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民族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快速发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章对其横向内容、纵向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以透视民族教育研究的现状。通过分析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反思。
【关键词】民族教育研究 ;现状 ;反思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但研究发展现状如何,研究水平怎样以及以后该如何发展还需要我们进行整理,以便对民族教育的发展指引方向。中央民族大学的彭亚华老师已对1995-2003年《民族教育研究》做了统计分析,距今已有十几年。笔者在此基础上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统计分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从知网中选取近两年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章176篇,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符合条件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研究民族进行了类目的划分并进行了统计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从横向来看,研究领域发展不均衡。
图1显示,在民族教育研究文章的横向分类中,《民族教育研究》刊载论文涉及研究内容排名前三位的是民族教育课程与学科建设、总论和民族教育管理,占总量的60%,由此可见,这三大主题是研究者高度重视的学科领域,也是民族教育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的地方。这类文章主要集中在教学教法、双语教育、课程这三个方面。其中双语教学作为民族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关注度一直都比较高。由于文章的作者群多来自高校,在高校中设有与课程以及教学教法有关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选择与自己相关的选题,这可能是课程以及教学教法类文章比例比较大的原因。
(二)从纵向看,偏重于民族基础教育和民族高等教育
民族教育的纵向分类研究可以反映民族教育研究者对各类教育进行研究的状况,即是否符合民族地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各级教育结构的一致性问题。
表1显示,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基础教育是研究者较为重视的研究领域,而民族学前教育、民族职业教育以及民族成人教育的关注力度则是比较薄弱的。这一结论和之前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比较一致的,所以说明民族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薄弱现状未得到改善。
(三)从研究方法来看,以思辨研究方法为主,实证性研究多为现状描述,可操作性、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不多。
调查发现,在研究方法上,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方法逐渐趋向科学化和多元化,但是还是主要采用的是经验、定性的方法,定量、实验的方法比较少。而且经验、定性的方法中采用最多的是理性思辨法,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理论思辨研究方法的文章的比例是最高的,占论文总数的63%。尽管理论思辨类的文章数量比较多,但缺乏理论基础、缺乏理论深度,没有充分发挥理论分析的优越性。表2显示,采用综合研究方法的文章也是比较多的,比如采用问卷方法的时候辅助访谈,采用定量方法的时候采用思辨。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还停留在对民族现象做表面的描述的水平,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不能很好的结合。我们知道,过分倚重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学科发展肯定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民族教育学这种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才是推动学科繁荣与发展所必须的。
四、研究反思和展望
1.加强薄弱部分的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领域不断得到完善,但还应不断加强薄弱部分的研究。以上分析可知,《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文章涉及到了民族教育的各个方面,说明我国民族教育在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这些文章涉及到的领域是不均衡的。民族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史和宗教教育以及外国民族教育方面的文章比例比较小,关于教材和学科建设的文章却是凤毛麟角。分析发现民族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数量和之前比有所增加,但是文章的理论建构深度不够,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有突破性和有建树性的文章不多。不少研究引用普通教育的研究模式,缺乏自己獨特和新颖的视角。这说明我国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的描述阶段。原因有几个:一是民族教育研究本身比较年轻,深刻的理论研究还需要一定过程,二是长时间里,民族教育研究的作者多是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的实际工作者,要他们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是不现实的。三是与其他教育领域相比,民族教育研究由于其显著的跨文化性、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困难,要迅速产生相当深度的研究成果,的确不容易。尽管有种种困难,但仍需要研究者加强薄弱领域的研究,比如说那些研究多但是深度不够的领域,比如说那些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等等。
2.加强思辨文章的深度,确立实践性研究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研究方法不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但是思辨性文章过多,应加强思辨文章的深度,确立实践性研究价值取向。从以上的分析发现,理论思辨的方法是研究者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思辨的方法有它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如果过分的重视依赖于思辨的方法对于民族教育研究必定是没前途的,因为它不能很好的结合实践也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去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必定与实践是脱节的。民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有在现实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研究者应该深入民族地区的社区、村落、学校、课堂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关注民族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达成对特定民族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何使我们对“他者”的研究立足于“客观的事实”,超越个人的“偏见”,使研究结果具有“公正性”,是研究者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而实践性研究方法刚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3.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加强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中理论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加,思辨研究的文章占多数,说明民族教育在理论研究上在不断增强,但是理论研究文章能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还有待考证。在对文章分析中发现,还有大量的研究都是针对民族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如民族地区学生低学业成就的问题、女童辍学问题、内高办师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者有了普遍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都是对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且都是依据过去现在的经验与既有的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它要求民族教育研究者相应的理论自觉,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寻找理论上的突破、创新或新的解释。但现实的境况却是研究者往往由于自身的理论能力、视域局限、学科壁垒等一些原因,始终难以超越问题而达成理论的自觉。因此,在当前的民族教育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不断高涨的问题意识,或者说只是空喊问题的口号,原来的问题现在依旧是问题。
4.加强民族地区研究者的培养,充实研究队伍。
民族地区研究者的培养,主要应该针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研究生。少数民族研究生在民族地区的研究中,应该是以后研究工作的新鲜血液和主要的力量。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优势,在实地调研中可以更好的做到主客位的转换,从而对研究的结论有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张涛.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基于2000年以来《民族教育研究》刊发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中国民族教育的回顾与前瞻[D].中央民族大学,2004
