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本文通过对人音版六年级第一课《芬芳茉莉》的教学设计,探究音乐审美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策略。分别从欣赏民间音乐、感受地域文化、教学法的运用、当地民歌的融入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如何在民歌教学中将审美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及音乐审美教育对民歌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实践;民歌教学
音乐审美教育的思想自20世纪在美国萌发后,便很快席卷了众多国家。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渗入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观,在2001年把“以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随着20世纪末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理念在西方兴起,2011年新音乐课程标准改革200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唯“审美”统领课程的理念,将“实践性”融入课程标准始终。自此,音乐的审美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流思想。
同时,新课标中也提到了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指出学生要从小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面对当今多元化文化的世界,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饱受侵蚀,学生们很少传唱民歌,对流行音乐的兴趣大于民间音乐。面对这一现实情况,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应该直面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做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聆听民间声音之美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芬芳茉莉》中分别选取了江苏、河北和东北这三个地区的汉族民歌《茉莉花》,三个地区各具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其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在授课时,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民族乐器,对比分析歌词和旋律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了解民族乐器
每一种乐器都代表着不同的地域风格,它表现出的民族特点和各民族各地域的社会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在欣赏民乐合奏《茉莉花》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乐器的特点上,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用现有乐器如竖笛、二胡或琵琶等学奏江苏民歌《茉莉花》,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但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知民族器乐的音色特点,并且对民族民间乐器也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二)对比欣赏,分析作品
民歌在语言和旋律上都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它代表着我们祖先最深刻的情感,是人们情感方式和情感体验的完美表现。民歌是综合了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歌唱艺术,如果在歌唱教学中只注重音符和发声技巧的训练,学生则缺少对民歌歌词意境美和人情美的感悟。因此,要通过分析民歌语言,引发学生的审美联想,理解歌词蕴含的深层情感。如在学习东北民歌《茉莉花》:“好(啦)一朵茉莉花呀哎哟,好(呀)一朵茉莉花呀,满(哪)园(哪)花(呀),样样抵不住的它呀。”就可以东北人的风趣和豪放,同样在河北民歌《茉莉花》:“好(哎)一朵茉莉花,好(哎)一朵茉莉花,满园(怎么)开(吔)花(吔海)比(吔)不过它。”歌词中的衬词很好的体现了河北人的高亢、粗犷。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优美的旋律百听不厌,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功能。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旋律审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比如在听音乐的同时将听觉符号转化为视觉的、具象符号来解释音乐,最后根据符号编创动作设计,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旋律之美。例如下图,通过听画三个地区的《茉莉花》来体验三段旋律的起伏和走向,然后利用图形谱进行动作创编,也能更好的理解乐曲的情感和风格。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也可以播放民歌《茉莉花》不同的演唱和演奏形式,如欣赏歌剧《图兰朵》片段《东边升起月亮》,或欣赏原曲的变奏、协奏形式等,体验作品的创编意义,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够发挥想象力,通过多种途径对作品内容不断丰富,对音乐进行创造实践
二、人文熏陶,感受地域魅力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在进行课程授课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学科交叉,比如展示江苏、河北以及东北的美景、美食或地方服饰,通过介绍其地理位置,以及节日活动等让学生感受三个地区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一)合理学习,巧用教学法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如柯达伊教學体系、奥尔夫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对我国民族音乐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并发扬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应该合理的运用这三大音乐教学法,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民族音乐教学工作。
(二)无伴奏教学,掌握知识与技能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无伴奏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唱乐曲时往往只需要一个音叉就足够了,这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得以更大限度的保存和传承,同时要求音乐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音乐素养,如在运用音叉教唱民歌《茉莉花》时,教师要注意歌曲音高的及时转换,注意单线旋律在强弱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教唱旋律让学生在音乐听觉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并能够合理运用科尔文手势引导学生学唱音符。
(三)创编动作,体验民歌情感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参与实践,体会音乐带来的不同感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朗诵、舞蹈和肢体游戏,在教学原则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授《芬芳茉莉》这节课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歌词朗诵,根据旋律特点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动作,在音乐表现和创作活动中学习乐谱。
(四)融入当地民歌
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是当地文化和生活的体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小学音乐教育课堂应重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拓展教学素材,在教授民歌《茉莉花》的同时不忘当地传统音乐。可搜集与“花”有关的地方音乐,比如甘肃地区可以在介绍民歌体裁时引入甘肃、青海等地的山歌“花儿”,陕北地区可引入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将地方音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当地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课堂参与感。 (五)丰富课外实践,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与实践的进行只通过课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音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要丰富多样,从学校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也要利用好校外社区资源,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以满足音乐实践活动的需要。
通过对《芬芳茉莉》一课的学习,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合唱队、乐队等,在艺术节或各类艺术比赛中用不同形式描绘“茉莉”,发扬民歌,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也可组织学生参加音乐讲座或组织聆听民间艺人表演,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从而学习更多音乐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的融合,教师要不断加强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用美感人,不断地引领学生用心去发现并领略音乐本身的美。此外,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如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进行音乐教育创新,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王秀萍.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的内涵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5(05):133-140.
[2]盛滋波.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实践性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12):15-17.
[3]何静.地方民族音乐融入小学教学音乐课堂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205-206.
[4]张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民族音樂教育的实践研究[J].东方教育,2017(21).
[5]倪浩.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实践[J].科普童话,2020(01):62.
[6]李重霜.借鉴奥尔夫和柯达伊教学体系提高我国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水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4):128.
[7]曾世权.浅谈民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昌吉学院学报,2008(01):91-93.
