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理解和把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逻辑关系
逻辑一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是在“同种——相斥,相吸——异种”的基础上得到的.
同样由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的是同种电荷,两根玻璃棒靠近时相互排斥;同样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带的是同种电荷,两根橡胶棒靠近时相互排斥.做大量的类似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由此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发现它们相互吸引,由此说明两者带的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做大量的类似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由此得到:相互吸引的都是异种电荷.进一步推理得到: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逻辑二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过程.
在完成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靠近时相互吸引实验后,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已有两种电荷.接着就要产生疑问:有没有第三种,甚至更多种类的电荷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它摩擦的物质要么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相斥,就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吸;要么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相吸,就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斥.实验证实自然界的电荷要么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是同种电荷,要么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是同种电荷,没有第三种电荷,也就是说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逻辑三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是科学归纳的结果.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结论并不是由两根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两根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及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互吸引三个实验得到的,而是由大量的类似实验经过科学归纳得到的结论.
2 教学细节造就通透精致的教学
细节一 相互摩擦的物体都带电,可以通过实验证实.
为了保证两根由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或两根由毛皮摩擦的橡胶棒)靠近时相互排斥和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靠近时相吸有明显的效果,摩擦后用纸屑检验玻璃棒(橡胶棒)是不是带了较多的电荷,防止实验现象不明显时找不到根源,还可以在检验时发现带电量不足(吸引纸屑不明显)时重新摩擦.
实验时我们只关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电,而不太关注丝绸和毛皮是否带电和带什么电.教学时可以增加关注点,通过实验检验玻璃棒(橡胶棒)带电的同时,丝绸(毛皮)也带电,而且相互摩擦的物体带异种电荷.
细节二 不是玻璃棒(橡胶棒)相互排斥或吸引,而是它们带的电荷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我们总是强调带电的玻璃棒与玻璃棒(或橡胶棒与橡胶棒,或玻璃棒与橡胶棒)之间相互排斥或吸引,所以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是玻璃棒、橡胶棒之间的作用.实际上,相互排斥或吸引是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电荷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说明这一道理,我们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来对比实验,说明是所带电荷的作用.
细节三 现象与原理的表述要科学严谨.
教学时教师多会做的实验是:用手捋一把塑料细绳,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描述现象时,学生(包括好多教师)都说看到塑料绳之间相互排斥.严格来说,我们看到的应是塑料绳散开,分析原因是摩擦后塑料绳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造成的.
细节四 全面全程观察,关注实验现象的完整性.
在做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的橡胶棒)靠近纸屑时,多数师生看到的只是纸屑被吸引过去.如果单纯看到的是这一现象,则对现象观察不细致,描述的现象不全面.细致观察,还会发现吸到玻璃棒(橡胶棒)上的纸屑会“跳走”,这是它们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造成的.所以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要全面全程,这样才能不遗漏、不偏颇.
追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透彻研究,以精致教学突破难点,扫清学习障碍,消除疑点和盲点,实现教学的优质高效.
逻辑一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是在“同种——相斥,相吸——异种”的基础上得到的.
同样由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的是同种电荷,两根玻璃棒靠近时相互排斥;同样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带的是同种电荷,两根橡胶棒靠近时相互排斥.做大量的类似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由此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发现它们相互吸引,由此说明两者带的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做大量的类似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由此得到:相互吸引的都是异种电荷.进一步推理得到: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逻辑二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过程.
在完成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靠近时相互吸引实验后,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已有两种电荷.接着就要产生疑问:有没有第三种,甚至更多种类的电荷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它摩擦的物质要么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相斥,就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吸;要么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相吸,就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斥.实验证实自然界的电荷要么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是同种电荷,要么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是同种电荷,没有第三种电荷,也就是说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逻辑三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是科学归纳的结果.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结论并不是由两根丝绸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两根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及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相互吸引三个实验得到的,而是由大量的类似实验经过科学归纳得到的结论.
2 教学细节造就通透精致的教学
细节一 相互摩擦的物体都带电,可以通过实验证实.
为了保证两根由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或两根由毛皮摩擦的橡胶棒)靠近时相互排斥和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的橡胶棒靠近时相吸有明显的效果,摩擦后用纸屑检验玻璃棒(橡胶棒)是不是带了较多的电荷,防止实验现象不明显时找不到根源,还可以在检验时发现带电量不足(吸引纸屑不明显)时重新摩擦.
实验时我们只关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电,而不太关注丝绸和毛皮是否带电和带什么电.教学时可以增加关注点,通过实验检验玻璃棒(橡胶棒)带电的同时,丝绸(毛皮)也带电,而且相互摩擦的物体带异种电荷.
细节二 不是玻璃棒(橡胶棒)相互排斥或吸引,而是它们带的电荷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我们总是强调带电的玻璃棒与玻璃棒(或橡胶棒与橡胶棒,或玻璃棒与橡胶棒)之间相互排斥或吸引,所以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是玻璃棒、橡胶棒之间的作用.实际上,相互排斥或吸引是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电荷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说明这一道理,我们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来对比实验,说明是所带电荷的作用.
细节三 现象与原理的表述要科学严谨.
教学时教师多会做的实验是:用手捋一把塑料细绳,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描述现象时,学生(包括好多教师)都说看到塑料绳之间相互排斥.严格来说,我们看到的应是塑料绳散开,分析原因是摩擦后塑料绳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造成的.
细节四 全面全程观察,关注实验现象的完整性.
在做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的橡胶棒)靠近纸屑时,多数师生看到的只是纸屑被吸引过去.如果单纯看到的是这一现象,则对现象观察不细致,描述的现象不全面.细致观察,还会发现吸到玻璃棒(橡胶棒)上的纸屑会“跳走”,这是它们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造成的.所以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要全面全程,这样才能不遗漏、不偏颇.
追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透彻研究,以精致教学突破难点,扫清学习障碍,消除疑点和盲点,实现教学的优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