【关键词】民族教育研究 ;现状 ;反思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但研究发展现状如何,研究水平怎样以及以后该如何发展还需要我们进行整理,以便对民族教育的发展指引方向。中央民族大学的彭亚华老师已对1995-2003年《民族教育研究》做了统计分析,距今已有十几年。笔者在此基础上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统计分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从知网中选取近两年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章176篇,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符合条件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研究民族进行了类目的划分并进行了统计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从横向来看,研究领域发展不均衡。
图1显示,在民族教育研究文章的横向分类中,《民族教育研究》刊载论文涉及研究内容排名前三位的是民族教育课程与学科建设、总论和民族教育管理,占总量的60%,由此可见,这三大主题是研究者高度重视的学科领域,也是民族教育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的地方。这类文章主要集中在教学教法、双语教育、课程这三个方面。其中双语教学作为民族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关注度一直都比较高。由于文章的作者群多来自高校,在高校中设有与课程以及教学教法有关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选择与自己相关的选题,这可能是课程以及教学教法类文章比例比较大的原因。
(二)从纵向看,偏重于民族基础教育和民族高等教育
民族教育的纵向分类研究可以反映民族教育研究者对各类教育进行研究的状况,即是否符合民族地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各级教育结构的一致性问题。
表1显示,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基础教育是研究者较为重视的研究领域,而民族学前教育、民族职业教育以及民族成人教育的关注力度则是比较薄弱的。这一结论和之前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比较一致的,所以说明民族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薄弱现状未得到改善。
(三)从研究方法来看,以思辨研究方法为主,实证性研究多为现状描述,可操作性、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不多。
调查发现,在研究方法上,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方法逐渐趋向科学化和多元化,但是还是主要采用的是经验、定性的方法,定量、实验的方法比较少。而且经验、定性的方法中采用最多的是理性思辨法,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理论思辨研究方法的文章的比例是最高的,占论文总数的63%。尽管理论思辨类的文章数量比较多,但缺乏理论基础、缺乏理论深度,没有充分发挥理论分析的优越性。表2显示,采用综合研究方法的文章也是比较多的,比如采用问卷方法的时候辅助访谈,采用定量方法的时候采用思辨。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还停留在对民族现象做表面的描述的水平,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不能很好的结合。我们知道,过分倚重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学科发展肯定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民族教育学这种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才是推动学科繁荣与发展所必须的。
四、研究反思和展望
1.加强薄弱部分的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领域不断得到完善,但还应不断加强薄弱部分的研究。以上分析可知,《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文章涉及到了民族教育的各个方面,说明我国民族教育在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这些文章涉及到的领域是不均衡的。民族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史和宗教教育以及外国民族教育方面的文章比例比较小,关于教材和学科建设的文章却是凤毛麟角。分析发现民族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数量和之前比有所增加,但是文章的理论建构深度不够,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有突破性和有建树性的文章不多。不少研究引用普通教育的研究模式,缺乏自己獨特和新颖的视角。这说明我国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的描述阶段。原因有几个:一是民族教育研究本身比较年轻,深刻的理论研究还需要一定过程,二是长时间里,民族教育研究的作者多是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的实际工作者,要他们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是不现实的。三是与其他教育领域相比,民族教育研究由于其显著的跨文化性、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困难,要迅速产生相当深度的研究成果,的确不容易。尽管有种种困难,但仍需要研究者加强薄弱领域的研究,比如说那些研究多但是深度不够的领域,比如说那些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等等。
2.加强思辨文章的深度,确立实践性研究价值取向
民族教育研究方法不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但是思辨性文章过多,应加强思辨文章的深度,确立实践性研究价值取向。从以上的分析发现,理论思辨的方法是研究者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思辨的方法有它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如果过分的重视依赖于思辨的方法对于民族教育研究必定是没前途的,因为它不能很好的结合实践也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去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必定与实践是脱节的。民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有在现实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研究者应该深入民族地区的社区、村落、学校、课堂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关注民族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达成对特定民族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何使我们对“他者”的研究立足于“客观的事实”,超越个人的“偏见”,使研究结果具有“公正性”,是研究者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而实践性研究方法刚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3.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加强民族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中理论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加,思辨研究的文章占多数,说明民族教育在理论研究上在不断增强,但是理论研究文章能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还有待考证。在对文章分析中发现,还有大量的研究都是针对民族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如民族地区学生低学业成就的问题、女童辍学问题、内高办师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者有了普遍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都是对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且都是依据过去现在的经验与既有的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它要求民族教育研究者相应的理论自觉,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寻找理论上的突破、创新或新的解释。但现实的境况却是研究者往往由于自身的理论能力、视域局限、学科壁垒等一些原因,始终难以超越问题而达成理论的自觉。因此,在当前的民族教育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不断高涨的问题意识,或者说只是空喊问题的口号,原来的问题现在依旧是问题。
4.加强民族地区研究者的培养,充实研究队伍。
民族地区研究者的培养,主要应该针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研究生。少数民族研究生在民族地区的研究中,应该是以后研究工作的新鲜血液和主要的力量。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优势,在实地调研中可以更好的做到主客位的转换,从而对研究的结论有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张涛.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基于2000年以来《民族教育研究》刊发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中国民族教育的回顾与前瞻[D].中央民族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