作者简介
王圆媛(1996.11.05—),女,甘肃省武威市人,汉族,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实践;民歌教学
音乐审美教育的思想自20世纪在美国萌发后,便很快席卷了众多国家。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渗入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观,在2001年把“以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随着20世纪末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理念在西方兴起,2011年新音乐课程标准改革200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唯“审美”统领课程的理念,将“实践性”融入课程标准始终。自此,音乐的审美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流思想。
同时,新课标中也提到了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指出学生要从小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面对当今多元化文化的世界,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饱受侵蚀,学生们很少传唱民歌,对流行音乐的兴趣大于民间音乐。面对这一现实情况,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应该直面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做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聆听民间声音之美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芬芳茉莉》中分别选取了江苏、河北和东北这三个地区的汉族民歌《茉莉花》,三个地区各具浓郁的民间地方特色,其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在授课时,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民族乐器,对比分析歌词和旋律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了解民族乐器
每一种乐器都代表着不同的地域风格,它表现出的民族特点和各民族各地域的社会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在欣赏民乐合奏《茉莉花》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乐器的特点上,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用现有乐器如竖笛、二胡或琵琶等学奏江苏民歌《茉莉花》,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但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知民族器乐的音色特点,并且对民族民间乐器也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二)对比欣赏,分析作品
民歌在语言和旋律上都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它代表着我们祖先最深刻的情感,是人们情感方式和情感体验的完美表现。民歌是综合了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歌唱艺术,如果在歌唱教学中只注重音符和发声技巧的训练,学生则缺少对民歌歌词意境美和人情美的感悟。因此,要通过分析民歌语言,引发学生的审美联想,理解歌词蕴含的深层情感。如在学习东北民歌《茉莉花》:“好(啦)一朵茉莉花呀哎哟,好(呀)一朵茉莉花呀,满(哪)园(哪)花(呀),样样抵不住的它呀。”就可以东北人的风趣和豪放,同样在河北民歌《茉莉花》:“好(哎)一朵茉莉花,好(哎)一朵茉莉花,满园(怎么)开(吔)花(吔海)比(吔)不过它。”歌词中的衬词很好的体现了河北人的高亢、粗犷。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优美的旋律百听不厌,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功能。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旋律审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比如在听音乐的同时将听觉符号转化为视觉的、具象符号来解释音乐,最后根据符号编创动作设计,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旋律之美。例如下图,通过听画三个地区的《茉莉花》来体验三段旋律的起伏和走向,然后利用图形谱进行动作创编,也能更好的理解乐曲的情感和风格。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也可以播放民歌《茉莉花》不同的演唱和演奏形式,如欣赏歌剧《图兰朵》片段《东边升起月亮》,或欣赏原曲的变奏、协奏形式等,体验作品的创编意义,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够发挥想象力,通过多种途径对作品内容不断丰富,对音乐进行创造实践
二、人文熏陶,感受地域魅力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在进行课程授课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学科交叉,比如展示江苏、河北以及东北的美景、美食或地方服饰,通过介绍其地理位置,以及节日活动等让学生感受三个地区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一)合理学习,巧用教学法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如柯达伊教學体系、奥尔夫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对我国民族音乐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并发扬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应该合理的运用这三大音乐教学法,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民族音乐教学工作。
(二)无伴奏教学,掌握知识与技能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无伴奏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唱乐曲时往往只需要一个音叉就足够了,这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得以更大限度的保存和传承,同时要求音乐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音乐素养,如在运用音叉教唱民歌《茉莉花》时,教师要注意歌曲音高的及时转换,注意单线旋律在强弱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教唱旋律让学生在音乐听觉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并能够合理运用科尔文手势引导学生学唱音符。
(三)创编动作,体验民歌情感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参与实践,体会音乐带来的不同感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朗诵、舞蹈和肢体游戏,在教学原则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授《芬芳茉莉》这节课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歌词朗诵,根据旋律特点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动作,在音乐表现和创作活动中学习乐谱。
(四)融入当地民歌
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是当地文化和生活的体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小学音乐教育课堂应重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拓展教学素材,在教授民歌《茉莉花》的同时不忘当地传统音乐。可搜集与“花”有关的地方音乐,比如甘肃地区可以在介绍民歌体裁时引入甘肃、青海等地的山歌“花儿”,陕北地区可引入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将地方音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当地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课堂参与感。 (五)丰富课外实践,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与实践的进行只通过课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实践活动。音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要丰富多样,从学校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也要利用好校外社区资源,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以满足音乐实践活动的需要。
通过对《芬芳茉莉》一课的学习,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合唱队、乐队等,在艺术节或各类艺术比赛中用不同形式描绘“茉莉”,发扬民歌,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也可组织学生参加音乐讲座或组织聆听民间艺人表演,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从而学习更多音乐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音乐审美教育和实践的融合,教师要不断加强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用美感人,不断地引领学生用心去发现并领略音乐本身的美。此外,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如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进行音乐教育创新,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王秀萍.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的内涵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5(05):133-140.
[2]盛滋波.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实践性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12):15-17.
[3]何静.地方民族音乐融入小学教学音乐课堂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205-206.
[4]张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民族音樂教育的实践研究[J].东方教育,2017(21).
[5]倪浩.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思考与实践[J].科普童话,2020(01):62.
[6]李重霜.借鉴奥尔夫和柯达伊教学体系提高我国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水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4):128.
[7]曾世权.浅谈民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昌吉学院学报,2008(01):91-93.
作者简介
王圆媛(1996.11.05—),女,甘肃省武威市人,汉族,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