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教学的 “绿色”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nadohea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是自然的颜色,健康的颜色,和谐的颜色。象征着春天和希望,象征着生命和活力,象征着一种返璞归真、自然的和谐境界。如今,“绿色”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绿色”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变为一种教育思想,一种人文化的教育,一种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引发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思考,我们应该给学生怎样语文课堂?我们应该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挥洒激情,飞扬个性,灵动思维。新课程下我们应扬起“绿色课堂” 的大旗,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造一方晴空,耕出一方沃土,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绿意无限。
   一、绿色语文课堂充满“爱意”
   师爱是绿色课堂的根本,教师要亲近学生,关心学生,努力打造一个充满爱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把生命中优美、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
   在“绿色课堂”中,“赏识”“尊重”是教师表达“爱意”的一种有效方式。课堂上,教师要多表扬,多激励,学生会因此而热血沸腾,发奋学习。教师还应该俯下身来,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理解。这样,课堂才会充满 “爱意”,教学才能变得轻松,学生才能变得自在;课堂充满 “爱意”,老师才会多一些尊重,学生也会多一些理解;课堂充满 “爱意”,教师才不会局限于课堂知识的教学上,而是以生为本,关注生命。
   二、绿色语文课堂带有“写意”
   “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以这种观念看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的妙处。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语文即生活。其实,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绿色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也提倡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
   三、绿色语文课堂饱含“情意”
   王松舟老师曾说:“情感是风,情感是雨,情感是一团火,情感是一片云,情感是剪不断理还乱,情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情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感不是玩具,怎么经得起你这样地拆卸和折腾?是不是老师无数次的备课阅读稀释了那一份原初的感动,抑或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成熟和理性蒸发了这种最本真的灵魂之泪呢? ”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学生不是没有感情的生命,因此语文教学也不能是没有情感的教学。
   文章不是无情物,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是美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做个情感丰富的人,会笑,会泣。会歌,会赞,通过认真钻研语文教材,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样,教师才能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甚至夸张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意,感染或者感动学生,用心灵触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感染灵魂,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
   四、绿色语文课堂富有“诗意”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可以不是诗人,但是不可以放弃对诗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他们有权在课堂上追求诗意。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更应该富有诗意,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这真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味道。我想,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师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
   总之,绿色课堂是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是语文课堂的新境界。它能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习充满欢乐,让学生走向成功;它还能尊重学生个性,关注生命,着眼学生长远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如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绿色课堂,那么,他将和学生一起,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幸福!
其他文献
写作中,常见学生愁眉紧锁,搜肠刮肚,抱怨没有内容可写;老师们也总抱怨学生生活圈子的狭窄,致使学生作文素材匮乏、陈旧、平庸、雷同。其实,这是因为没有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太多的素材就在自己的身边,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教材资源  高中的语文教材非常丰富,既有必修,也有选修,还有读本,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如果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许多有用的写作素材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语文教学范围,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教师的共识。“拓展与延伸”冲破“课本”的约束和限制,得到了广大师生和语文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因为他能使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变“学教材”为“用教材”。总之,新生事物的出现与流行总是令人欣喜的,然而,我们在追赶流行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下面我想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
期刊
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品编织了一个个幽默而伤感的短篇故事,有“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之称,他的艺术成就在于他独特的具有讽刺艺术的创作风格,其艺术风格的代表则是独特的反衬与隐蔽的批判,其著名的“欧·亨利式的结尾”。以他那独具风格“含泪的笑”称誉世界文坛并产生了“惊人持久的影响。”  一、从以小见大到笑中含泪, 独特的反衬无处不在  欧·亨利小说中表现出的明显的艺术特色之一是“以
期刊
近几年来,应和着素质教育的号角,语文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痛感传统作文方式对学生个性的束缚和才华的压抑,打出了“新概念作文”的旗号。所谓新概念作文,指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作文,它提倡学生打破传统作文的体裁、题材、角度等方面的束缚,充分展现自己灵动的思维、青春的个性和组织语言的才能。它可以称得上是语文教育的一次“文艺复兴”。  新概念作文的灵魂是“新”,以我之见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裁新——让
期刊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用心的在讲荆轲刺秦王的激烈场面,下面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大声的说:“曹老师,都是什么时代了,有必要去背死人的东西?”。  我当时稳住情绪,慢慢地说:“高考一天不变,背诵一天不变。”  类似这样痛苦的事情颇多,有时静坐在自己的电脑边,就在不停地问自己:“难道我错了?”有时会自我嘲讽的说:“他们还不知道背诵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读背教学已经成为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
期刊
《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实验)》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而制定,是湖南进行语文选修课教学的依据,其中提出了选修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要突出课程的选择性,致力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进一步提高。选修课程的教学仍要体现基础性,要继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  从此,“素质教育”这个词语逐渐成了在教育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一个。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现阶段,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呢?这些问题,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以及关
期刊
当前,新课改浪潮已成汹涌澎湃之势,令人惊心动魄;语文新课改,也逐浪而起,随潮而飞,绚丽灿烂之景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对新课改中的百花齐放,不少教育工作者感到眼花缭乱。笔者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新课改仍然离不开“重基础、求发展、获结果”。   一、重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最令为师者头疼的是什么?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迟钝,是学生对文章作品理解肤浅,是学生作文中的套话连篇呆气沉沉。何以使其然?是
期刊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一、人物形象  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常见题型
期刊
课堂不应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应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应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是师生一道探究知识的场所;不应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应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以上几句话看似简单,却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无疑是在启示我们:让自己充满教育智慧,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去构筑一个语文课堂的动态空间。我们应当用新的教育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