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嘉靖年间,朝廷派了一名直指使(相当于中央特派员)到地方巡视。这位直指使特别讲究饮食,常常“以饮食苛求属吏”,对食材选料、烹饪调味的要求十分苛刻,稍不满意就责骂属下。
这一日直指使奉命到了江西地界,当地郡守风闻其苛于饮食,不禁内心慌乱,手足无措。恰巧当地有一老者南垣公听到此事,便安慰郡守说:“你们不用紧张害怕,直指使是我的门生,等他来了,我自有办法开导于他……”原来这位南垣公,是告老还乡的官员刘麟(号南垣),曾任工部尚书,为官清廉正直,勤政爱民。如今眼见郡守遇到了棘手之事,刘麟不嫌麻烦,觉得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学生。
再说,直指使大人也一直不忘师生情谊,这一早就到了恩师府上问安,两人相见,叙谈甚欢。刘麟笑盈盈地说:“你大老远来看我,甚慰我心。想设宴款待,又怕误你公务,就留顿饭吧。不过老妻出门去了,无人下厨张罗,家常便饭,吃得下么?”
俗话说“师命难违”,直指使不敢推辞。可是他从早等到过午,“饭尚未出”,自己饿得实在难受,又不便张口催促,只得无奈地强忍着。好不容易等到饭菜端出,“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仅有一盆脱壳粗米饭和一盆豆腐。这在平时,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的,可此时饥肠辘辘,也就顾不得一切,操起碗筷,一连吃了三碗饭、三碗豆腐,吃得满口喷香,直到觉得胃里撑不下了才罢休。
不料过了一会儿,又见仆人设席上菜,各种珍馐美味,罗列盈前。刘麟殷勤地一再催促直指使下筷,直指使为难地说:“大人,我确确实实已经吃得过饱,再不能吃了。”刘麟笑道:“看来,饮食本无精粗之分,饿时菜饭易做易吃,饱时美味难做也难咽呀,此乃所处不同才这样的啊!”直指使是个聪明人,悟出老师的话意味深长,是在借此训导自己。从此,他对饮食不再挑剔,再也不敢为此责难他的部下了。
现在来看这个故事(明·郑瑄《昨非庵日纂》卷九),刘麟的教育方法仍值得借鉴。刘麟正是巧用“饥饿教育”来劝诫弟子,讽喻其贪图享受、不思艰苦节俭的做派,可谓用心良苦,训导有方。而那位直指使大人终于幡然悔悟,知错则改,也让人刮目相看。“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这句话富于生活哲理。富贵人家、膏粱子弟之所以饫甘餍肥,挑剔饮食,就因为他们没有挨过饿,让他们饿一饿,粗茶淡饭也照样咽得下去。可見,从未吃过苦的青年人,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到艰苦的环境里锻炼,确实有利于正确认识生活,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故事里的那位直指使,不就因为尝到了“饥饿难捱”的苦头,才改掉了“饮食苛求病”么?
如果不是就事论事,把刘麟用的“饥饿教育法”放大了看,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磨难(或苦难)”教育,即通过艰难困苦的实践,磨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高尚的美德和气节。处在新时代的人们,大多数早已告别了贫穷苦难的日子,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不会遭遇艰辛和坎坷。问题是也许经受一时的磨难挫折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都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历史上有的人贫贱时“饥不择食,寒不择衣”,一旦富贵则骄奢淫逸,追求享乐;有的人没有被枪林弹雨打倒,却被糖衣炮弹所击中;有的人拼命苦斗时也曾与人民风雨同舟,但功成名就后却忘了初心,丢了本色,养尊处优,傲慢骄纵,腐化堕落,这些深刻的教训还少吗?看来,要做到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在顺境中注意节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哲人说,空白的人生,才没有磨难。真正的人生需要磨难,同时,磨难也以它的冷峻和无情使强者的命运获得价值与升华。生活像蜜糖一样甜的幸福的人们,不妨让自己多受一点“磨难教育”,——如古代孟子所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样的困苦折磨,这种修炼和考验,对于培养和增长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获得担当重任的力量和本领,应该是大有助益的。
这一日直指使奉命到了江西地界,当地郡守风闻其苛于饮食,不禁内心慌乱,手足无措。恰巧当地有一老者南垣公听到此事,便安慰郡守说:“你们不用紧张害怕,直指使是我的门生,等他来了,我自有办法开导于他……”原来这位南垣公,是告老还乡的官员刘麟(号南垣),曾任工部尚书,为官清廉正直,勤政爱民。如今眼见郡守遇到了棘手之事,刘麟不嫌麻烦,觉得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学生。
再说,直指使大人也一直不忘师生情谊,这一早就到了恩师府上问安,两人相见,叙谈甚欢。刘麟笑盈盈地说:“你大老远来看我,甚慰我心。想设宴款待,又怕误你公务,就留顿饭吧。不过老妻出门去了,无人下厨张罗,家常便饭,吃得下么?”
