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情诠释人间真善美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ch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八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知青文学”代表性作家梁晓声的《人世间》高票当选。全书通过对平民子弟周秉昆生活轨迹的刻画,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家,梁晓声多年来一直在思索,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都市青年,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对镌刻着年代记忆的那些粮票、肉票、豆腐票等票证,更是心生好奇,其实,这些物事正是他们父辈一代烟火生活的标配。回望这段历史,沉淀其间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却深深触动了梁晓声的家国情怀。在他看来,当代年轻人不光对现实要有一个清醒和理性的判断,而且,对于过往的历史也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此,则无论是对他们世界观的养成也好,还是对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的树立也罢,都是大有裨益的。怀着这份温情,梁晓声把这部小说冠以《人世间》之名,以洋洋洒洒115万字的篇幅,用上中下三卷的方式,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有直面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艰难和复杂。
  《人世间》是用文学语境,独具匠心勾勒出的近五十年来现代中国的一幅“浮世绘”。这段历史涵括了从独立自主搞建设到敞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的宏阔进程,也是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意识等方面急骤转化和转变的过程。梁晓声通过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视角,在点赞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变迁之时,还以一个“平民作家”的担当,丝毫没有回避改革开放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所经历的阵痛。但他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辅相成的角度,对这种改革之痛予以了理性的解读。基于这样的视点,从《人世间》中不难发现,面对着东北众多企业转型和由此带来的“伤痛”,梁晓声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既关注着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又满怀关切地注视着以周秉昆为代表的下岗职工的个人命运,潜心塑造了周秉昆及儿女、工友们等一系列典型形象,通过他们在这场困顿中互帮互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困厄中人性的美好。
  书中,梁晓声将满怀的善意杂糅进波澜壮阔的斑斓画卷里,用观其主流和多关注亮色的济世情怀,生动地描画了知青插队、三线建设、工农兵大学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走穴、国企改革、“下海”、职工下岗、棚户区改造,直至今天的反腐等标志性大事件。云卷云舒里,有历史的星移斗转;命运多舛中,有世道人心的幽微观照。平白而意蕴深邃的文字里,将家国的命运与平民百姓的人情冷暖交融在一起,用温润的爱意诠释了人世间的汩汩真情。
  梁晓声说:“好人不是老好人,而是对自己的善良心有要求的人。我写《人世間》的时候一般来说没有太坏的人,更多的人我都是希望挖掘他们好的一面,这是我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作家的这番表白,一语中的地表达了创作这部雄篇巨著的主旨,那就是“文学艺术是要使人类的心灵更加向善美进化”。我在心有戚戚焉中读罢《人世间》,我们的心已然通透而澄明。
其他文献
