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鼎盛时期,黑井一年可以生产5000吨品质上乘的食盐,盐税在当时云南占总税赋的一半以上。如今,古镇早已听不到了运盐马帮驶过的铃声,只有被岁月抹去的痕迹留给后人思考。
由于出发得晚,抵达黑井镇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车灯照亮了前方一排桥栏,窗外隐隐听到水声,我想,过了龙川江应该就是黑井镇了。
镇口有人招呼,问要不要住武家大院?我们停车后,一群人随他鱼贯走入路边一条小巷。没有路灯,众人活动着发麻的双腿,高一脚低一脚地摸黑往里走,黑暗中几个转折后,眼前豁然开朗,我已立在一幢巍然华厦的外墙下。屋角檐下悬着若干红色灯笼,上书一个土黄色“武”字,随风摇摆,淡淡的光晕在夜空中勾勒出大屋的轮廓。显然,这里就是武家大院。
夜宿武家大院
由于出发得晚,抵达黑井镇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车灯照亮了前方一排桥栏,窗外隐隐听到水声,我想,过了龙川江应该就是黑井镇了。
镇口有人招呼,问要不要住武家大院?我们停车后,一群人随他鱼贯走入路边一条小巷。没有路灯,众人活动着发麻的双腿,高一脚低一脚地摸黑往里走,黑暗中几个转折后,眼前豁然开朗,我已立在一幢巍然华厦的外墙下。屋角檐下悬着若干红色灯笼,上书一个土黄色“武”字,随风摇摆,淡淡的光晕在夜空中勾勒出大屋的轮廓。显然,这里就是武家大院。
墙内传出欢乐的歌声,走近后变得清晰,那是一首彝曲。围着院子走了半圈才来到门前,顾不得抬头细看牌匾和门檐,已被院里的快乐吸引,众人三两步跨了进去。院里村民弹着三弦,与游客围成一圈,载歌载舞。
明知道外面的客栈只要这里五分之一的价格就能住一晚,但大家都留恋这里的格调与氛围,就开了几个标间住下。室外是飞檐雕楣,室内却是粉墙瓷地白床单,十分温馨。我很想知道,夜里摸黑住进一套古宅,晨曦中醒来会是怎样的感受?
翌日,吵醒我的不是村里的公鸡,而是窗外的一群咶噪的小鸟。屋外是武家大院其中一个小院落,精巧别致,四周房屋皆用细圆木构架,柱脚石鼓雕有异兽,用的是坚硬的青石。青石在黑井很罕见,这里出产红色砂岩,镇上的石路、墙基甚至石器都用红砂岩。
出屋走在镇上,路面分为两种,一是老旧的红砂岩,另一种是为了开发旅游而铺的崭新路面。逛完全镇,一行人选红砂岩一路走去,路面和屋墙都是巨大砂岩,因风蚀雨侵而斑驳陈旧。山上罕有树木,路边石间植有一丛丛剑麻和仙人掌,这些植物让人仿佛置身中美洲干旱贫瘠的山丘,极不谐调。半山坡一户人家,门前一株大树苍翠挺拔,格外抢眼。众人在树阴下围坐,说起黑井的历史。
铺台追忆昔日华都
黑井原名黑牛井。相传在前汉时期,一个放牛人发现一头黑牛常去舔食石间渗出的水,因此发现了盐井。唐初时,黑井开始规模产盐,明清时兴盛起来。在古代,盐是重要的国家资源,国家垄断朝廷专卖并赋重税,如同现在的石油一般。黑井盐品质上乘,一度被列为贡盐,朝廷与市场的需求量都很大。鼎盛时期,黑井一年出产5000吨盐,那时,这个峡谷里的小小城市,居住着三万人,称得上是繁华的盐都。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成队的马帮跨过五马桥,驮走盐块,驮来财富与繁荣。据考,明朝时,黑井盐税占云南总税赋的67%;清朝时,占云南总税赋的50%;清末民初时,占云南总税赋的46%,可谓当时云南的支柱产业。盐业也带动了镇上的经济,镇上临街的房子,大多用青石板砌出一个平台,向过往马帮和镇上居民售卖商品,有的还放置一罐一瓢,供匆匆而过的赶马人免费饮水。这样的台子叫做铺台,即是正式的铺面。黑井至今仍留着一百六十多个铺台,分列主要街道两侧,观之可忆百年前商业街的繁华。