俗话说“师命难违”,直指使不敢推辞。可是他从早等到过午,“饭尚未出”,自己饿得实在难受,又不便张口催促,只得无奈地强忍着。好不容易等到饭菜端出,“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仅有一盆脱壳粗米饭和一盆豆腐。这在平时,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的,可此时饥肠辘辘,也就顾不得一切,操起碗筷,一连吃了三碗饭、三碗豆腐,吃得满口喷香,直到觉得胃里撑不下了才罢休。
不料过了一会儿,又见仆人设席上菜,各种珍馐美味,罗列盈前。刘麟殷勤地一再催促直指使下筷,直指使为难地说:“大人,我确确实实已经吃得过饱,再不能吃了。”刘麟笑道:“看来,饮食本无精粗之分,饿时菜饭易做易吃,饱时美味难做也难咽呀,此乃所处不同才这样的啊!”直指使是个聪明人,悟出老师的话意味深长,是在借此训导自己。从此,他对饮食不再挑剔,再也不敢为此责难他的部下了。
现在来看这个故事(明·郑瑄《昨非庵日纂》卷九),刘麟的教育方法仍值得借鉴。刘麟正是巧用“饥饿教育”来劝诫弟子,讽喻其贪图享受、不思艰苦节俭的做派,可谓用心良苦,训导有方。而那位直指使大人终于幡然悔悟,知错则改,也让人刮目相看。“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这句话富于生活哲理。富贵人家、膏粱子弟之所以饫甘餍肥,挑剔饮食,就因为他们没有挨过饿,让他们饿一饿,粗茶淡饭也照样咽得下去。可見,从未吃过苦的青年人,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到艰苦的环境里锻炼,确实有利于正确认识生活,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故事里的那位直指使,不就因为尝到了“饥饿难捱”的苦头,才改掉了“饮食苛求病”么?
如果不是就事论事,把刘麟用的“饥饿教育法”放大了看,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磨难(或苦难)”教育,即通过艰难困苦的实践,磨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高尚的美德和气节。处在新时代的人们,大多数早已告别了贫穷苦难的日子,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不会遭遇艰辛和坎坷。问题是也许经受一时的磨难挫折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都能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历史上有的人贫贱时“饥不择食,寒不择衣”,一旦富贵则骄奢淫逸,追求享乐;有的人没有被枪林弹雨打倒,却被糖衣炮弹所击中;有的人拼命苦斗时也曾与人民风雨同舟,但功成名就后却忘了初心,丢了本色,养尊处优,傲慢骄纵,腐化堕落,这些深刻的教训还少吗?看来,要做到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在顺境中注意节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哲人说,空白的人生,才没有磨难。真正的人生需要磨难,同时,磨难也以它的冷峻和无情使强者的命运获得价值与升华。生活像蜜糖一样甜的幸福的人们,不妨让自己多受一点“磨难教育”,——如古代孟子所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样的困苦折磨,这种修炼和考验,对于培养和增长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获得担当重任的力量和本领,应该是大有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