之所以起“行攝匆匆”这个标题,是因为贪玩的阿福觉得2019年盛夏的俄罗斯8天之行没有玩儿尽兴: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冬宫博物馆只走马观花了2个小时、“世界第八奇迹”的琥珀屋只驻足了不足20分钟,普京总统爱吃的网红冰激凌还没吃够……匆匆八天,有惊喜有向往,亦有遗憾和思索……白日梦  俄罗斯当地时间已经晚上10点半了,天光还大亮着,难道是在做梦?  对于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我们而言,一般情况下
期刊
序本是文,不拘一格,可以洋洋洒洒,也可寥寥数语,优劣不在长短,只问是否贴切。  以下四序,三题系我自己的杂文集之序,一题为张桂辉君的杂文集所作,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短字。或许很不起眼,我却有点偏爱,以为尚有些许可取之处。  或许是年纪大了,有点自恋吧,叫做敝帚自珍也行。  ———题记《打杂人语》序言  我在一座山上办公,或者说,是打杂。坐着轿车上来的人,见这里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每每喜不自禁,失声
期刊
笔者虽年逾古稀,但自认尚有余热可供发挥。孰料督促、辅导孙女暑假作业居然成了心头挥之不去的一桩烦心事、无奈事。  我自忖尚不是望孙女成凤之希冀着光宗耀祖者。孩子自有她的兴趣爱好、人生追求,岂是我阿爷可越俎代庖的?我当然亦非崇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血拼祖父辈。我素来信奉:孩子的“天赋之高低”决定其成绩之优劣!  然则,笔者虽从教三十余年,却总还是对自己孙女暑假作业的督导颇多无奈。  孩子暑假作
期刊
时下杂文界,有一个同感:杂文在夹缝中生存。  是的,杂文的确生存艰难。杂文的“夹缝”命运是由杂文的性质决定的,本性难改嘛,我们大可不必怨天尤人。谁叫杂文如匕首投枪,似银针草药,是带刺的玫瑰呢!这世上,除了聋哑人,人人都在张嘴说话,那些说话和颜悦色,如春风拂面,又如微雨舒心者肯定令听者“喜洋洋者也”;而说话直露,还偶尔带刺者肯定让人愠怒、腹诽。说话如是,何况作成杂文呢?其实,在文学界,在社会大文化领
期刊
话说汉代,有个平民赵宣葬亲不闭墓道,干脆就住在里面,服丧二十多年,乡邑都称他有孝行。  州郡几次以礼请他为官他都不去。郡里把他推荐给新上任的太守陈蕃。陈蕃问到他的妻子儿女后,知道赵宣的五个儿女都是居丧期间生的。陈蕃于是大怒:“圣人制礼,贤能的人都应该遵守,不贤能的人也应该努力做到。并且祭祀不需次数太多,太多了反而不敬。你现在睡在墓中,在墓中养儿育女,这是欺世盗名,迷惑群众,污辱鬼神!真是岂有此理!
期刊
从北京出差回来,排队乘出租车是一个急脾气磨到没脾气的过程。当我终于坐上一辆出租车,兴奋地说:“师傅,您说得多大的缘分,让我乘坐上了您的出租车。您看这车海,这人山。”“对,这么多人里头是您坐上了我的车,咱们确实有缘分。”这句话是我判断司机师傅会接的话茬,结果出乎我意料,他却说了句:“很正常,正是下车的点儿,人就是多。我们每天都经历这个。”Oh,mygod,这师傅真不会聊天。他应该是个质朴、木讷的人。
期刊
鲁迅拎着一瓶酒回来了,不是自己掏钱买的,也不是写作获奖得的,是从酒席上拎的。谁的酒席?不是他做东,也非他掏钱,他只是被请的一位,吃酒而已。而且还带着自己的夫人许广平,吃了喝了,顺手拎回一瓶。这事发生在1928年4月2日,鲁迅日记说:“达夫招饮于陶乐春,与广平同往,同席国木田君及其夫人、金子、宇留川、内山君,持酒一瓶而归。”酒席上有的是残羹剩饭,有的是剩酒半瓶,食客们酒足饭饱后剔牙咂嘴起身而去,不屑
期刊
一  一段时间我吃胖了不少,于是朋友们见面就好言相劝,你该减肥了。坚持长跑一段时间,朋友见面就问:最近咋这么瘦?该养点身体了。甚至有朋友背后议论,又瘦又黑,莫非他有病了?于是,我又停下脚步,大快朵颐,身体加重了些,便又有朋友力劝:你还是坚持锻炼好……哈哈,身体是自己的,健康的标准却是别人的。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个爷孙“有驴不骑抬着走”的笑话,听信别人的议论,有时会让你都不知道怎么走路了。不是否定朋友或
期刊
《抓落实与落实“抓”》(《杂文月刊》2019年8月原创版)一文,读后对前半部分有点不同看法。  该文先叙述了一件事:某市环保局负责环境监理工作的老王,发现两家企业把大量有毒污水排入河中,找过好几次上级领导,都没解决问题。于是作为人大代表的老王就写信反映给市人大,經过层层上报,人大主任批转给市政府,市长批示给分管副市长,副市长批示给环保局,环保局长批给老王“尽快办理,不得有误”。老王对此“哭笑不得”
期刊
落叶本是大自然的产物,无所谓美与丑。然而,现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作家诗人眼中金黄金黄的落叶,就像一首诗歌美极了;在另一些人眼中,落叶就是垃圾,金黄金黄的落叶令人厌恶,甚至刺眼。最近,落叶又惹着了郑州的环卫工,他们竟用高压水枪打落树上的黄叶,促使树叶加速落下。环卫工为什么要逆天而为呢?原来是有领导要来检查,有关部门要求“看不见一片树叶”,否则领导的脸色就不好看,环卫工的工资可能就不保。一片树叶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