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仅明清两代,就有13人中进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这块两山夹峙的弹丸之地,就建盖庵堂寺庙56座、文笔塔5座,还留下了不少很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碑。
盐业成就武家首富
武家大院,是镇上最大的宅子。武家大院完全是土木结构,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至咸丰七年(1858年)扩建完毕,历时20余年。大院依山而建,屋子依地势修筑为三层,分上下两个四合院,由四个天井组成,共有99间房、108扇门。构成一个“横三纵一”的“王”字布局,把武家主人“黑井第一灶户”的霸气永远保留了下来。
据说大院的主人当年曾请来京城有名的建筑师,设计上还融入了法式风格。在院落背靠的山中,甚至还有两条逃命的暗道,可谓费尽心机,堪称民居建筑的大手笔。
这武家是黑井的外来户,清代后期,武老爷取得了举人头名的功名。他的三个儿子中,三儿子武维扬事业做得最大,成了黑井首富。他不但拥有自己的盐井,还收购了别人的盐灶,并且成立了地方武装,控制了盐路,几乎与政府的税警队、缉私队平起平坐。武维扬的生意做得如鱼得水,取得了黑井盐业经营的绝对主动权,官家几乎失控。盐号、银行、当铺,以及鸦片买卖都为武家带来了滚滚财源。武家人也有海归背景,后院有一个用红砂岩雕成的浴缸,就是凭当年留洋的记忆仿造的。
盐兴盐衰皆归自然
讲到这里,人人都神往于古镇的兴盛,但今天的黑井为何处处显出衰败之相?我们来算这样一笔账:黑井盐是用卤水(浓度很高接近饱和的盐水)烧煮凝结而成。
据当地人说,不算搬运、晾晒和烧煮的劳力,单说烧煮一斤盐用的柴薪就得三斤。那么,年产5000吨盐就得用柴1.5万吨,这还不包括三万人的生活用柴。黑井人大举伐木,将周遭林木砍伐贻尽, 以至于后期,进黑井的驮盐马帮都驮来柴薪支援。但这样也提高了生产成本,加上植被破坏后山洪、泥石流频发,黑井苦苦支撑着盐业。直到海盐大量产出,涌入市场,黑井的市场地位就一落千丈,迅速淡出舞台。
这是一个夕阳产业承受市场与环境双重报复的故事,那时的人们,没有“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果把黑井看作一个化工厂的话,好在它没有排放有害物质,只是加速消耗了植被。如今的黑井,生存在春天草青冬日枯的群山中,偶有几株树木点缀,村民在镇周边种下剑麻和仙人掌,江边种了竹林,据说这是县里的“龙川江竹林长廊工程”,有效地保护了沿江生态。依山傍水的黑井镇,被几杆青竹衬出悠悠古风,盐业停产,让黑井人回归了宁静安逸的日子,如路旁的红砂岩,被岁月抹去了刀削斧劈之痕,浑圆而厚重。
黑井攻略:
火车:昆明至西昌空调普快,火车南站早7:31发车,单程22元,三小时到黑井站;昆明至攀枝花普慢,火车南站早7:43发车,单程12元,六小时到黑井站。这两趟车都是每天一班,建议到黑井站就把返程票预订好。
一桌黑井菜范例:
盐焖肝、盐焖鸡、灰豆腐、羊干巴、石头鱼、石榴花、蕨菜、攀枝花、苦刺花、芭蕉花及芭蕉杆、灰挑菜。
住:武家大院标间水牌价180元,实收价能往下浮动一些。镇里的农家客栈10元至60元不等。
购:小锅盐——即黑井盐,宣威火腿首选用盐,选自己喜欢的形状买吧
小锅酒——传统手工土法酿造,有苦荞酒、玉米酒等,醇香清冽
金丝小枣——明朝时从波斯传到中土的品种,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
黑井石榴——七八月成熟,黑井特产
