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一般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或形成答案所需要的直接材料,而是要求同学们依据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做出分析判断,谈谈“你的看法”,说出“你的理解”等。题面可以标示“探究”二字,也可以不明确标出。
那么,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该如何探究?
一、 尊重文本,依本探源。
对现代文探究题的探究不能脱离文本,在探究过程中不能抛开文本,另起炉灶。因为命题人所设的或显或隐的问题,均来自文本,文本是所设的问题的根本,也是答题的根本,因而,答题时应尊重文本,紧扣文本,依本探源。从文本中寻找解答问题的依据,而不能随意地发挥。答案终点虽然在文本之外,但起点是在文本之内。例如:2011年江苏卷宗璞《“这是你的战争!”》的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本题要求探究自然环境与小说人物的的关系,属于对问题的探究。怎样来探究这个问题呢?还得从文本入手。依据原文中情节的发展寻找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列举探究要点:
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
雪越下越大了。
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
对自然景物分析,目的是为了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缓和,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那么,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是什么呢?
(1) 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2) 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林,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自然景物叙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1) 孟弗之见到雪中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2) 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3) 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对问题的探究,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的,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研读文本是基础。研读文本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总是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上。
二、 抓住主旨,突出重点。
在做现代文探究题时要抓住主旨,要仔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作者明确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准确地从中找出主旨。对蕴藏着包括作者观点态度在内的多种不同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够通过辨别筛选,提取作者的观点态度。准确地阐述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突出文本所要表达的重点。只有围绕文本主旨展开探究,才能在探究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才能不偏离中心。如:2008年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对这个问题怎么探究?首先要看汪曾祺写了什么,从什么角度写的,汪曾祺为什么这样写,弄清意图是什么。
这个探究题首先提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侯银匠”,接着说“但写侯菊的文字多”,前后两句看似矛盾,命题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结合全文看,这样安排显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现手法之后达到的效果。那么,我们就明确了此题的探究目的,就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切入,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小说《侯银匠》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写侯菊的文字都是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写的,侯菊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需要重点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写侯菊出嫁后,“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汪曾祺小说的人物关系往往像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那样,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做探究题,提醒同学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因为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标题”往往就是“观点”。
三、 分条阐述,理清层次。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行文要分条阐述,做到有条不紊,层次清晰。理清层次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的大意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层次含义,并准确简明地进行归纳概括,譬如2010年江苏卷阿城《溜索》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题时,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应该一条一条逐层阐述:
深刻意蕴:
(1) 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樣软弱畏缩;
(4)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
(1) 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 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 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 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作为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四、 注重思辨,态度鲜明。
2012年1月南京市、盐城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冯至《八月十日灯下所记》第14题:“这篇文章始终抓住‘喘了一口气’来行文,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探究这个题目,大的背景是抗战终于结束了,我们终于胜利了,但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复杂而有变化。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轻松、爽朗、愉快,作者内心充满的应该是喜悦等情感,作者始终抓住“喘了一口气”来行文,这样写的好处:
(1) 使立意深刻:不仅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也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2) 以小见大:选取抗战始末的两个片段,从侧面反映了重大主题(内容)。
(3) 使结构紧密:“喘了一口气”前后呼应,把文章连成一个整体。
(4) 便于抒发情感:巧妙地流露了作者深深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抗战的感受。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做这种思辨类题目,一般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近几年江苏高考一直将“探究题”作为考试的重点,对同学们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必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者:王昭,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一般在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或形成答案所需要的直接材料,而是要求同学们依据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做出分析判断,谈谈“你的看法”,说出“你的理解”等。题面可以标示“探究”二字,也可以不明确标出。
那么,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该如何探究?
一、 尊重文本,依本探源。
对现代文探究题的探究不能脱离文本,在探究过程中不能抛开文本,另起炉灶。因为命题人所设的或显或隐的问题,均来自文本,文本是所设的问题的根本,也是答题的根本,因而,答题时应尊重文本,紧扣文本,依本探源。从文本中寻找解答问题的依据,而不能随意地发挥。答案终点虽然在文本之外,但起点是在文本之内。例如:2011年江苏卷宗璞《“这是你的战争!”》的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本题要求探究自然环境与小说人物的的关系,属于对问题的探究。怎样来探究这个问题呢?还得从文本入手。依据原文中情节的发展寻找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列举探究要点:
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
雪越下越大了。
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
对自然景物分析,目的是为了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缓和,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那么,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是什么呢?
(1) 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2) 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林,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自然景物叙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1) 孟弗之见到雪中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2) 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3) 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对问题的探究,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的,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研读文本是基础。研读文本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总是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上。
二、 抓住主旨,突出重点。
在做现代文探究题时要抓住主旨,要仔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作者明确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准确地从中找出主旨。对蕴藏着包括作者观点态度在内的多种不同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够通过辨别筛选,提取作者的观点态度。准确地阐述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突出文本所要表达的重点。只有围绕文本主旨展开探究,才能在探究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才能不偏离中心。如:2008年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对这个问题怎么探究?首先要看汪曾祺写了什么,从什么角度写的,汪曾祺为什么这样写,弄清意图是什么。
这个探究题首先提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侯银匠”,接着说“但写侯菊的文字多”,前后两句看似矛盾,命题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结合全文看,这样安排显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现手法之后达到的效果。那么,我们就明确了此题的探究目的,就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切入,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小说《侯银匠》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写侯菊的文字都是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写的,侯菊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需要重点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写侯菊出嫁后,“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汪曾祺小说的人物关系往往像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那样,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做探究题,提醒同学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因为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标题”往往就是“观点”。
三、 分条阐述,理清层次。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行文要分条阐述,做到有条不紊,层次清晰。理清层次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的大意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层次含义,并准确简明地进行归纳概括,譬如2010年江苏卷阿城《溜索》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题时,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应该一条一条逐层阐述:
深刻意蕴:
(1) 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 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樣软弱畏缩;
(4) “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
(1) 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 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 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 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作为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四、 注重思辨,态度鲜明。
2012年1月南京市、盐城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冯至《八月十日灯下所记》第14题:“这篇文章始终抓住‘喘了一口气’来行文,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探究这个题目,大的背景是抗战终于结束了,我们终于胜利了,但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复杂而有变化。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轻松、爽朗、愉快,作者内心充满的应该是喜悦等情感,作者始终抓住“喘了一口气”来行文,这样写的好处:
(1) 使立意深刻:不仅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也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2) 以小见大:选取抗战始末的两个片段,从侧面反映了重大主题(内容)。
(3) 使结构紧密:“喘了一口气”前后呼应,把文章连成一个整体。
(4) 便于抒发情感:巧妙地流露了作者深深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抗战的感受。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做这种思辨类题目,一般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近几年江苏高考一直将“探究题”作为考试的重点,对同学们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必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作者:王昭,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