人和进城农民找个“好”工作,即体面的、有尊严的、有社会保障的工作,应当是城市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许多城市里,政府劳动和就业部门能明白这一点,但政府的财政、税收、工商、城管……等等部门中有些人往往不明白。往往是政府劳动部门出台了好的就业政策,被其他部门出台的看似有理的其他政策所抵消。要知道,阿拉伯之春就是突尼斯政府的劳动政策和城管政策的冲突点燃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劳动部门,而是工商、税务、城管、卫生、公安等部门真正握有百姓们能不能顺利谋生、就业和创业的生杀大权。所以,城市领导者一定要协调,让整个城市管理系统都把就业放在第一位。
《中国电力教育》:新型城市化建设会对我国的教育培训提出怎么样的要求?
陈宇:城市建设发展要从拼土地、拼汗水、拼资源;向拼人才、拼知识、拼创新创造转变。然而其中的关键,是要看有没有一支队伍来完成这个转变。所以,我们说: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取决于一支新型产业大军的培养和塑造,这就迫切需要教育培训和能力开发起大作用。
同时,我们还要把这样一支大军,培育和发展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主体,也就是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非如此,我们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真正和谐的城市环境。而完成这个任务,除了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支持外,同样也迫切需要提高人的素质。这也使得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变得格外重要。
必须强调,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教育、培训、能力建设,和传统的学历教育、学校教育或者所谓正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规划建设一个与新型城市化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学习型社会,一个终身教育培训和能力开发体系。这个能力建设体系将不再是一个“学以应试”的陈旧体系,而是“学以求知”,“学以做人”,“学以共处”,“学以致用”的全新的体系。我们多年来业以形成:的教育培训改革思路,包括:活动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产学结合等,都将在这里得到贯彻。我国教育经费在2012年将首次达到占GDP的4%。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今后要重点解决的恐怕将是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支配问题。过去我国教育经费大量投在覆盖面窄、使用效率低的普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上。今后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现在看来,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社区职业教育培训应当成为新的重点。对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城市平民和进城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特别需要加强。而且,用在他们身上的这种教育和培训费用,产出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要比花在传统教育,特别是花在所谓重点中等和高等教育上的经费,其产出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我一直主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政策的重点不是为“高富帅”锦上添花,而是为“矮穷矬”雪中送炭。当然,政府同时要放开教育培训市场,引进竞争机制,平等对待公办和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试点教育卷等制度,让教育和培训更有针对性,经费使用的效率更高。
《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4月教育部召开职教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中,鲁昕副部长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的必然要求。最后也想请您就此谈一下您的观点。 陈宇:鲁昕部长的讲话很明确的点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那就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既是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质量观,又是对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关注与要求,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诉求。
最后,我要对我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同事们说,能力建设和能力发展是我们这个部门工作的战略核武器。我们的所有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中国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和素质提高上。未来三十年是关键。你们正在做最伟大、最重要的工作,你们也掌握着最大的主动权。根据我自己在对一些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指导的过程中的经验可以看出,运行得最好的,都是面向底层民众的最基础的职业技能培训。越下里巴人的机构,做得越成功;越阳春白雪的机构,做得越困难重重。新一轮的城市化运动和改革开放政策给了我们最大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辜负自己承担的使命。
链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及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首先是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是传统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方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其主要特点如下:
(1)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
(2)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3)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2013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2013年3月18日教育部2013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中,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廉价劳动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改变只给人一技之长的观念,为学生打造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基础,提高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质量,提高国家人口结构红利的贡献率。
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鲁昕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在内涵上要有新理解,在观念上要有新认识,在思路上要有新突破,在发展方式上要有新转变,在发展路径上要有新设计,在课程建设上要有新成果。她还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为国家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做贡献;要以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支撑,建立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培养路径,全面推动国家教育基本制度创新;要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力量,调动全社会共办职业教育;要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建设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要求的课程体系;要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受教育年限、实现就业创业和追求幸福生活提供支撑为帮助。
(资料来源:1.网络相关信息;2.《职业教育》2013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