盐腌肉——以当地特有工艺,用黑井盐腌制
景点:五马桥、黑牛盐井、大龙祠、武家大院 、节孝总坊、庆安堤、万春山寺僧人墓、清真寺及“永警于斯”碑。
由于出发得晚,抵达黑井镇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车灯照亮了前方一排桥栏,窗外隐隐听到水声,我想,过了龙川江应该就是黑井镇了。
镇口有人招呼,问要不要住武家大院?我们停车后,一群人随他鱼贯走入路边一条小巷。没有路灯,众人活动着发麻的双腿,高一脚低一脚地摸黑往里走,黑暗中几个转折后,眼前豁然开朗,我已立在一幢巍然华厦的外墙下。屋角檐下悬着若干红色灯笼,上书一个土黄色“武”字,随风摇摆,淡淡的光晕在夜空中勾勒出大屋的轮廓。显然,这里就是武家大院。
夜宿武家大院
由于出发得晚,抵达黑井镇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车灯照亮了前方一排桥栏,窗外隐隐听到水声,我想,过了龙川江应该就是黑井镇了。
镇口有人招呼,问要不要住武家大院?我们停车后,一群人随他鱼贯走入路边一条小巷。没有路灯,众人活动着发麻的双腿,高一脚低一脚地摸黑往里走,黑暗中几个转折后,眼前豁然开朗,我已立在一幢巍然华厦的外墙下。屋角檐下悬着若干红色灯笼,上书一个土黄色“武”字,随风摇摆,淡淡的光晕在夜空中勾勒出大屋的轮廓。显然,这里就是武家大院。
墙内传出欢乐的歌声,走近后变得清晰,那是一首彝曲。围着院子走了半圈才来到门前,顾不得抬头细看牌匾和门檐,已被院里的快乐吸引,众人三两步跨了进去。院里村民弹着三弦,与游客围成一圈,载歌载舞。
明知道外面的客栈只要这里五分之一的价格就能住一晚,但大家都留恋这里的格调与氛围,就开了几个标间住下。室外是飞檐雕楣,室内却是粉墙瓷地白床单,十分温馨。我很想知道,夜里摸黑住进一套古宅,晨曦中醒来会是怎样的感受?
翌日,吵醒我的不是村里的公鸡,而是窗外的一群咶噪的小鸟。屋外是武家大院其中一个小院落,精巧别致,四周房屋皆用细圆木构架,柱脚石鼓雕有异兽,用的是坚硬的青石。青石在黑井很罕见,这里出产红色砂岩,镇上的石路、墙基甚至石器都用红砂岩。
出屋走在镇上,路面分为两种,一是老旧的红砂岩,另一种是为了开发旅游而铺的崭新路面。逛完全镇,一行人选红砂岩一路走去,路面和屋墙都是巨大砂岩,因风蚀雨侵而斑驳陈旧。山上罕有树木,路边石间植有一丛丛剑麻和仙人掌,这些植物让人仿佛置身中美洲干旱贫瘠的山丘,极不谐调。半山坡一户人家,门前一株大树苍翠挺拔,格外抢眼。众人在树阴下围坐,说起黑井的历史。
铺台追忆昔日华都
黑井原名黑牛井。相传在前汉时期,一个放牛人发现一头黑牛常去舔食石间渗出的水,因此发现了盐井。唐初时,黑井开始规模产盐,明清时兴盛起来。在古代,盐是重要的国家资源,国家垄断朝廷专卖并赋重税,如同现在的石油一般。黑井盐品质上乘,一度被列为贡盐,朝廷与市场的需求量都很大。鼎盛时期,黑井一年出产5000吨盐,那时,这个峡谷里的小小城市,居住着三万人,称得上是繁华的盐都。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成队的马帮跨过五马桥,驮走盐块,驮来财富与繁荣。据考,明朝时,黑井盐税占云南总税赋的67%;清朝时,占云南总税赋的50%;清末民初时,占云南总税赋的46%,可谓当时云南的支柱产业。盐业也带动了镇上的经济,镇上临街的房子,大多用青石板砌出一个平台,向过往马帮和镇上居民售卖商品,有的还放置一罐一瓢,供匆匆而过的赶马人免费饮水。这样的台子叫做铺台,即是正式的铺面。黑井至今仍留着一百六十多个铺台,分列主要街道两侧,观之可忆百年前商业街的繁华。
