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要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创新 素质 意识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至关重要。而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文本的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如下几点: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肩负着传播文明、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而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居高临下,学生洗耳恭听,教学状态有如一潭死水,创新根本无从说起。可见,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具有了创新精神与改革意识,才能改变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诱发学生创新欲望。所以当务之急是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要建立教学新理念。
首先,要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要以学导教,实现教为学服务。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既要传播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又要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更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则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激励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与调控,在参与中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成为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的伙伴与协作者。
二、培养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心理基础,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才有学习的毅力与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兴趣去驱动学生的自觉性。
1、情感熏陶,激发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人文底蕴与时代气息的选文,它们都传递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挖掘作品的深层底蕴,运用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却叩击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语言文字的学习本身比较抽象,要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还必须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友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中涌现创新的火花。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一、树立民主意识,师生间平等对话,采用谈话式教学;二、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千方百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肯定、多宽容,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他们的个体感受与体验,要因材施教;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五、重视学生的参与,采用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如朗读、表演、表述、讨论、评价、辩论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枯燥感,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新教学的开展,能引领他们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三、训练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想像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这告诉我们,想像力对于人的发展非常重要。丰富的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对培养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我们要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留给学生想像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激发想像力,培养创新精神。
四、引导求异与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创新能力能得到长足发展。
1、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最大的特点是求异,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凭借知识与智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统一的学习方式抹煞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发散思维等,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正是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巧妙引导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思考,在寻求问题多方面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鼓励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创造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问质疑,敢于冲破思维定势,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出疑问,获得新的发现。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代表着“真理”,学生是课堂的听众,即使想提问也没有向“权威”发问的勇气,再加上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太重,根本没时间发问,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质疑问难精神的培养。教改以来,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他们有了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为主动发问创设了条件。我根据实际情况,多角度启发引导学生提问,让他们通过广泛地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实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所以我认为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使他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并有效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很难严格区别,它们互相包含、互相影响,共同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创新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处处留心,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现代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关键词】创新 素质 意识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至关重要。而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文本的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如下几点: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肩负着传播文明、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而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居高临下,学生洗耳恭听,教学状态有如一潭死水,创新根本无从说起。可见,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具有了创新精神与改革意识,才能改变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诱发学生创新欲望。所以当务之急是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要建立教学新理念。
首先,要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要以学导教,实现教为学服务。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既要传播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又要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更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则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激励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与调控,在参与中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成为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的伙伴与协作者。
二、培养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心理基础,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才有学习的毅力与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兴趣去驱动学生的自觉性。
1、情感熏陶,激发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人文底蕴与时代气息的选文,它们都传递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挖掘作品的深层底蕴,运用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却叩击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语言文字的学习本身比较抽象,要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还必须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友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中涌现创新的火花。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一、树立民主意识,师生间平等对话,采用谈话式教学;二、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千方百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肯定、多宽容,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他们的个体感受与体验,要因材施教;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五、重视学生的参与,采用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如朗读、表演、表述、讨论、评价、辩论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枯燥感,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新教学的开展,能引领他们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三、训练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想像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这告诉我们,想像力对于人的发展非常重要。丰富的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对培养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我们要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留给学生想像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激发想像力,培养创新精神。
四、引导求异与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创新能力能得到长足发展。
1、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最大的特点是求异,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凭借知识与智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统一的学习方式抹煞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发散思维等,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正是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巧妙引导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思考,在寻求问题多方面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鼓励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创造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问质疑,敢于冲破思维定势,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出疑问,获得新的发现。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代表着“真理”,学生是课堂的听众,即使想提问也没有向“权威”发问的勇气,再加上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太重,根本没时间发问,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质疑问难精神的培养。教改以来,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他们有了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为主动发问创设了条件。我根据实际情况,多角度启发引导学生提问,让他们通过广泛地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实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所以我认为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使他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并有效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事实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很难严格区别,它们互相包含、互相影响,共同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创新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处处留心,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现代社会输送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