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赛人的前世今生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a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15世纪,欧洲大陆上突然来了这样一批人,他们的皮肤黝黑灰暗,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从哪里来的,就自称是埃及人。于是,人们称他们为吉普赛人(吉普赛Gypsy是埃及Egypt的变音),法国人以为他们是从波西米亚来的,就称他们为波西米亚人,意大利人称他们为“秦加里人”,苏俄人称他们为“茨冈人”,在北欧,他们还被称为鞑靼人……不过,吉普赛人称自己为“多姆”或“罗姆”人。他们的帐篷有可能会突然出现在你家大楼的前面,也会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他们究竟是什么人?来自哪里?
  
   我的故乡在远方
  
  1969年,一位出生在馬其顿的歌星爱斯玛曾巡回演出到了印度孟买的一间海军训练学校,她唱的是吉普赛民歌,跳的是吉普赛民族舞蹈。演出结束后,一位海军上将前去与她交谈,她发现,她居然能听懂他说的话!而这位海军上将也惊喜地说:“你唱的歌我也完全能听懂!”
  爱斯玛出生在马其顿,她的吉普赛祖先很早以前就去了那里,而她从未去过印度,但是,他们的语言是相通的!他们所说的罗曼语源于梵文,千年的时空,吉普赛人全世界流浪,但是,他们的乡音始终不改!是的,这些现在散布在意大利、法国、英国、捷克、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吉普赛人,他们是从印度来。
  据历史学家考证,公元四世纪,古印度有一个叫多姆族的部落,他们基本上都是音乐家和占卜者,擅长制作金属器皿。他们用长老委员会控制族长制来统治。这个古老的部落,就是吉普赛人的祖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十多个世纪过去的今天,吉普赛人依然保留着他们古老的、特有的文化传统。
  
  不要问我信什么
  
  与人们的印象恰恰相反,吉普赛人没有系统的宗教信仰,有时候,出于某种需要,他们会说自己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其他的什么教,这实际都是谎话,他们真正相信的是那些枯枝、碎石、树木和溪流,以及各种动物中的善与恶的神灵。这有些像是史前社会的人们,对于原始的、大自然的崇拜。所以,一些学者认为,“他们在历史的边际上继续前行。
  
  不要问我做什么
  
  与今天的旅行家类似,假若你正在旅行,你就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长期参加某个固定工作。当然,实际上,吉普赛人本来也没有想过要参加什么固定工作,他们的规则就是部落头人制,大家都得听从头人的指示并且依赖他。由于他们四处迁徙,他们也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长期接受教育,因此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加入到好的工作中去。所以,最适合他们的工作通常就是,唱歌跳舞、占卜、偷窃、制作金属器皿,以及走私。
  
  为什么流浪?
  
  跟一般游牧民族为了生存而在不同季节迁徙不一样,吉普赛人不是因为前路更为水草丰美,也不是因为那里更为富裕,他们只是无目的地越过了一村又一村,一站又一站,不管前路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他们只是停不下来流浪的脚步。不仅吉普赛人自己无法解答,这同时也是一个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至今都无法解答的谜。
  一些未经考证的传说为我们解答了他们为什么迁徙,但仅仅是传说而已。人们在用科学的办法无法解释某种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扯到宿命论上去,这个宿命论就是:吉普赛人注定要四处流浪,就是因为他们不信仰宗教。一种是说,当圣母马利亚带着幼小的耶稣逃往埃及时,吉普赛人不肯收留他们;还有一种说法是,吉普赛人锻造了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铁钉。跟据这些原罪,吉普赛人注定要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在考据证还未给出答案以前,西方文明社会的人们往往就用这种传说故事来解释,15世纪初那些突然涌进欧洲的奇怪的人们。
  
  撒谎 撒谎
  
  刚到欧洲大陆时,吉普赛人聪明的头人们编了许多谎话来欺骗当地人。比如,这些头人首先会为自己编一个高贵的身世,然后会为自己及伙伴们要求优惠和特权。他骗人说,他们曾经都是基督教徒,但一度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信仰,醒悟以后,又感到深深的自责,并发誓7年不在床上睡觉,他们现在要徒步去罗马朝圣,以便求得教皇的宽恕。于是,许多人都慷慨解囊,资助他们,因为人们很少会去怀疑朝圣者。实际上,拿到钱的吉普赛人,只有第一批真正去了罗马见教皇,并且还取得了教皇的信任,但是,更多的人,拿到钱以后就各奔东西,在欧洲大陆继续行骗。
  
  继续流浪……
  
  人们渐渐识破了他们的诡计,许多国家陆续都颁布了驱逐吉普赛人的法令。1499年,西班牙国王限令吉普赛人在2个月内离开西班牙;1554年,英国女王玛丽娅因为他们“从事邪恶可憎的活动”而勒令他们在40天内离境;法兰克福也制定了一项反对吉普赛人的法令。17、18世纪,更多的国家加入到驱逐吉普赛人的行列中。于是,在19世纪初期,吉普赛人开始向美洲迁移。二战期间,与犹太人被屠杀一样,有50多万吉普赛人被德国纳粹分子杀害。不过,希特勒终究还是没能达到种族灭绝的目的,吉普赛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们的早婚和多产令他们现在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一支少数民族。
  
