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行业特点的土建类“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予以构建。结合土建类施工企业的产业升级特点,构建了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遵循企业用人标准,建设土建类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平台;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遵循技术和社会发展方向,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所形成的“素质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在课程体系中贯穿职业能力进阶培养,形成从基础能力到核心能力,再到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进阶式课程框架体系。
当前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模式、社会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趋势以及新技术革命对现有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重大影响,也必然地拉动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升级。建筑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建筑业信息化等创新驱动要求日益增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上海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纷纷实施“走出去”、“信息化”战略。这些都对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明确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核心使命,更需要改革原有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与职业岗位标准相适应的“33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在土建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在校企合作中构建与职业岗位标准相适应的“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人才培养模式,即建设从技术基础能力到单项技术能力,再到综合管理能力并兼顾职业拓展能力的能力进阶式课程体系(图1)。遵循企业用人标准,建设土建类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平台;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遵循技术和社会发展方向,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由此所形成“素质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的课程结构,充分地利用教室、实训基地、施工现场等教学环境,依靠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团队,创设浸染建筑行业企业文化的学习情境。同时,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组建教学工程项目部实施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做到操作技能工种化、管理技能岗位化、综合技能项目化,建立融入岗位资格和专业标准的评价体系,实现毕业证、职业技术等级证及岗位资格证多证融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涉足建筑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单位,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有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因此根据“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应贯穿职业能力进阶培养,以形成进阶式课程框架体系。
根据“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要求下,专业核心课程将在充分考虑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下对施工技术课程进行重构与解构,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找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以此设置专业核心课程。运用校企合作机制,组成课程教学团队;以工程实例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以行业标准为参照,编制核心课程文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设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施工、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包。通过校企合作设计的一个个工程项目,反复循环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项目实训;通过专兼职老师的努力和采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学资源库,按照“332”的培养进程,将学生逐渐打造成适应建筑业发展的现代建工职业人(图2)。
二、“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2013届和2014届、2015届的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毕业生共600余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很受用人单位欢迎。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还实现了四个100%,即:100%双证率,100%签约就业,100%进入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100%初岗起薪在3 000~3 500元之间。
(一)校企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几年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与管理学院与属地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在内的3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校企联合“双主体”办学特色,建立“建工学院校企合作协作会”,以校企双方利益共赢、价值追求共谋、项目责任共担、运行机制共商为原则,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双主体共同育人。进一步探索校企共建“九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运营机制和合作方式,在企业运营中发挥好“学院院长20%表决权”的作用,在专业建设中发挥好“企业15%利润支持办学”的作用;进一步创新“企业冠名班”全学业阶段渗入、分阶段重点进入、终端全方位投入的机制;进一步优化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以在建项目为基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进一步优化企业全过程、全方位跟踪教学教育质量的监督评价机制;重点打造和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九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康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项目,开拓与上海绿地集团的合作。三年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实施了14个“订单式冠名班”。
(二)校企流通互动,提升双师素质成效显著
按照“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育人师资要求,建立“校企双院长”管理制度,提升战略规划、科学决策、资源整合能力;设立“校企双带头人”工作室,聘任3名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健全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聘用20名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建成人员数不少于100名的顶岗企业实习指导人员信息资源库,加强顶岗实训环节的质量保障。总之,通过分层对接、双向融合、流通互动、信息共享的手段,形成一支结构紧密、特长互补、理实并重、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同时,面向全体青年教师制订生涯发展计划、实施三年一轮的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每年一期组织教师出国培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通过以上措施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工程经历丰富、具有国际视野和科研能力的专任教师队伍。近年来,专业教师在上海与国家各项教学技能比赛中还获得了20多项奖项。
(三)学生职业素质涵养得到显著提升
根据学校教书育人促进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发展的要求,从建筑人的岗位要求出发,以“尚德、克己、刻苦、进取”为建工专业的育人标准,积极推进“职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学生活动中心”建设。以“德技并重、素能一体”的人才培养方针,构建适合土建类专业学生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培养平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着重完善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提升半军事化管理效能,创立三个职业素质教育学堂(军事训导学堂、养心修身学堂、职前训导学堂)。通过细分素质教育指向和培养重心,形成了多元开放的素质教育平台,全面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育人环境。
(四)实训基地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前期投入近800万元的基础上,继续投入700万元,建设完成在全国综合性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规模最大、起点最高、功能最全、技术最先进、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现有实验实训设施的配置得到完善,拓宽实训基地功能,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建设类院校实训基地的先进水平,全面提升建筑行业综合实训基地的能级。
(五)社会服务能力成果
