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6年,面对汹涌的智力资本的研究浪潮,战略地图工具的提出者Kaplan 和Norton也对智力资本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智力资本就是一种公司投资于顾客、供应商、员工流程、科技和创新,以创造未来价值的一种经验积累。文章将重点放在战略地图如何在智力资本开发和运用中发挥作用,谈谈智力资本和战略地图的关系。
关键词:智力资本;战略地图
一、 什么是智力资本
1. 产生背景。20世纪末,人类社会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转变。有人把它称作“新经济”、“信息经济”,也有人把它称作“智识经济”、“眼球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来进行配置、生产和使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未来管理》一书中提到:“从现在起,最关键的是知识。世界正变得不是劳动密集,不是物质资料密集,不是能源密集,而是知识密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IC)理论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渐发展了起来。
2. 基本定义。最早1836年,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Senior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智力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1969年,John Keneth Galbraith发展了智力资本这一概念,认为智力资本不仅仅是纯知识形态的知识,还包括相应的智力活动,即智力资本不仅仅是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还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一个实现目标的手段。1991年美国学者Stewart针对智力资本下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智力资本是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加总。
随后,许多学者对智力资本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帕特里克沙利文领导的智力资本管理大会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Bell认为智力资本是属于组织中的知识资源,其中包括有组织用来创造竞争、理解、解决问题,以及复制的一套模型、策略、特殊方法及智力模式,等等、实物界,智力资本是作为解释企业市场份额与帐面价值之间差异的各种无形资产的总称而提出来的,以公式表示,即智力资本=市值-资产总值。瑞典的Skandia公司首创的智力资本模型一度主导了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发展。
经典的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即企业所有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知识、能力和关系的综合。一般地,把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三个部分。
3. 智力资本的分类和特点。如上文所述,人力、结构、关系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智力资本进行的集中的分类模式。
人力资本是指公司员工和管理者的个人能力、知识、共同的经验、技巧、技术诀窍等。她存在于个体中,是一种隐性的知识,是个人所受教育、经验、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以及遗传等因素的综合体。
结构资本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组织结构、知识产权、公司形象、工作方式和程序等员工回家后仍能留在公司内的资本。它归组织所有且是支撑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基础设施或平台。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企业惯例流程等。结构资本将个人的人力资本转化成组织资本,是人力资本转化成组织财富的基础。人力资本只有经过结构资本的整合才能上升为有效的智力资本。
关系资本即同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关系的价值。如企业所拥有的关于市场渠道的知识和所建立的与外部的关系。其实质就是体现在企业与外部关系中的知识。
二、 战略的有效实施工具——战略地图
1. 战略地图的产生和模型。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与戴维·诺顿两人基于企业的绩效考核提出BSC的概念。BSC最初被用于企业的绩效考核,后又被广泛用于企业的绩效管理。伴随着在实践中的运用,两位学者就BSC在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又做了深刻的研究和说明。为了克服BSC实施过程中,存在战略描述十分复杂、重点不突出的问题,2003年他们提出了战略地图这个概念。
沿着“只有能够被表达的东西才能够被贯彻执行”的思路,战略地图为描述、衡量、保持无形资产的协调一致并取得卓越绩效提供了蓝图。有学者提出,如何将企业的战略用明晰的方式表述出来,并在企业内部广泛沟通,获得共识,是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使用平衡计分卡框架绘制企业的“战略地图”,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2.战略地图的实践意义。战略地图帮助组织以连贯、整体和系统的方式来看待战略。经理们常这样描述建立这一框架所带来的结果:“我们有史以来对战略的最好理解。”而且不仅仅是理解,战略地图还为管理系统提供了有效且迅速实现战略的基础。借助于战略地图工具,企业的战略管理人员可以发现、识别其战略的关键逻辑和关键战略路径,通过关键战略路径的分析、评判,企业可以识别、澄清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影响的流程环节、能力和相应的资源需求。对于企业实际的决策人员而言,战略地图是一种可视化程度高、各种因果关系表达明确、分析面宽广的战略实施管理工具。战略地图直接指向企业的最高层战略目标,以这样的目标为实施依据,分析、推断企业存在的各种现实和潜在的管理问题或管理瓶颈。一旦企业掌握了战略地图的基本结构和应用原理并能结合企业战略制定的特定的影响因素而编制、调整本企业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的战略地图,对于企业全面分析、澄清其发展障碍、尤其是能力障碍,提前进行战略调整和相应的战略性投资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 战略地图在智力资本开发和运用中的作用