  如果不再流浪
  
  现在,一部分吉普赛人已经学会了过定居生活,开始与外族通婚。在一些国家,有大量的吉普赛人靠社会救济为生。斯洛伐克东部有一个吉普赛人聚居区,里面满是瓶子、塑料袋等垃圾,他们挤在用木头和泥巴搭成的破房子里,用石头和旧轮胎压在临时的铁皮房顶上,防止大风把屋顶吹走。这里的吉普赛首领说:“我最后一次工作大约是在1989年,没有人愿意雇我们,大概是嫌我们没什么文化。”这里的吉普赛孩子很少念过中学,因为他们不能说流利的斯洛伐克语,所以往往被安排到斯洛伐克的弱智儿童班受教育。
  面对各国将吉普赛人统一到本国社会中去的运动,面对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须的定居法则,吉普赛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的流浪传统,而一旦放弃了他们的流浪传统,他们特有的吉普赛文化是否还能保留下去呢?许多年以后,我们是否还能看到这个习惯于迁徙的民族仍旧还在世界各地迁徙?是否还能遇到,懂得占星术的、狡黠而美丽的吉普赛姑娘?
其他文献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沙漠,因于自然环境恶劣,这里又被称为“死亡之海”。在几千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水草丰饶的绿洲,有许多民族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王朝。后来因为气候的变化,这些文明先后都被掩埋在漫漫黄沙之下,只留下了无数的美丽的传说。正是这些传说,让很多考古学家都盯上了这里。  從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州有几十个考古队先后走进了这片广褒的荒漠,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命运最终只有一个
期刊
去年冬天,到林都伊春采访。上午,刚下过小雪,气温有零下20多度。几位当地的朋友送我去宾馆,在路上,竟看到几名林业工人正在路边冻得坚硬的泥土上刨坑,坑边放着几株两米多高的红松,我看出来了,他们是准备在这里植树。一时感觉很奇怪,因为还是第一次看到在冬天里植树。  一位朋友见我如此表情,就笑着告诉我:“不用担心,在这个季節植树,棵棵保活。”不觉对朋友的话产生了兴趣,并向他请教在冬天植树的道理。  朋友说
期刊
报考国外高中    随着2004年冬季的到来,我的孩子一边坚持上课,一边开始在网上筛选中学。我们的选择依据,一是该校历年来的高考升学率,二是不要太贵族气,三是要混校不要女校,便于孩子对男女两性的认识与交往继续健康发展,四是首选国际学校,只有各种族的学生多,文化的融合才会广大。  不久,我们选定了一所各方面条件都满意的中学,姑且称它为C.C。我的孩子飞快地用英文写信,她是直接写给校长的。C.C在英国
期刊
我呆住了,想起她路过校门口时的微笑,那微笑一定是在喊,爸爸。    那时,我在镇上一所小学任教,一个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几乎没见过她笑。   我去过她家,是一座低矮且昏暗的黄泥屋,她的父亲总不在家,问起她的母亲,她的眼圈立即红了。她的成绩一般,上课不声不响,下课总第一个冲出教室,家长会时,唯独点到她的名字没有家长起来响应……周末又再次来到她家,她总有个监护人吧,我决定耐心地等。   临近中午时,
期刊
读中学的时候我不怕考试,潜意识中还有点儿喜欢考试。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并能拉开距离,赢得的往往是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即使没有得意忘形,这种滋味也挺受用。我之害怕考试,已在此10余年之后,即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读文凭”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两点,一是“不许创新”,这是授课老师明确宣布的,只能按照老师圈定的文字去答题,不能有自己的些许想法,一不小心冒出自己的想法,就会被扣分;二是考题怪异,记得我当时说过一句
期刊
大英博物馆是一种述说文明的方式。它要说的故事是从大门左手边开始的,那里有埃及、巴比伦、希腊以及罗马展区,它们是西方文明的根源。大门的右方,则有美国等“新世界”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晚近阶段。至于中国,则与其他亚洲展区并存于大门遥遥相对的另一端,是西方文明的他者,用以比对它自身的独特轨迹和性质。同时,它又是一座帝国的记忆。那些填充它叙事框架的木乃伊、大理石以及林林总总的珍稀文物,恰足以说明大英帝国昔年的
期刊
吃应该是生活的目的,不是手段.   我38岁,体会到这一点已经太晚,38年4100 多餐,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不超过10碗。  可悲?但我应该不是特例,我猜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天结束后躺在床上,不记得今天吃了什么(甚至根本没时间吃)。却清晰记得办公室哪件公事没有办完,那个家伙讲他坏话,这就叫为了工作而活,为了活而吃。  为了工作而活到还有某种意义,有些人活着,只是为了不被公司那个家伙斗倒,讽刺的是,
期刊
我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对陌生人是,对朋友、对家人也是。   从小店门脸里的、校园路边的公用电话,到宿舍201电话卡,到现在的手机时代,我与家里的通话一直保持着7句话。   第一句:吃饭了没?回答总是吃了,或者正吃,或者是饭正做着。   第二句:吃什么了?如果正吃、没吃,就变化成在吃什么、做什么了。   第三句:多买点儿肉和骨头、鱼什么的,注意营养。   第四句:天气冷吗?夏天的时候,就会改成家里热吗
期刊
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的校徽开始的。这种骄傲感使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几十年沧桑之后,依然自称“北大人”或“清华人” 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  但是“北大人”和“清华人”之间,却从来多少有些互相看不大起。  清华人挺起坚实的胸脯说:在两校无数次的对抗赛中,你们赢过几回?“北大人”则斜倚着门框以唇相讥:你连跑步都喊着号子,没有比你们更乏味的人了。  这是“北大人”
期刊
餐桌上的肉类原来是碳密集型产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人们每生产1公斤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不吃肉、少吃肉,成了环保分子的呼声。  素食者的理由很多:健康、瘦身、动物保护、宗教信仰……现在又多了一条:拯救地球。  不少生态科学家认为:人工饲养牛、羊等动物会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甲烷,这将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相对于减少汽车使用量,普通民众减少肉类消费,对遏止全球变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