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节课教师在声嘶力竭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一节课下来精疲力尽,学生昏昏欲睡。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最终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是使语文课堂活起来的基础。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笔者通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探究,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使学生愿学、乐学,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不管当天心情如何,在上课以前,我总是让自己笑一笑,暗示自己:我要去面对一起可爱的孩子,我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以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都是可以感化学生、亲近学生的重要因素。平时,我还注意善待学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当学生出错时,不训斥,不惩罚,耐心指导;当学生退步时,不责骂,不侮辱,和其一起找原因;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地肯定,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一)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寓言《南辕北辙》一课时,三年级的学生没见过“辕”,不理解“辙”的意思,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白“辕”指的是车前架牲口的两根横木,并能在课文的图中找出辕;“辙”是车轮压过的痕迹。使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南辕北辙的含义。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二)善于创设悬念,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如在讲授《桥》一课时,我讲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问学生:“老汉为什么要揪出这个小伙子,仅仅因为他是个党员吗?”让学生讨论并猜测原因,后来“老汉为什么又把生的希望让给小伙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直到最后一段,才揭晓答案,让学生理解老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同时也理解老人也是一个对儿子倾注满腔爱的父亲,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杨氏之子》一文教学中,因《杨氏之子》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古文,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说话和我们现在的人有什么不同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人是怎样说话的。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到古文是枯燥无味的了。然后,我让学生听录音读,教师读,自读,再讨论说说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如我让学生仿照“杨氏之子”来介绍自己,让学生仿照“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改换姓氏让学生说话,从中体味到古文的魅力。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笔者通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探究,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使学生愿学、乐学,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不管当天心情如何,在上课以前,我总是让自己笑一笑,暗示自己:我要去面对一起可爱的孩子,我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以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都是可以感化学生、亲近学生的重要因素。平时,我还注意善待学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当学生出错时,不训斥,不惩罚,耐心指导;当学生退步时,不责骂,不侮辱,和其一起找原因;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地肯定,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一)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寓言《南辕北辙》一课时,三年级的学生没见过“辕”,不理解“辙”的意思,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白“辕”指的是车前架牲口的两根横木,并能在课文的图中找出辕;“辙”是车轮压过的痕迹。使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南辕北辙的含义。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二)善于创设悬念,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如在讲授《桥》一课时,我讲到“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问学生:“老汉为什么要揪出这个小伙子,仅仅因为他是个党员吗?”让学生讨论并猜测原因,后来“老汉为什么又把生的希望让给小伙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直到最后一段,才揭晓答案,让学生理解老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同时也理解老人也是一个对儿子倾注满腔爱的父亲,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杨氏之子》一文教学中,因《杨氏之子》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古文,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说话和我们现在的人有什么不同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人是怎样说话的。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到古文是枯燥无味的了。然后,我让学生听录音读,教师读,自读,再讨论说说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如我让学生仿照“杨氏之子”来介绍自己,让学生仿照“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改换姓氏让学生说话,从中体味到古文的魅力。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