1996年,面对汹涌的智力资本研究浪潮,Kaplan和Norton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智力资本就是一种公司投资于顾客、供应商、员工流程、科技和创新,以创造未来价值的一种经验积累。不难发现,两位学者将此概念也引用到了BSC和战略地图等工具中。下文将着重谈谈战略地图如何推动智力资本的开发和应用。
1.有效的推动人力资本的开发。1960年,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指出,人力资本是蕴涵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之和。而参见战略地图工具,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力资本,应该是蕴涵在人自身中的,动态并对组织价值增加有贡献的,且有潜力可以被不断提升的特殊资本。
战略地图对人力资本有了更针对性的描述。首先,人力资本是应被区分的,只有对组织价值增值的才是有效的资本。其次,面对组织不同的需要,人力资本应细分出对组织的关键能力。第三,人力资本是动态的,一方面,随着人力资本的再投入,人力资本自身可以实现增值;另一方面,随着地图上其他层次如顾客属性、关键流程等的逻辑性变化,会要求组织改进并拥有更具价值的人力资本。战略地图工具使组织更全面、清楚的认识人力资本的特点,将对组织人力资本的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针对性的改进组织结构资本。战略地图对组织结构资本的促进作用也可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通过清晰的描绘战略地图,组织将获得一张清晰的四维结构图表。而在图表中十分重要的一层,即内部流程纬度,组织将更加清楚,哪些关键的流程是对组织至关重要的。例如,书店为满足顾客方便、快捷找到自己所需的书的需求,应制定的关键流程之一,就是给顾客方便、快捷的检索工具。
其次,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战略地图也将及时告知组织,调整结构资本以获得生存空间。仍以书店为例,当顾客的需求从快捷的获取图书向获得全方位的购书满意转变时,组织的理念并服务之一就该从仅仅快捷的为顾客提供需要的书籍,扩展为还能够为顾客提供一个舒适的购书环境、针对性的新书信息告知系统、读者俱乐部、网上虚拟论坛等多种服务。
智力资本的概念只告诉组织,组织应该重视自身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等,而战略地图从顾客维、学习与发展维乃至财务维都更加清楚的刻画了什么才是组织关键的结构资本,并促使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无疑对针对性的改进组织结构资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出色的构建关系资本。面对智力资本概念中的关系资本,战略地图将客户关系放到了极为重要的高度—顾客纬度。战略地图工具深刻地向使用它的组织表明,顾客,永远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在战略地图工具中,通过财务纬度目标的树立和刻画,组织可以明确哪些顾客是组织的最重要顾客,顾客的哪些关键需求在指引着企业前进。在顾客的需求发生变动的时候,是盲目的跟进,还是系统的参考地图上其他纬度的关系,综合着决策?战略地图给出了清楚而系统的回答。
战略地图并没有忽视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等关系资本。相反,在明确的财务纬度目标下,通过系统、科学的分析企业内部关键流程和员工的关键能力,企业将更清楚与供应商的选择和关系的处理,乃至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处理等等。通过战略地图,组织可以更加清楚企业自身的能力,从而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任何的关系的变化都可以与企业战略地图的四个纬度进行良性的互动。
四、 战略地图和智力资本关系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本文定性地讨论了战略地图和智力资本的关系,重点是战略地图如何在智力资本的运用和开发中发挥作用。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战略地图的确是克服了BSC在推动战略实施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根本的还是需要进行量化指标设立与实际检验、调整。为了进一步证明战略地图对智力资本的实际作用,需要在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在战略地图、BSC的实际运用中设立相关的关键指标体系(KPI),用实证的方式验证,战略地图不仅仅对企业的战略实施有着具体的、针对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智力资本的开发和运用有着积极的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obert S.Kaplan and David P.Norton.Having Trouble with Your Strategy?Then Map It.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9-10).
2.Kaplan,Robert S.,Norton,David.Measuring the Strategic Readiness of Intangible Assets.Harvard Business Review,Feb,2004,Vol.82.