三年来先后承办五期“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综合实训”250多人次的实训教学指导工作;2015年承办了全国工程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国培班及两期上海高职木结构骨干教师培训班,还承担2016年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师资班培训、同济大学职教师资专业30多人次本科生和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习指导。三年来,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示范性建设类院校、同类院校、建筑企业管理培训60余批300多人次专业教学经验交流。
当前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模式、社会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趋势以及新技术革命对现有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重大影响,也必然地拉动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升级。建筑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建筑业信息化等创新驱动要求日益增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上海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纷纷实施“走出去”、“信息化”战略。这些都对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明确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核心使命,更需要改革原有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与职业岗位标准相适应的“332”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在土建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在校企合作中构建与职业岗位标准相适应的“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人才培养模式,即建设从技术基础能力到单项技术能力,再到综合管理能力并兼顾职业拓展能力的能力进阶式课程体系(图1)。遵循企业用人标准,建设土建类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平台;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遵循技术和社会发展方向,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由此所形成“素质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的课程结构,充分地利用教室、实训基地、施工现场等教学环境,依靠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团队,创设浸染建筑行业企业文化的学习情境。同时,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组建教学工程项目部实施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做到操作技能工种化、管理技能岗位化、综合技能项目化,建立融入岗位资格和专业标准的评价体系,实现毕业证、职业技术等级证及岗位资格证多证融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涉足建筑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单位,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有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因此根据“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应贯穿职业能力进阶培养,以形成进阶式课程框架体系。
根据“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要求下,专业核心课程将在充分考虑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下对施工技术课程进行重构与解构,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找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以此设置专业核心课程。运用校企合作机制,组成课程教学团队;以工程实例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以行业标准为参照,编制核心课程文件;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设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施工、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包。通过校企合作设计的一个个工程项目,反复循环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项目实训;通过专兼职老师的努力和采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学资源库,按照“332”的培养进程,将学生逐渐打造成适应建筑业发展的现代建工职业人(图2)。
二、“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2013届和2014届、2015届的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毕业生共600余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很受用人单位欢迎。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还实现了四个100%,即:100%双证率,100%签约就业,100%进入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100%初岗起薪在3 000~3 500元之间。
(一)校企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几年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与管理学院与属地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在内的3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校企联合“双主体”办学特色,建立“建工学院校企合作协作会”,以校企双方利益共赢、价值追求共谋、项目责任共担、运行机制共商为原则,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双主体共同育人。进一步探索校企共建“九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运营机制和合作方式,在企业运营中发挥好“学院院长20%表决权”的作用,在专业建设中发挥好“企业15%利润支持办学”的作用;进一步创新“企业冠名班”全学业阶段渗入、分阶段重点进入、终端全方位投入的机制;进一步优化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以在建项目为基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进一步优化企业全过程、全方位跟踪教学教育质量的监督评价机制;重点打造和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九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康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项目,开拓与上海绿地集团的合作。三年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实施了14个“订单式冠名班”。
(二)校企流通互动,提升双师素质成效显著
按照“工员融合、素能一体”的“332”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育人师资要求,建立“校企双院长”管理制度,提升战略规划、科学决策、资源整合能力;设立“校企双带头人”工作室,聘任3名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健全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聘用20名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建成人员数不少于100名的顶岗企业实习指导人员信息资源库,加强顶岗实训环节的质量保障。总之,通过分层对接、双向融合、流通互动、信息共享的手段,形成一支结构紧密、特长互补、理实并重、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同时,面向全体青年教师制订生涯发展计划、实施三年一轮的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每年一期组织教师出国培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研修,通过以上措施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工程经历丰富、具有国际视野和科研能力的专任教师队伍。近年来,专业教师在上海与国家各项教学技能比赛中还获得了20多项奖项。
(三)学生职业素质涵养得到显著提升
根据学校教书育人促进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发展的要求,从建筑人的岗位要求出发,以“尚德、克己、刻苦、进取”为建工专业的育人标准,积极推进“职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学生活动中心”建设。以“德技并重、素能一体”的人才培养方针,构建适合土建类专业学生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培养平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着重完善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提升半军事化管理效能,创立三个职业素质教育学堂(军事训导学堂、养心修身学堂、职前训导学堂)。通过细分素质教育指向和培养重心,形成了多元开放的素质教育平台,全面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育人环境。
(四)实训基地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前期投入近800万元的基础上,继续投入700万元,建设完成在全国综合性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规模最大、起点最高、功能最全、技术最先进、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现有实验实训设施的配置得到完善,拓宽实训基地功能,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建设类院校实训基地的先进水平,全面提升建筑行业综合实训基地的能级。
(五)社会服务能力成果
三年来先后承办五期“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综合实训”250多人次的实训教学指导工作;2015年承办了全国工程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国培班及两期上海高职木结构骨干教师培训班,还承担2016年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师资班培训、同济大学职教师资专业30多人次本科生和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习指导。三年来,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示范性建设类院校、同类院校、建筑企业管理培训60余批300多人次专业教学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