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写前观察
低年级学生写字之前没有观察范字的习惯,往往提笔就写。教师应在写每一个字之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范字,使他们对所写之字的笔画姿态、结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例如在识字课上,我经常要安排一到两分钟的“明亮的眼睛”的小比赛:先出示两至三个形近字,后读活泼的儿歌启发“看看有点像,其实不一样,究竟哪里不一样?看看比比再想想。”通过比较,提供给学生观察的着眼点,使他们在观察时能有的放矢,习字时心中有数。久而久之,学生在下笔之前就能养成观察范字的习惯,这为提高习字质量迈出了第一步。
二 写中观察
对刚开始习字的低年级生来说这一点很重要。许多学生习字中往往看一个字就写一个字,甚至写一行同样的字,中途也不观察范字,以至越写同范字的距离就越大。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对范字进行观察。因为他们写前观察到的不可能在书写过程中完全清楚地在头脑中反映出来,总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写中观察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具体做法:指导学生对范字看一笔,教师范写一笔,学生跟着写一笔。训练一个时期,然后逐步放手,使之养成习惯。
三写后观察
此过程就是学生将所习之字与范字对照、比较、修改的过程。低年级学生习字,往往草草了事,不去仔细对照,自己所习之字究竟与范字存在何种异同,写后观察能帮助学生发现运笔上的问题、结构上的问题……教师作适当讲评,学生及时修改,能很快提高写字质量。
学会观察的方法
古人曾说:“察之尚精,拟之尚似。”意思是:观察范字越精细越好,模仿范字越相似越好。可见精细地观察范字是临习范字的首要条件。低年级学生大多在习字时不会观察,不知应该看些什么?怎么看?所以指导学生写字,首先要指导他们学会观察范字,尽量做到观察精细。我认为每个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导观察。
1、整体观察:即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笔画或部件的位置、大小、宽窄、收缩、舒展、相让、穿插等,都要看个仔细,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下笔书写才能与范字相似。
2、局部观察:即观察每个笔画的姿态:长短粗细、平斜曲直,乃至笔画首尾的样子、中途转折的特点,以及一般特点和灵活变化等,要做到了然于心。这样,兼之于运笔方法的指导:孰轻孰重、孰徐孰疾、锋之藏露、笔之提顿……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观察三点水时,指导学生观察第二点的书写位置,从而观察出三点分布呈弧形,如“”
观察“志”时,强调观察心字底的三点,发现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如“志”。
练习悬针竖和垂露竖时,发现两者起笔都轻顿、行笔稍轻。不同的是前者收笔出锋如针,而后者则藏锋稍顿。
一个字的部件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安排,笔画之所以成这样姿态,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观察,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促进写字质量的提高。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为提前阅读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那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我就字形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证明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字、基本笔画、笔顺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后,上课时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如学习“玉”字,有的说“国”字去掉方框儿,就是玉;有的说“王”字加上一点就是玉;有的说“主”字的点掉在腰间,就变成玉。学习“园”字时,有的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囗”就是“园”,从而明白“校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会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开始时,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则将“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了“分层要求,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不求快,但求读音准确;稍差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便引导他们“找朋友”,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包括“找朋友”的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日积月累,打点的字越来越多,学生便可以自由阅读了。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二、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不失为一个课外延伸的好办法。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使“苦学”变成了“乐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这一理念,明确指出了识字教学的三个策略:
1.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语文是母语教育,在开始学习汉字之前,小学生已通过口头语言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这些从不同渠道接受的字词,构成了最基本的语言积累,为今后的识字、阅读奠定了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儿童已经熟识的这些最基础的语言材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我们应充分开掘利用。再者,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儿童创设了一个个开放的、自主的识字课堂,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课堂更有吸引力。
2.注重教给儿童识字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识字教学不仅仅只是把教科书上规定的那几个生字教给孩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等独立识字的能力。应当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涨的热情,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
3.力求识用结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识字能力。