3.张晓峰著.智力资本与关键性重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1-23.
作者简介:仇向洋,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剑锋,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06级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7-07-29。
关键词:智力资本;战略地图
一、 什么是智力资本
1. 产生背景。20世纪末,人类社会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转变。有人把它称作“新经济”、“信息经济”,也有人把它称作“智识经济”、“眼球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来进行配置、生产和使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未来管理》一书中提到:“从现在起,最关键的是知识。世界正变得不是劳动密集,不是物质资料密集,不是能源密集,而是知识密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IC)理论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渐发展了起来。
2. 基本定义。最早1836年,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Senior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智力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1969年,John Keneth Galbraith发展了智力资本这一概念,认为智力资本不仅仅是纯知识形态的知识,还包括相应的智力活动,即智力资本不仅仅是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还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一个实现目标的手段。1991年美国学者Stewart针对智力资本下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智力资本是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加总。
随后,许多学者对智力资本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帕特里克沙利文领导的智力资本管理大会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Bell认为智力资本是属于组织中的知识资源,其中包括有组织用来创造竞争、理解、解决问题,以及复制的一套模型、策略、特殊方法及智力模式,等等、实物界,智力资本是作为解释企业市场份额与帐面价值之间差异的各种无形资产的总称而提出来的,以公式表示,即智力资本=市值-资产总值。瑞典的Skandia公司首创的智力资本模型一度主导了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发展。
经典的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即企业所有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知识、能力和关系的综合。一般地,把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三个部分。
3. 智力资本的分类和特点。如上文所述,人力、结构、关系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智力资本进行的集中的分类模式。
人力资本是指公司员工和管理者的个人能力、知识、共同的经验、技巧、技术诀窍等。她存在于个体中,是一种隐性的知识,是个人所受教育、经验、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以及遗传等因素的综合体。
结构资本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组织结构、知识产权、公司形象、工作方式和程序等员工回家后仍能留在公司内的资本。它归组织所有且是支撑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基础设施或平台。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企业惯例流程等。结构资本将个人的人力资本转化成组织资本,是人力资本转化成组织财富的基础。人力资本只有经过结构资本的整合才能上升为有效的智力资本。
关系资本即同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关系的价值。如企业所拥有的关于市场渠道的知识和所建立的与外部的关系。其实质就是体现在企业与外部关系中的知识。
二、 战略的有效实施工具——战略地图
1. 战略地图的产生和模型。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与戴维·诺顿两人基于企业的绩效考核提出BSC的概念。BSC最初被用于企业的绩效考核,后又被广泛用于企业的绩效管理。伴随着在实践中的运用,两位学者就BSC在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又做了深刻的研究和说明。为了克服BSC实施过程中,存在战略描述十分复杂、重点不突出的问题,2003年他们提出了战略地图这个概念。
沿着“只有能够被表达的东西才能够被贯彻执行”的思路,战略地图为描述、衡量、保持无形资产的协调一致并取得卓越绩效提供了蓝图。有学者提出,如何将企业的战略用明晰的方式表述出来,并在企业内部广泛沟通,获得共识,是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使用平衡计分卡框架绘制企业的“战略地图”,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2.战略地图的实践意义。战略地图帮助组织以连贯、整体和系统的方式来看待战略。经理们常这样描述建立这一框架所带来的结果:“我们有史以来对战略的最好理解。”而且不仅仅是理解,战略地图还为管理系统提供了有效且迅速实现战略的基础。借助于战略地图工具,企业的战略管理人员可以发现、识别其战略的关键逻辑和关键战略路径,通过关键战略路径的分析、评判,企业可以识别、澄清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影响的流程环节、能力和相应的资源需求。对于企业实际的决策人员而言,战略地图是一种可视化程度高、各种因果关系表达明确、分析面宽广的战略实施管理工具。战略地图直接指向企业的最高层战略目标,以这样的目标为实施依据,分析、推断企业存在的各种现实和潜在的管理问题或管理瓶颈。一旦企业掌握了战略地图的基本结构和应用原理并能结合企业战略制定的特定的影响因素而编制、调整本企业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的战略地图,对于企业全面分析、澄清其发展障碍、尤其是能力障碍,提前进行战略调整和相应的战略性投资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 战略地图在智力资本开发和运用中的作用