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仅明清两代,就有13人中进士。元明清三代,在黑井这块两山夹峙的弹丸之地,就建盖庵堂寺庙56座、文笔塔5座,还留下了不少很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碑。
盐业成就武家首富
武家大院,是镇上最大的宅子。武家大院完全是土木结构,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至咸丰七年(1858年)扩建完毕,历时20余年。大院依山而建,屋子依地势修筑为三层,分上下两个四合院,由四个天井组成,共有99间房、108扇门。构成一个“横三纵一”的“王”字布局,把武家主人“黑井第一灶户”的霸气永远保留了下来。
据说大院的主人当年曾请来京城有名的建筑师,设计上还融入了法式风格。在院落背靠的山中,甚至还有两条逃命的暗道,可谓费尽心机,堪称民居建筑的大手笔。
这武家是黑井的外来户,清代后期,武老爷取得了举人头名的功名。他的三个儿子中,三儿子武维扬事业做得最大,成了黑井首富。他不但拥有自己的盐井,还收购了别人的盐灶,并且成立了地方武装,控制了盐路,几乎与政府的税警队、缉私队平起平坐。武维扬的生意做得如鱼得水,取得了黑井盐业经营的绝对主动权,官家几乎失控。盐号、银行、当铺,以及鸦片买卖都为武家带来了滚滚财源。武家人也有海归背景,后院有一个用红砂岩雕成的浴缸,就是凭当年留洋的记忆仿造的。
盐兴盐衰皆归自然
讲到这里,人人都神往于古镇的兴盛,但今天的黑井为何处处显出衰败之相?我们来算这样一笔账:黑井盐是用卤水(浓度很高接近饱和的盐水)烧煮凝结而成。
据当地人说,不算搬运、晾晒和烧煮的劳力,单说烧煮一斤盐用的柴薪就得三斤。那么,年产5000吨盐就得用柴1.5万吨,这还不包括三万人的生活用柴。黑井人大举伐木,将周遭林木砍伐贻尽, 以至于后期,进黑井的驮盐马帮都驮来柴薪支援。但这样也提高了生产成本,加上植被破坏后山洪、泥石流频发,黑井苦苦支撑着盐业。直到海盐大量产出,涌入市场,黑井的市场地位就一落千丈,迅速淡出舞台。
这是一个夕阳产业承受市场与环境双重报复的故事,那时的人们,没有“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果把黑井看作一个化工厂的话,好在它没有排放有害物质,只是加速消耗了植被。如今的黑井,生存在春天草青冬日枯的群山中,偶有几株树木点缀,村民在镇周边种下剑麻和仙人掌,江边种了竹林,据说这是县里的“龙川江竹林长廊工程”,有效地保护了沿江生态。依山傍水的黑井镇,被几杆青竹衬出悠悠古风,盐业停产,让黑井人回归了宁静安逸的日子,如路旁的红砂岩,被岁月抹去了刀削斧劈之痕,浑圆而厚重。
黑井攻略:
火车:昆明至西昌空调普快,火车南站早7:31发车,单程22元,三小时到黑井站;昆明至攀枝花普慢,火车南站早7:43发车,单程12元,六小时到黑井站。这两趟车都是每天一班,建议到黑井站就把返程票预订好。
一桌黑井菜范例:
盐焖肝、盐焖鸡、灰豆腐、羊干巴、石头鱼、石榴花、蕨菜、攀枝花、苦刺花、芭蕉花及芭蕉杆、灰挑菜。
住:武家大院标间水牌价180元,实收价能往下浮动一些。镇里的农家客栈10元至60元不等。
购:小锅盐——即黑井盐,宣威火腿首选用盐,选自己喜欢的形状买吧
小锅酒——传统手工土法酿造,有苦荞酒、玉米酒等,醇香清冽
金丝小枣——明朝时从波斯传到中土的品种,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
黑井石榴——七八月成熟,黑井特产
盐腌肉——以当地特有工艺,用黑井盐腌制
景点:五马桥、黑牛盐井、大龙祠、武家大院 、节孝总坊、庆安堤、万春山寺僧人墓、清真寺及“永警于斯”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