低年级学生写字之前没有观察范字的习惯,往往提笔就写。教师应在写每一个字之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范字,使他们对所写之字的笔画姿态、结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例如在识字课上,我经常要安排一到两分钟的“明亮的眼睛”的小比赛:先出示两至三个形近字,后读活泼的儿歌启发“看看有点像,其实不一样,究竟哪里不一样?看看比比再想想。”通过比较,提供给学生观察的着眼点,使他们在观察时能有的放矢,习字时心中有数。久而久之,学生在下笔之前就能养成观察范字的习惯,这为提高习字质量迈出了第一步。
二 写中观察
对刚开始习字的低年级生来说这一点很重要。许多学生习字中往往看一个字就写一个字,甚至写一行同样的字,中途也不观察范字,以至越写同范字的距离就越大。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对范字进行观察。因为他们写前观察到的不可能在书写过程中完全清楚地在头脑中反映出来,总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写中观察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具体做法:指导学生对范字看一笔,教师范写一笔,学生跟着写一笔。训练一个时期,然后逐步放手,使之养成习惯。
三写后观察
此过程就是学生将所习之字与范字对照、比较、修改的过程。低年级学生习字,往往草草了事,不去仔细对照,自己所习之字究竟与范字存在何种异同,写后观察能帮助学生发现运笔上的问题、结构上的问题……教师作适当讲评,学生及时修改,能很快提高写字质量。
学会观察的方法
古人曾说:“察之尚精,拟之尚似。”意思是:观察范字越精细越好,模仿范字越相似越好。可见精细地观察范字是临习范字的首要条件。低年级学生大多在习字时不会观察,不知应该看些什么?怎么看?所以指导学生写字,首先要指导他们学会观察范字,尽量做到观察精细。我认为每个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导观察。
1、整体观察:即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特点;笔画或部件的位置、大小、宽窄、收缩、舒展、相让、穿插等,都要看个仔细,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下笔书写才能与范字相似。
2、局部观察:即观察每个笔画的姿态:长短粗细、平斜曲直,乃至笔画首尾的样子、中途转折的特点,以及一般特点和灵活变化等,要做到了然于心。这样,兼之于运笔方法的指导:孰轻孰重、孰徐孰疾、锋之藏露、笔之提顿……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观察三点水时,指导学生观察第二点的书写位置,从而观察出三点分布呈弧形,如“”
观察“志”时,强调观察心字底的三点,发现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如“志”。
练习悬针竖和垂露竖时,发现两者起笔都轻顿、行笔稍轻。不同的是前者收笔出锋如针,而后者则藏锋稍顿。
一个字的部件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安排,笔画之所以成这样姿态,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观察,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促进写字质量的提高。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为提前阅读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那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我就字形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证明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字、基本笔画、笔顺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后,上课时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同学们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如学习“玉”字,有的说“国”字去掉方框儿,就是玉;有的说“王”字加上一点就是玉;有的说“主”字的点掉在腰间,就变成玉。学习“园”字时,有的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囗”就是“园”,从而明白“校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会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开始时,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则将“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了“分层要求,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不求快,但求读音准确;稍差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便引导他们“找朋友”,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包括“找朋友”的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日积月累,打点的字越来越多,学生便可以自由阅读了。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二、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不失为一个课外延伸的好办法。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使“苦学”变成了“乐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这一理念,明确指出了识字教学的三个策略:
1.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语文是母语教育,在开始学习汉字之前,小学生已通过口头语言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这些从不同渠道接受的字词,构成了最基本的语言积累,为今后的识字、阅读奠定了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儿童已经熟识的这些最基础的语言材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我们应充分开掘利用。再者,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儿童创设了一个个开放的、自主的识字课堂,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课堂更有吸引力。
2.注重教给儿童识字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识字教学不仅仅只是把教科书上规定的那几个生字教给孩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等独立识字的能力。应当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涨的热情,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
3.力求识用结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识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