1996年,面对汹涌的智力资本研究浪潮,Kaplan和Norton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智力资本就是一种公司投资于顾客、供应商、员工流程、科技和创新,以创造未来价值的一种经验积累。不难发现,两位学者将此概念也引用到了BSC和战略地图等工具中。下文将着重谈谈战略地图如何推动智力资本的开发和应用。
1.有效的推动人力资本的开发。1960年,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指出,人力资本是蕴涵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之和。而参见战略地图工具,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力资本,应该是蕴涵在人自身中的,动态并对组织价值增加有贡献的,且有潜力可以被不断提升的特殊资本。
战略地图对人力资本有了更针对性的描述。首先,人力资本是应被区分的,只有对组织价值增值的才是有效的资本。其次,面对组织不同的需要,人力资本应细分出对组织的关键能力。第三,人力资本是动态的,一方面,随着人力资本的再投入,人力资本自身可以实现增值;另一方面,随着地图上其他层次如顾客属性、关键流程等的逻辑性变化,会要求组织改进并拥有更具价值的人力资本。战略地图工具使组织更全面、清楚的认识人力资本的特点,将对组织人力资本的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针对性的改进组织结构资本。战略地图对组织结构资本的促进作用也可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通过清晰的描绘战略地图,组织将获得一张清晰的四维结构图表。而在图表中十分重要的一层,即内部流程纬度,组织将更加清楚,哪些关键的流程是对组织至关重要的。例如,书店为满足顾客方便、快捷找到自己所需的书的需求,应制定的关键流程之一,就是给顾客方便、快捷的检索工具。
其次,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战略地图也将及时告知组织,调整结构资本以获得生存空间。仍以书店为例,当顾客的需求从快捷的获取图书向获得全方位的购书满意转变时,组织的理念并服务之一就该从仅仅快捷的为顾客提供需要的书籍,扩展为还能够为顾客提供一个舒适的购书环境、针对性的新书信息告知系统、读者俱乐部、网上虚拟论坛等多种服务。
智力资本的概念只告诉组织,组织应该重视自身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等,而战略地图从顾客维、学习与发展维乃至财务维都更加清楚的刻画了什么才是组织关键的结构资本,并促使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无疑对针对性的改进组织结构资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出色的构建关系资本。面对智力资本概念中的关系资本,战略地图将客户关系放到了极为重要的高度—顾客纬度。战略地图工具深刻地向使用它的组织表明,顾客,永远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在战略地图工具中,通过财务纬度目标的树立和刻画,组织可以明确哪些顾客是组织的最重要顾客,顾客的哪些关键需求在指引着企业前进。在顾客的需求发生变动的时候,是盲目的跟进,还是系统的参考地图上其他纬度的关系,综合着决策?战略地图给出了清楚而系统的回答。
战略地图并没有忽视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等关系资本。相反,在明确的财务纬度目标下,通过系统、科学的分析企业内部关键流程和员工的关键能力,企业将更清楚与供应商的选择和关系的处理,乃至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处理等等。通过战略地图,组织可以更加清楚企业自身的能力,从而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任何的关系的变化都可以与企业战略地图的四个纬度进行良性的互动。
四、 战略地图和智力资本关系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本文定性地讨论了战略地图和智力资本的关系,重点是战略地图如何在智力资本的运用和开发中发挥作用。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战略地图的确是克服了BSC在推动战略实施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根本的还是需要进行量化指标设立与实际检验、调整。为了进一步证明战略地图对智力资本的实际作用,需要在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在战略地图、BSC的实际运用中设立相关的关键指标体系(KPI),用实证的方式验证,战略地图不仅仅对企业的战略实施有着具体的、针对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智力资本的开发和运用有着积极的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Robert S.Kaplan and David P.Norton.Having Trouble with Your Strategy?Then Map It.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9-10).
2.Kaplan,Robert S.,Norton,David.Measuring the Strategic Readiness of Intangible Assets.Harvard Business Review,Feb,2004,Vol.82.
3.张晓峰著.智力资本与关键性重构.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1-23.
作者简介:仇向洋,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剑锋,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06级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7-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